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雄文(下)

汪允賢剛把張昭的文章讀了個開篇,手下的一個主編到他辦公室裡來,“總編大人,論道報那邊已經在安排頭版的版面。”

這種事情根本不難打聽。如今大明的報社,不管是誰家的,基本都是和篩子一樣,消息進了報社根本就沒法保密。

而現在已經是將近下午五點許,想要趕上明天的印刷,樣報基本得定下來。

所以,論道報那邊作出改變頭版的決定,明理報報社這邊很快就知道。

汪允賢失笑的搖搖頭,“定國公徐光祚到底還是武勳啊。我知道了,你去吧。”

將主編打發走,汪允賢繼續讀張昭的文章。

“事情的起因說清楚,這就要涉及一個核心的問題。即大明的生員需要承擔何種權力和義務。

自弘治十四年報業開始興起,經過三年的宣傳,我想:有一個理念應當是深入人心的。即權力和義務是對等。

這體現在什麼地方?

比如,大明天子受天下萬民的供奉,每年有金花銀100萬兩,有內帑,有至高無上的皇權。這是天子的權力,那天子的義務呢?要讓天下的百姓有飯吃,有衣服穿。

比如,大明的百姓,種地要繳納皇糧國稅,要服徭役。苛捐雜稅。這是他們的義務。他們獲得什麼權力?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存權!誰要是讓百姓活不下去。那就該殺!

諸如此類。

如果權力和義務是不對等,則必然存在着不合理之處。

具體到大明生員,其權力有:免除徭役,免稅糧,縣學稟生髮放補貼。還有很多隱性權力。諸位都是見過秀才相公,不必我去詳細的多說。

而其義務呢?我嘗試着來列舉一下。

第一,生員們的首要任務依舊是讀書。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是科舉。龐大的生員羣體是舉人、進士的候補。現在雖然有招考制度作爲補充,但依然不可否認,科舉產生的進士是整個國家的基石。

第二,生員們因爲識字、有學問。如今報業大興,他們天然的擁有一定的輿論權。可以引導地方輿論。

那麼,生員們的義務是爲自己家族的利益發聲,還是爲朝廷、百姓的利益發聲?

要不要自覺的擁護大明的統治?對抗朝廷的政策、欽差,這是擁護大明的統治嗎?

這幾個問題,我想每個讀書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不能吃大明的飯,砸大明的鍋!

第三,必須要承認,先賢們雖然提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具體到大明,有些人是享受司法豁免權的。譬如我,只要不犯謀逆的大罪,應當不會被處死。

因而,我們要承認生員享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權。那麼大明所有的讀書人都應當有一個應盡的義務,在取得一定的豁免權之後遵守大明的律法。

而不是以個人的喜好,隨意的抨擊、雄辯某個案子。律法,當爲治世之共識。”

汪允賢默默的讀着,喝口茶,蹙着眉。

張昭不愧是大明的名將啊!這篇文章,將問題剖析的非常透徹,將最本質的問題說的清清楚楚。

大明的生員,吃着大明的飯,就不能砸大明的鍋。享受了權力,就有義務遵守“規則”。

而從這個角度而言,揚州、金陵的生員確實應該受到處罰。他們正在“肆無忌憚”的破壞大明的根基。

進一步的從這個邏輯上講,滿朝諸公還能繼續支持這些士子嗎?

頂多從處罰超標的情況去駁斥。但到這一步就是個技術問題。絕對不會有“百官叩闕”的戲碼。

兵部尚書劉大夏白搞的“串聯”戲碼。

從這個結果來看,這真的是一篇雄文!

而從他的角度而言,明理報到底要不要在頭版刊登呢?他是要立場,還是要報紙的銷量、口碑?

這是個難題啊。

汪總編犯愁時,時間悄然的走過。

張昭的文章到京中,首先去的地方是報社。而非朝堂。首輔李東陽等人反而是後來才得知的消息:有雄文北來。

夜間時分,李東陽坐着馬車回府中。隨即便叫兒子李兆蕃送來張昭的文章。

索要文章,對於大明首輔而言,實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稍後便有真理報社複印的文章送來。

標準的字體,標準的紙張,印刷出來的。

書房之中,李東陽沒有急着讀文章,反而是有點出神。

他身爲文壇宗師,大明首輔,對“印刷術”的改進當然是看得很深刻。

換言之,印刷術的改進,是如今文風正在轉爲白話文的最根本的原因。

諸子百家難道不想把他們的思想更準確的記述,流傳下來嗎?因爲當時是用竹子做書簡,用錦帛來書寫,成本非常的高,必須要用最少的文字傳達最準確的意思。

漢以來,不就是經學、賦興盛嗎?再到如今的大明,世情小說等讀物更勝於詩詞。原因不就在於此嗎?

大明的文風,自李夢陽等人掀起復古運動之後,又要開始改變了!而且,隨着小學的推進,識字的人越來越多,這個改變將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

李東陽微微感慨一番,這纔開始讀張昭的文章。

“律法,當爲治世之共識。

若是律法無法解決當前的問題,不能合乎法理人情,不能治理地方,當修改律法。而不是簡單否定律法,用人治來替代。

如今大明聖天子當朝,文治以《大明會典》爲最主要的成果。會典之中就有詳細的律法規定。

非只如此。南北兩京之中均藏有《永樂大典》,其中亦不乏律法著作。我們都將從汲取古人治理國家的智慧和知識。

大明京中各衙門也都在制定各自的典籍、規章制度,作爲傳承。以及大明文治的痕跡,提供給後世瞻仰、學習。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亦是我所想要表達、呼籲的,大明應當此案爲契機,逐步推動以律法治國,改變千年以來的人治。

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社會的多遠化。這是客觀規律。而如何讓多元化的社會凝聚共識,如何規範個人的行爲?僅僅靠道德是不夠的。還有律法來託底。”

李東陽是站着讀完的,並非是他看得入迷,而是讀着讀着,就以此來表示對文字的尊重。

讀完,輕輕的吐出一口氣,“果然是一篇雄文啊!”

這並非是說張昭的“白話文”寫的多麼好。那是扯淡!強行貼金。但是,這篇文章所展露出來的思想,以及所帶來的影響,絕對是非常深遠的。

不會遜色於一般的詩詞名篇!

朝堂的局勢,將會因此文而改變。

他作爲大明的首輔,政治領袖,已經覺察到。

第四百五十二章 軍中會議第三百零八章 廢除衛所開始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兩百零五章 拜訪王恕(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相公,下令吧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羣衆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十章 蔣家莊第一百八十七章 方氏父子第三百四十四章 談判開始第六百九十三章 只能打明牌第五百三十四章 張昭的方案第三百零四章 湯玄策的人生(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結束。第一百八十七章 方氏父子第十三章 宮中太監(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終章(中一)第十一章 新的任務。第三百九十二章 籌備成立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爲公馬文升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鳴驚人(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淬鍊(一)第三百章 出版前夕第三百九十六章 好!好!好!第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批畢業生第五百三十七章 齊聚阿城(上)第三百二十章 教育設想第三百二十六章 月影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六百三十一章 密謀第兩百九十四章 收穫、樑儲第五百零六章 煲湯第一百七十章 忙碌的婚禮(上)第四百四十章 勝利之甘美(求收藏啊!)第三百二十六章 月影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擊開始第兩百四十七章 王家的工廠第四十章 真正的技巧第六百三十九章 我知道,爲什麼?第五百六十八章 這美麗的冬季(上)第六百二十三章 見張皇后第三百二十五章 定國公府出手第四十一章 微瀾起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臨第三百二十四章 視察第三百一十一章 國子監改革(上)第兩百六十章 王小娘子第五百八十三章 李幽其人第二十章 新計劃、返鄉第一百二十章 妾名方晶第四百一十五章 投資張昭個人第三百八十三章 追查第五百五十四章 學誰?第七十二章 生員(十二)-打臉、逃離第六百六十五章 換你三封信第五百六十五章 勝卻(中一)第六百九十四章 第一回合第兩百九十一章 激辯(三)第一百章 反打臉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干涉第二十二章 鄉中事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賞賜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六百一十一章 落定第六百零八章 出乎意料(完)第三十三章 留取待春深(下)第六百一十一章 落定第五百二十二章 野人女真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勝之後第兩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二十六章 考前準備(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國子監改革(中)第七十九章 李東陽(上)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五百零一章 苦難結束第六百四十四章 意圖實現第六百零七章 出乎意料(下)第四百零六章 有些東西是底線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四百九十六章 祖宗基業不能丟第四百一十五章 投資張昭個人第兩百七十八章 新的消息第四百零一章 意想不到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爭債券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軍縱橫第二十章 新計劃、返鄉第三百五十五章 競爭不過第八十八章 丫鬟、詭計第五百六十五章 勝卻(中一)第四十五章 爭搶(上)第六百四十七章 救治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轉變第六八八十二章 先下手爲強第兩百五十六章 月夜來訪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鋒芒第六十七章 生員(七)-反轉開始第六百九十九章 蕭敬教太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會操前(二)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