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師

瀋陽城中隨着張昭在明面上離開前往開原請海西女真四部首領“喝茶”變得暗流洶涌。

但由於遼東總兵郭令聽從陳師爺的勸告,要鬧事最少也得等朝廷的處罰下來。因而暗中約束着遼陽軍。

些許的怨言、不滿暫時都在壓制中。

而對於張昭安排的,由定遼後衛指揮使杜聲、定遼左衛指揮使江馬負責執行,詢問遼陽軍五千精銳有多少人願意隨張昭出關平叛之事,基本陷入停頓中。

大多數遼陽軍都是罵聲一片。

“想什麼呢?”

“他把郭總兵停職還想要我們遼陽軍效力?想都別想。”

“咳咳,別這麼說。張大帥總督五鎮軍務啊!胳膊擰不過大腿。”

大多數人不願意,但還是有小部分人願意。畢竟,跟着張大帥出關走一趟,未必上得了戰場,但是軍功、犒賞全部都能拿到。沒見寧遠軍、廣寧軍上下都歡喜的和過年一樣。憑什麼要跟着郭總兵一條路走到底啊。

郭總兵有好處不得先顧着定遼前衛?他們和郭總兵也不是休慼與共的一體。張大帥又沒有將整個遼陽中、左、前、後衛視爲一體。

在瀋陽城中“爭吵”之時,張昭的奏章於四月初一抵達京師。

爲什麼張昭的奏章這麼快就抵達京師。要知道張昭於三月二十六日從遼陽率大軍出發,於二十八日抵達百里之外的瀋陽城,下令在此休整五日。

而就是昨天,三月三十日張昭才召集衆將校,將郭令停職。第二天奏章就抵達京師?

瀋陽城距離京師一千五百餘里,難道是飛過去的不成?

其實,真正的情況是,張昭二十八日抵達瀋陽城確定韓家的情況後,就將奏章發出去。

三天的時間,公文從瀋陽抵達京師屬於正常的水平。

張昭的彈劾奏章,在京中自然是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是張昭的“名人”效應。這個效應不僅僅是大明北直隸街頭巷尾的老百姓知道他,還表現在朝堂中的地位上。

另一方面則是奴兒干都司的叛亂引起朝廷的注意。雖然只是小股的叛亂,但歷來這種事都是很敏感的。

譬如:大明西南地區經常有土司叛亂,其規模有多大?還不是小的很。但一經確認,朝廷大軍就會進剿。

如果正好趕上大明的文官重臣在當地坐鎮,那更不消說,必定是大軍壓上,迅速平叛。

所謂文官重臣就是大明官場的潛規則。大明朝對北虜,在明中期時還是武將主導着軍事行動。

譬如平江伯陳銳、保國公朱暉,他們都是配大將軍印出徵。雖然有文官總督、太監監軍隨行,但基本的作戰方針還是他們說了算。

而在大明的南方,那就是文官主導所有的軍事行動。文人不知兵,這確實是普遍情況。但是大明的人口多啊,總會人才輩出。

譬如:弘治年間的秦紘、王軾。接下來還有王瓊,王守仁。

這都是歷年來大明南方的文官重臣。一旦有兵事,大明朝堂絕對是衆口一詞,讓他們率軍出戰。而這樣的文官重臣,同一時期都只有一個。

像秦紘於弘治十一年辭官,纔有王軾冒頭。弘治十三年,王軾由南京戶部尚書,兼任左副都御史,督貴州軍務,滅掉米魯賊。正德年間的王瓊調任兵部尚書之後,他舉薦陽明先生領兵。

所以,張昭的奏章抵達京師後動靜很大。

不管朝堂上的輿論,還是報紙上的輿論,大明京師沒有人把建州女真蘇護部的叛亂視爲心腹大患。

這怎麼可能呢?

此時坐鎮遼東的可是大明第一名將:新秦伯張昭。而且,他麾下帶着新軍營三個團。

別說建州女真蘇護部叛亂,整個建州女真、外加海西女真叛亂,也就那麼回事。

實力更強的朵顏三衛都被新秦伯打得落花流水啊!這是實打實的戰功,人人心中有底。

當然,不怕歸不怕。反響、議論都還是有的。畢竟,張昭拖延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纔出兵。這裡面有沒有什麼內幕?

自弘治皇帝聽從張昭的建議後,大明朝的軍事行動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包括英國公張懋、兵部尚書、當值的兵科給事中。還有,就是御前會議成員有知情權。

其餘人等一概不知。報紙上更別想抄錄奏章。只能憑空發揮。

弘治皇帝於第二日特意召開一次御前會議商議此事。

御前會議目前固定是在養心殿召開。各種配套的設施、建築都慢慢的齊全。

隨着淨鞭三響,弘治皇帝從養心殿後進來,三名閣臣,九卿、五軍都督們起身向弘治皇帝行禮。

“臣等參見陛下。”

“衆卿免禮。”弘治皇帝高居於御座上,溫和的點頭。他最近氣色略微有些好轉。去掉令人望而生畏的早朝,和繁重的政務,他的身體開始慢慢的回覆。畢竟才三十四歲啊。正在壯年時。

但是,好轉的有限。他和張皇后夫妻感情深厚。這時間空下來,有些事情的次數未免頻繁了些。

照例是首輔劉健主持會議。劉老大人把情況說了一遍,道:“張昭彈劾新任的遼東總兵郭令,諸公以爲如何?”

有時候,彈劾的理由,在大人物們眼中其實並不重要。

當然,這是因爲張昭的理由找的非常好:郭令御下不嚴,造成流放者死亡四十餘(能力不足),疑似和關外叛亂有關(不清白),所以請求將他免職。

張昭這個理由找得不好,劉老首輔這會可不會這樣問。他會直接批評張昭在瞎來,予以拒絕。

謝遷儀表出衆,一聲緋袍,“捧場”道:“張昭未免太目無朝廷。朝廷才作出讓郭令出任遼東總兵多久?他這就彈劾?”

謝閣老一句話,引起衆人無限的遐想。

所謂“朝廷”,在弘治皇帝屢次召開御前會議之後,就是指的在座的諸位。

調原遼東總兵、定西候蔣驥出任大寧總兵是他們這些人共同作出的決定啊。張昭現在去遼東纔不到四個月,就準備搞事,推翻這個決定。

這有點囂張吧?

不得不說,謝閣老的水平確實高,總是能找到非常合適的角度去說服人。

謝公尤侃侃啊!

第三百一十九章 結盟第七百三十四章 脫離劇本第兩百一十章 視死忽如歸第五百八十四章 陛見(上)第七百三十六章 決意出兵第七十一章 生員(十一)-反攻第六十二章 生員(二)-巨浪襲來第十七章 不再有興趣第三百三十四章 把路堵死第六百五十七章 處罰第四百六十一章 衛舉人的決斷第三百九十七章 張昭秋後算賬第五百七十七章 終章第四百六十九章 樹大招風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臨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看好第五百四十二章 書信,捲入其中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知去向第六百三十八章 達成一致第三百八十八章 自然增加第五百八十七章 準備殺雞第四百零一章 意想不到第五百三十六章 一戰而滅第六百七十六章 如何解決第十四章 知道身份、規劃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東陽的支持第五百六十五章 勝卻(中一)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來,潛憂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第六百四十四章 意圖實現第五十七章 院試開始。第九十五章 是誰?第三百章 出版前夕第五百五十九章 瀋陽城中(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局面僵持第一百九十八章 報捷(上)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八十九章 達成基本目標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賞、結束第一百二十八章 乾清宮外第四百一十章 遮掩、密令第兩百三十五章 夜談第一百四十三章 看他起高樓(中)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穫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看好第三百三十三章 試圖激怒第三百零二章 宮中第七百二十三章 開平見聞第五百三十九章 齊聚阿城(下)第二十五章 影響、名聲第六百九十章 故事第三百三十三章 試圖激怒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三百零三章 湯玄策的人生(上)第三百九十章 張昭的聖恩第四百零六章 有些東西是底線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軍縱橫第三百一十三章 國子監改革(中)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論鹽商、鹽法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第兩百二十一章 與子同袍(中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開個小號第三百零九章 勾兌第一百五十六章 會操前(一)第兩百八十四章 新生意(上)第兩百六十四章 冬季的日常(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會第六十六章 生員(六)-局勢危急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選擇第六百七十五章 欺詐第七百二十四章 物價和貨幣第五百一十九章 一盆冰水第六百七十六章 如何解決第五百七十章 聖人抵達第四百五十章 震懾和收割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賣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賣第六百九十七章 轉機第八十九章 誤入第十五章 青龍鎮之行(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結束。第十八章 進京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虜策第四百二十一章 還是大明的百姓第兩百四十四章 我不想當反派啊第三百九十六章 好!好!好!第四百五十二章 軍中會議第三百零六章 美食第一百二十八章 乾清宮外第五百七十六章 終章(下一)第二十七章 考前準備(中)第兩百六十六章 不待見(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還是讀書人心黑啊第兩百八十三章 對錢寧的安排第五百零五章 遼東巡撫第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批畢業生第三百八十八章 自然增加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種人第六百三十一章 密謀第五百九十六章 你噁心不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