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總督制

(ps:上一章修改了一下。)

李首輔宦海多年,且是天下最頂尖的權謀人物,他幾乎是一眼就看穿張昭的“打算”,徑直點出來。

李東陽的性格和前任首輔劉健還是不同的。如果方纔御前的是劉老大人,張昭估計要被當場噴口水。李東陽則是把張昭拉出來說。

當然,話裡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不能因爲李閣老的語氣緩和就輕視他的態度。

張昭和李東陽的私交其實還不錯的,把話攤開說,拱手一禮道:“元輔,大寧那邊傳來消息,初步判斷韃靼人接下來的春季攻勢可能會重點搶掠榆林、宣府外的兩座互市城市。

李逍遙帶着新軍營一團,外加一萬團營精銳,這些兵馬就足以和韃靼精騎決戰。所謂的節制只是個名頭,假設督撫、邊將們不聽,並不會影響戰局。”

說着,張昭再行一禮,“元輔,國朝的軍隊想要恢復太祖、太宗時期的戰鬥力,必須要保持軍隊的純粹性。軍隊只管打仗的事,而不要將政治摻和到其中。

我知道很多人擔心軍方實力過大將來會導致藩鎮之禍。學生在這裡向元輔透個底,大明軍隊的改革的目標,是要確保以一支支正規軍的控制權在多人手中。而非一人說了算。而且,要定期保持輪換。”

和聰明人說話,張昭不需要把車軲轆話來回反覆的說。

唐朝時期的藩鎮之禍,根本原因就在於節度使權力太大,上馬管軍,下馬管民。

所以,張昭老早就給李東陽說過:財權歸朝廷。幽州商行他都要逐步的交出去。

這次即將爆發的戰爭必須要朝廷撥款才能打。只要進入火器時代,現代戰爭打的就是銀子。想當“藩鎮”,僅僅是靠軍隊是不行的,必須要財團支持。

宋朝繼承之後,對藩鎮之禍的糾正很多就是對的。比如:增加中央政府直轄的軍隊:禁軍。當然這一條過頭了。直轄,不是說把禁軍關在京城裡不打仗。

比如:用後勤控制軍隊。宋朝的武將們的後勤必定是掌握在文官們手中。其官名是:轉運使。

張昭的“想法”對宋朝的制度是做了修改的。中央政府直轄軍隊這一點保留。後勤則由軍方自己掌控。一切爲了戰爭的勝利。

他這自然是照抄照搬現代的軍隊建設經驗。在保證軍隊的忠誠這上面,他還是敢打包票的。不管是雙首長制,還是參謀部制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當然,這個忠誠是對皇帝、國家的。

另外,回過頭來看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其實也不能說全是問題。我們要注意一個基本的事實:唐王朝是可以叫做唐帝國的!

想想看,大英帝國當年是不是在全球各地到處設總督管轄各殖民地的地盤?總督是不是當地的軍政一把抓?

這是“國情”所決定的。地盤大,人口多,當地情況複雜啊!那年頭的交通、通信又不發達。

宋、明想設“節度使”也得有地方安置啊!西域、漠北、中亞、東北、外東北這都不是兩個王朝的地盤(明王朝的奴兒干都司並未真正的統治過)。

所以,以張昭的估計,明王朝有朝一日可以稱爲“明帝國”的時候,同樣要設置總督來管理各地。而“節度使”這個名字八成沒人敢再用的。

以史爲鑑,唐王朝最終崩潰在“節度使”這個制度下。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也紛紛失去。

(當然,英國這有當時世界思潮的原因。但確實很多總督都是推動者。譬如,南非。其第一任總統斯瓦特就是英國的南非總督。注1。)

因而,明帝國的總督制肯定也是要改一改的。我們與英帝國相比,有兩個非常有利的條件。第一,我們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文明”型國家。

不像英帝國、美帝國,他們是要講血統的,盎格魯薩克遜人。我們的核心認同感是“禮”。

第二,地理接壤。這可不是海外殖民地。中央王朝的掌控力度要高得多。歷史中就有一個例子:俄羅斯帝國。也是用總督去管理各地的吧?

最終,俄羅斯帝國其幾經起伏、滅亡。而至今毛熊的基本盤都還在,對不對?

李東陽微微皺眉,同時略感無奈。他必須要承認張昭說的一定的道理。但他是進士出身,天然的希望大明的軍隊能在內閣、朝廷的掌握中。

張昭現在是隻認皇帝,而且要將文臣逐步的排斥出軍中。他心裡能舒服?

但他同時知道,張昭如果下定決心,至少他在此時是攔不住的。沒有那個皇帝是傻的!軍方大將如此給力,皇帝會不要軍權?所以,他感到無奈。

不過,李東陽的性格有點詼諧,半真半假的道:“子尚,假設老夫不同意呢?”

張昭給話搞得輕撫額頭。他不知道李東陽說的是真是假。其實,他這麼有底氣,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英國公將會支持他在九邊廢除文臣督軍的制度。

這是推薦成國公之子朱鳳去皇家軍事學院的利益交換。

換言之,日後的文臣總督、巡撫可以管多個地區,可以下轄軍隊。但不能再管轄正規軍(火器軍、常備軍),其下轄的軍隊只能是地方上的守備團營。

正規軍的調動權、指揮權、後勤全部在樞密院。

李東陽見張昭的模樣,哈哈一笑。張昭心裡一鬆,否則他會很難辦的。

兩人正要說話時,蕭敬出來,裡頭弘治皇帝傳召。兩人進到暖閣中。

李東陽躬身行禮,道:“陛下,臣和張昭已經商議過。重點防禦宣府、榆林。同時從京師中派新軍營一團、十二團營精銳一萬出大同,伺機出塞…”

弘治皇帝這時微微靠在牀榻上,墊着枕頭,一邊聽李東陽彙報一邊問詢幾句,等聽完後,道:“國事就託付給李先生。”

李東陽感激的躬身道:“臣定當竭誠而爲。”大明是不設丞相、宰相的。“以國事累先生”,這是君王對宰相的交代。弘治皇帝如此交代,於他而言是一種榮耀。

弘治皇帝又叮囑張昭道:“子尚,務必不要讓韃虜傷朕的百姓。”

張昭斬釘截鐵的道:“請陛下保重龍體,靜候佳音。此戰大明必勝!”

弘治皇帝溫和的笑一笑,道:“好。”

張昭和李東陽一起告辭出萬壽宮。張昭道:“元輔,胡騎如此囂張,不過是大明國庫還未充實起來。說到底都是錢的問題。元輔,朝鮮問題不能再拖。”

李東陽一陣無奈,邁步往西華門走去,道:“子尚,你還有心思折騰東邊。回頭一起議一議吧。”

李首輔智謀歸智謀,他同樣是一個很務實的閣臣。對來錢的事,他同樣很感興趣。

張昭的想法、奏章,他作爲首輔自然是看過的。控制朝鮮王國只是第一步,最終目的是東瀛島上的白銀。這是解決當前大明財政困難的捷徑。

第七十七章 尾聲(下)第五百二十章 張昭論將第四章 酒樓(上)第六百五十五章 軍方第一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態(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穫第一百零二章 李幽的分析第三百四十章 鼓動壽齡侯第三百一十章 冶煉工匠第四百九十五章 還是讀書人心黑啊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虜策第三百三十一章 解決第五百八十八章 花魁娘子第四百四十章 勝利之甘美(求收藏啊!)第一百五十章 進宮(下)第六百零九章 設立樞密院第二十九章 考前準備(中一)第四百九十五章 還是讀書人心黑啊第三百八十四章 營救成功,只是開始第六十二章 生員(二)-巨浪襲來第四百三十二章 鼓舞士氣第五百七十九章 回京(中)第四百三十五章 相公,下令吧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了(上)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來,潛憂第一百七十六章 驚聞入寇第六百零一章 火(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接下來的三件事第五百六十章 相逢(上)第五百二十八章 戰略態勢第五十一章 京西少年(五)-預備役第四百二十一章 還是大明的百姓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獲勝第一百五十七章 會操前(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追查幕後者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務、離京第六百零一章 火(上)第五百三十八章 齊聚阿城(中)第四十九章 京西少年(三)-長寧伯第三十二章 留取待春深(上)第五百三十五章 將要結束第六百三十九章 我知道,爲什麼?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虜策第六百六十六章 聊什麼話題第五百一十一章 抵達薩爾滸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詐第六百四十六章 突然的刺殺第五百七十四章 終章(中一)第三百八十三章 追查第五百一十三章 脫穎而出第四百六十一章 衛舉人的決斷第二十七章 考前準備(中)第八十四章 小小的漣漪第三十七章 兩成第六百八十八章 標準套餐第兩百六十五章 你當這是玄幻嗎?第兩百一十五章 沒有豬一樣的敵人第四百七十七章 日常第兩百零八章 新軍衛在準備第六百零九章 設立樞密院第四百三十七章 兩個翻盤點第一百一十一章 我給你一句忠告第兩百二十一章 與子同袍(中一)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干涉第一百九十九章 報捷(下)第四百二十章 憤恨、初戰第三章 配方和質疑第九十五章 是誰?第五百四十章 酒宴第兩百五十章 衛所制度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帖衆多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談開始第四百三十章 我只是讓你傳個信第四十七章 京西少年(一)第兩百二十五章 與子同袍(七)-危急時刻第七百零六章 宮中(上)第兩百五十七章 達成協議第三百四十七章 進宮第一百五十章 進宮(下)第四百章 抵達古北口第三百一十二章 閣老之語第十四章 知道身份、規劃第三百零八章 廢除衛所開始第兩百五十章 衛所制度第一百九十六章 李逍遙的淬鍊第六百六十二章 好消息第三百零二章 宮中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四百零九章 張昭的調整(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瀋陽城中(下)第六百二十三章 見張皇后第兩百二十三章 與子同袍(下)-決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告全軍將士書第三百九十九章 戰爭債券第三百二十九章 護膚品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決定第五百四十二章 書信,捲入其中第兩百三十五章 夜談第五百六十六章 勝卻(下)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爲公馬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