【1027 努爾哈赤出兵】

但這也就是寶軍了,這個時代,任何一支軍隊沒有這種待遇,當兵的別說平時,就是過年能吃上肉都不可能。

稱重之後,二十五斤的肉,只有十九斤二兩,足足少了五斤八兩。

天地會因爲改革了度量衡,都是十進制,不再是別處的一斤十六兩了。

“報告總裁,少了五斤八兩!”總裁衛隊的負責稱重的士兵行軍禮道。

韋寶看向譚瘋子:“韋家莊的部隊是歸你管吧?”

譚瘋子知道這次事情大了,一層一層偷偷弄一點好處,這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在十分之一以內,二十五斤偷個兩斤半,還能幫着說說話,偷了五斤多,兩成了,這就不好辦了。

“依照法規懲處。”譚瘋子道:“總裁,大戰在即,是不是能讓這些人將功補過?”

“將功補過?寶軍缺了誰都可以,不能壞了規矩!嚴查此事,所有相關軍官送軍事法庭,旅長、團長、營長即時降級一級!你自己暫代這個混成旅的旅長。”韋寶直接發話道。

“是!總裁。”譚瘋子站得筆直,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暗忖這處罰太重了。

韋寶還不解氣:“此事通報全軍,其他各地部隊隨着通報到達,一併查賬,查庫房,再有腐敗,一律照着這個標準!林文彪,這事交給檢察署負責,你們統計署協助。”

“是,總裁。”林文彪也立正行軍禮。

聰古倫格格悄聲問王秋雅:“對軍隊都這麼嚴苛?底下人不會造反嗎?”

“不會,總裁最重視反腐敗,各行各業都這樣,這回這個旅,至少有上百人要捲鋪蓋回家,被查出腐敗的,還得坐牢。”王秋雅道。

聰古倫格格縮了縮脖子,暗忖這裡真的和大金國是兩樣的。

雖然努爾哈赤也很狠,但聰古倫格格覺得,還是比不上韋寶,因爲韋寶是制度重,這比人治更狠。

隨着范文程將前沿調查的情況傳回建奴大營,已經在塔山堡集結了六萬多重兵的努爾哈赤當即召集衆將議事。

“明軍沒有盡數撤出關外?還駐軍寧遠城,這是爲什麼?”努爾哈赤奇怪道:“不會有什麼陰謀吧?你們進入了寧遠城嗎?”

“沒辦法進去,周圍都沒有人,根本沒法混進去。”范文程道。

“都是明軍嗎?沒有寶軍吧?按道理,他們不該盡數放棄關外之地的。”皇太極問道。

“暫時還未看到寶軍。”范文程道:“寧遠城的守軍,很奇怪,用的是明軍的旗幟,穿的卻是寶軍的軍服。但我與守將喊話,說話的是寧前道袁崇煥,這袁崇煥不知死活,還罵咱們大金國,罵大汗了。”

建奴衆將一聽袁崇煥敢罵大汗,罵大金國,紛紛咒罵袁崇煥不知死活,都說要把袁崇煥活烤了下酒。

“你能確定是袁崇煥?會不會是袁崇煥的人和寶軍合兵一處了?”皇太極問道。

“就算有寶軍,人數也不會超過一萬,因爲在寧遠城外就沒有看到寶軍,只看到一兩萬正準備撤走的明軍,寧遠城並不大,最多容納三萬兵馬。”范文程道:“寧遠城具體有多少人,說不好,有無寶軍也沒法判斷,但覺華島的明軍此時應該已經撤離了,關外只剩下寧遠城一座孤城。”

范文程還是很聰明的,模棱兩可的說法,以後出了什麼事情,怪不到他頭上。

“其他各處還有消息嗎?”努爾哈赤問道。

皇太極是負責情報的,除了范文程這一夥,其他還有好幾夥細作。

“寶軍行動向來迅速,這次有沒有寶軍的確不好判斷,我同意范文程說的,即便有,也頂多不過一萬人。遼東邊軍大部分都撤退到了高臺堡和前屯堡,明軍看樣子的確準備放棄關外。”皇太極道。

“那爲什麼他們還要留一座寧遠城?”努爾哈赤問道。

“可能寧遠城比較高大吧,而且前屯堡、高臺堡、寧遠城連成一線,利於支援,便於防守,他們即便要放棄,不可能一下子全放棄,這三座堡可以在山海關外圍形成一道屏障,避免山海關直接暴露在我八旗鐵騎之下。”皇太極分析道。

“你們都說說,我們是就此按兵不動,只拿下錦州一線,還是趁勢追擊,拿下寧遠城、高臺堡和前屯堡!?”努爾哈赤道:“現在綜合各方面的情報,寧遠城守軍應該是遼東明軍兩萬左右,寶軍可能有一萬。”

不可能有這麼多,努爾哈赤這是故意多說了,以此看看這幫將領的反應。

“我們只有七萬不到的大軍,值此嚴冬,大軍調動困難,這時候找蒙古人來,恐怕蒙古人不肯,漢人八旗在嚴冬是排不上什麼用場的,只能幫助大軍運運糧草,所以如果要打,只有我們八旗一家軍隊。”鮑承先分析道:“六萬八千對三萬的話,如果其中真有一萬寶軍,毫無勝算。”

“如果有一萬寶軍守城,我們就是十萬大軍也未必能輕鬆拿下。”寧完我補充道:“寶軍有許多小炮,還有,寧遠城有紅衣大炮,好像還有十多門。”

“紅衣大炮怎麼了?”莽古爾泰不以爲意道:“寧遠城難道比瀋陽城、比遼陽城、比廣寧城更高大?寧遠都不能稱之爲城,只是一個堡,我八旗五萬大軍,足矣踏平一切明軍堡壘!”

“對!阿哥說的對。”

“寶軍算個球,別說一萬寶軍,上回出動四五萬寶軍,咱們也沒有敗給他們!”

“早就想再找寶軍算賬了,這種隆冬正月正是好機會!漢人能和咱們一輩子在寒冬裡打獵的老獵手們比嗎?”

“大汗,下令吧!踏平寧遠城!”

建奴武將們羣情激昂,一點都不怯場,雖然連番在寶軍手裡吃虧,但寶軍也有損失,大家根本不服氣。

尤其很多人明着沒有說,都不願意聰古倫格格嫁給韋寶,一是聰古倫格格給韋寶做妾室,聰古倫格格和大汗受委屈,二是大金國和他們所有人都將受委屈!

他們不服氣。

“主要是咱們過冬的糧食不足。”努爾哈赤目光炯炯有神:“加之明軍這樣撤退,咱們要是不敢前進,將被漢人小瞧了。”

文官們聽出努爾哈赤是想進攻的口吻,只是大家的想法沒有統一,也紛紛改口了。

“大汗,奴才認爲應該攻打寧遠城,以解糧荒。”鮑承先改了口風道:“韋寶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仗着手裡有兩個小錢,在遼東呼風喚雨,近來聽聞韋寶被皇帝連番升官,此時一定驕狂,這是不錯的時機。”

“不錯,大汗兵多將廣,我八旗鐵騎無往不勝,不必太高估漢人。”寧完我也趕緊改了口風。

鮑承先和寧完我是建奴漢人謀士中的佼佼者,范文程和一幫身份低微的漢人謀士也隨着鮑承先和寧完我的話改了口風。

一時之間,建奴高層士氣上來了,大家越說越有勁,似乎馬上出兵,馬上就能殺光關外漢人,直指山海關。

“阿瑪,兒臣願領兵!”莽古爾泰大聲請戰,接着代善、阿敏、湯古代、阿濟格和此時尚很年輕的多爾袞等兒子也爭先恐後的請戰。

皇太極持反對意見,覺得能保持現狀,先設法搞定蒙古人,再在朝鮮與寶軍打仗,這樣對己方有利,但是大家情緒這麼高漲,加上努爾哈赤也有明顯出兵的意思,所以皇太極不敢隨便反對。

努爾哈赤的確很急了,不急的話,不會將將近七萬大軍擺在大興堡和塔山堡一線了。

“皇太極,你怎麼不說話?”努爾哈赤很看重皇太極的想法,其實努爾哈赤一直將皇太極當成接班人。

在原本的歷史中,努爾哈赤逝世,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被逼自殺。

皇太極在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支持下繼承汗位。

其中大貝勒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阿敏是努爾哈赤之侄、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第五子、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

三大貝勒之所以不自己當皇帝,而支持皇太極,是因爲皇太極這個人文武雙全,老謀深算,而且胸懷大志、野心勃勃。

大貝勒代善做太子的時候寬宏大度,威望很高,但謀略和決斷上就略遜一籌,後來被女人左右,犯了糊塗,辦了不少蠢事,和他父汗努爾哈赤爭宅院,虐待自己的兒子碩託。

當然,最重要的是代善的威望日隆,其他貝勒都看他的臉色行事,以至於努爾哈赤在斥責代善時竟無人敢說話,讓努爾哈赤不滿,所以努爾哈赤才廢了代善的太子之位。

從此代善心灰意冷、暮氣沉沉,不思進取。

努爾哈赤去世後,他寧願擁立皇太極,也不願自己出頭登上汗位,缺乏膽識和魄力,擔心自己制不住其他幾個不甘居人下的貝勒。

二貝勒阿敏,他不過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並非嫡系,不具備與皇太極抗衡的資本。

三貝勒莽古爾泰生性魯莽,有勇無謀,又曾爲了博取努爾哈赤的歡心手刃自己的生母,被努爾哈赤休掉的大福晉富察氏,臭名昭著,更不是皇太極的對手。

在皇太極稱天聰汗,1626年到皇太極稱帝,1636年,這十年皇太極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除掉了處處掣肘自己的阿敏和莽古爾泰這兩隻大老虎。

而且期間除掉了明朝的左膀右臂蒙古和朝鮮。

並且在鬆錦之戰大敗明軍,讓明朝從此一蹶不振。

爲後來多爾袞定鼎中原奠定了基礎。

這些都可以看出皇太極的雄才偉略。

隨着原來的政敵被肅清,皇太極的矛頭開始指向了多爾袞。

要不是因爲皇太極摯愛的宸妃海蘭珠去世,傷心過度,不久也撒手人寰,沒來得及剷除多爾袞。

多爾袞根本當不了攝政王更當不了皇叔父攝政王。

雖然多爾袞心思縝密、處事沉穩,但有時過於謹慎小心,不敢冒險,不夠果斷。

在皇太極逝世後,皇位真正的競爭者只有兩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正當壯年的豪格。

多爾袞憑藉當時的威望、赫赫戰功、武力完全有可能登上皇位,但他採取了穩妥的折中辦法,擁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繼位。

後來也是因爲一直覺得時機沒有成熟,而遲遲沒有踢開即將親政的福臨。

然後39歲就英年早逝,最後被福臨奪爵除封、籍沒家產,甚至掘墳鞭屍。

多爾袞比皇太極的水平差了至少兩個層次。

執政方面,皇太極建立大清後年號崇德,廣泛發展。把敵人變成朋友,把反對者拉到同一戰線上。

皇太極不止作爲滿族的皇帝,也有要成爲多民族統一國家領袖的意識和氣魄,皇太極是絕對有這個能力的。

皇太極沒有同胞兄弟,而母族葉赫同建州勢同水火,沒有先天形成的幫襯勢力。

儘管這樣在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已經是君臨天下的姿態。

在奪位暗戰中展現出的手段和隱忍是當時建州獨一檔,無人可比。

皇太極在德行、謀略、軍事素養、大局觀等各個方面,都沒有明顯的短板。

皇太極同時培養出了接班人豪格。

作爲接班人,每個方面都比多爾袞的表現高。

所以韋寶一直覺得努爾哈赤是不會把汗位傳給多爾袞的。

努爾哈赤肯定要算是個英雄,至少也是一方梟雄。

從發展的角度,努爾哈赤不可能把汗位傳給一個沒有軍功,年紀尚幼的孩子。

上有四大貝勒,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敏。

三貝勒軍功顯著,謀略過人,並且有着關係網支持。

在當時八和碩貝勒共治的情況下,多爾袞沒有任何的權利,也沒有支持,除了他的額吉烏拉大妃阿巴亥。

其次,真實的歷史中,從感情上努爾哈赤也不是最疼愛多爾袞。

多爾袞並不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孩子,努爾哈赤是偏愛多鐸的。

在皇太極即位後多爾袞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除了他的驍勇睿智,與皇太極的提拔是分不開的。

多爾袞的同母哥哥阿濟格和皇太極不對付,多鐸跟阿濟格關係甚好,皇太極有意打壓阿濟格和多鐸,擡高多爾袞。

真實的歷史中,多爾袞是從皇太極即位後纔得到發展。

在努爾哈赤駕崩時,多爾袞可以說什麼也不是,連上八角殿的資格都沒有,只是努爾哈赤衆多兒子當中普通的一個,更別說繼承汗位了。

皇太極的生母是葉赫那拉氏。

在努爾哈赤沒有統一女真時,建州的關係和葉赫是很緊張的,所以自然也就連累了葉赫福晉和皇太極。

在努爾哈赤的衆多子女福晉中,大福晉袞代的子女,莽古爾泰,莽古蹟,德格類等,包括養子阿敏,他們相互扶持。

大阿哥褚英,二阿哥代善雖然貌合神離,但是軍功卓著。

皇太極只有一個聰古倫格格,還年紀幼小,皇太極完全依靠不上母家,但是憑着睿智的的政治手腕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獲得五大臣中的扈尓漢,額亦都等人支持,並且連代善之子嶽託和薩哈廉也都擁護皇太極。

努爾哈赤留給皇太極的並不是錦繡江山,而且一堆爛攤子。

努爾哈赤實行高壓政策,漢人在大金就是奴隸。

皇太極掌權後開始擡高漢人,以漢治漢,重用漢臣,滿漢一家,爲滿洲國打下江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世的

不少影視劇裡,爲了劇情好看,有努爾哈赤遺詔傳位給多爾袞的情節。

努爾哈赤晚年確實很寵愛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很偏愛阿巴亥的孩子,多爾袞也很聰明能幹,深得努爾哈赤的歡心。

那時候的滿族還沒有統一中國,皇權制度還沒有確立。

那時候的軍事首領是有能者居之,施行推舉制。

所以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搞了個四大貝勒聯合執政制度。

皇太極之所以一定要殺死阿巴亥,是因爲阿巴亥是嫡母,有身份優勢。

而且她很聰明,她的三個兒子有很強的軍事勢力,所以必須得殺,以免以後坐大,而不會是因爲她有所謂的遺詔要被滅口。

努爾哈赤一代梟雄臨終前如果腦子清醒,就應該明白他就算傳位給多爾袞,多爾袞當時也坐不穩。

如果努爾哈赤真的傳位給多爾袞,以皇太極的個性,一定會殺死多爾袞以絕後患。

皇帝是不會相信誓言的,他們甚至敢對抗漫天神佛,區區誓言算什麼。

皇太極是超級強勢又冷血的人,就算是他的親姐姐莽古濟,一旦讓他感到不滿,都給凌遲了。

好像這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凌遲的公主。

莽古濟的兩個女兒皇太極都沒放過,皇太極又怎麼可能放任這麼可怕的潛在敵人弟弟多爾袞。

皇太極消滅政敵完全掌握權柄之後,對多爾袞是比較信任的,很照顧栽培這個弟弟。

從這一點來看,努爾哈赤應該沒有動過傳位給多爾袞的念頭。

在後世很多人的印象中,多爾袞和皇太極是有許多矛盾的,甚至還有人言之鑿鑿的描述皇太極對多爾袞有奪妻之恨。

多爾袞則被描述成一個十分受努爾哈赤重視,並差一點繼承了皇位的人。

努爾哈赤晚年十分寵幸大妃阿巴亥,這位妃子也很爭氣,給他生了三個寶貝兒子,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

最大的阿濟格生於1605年,1626年封貝勒。

多爾袞生於1612年,同樣也是在1626年封貝勒。

此時二人的年齡分別是21歲和14歲,差的並不算太大。

但如果把他們的地位和多鐸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多鐸生於公元1614年,1620年封貝勒,此時他還是個6歲的娃娃。

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還沒有親王一說,皇帝以下地位最高的便是貝勒,也是帶領一支獨立隊伍,甚至成爲旗主的潛在條件。

多鐸和兩個哥哥年紀差那麼多,幼年就封了貝勒,無疑可以從中看出努爾哈赤對多鐸的寵愛。

這其中就包括努爾哈赤老來得子的原因,也有阿巴亥地位穩固的因素。

因爲在最初寵幸阿巴亥的時候,努爾哈赤尚許多未成年的子女,其背後也有諸多妃嬪,但隨着時間推移,其餘妃子年老色衰,阿巴亥生多鐸的時候,正好是24歲的年紀。

一個55歲的老男人,另一個是風韻正盛的少婦,很容易想象和理解當時的努爾哈赤會對阿巴亥多麼寵愛,連帶着對最小的兒子多鐸多麼溺愛。

此時的多爾袞其實並不受寵,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沾了弟弟多鐸的光。

公元1616年,也就是天命元年正月初一的朝賀名單中,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阿濟格與多鐸分列第6、7位,而多爾袞竟然都不在名單上。

換言之,此時的多爾袞既沒有阿濟格成熟勇武,也沒有多鐸頑皮可愛,如果不是因爲他是阿巴亥的兒子,努爾哈赤或許都不會多看他一眼。

雖然努爾哈赤還有一個比多鐸更小的兒子,但這個第十六子的生母卻名不見經傳,子憑母貴,自然無法和多鐸相比,可以忽略。

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他直接掌握只有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支部隊,其餘六旗都交由貝勒們統領,其中在八旗中,正黃旗的人數最多爲45個牛錄,其餘幾旗大都是20多個,努爾哈赤便將正黃旗一分爲三,交由多爾袞三兄弟管理,平均下來每人15牛錄。

雖然數量上平均,但按照努爾哈赤原本的意願,阿濟格將繼承鑲黃旗,人數最多的將由最小的兒子多鐸繼承。

至於多爾袞,或許會另外再劃給他一個旗。

但這一切都因爲努爾哈赤的突然死亡而發生了變化。

經過一番權力博弈,皇太極成爲了最終的勝利者,當上了皇帝。

此時多爾袞沒有成爲旗主,雖然手下還有努爾哈赤交給他的15個牛錄,但也只能依附在哥哥阿濟格的鑲白旗旗下,此後多爾袞便開始了自己的逆襲之路。

有學者曾經將努爾哈赤將兩黃旗交給阿濟格和多鐸作爲要立多爾袞爲儲君的象徵,這觀點的確有些道理,因爲如果順利完成交接,三兄弟手中的兵權要要比其他幾大貝勒都多,也更有實力競爭汗位。

但歷史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幼子繼承家業本身就是一個傳統,可以參考成吉思汗死後,把汗位留給了窩闊臺,但卻把自己手中的軍隊留給了最喜歡的小兒子託雷。

交兵權和汗位不一定就相關,況且,如果真的想立多爾袞,兩黃旗之一交給多爾袞豈不是更好。

而且多爾袞是在努爾哈赤去世那一年才被封爲貝勒,時間上太晚了。

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有立多爾袞爲儲君的想法,在地位上直接給於重視不是更好。

後世人之所以原因相信皇位本身是要傳給多爾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多爾袞後來的成就,進而下意識的進行倒推。

其實真正讓多爾袞翻身並地位迅速上升的是皇太極,如果真的有所謂的皇位之爭,那皇太極對多爾袞未免太放心太照顧了。

公元1628年,多爾袞就跟隨皇太極進軍蒙古,並取得了不俗的戰功。

第二年,多爾袞又跟隨皇太極攻打北京,通過多爾袞一次次身先士卒,一次次表忠心。

皇太極對多爾袞的重視和信任與日俱增,雖然多鐸和阿濟格也多次參戰,但在皇太極面前的表現明顯不如多爾袞主動,逐漸的之前不受重視的多爾袞開始在地位上反超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公元1631年,皇太極仿效明朝官制,設立六部,多爾袞被任命爲吏部,六部之首負責人,這相當於將朝廷一部分的官員任命權交給了多爾袞。

由此可見皇太極對多爾袞的信任程度已經很高了,這也爲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攝政打下了基礎。

之後在多爾袞奉命征討林丹汗時,獲得了元朝傳國玉璽,接着便獻給了皇太極,這無疑是最好的投名狀。

多爾袞地位的上升,手中的兵權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皇太極先是阿濟格鑲白旗旗主被免掉,換爲了多爾袞。

緊接着,多鐸手中實力最強的正白旗與多爾袞手中的鑲白旗對調,多爾袞正式成爲正白旗旗主。

多爾袞在這個時候才成了三兄弟中軍權最大的那一個,同時在諸多親王貝勒中也成爲了佼佼者。

從這段歷史看,多爾袞和皇太極非但沒有半點矛盾,反而二人之間還有很深的信任。

從結果上來看,多爾袞之所以能夠取得後來的諸多成就,是離不開皇太極的扶植的。

多爾袞正是抱住了皇太極這根大腿,才得以翻身,二人之間的關係並非後世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糟糕。

至於有沒有皇太極、多爾袞、大玉兒的三角戀愛,就不好說了,畢竟滿人亂的很,男女能經常性的接觸,別說兄弟媳婦,就是長輩都能接觸,努爾哈赤的幾個妃子就模模糊糊的和兒子們弄出事。

比漢人開放多了,哈哈哈哈。

“阿瑪,兒臣覺得此時該前進一步,但需要謹慎。”皇太極說出來的話,和心裡想的,完全是兩樣的。

“哈哈哈哈,好,果然還是你明白阿瑪的心事。”努兒哈赤高興的大笑,“就這麼定了,明日出兵!”

“阿瑪(大汗)英明!”建奴衆官員將領們,一起跪下磕頭大叫,叫罷了,又一起高聲大笑,似乎勝券在握了。

這一回,建奴的目標空前明確,士氣空前高漲。

大家其實都做好了寧遠城有少量寶軍的準備,都覺得數量肯定不會多。

他們嘴上說寶軍可能有一萬,心裡估計最多一兩千。

建奴此時對於寶軍的建制情況已經摸的很清楚了,和寶軍騎兵團經常打交道。

寶軍騎兵團是一千五百人到兩千人的編制。

所以在建奴看來,寶軍出動到寧遠城幫助明軍遼東邊軍協防的軍隊,應該也就是差不多這個數量。

隨即,努爾哈赤讓人迅速通知科爾沁草原來幫場子,並且讓蒙古八旗緊盯林丹汗的部族。

林丹汗的部族有二三十萬人,這點人口在別的地方不起眼,但是在遼東,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建奴此時在實力上並不比寶軍落後多少,否則建奴也不敢動腦子攻打寧遠城了。

建奴速度很快,次日行軍,傍晚便抵達寧遠城外安營紮寨。

六萬五千多大軍,並沒有包圍寧遠城。

努爾哈赤沒有想過全殲明軍和寶軍,想的只是將寧遠城的防禦部隊驅趕走,便可。

【0007 一箭雙鵰的妙計】【0623 囂張的韋總裁】【0696 讓九千歲看看什麼叫銀子】【0809 去韋家莊】【0509 有點失落的吳雪霞】【0905 作弊的寶軍】【0453 廖夫子和宋應星】【0985 要不要聽王體乾的】【0826 孫承宗耍脾氣】【0136 立規矩】【0197 這個階段怎麼管理】【1044 建奴向天地會求救】【0290 必中之策】【0898 典型的寶軍伏擊戰】【0367 韋寶和吳襄的深度交流】【1073 毛文龍的確偉大】【0756 救下熊廷弼、楊漣、左光斗】【0917 管理蒙古,得學建奴】【0657 還沒有出結果】【0446 韋寶的人頭已經漲到三四百萬兩紋銀了】【0920 彼得大帝和拿破崙大帝】【0851 努爾哈赤很糾結】【0851 努爾哈赤很糾結】【0785 東營水師大營】【0647 做壞事也同樣要講口碑】【0187 韋寶舌戰趙里正】【0729 揚名之戰】【0537 搶東西,寶軍是專業的】【0355 徹底破裂】【0114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0474 韋寶到京城】【0011 孫九叔和芳姐兒】【1022 大明第一帥】【0069 互不相讓】【1008 關寧錦防線的前世今生】【0952 韋爵爺爲朝廷弄錢的計劃】【0491 盜劫晉商票號總號黃金的大計劃正式發動】【0405 孫承宗的學生就是有面子】【0255 去山海關的兩件大事】【0262 退一步海闊天空】【0042 這纔是人生】【0512 趙金鳳被擄走】【0978 取悅皇帝不容易】【0372 吳大蘿莉】【0366 斷案容易判案難】【0796 韋大人議事】【0762 宋應星的兩個兒子】【0874 魏忠賢邀王體乾報喜】【0800 道不同的老丈人】【0610 青澀的韋總裁】【0564 當額附可以,被統治不行】【1039 很順利的韋爵爺】【0117 孫九叔的操作技巧】【0402 毛文龍第一次對袁崇煥起殺心】【0868 韋總裁的裁軍方案】【0778 吳襄入京】【1050 給努爾哈赤看病】【0368 抓回趙劉氏】【0863 通婚】【0079 惹到大人物了】【0277 購買糧食】【0910 第一筆軍購訂單】【0561 開闢盛京地區和撫順地區戰場】【0779 瞞不住了】【1021 又和袁崇煥碰頭了】【0301 偏要幫】【0291 終於有消息了】【0041 渣渣何苦爲難渣渣】【0507 返回韋家莊】【0344 韋家莊港掛牌】【0715 魏忠賢的遠大目光】【0029 韋寶漸成衆人核心】【0282 海軍訓練學堂和海衛隊】【0582 李倧親自出馬】【0737 自己跑的船】【0923 硬着頭皮的皇太極】【0158 駱養性】【0650 九千歲的氣場】【0534 李適中計了】【1031 戰爭擴大化】【0706 賣的風生水起】【0384 祖大壽的金子三年後再說】【1031 戰爭擴大化】【1046 努爾哈赤醒了】【0053 招幾個流民】【0184 互相幫助】【0561 開闢盛京地區和撫順地區戰場】【0980 韋爵爺辭官】【1070 皇帝到山海關】【0615 具宏來爲韋總裁送行】【0050 先取點‘款’】【0024 一百斤魚】【0901 韋總裁上課】【0522 還是朝鮮人有錢】【0943 由盛轉衰】【0936 優先攻擊寶軍騎兵團】【0348 範曉琳得雨露滋潤】【0364 在大明使用指紋技術】【0141 李成楝】【0077 去山海關辦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