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章 衛所制度

明朝的衛所制度早就出了問題。

張昭早知道這個問題。所以,當日他在京西小鎮青龍鎮中會對長寧伯周彧說:募兵制最好配以預備役制度。

而正好東宮太子朱厚照當時在酒樓中,他的預備役制度令他在朱厚照那裡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在京中略有聲名。

這一切的開端,便是衛所制度的敗壞。

衛所制度,簡單的來說,可以理解爲屯田制度,而且是軍屯。屯田制度在天下大亂和天下初定時有着極大的優勢,可以充分的調配人口資源。縱觀歷史誰不屯田?

西漢時有過,曹操幹過,隋唐時有過,金元時亦有過。明太祖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所以,這種制度並沒有錯,但是其要發揮優勢,必須有一個特定的大環境。簡而言之,就是人口少,土地多。這個大環境表現出來,就是天下大亂和天下初定時。

還有一種就是開拓新疆域時。比如:中原王朝對西域的屯田。這都是卓有成效的!

而明朝經過這百年的發展,至弘治朝時,早就不符合“人口少,土地多”的大環境,各地衛所已經爛透。

衛所的功能,直白點說,就是屯田以養兵。

而各衛所爛透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人數銳減。衛所的土地被世襲的衛所軍官、權貴們佔盡。軍戶們連生存都難以保障,大量的逃亡。

明朝兵部名冊上的衛所兵數量和實際的基本不符合。

第二,戰鬥力銳減。衛所的士兵不僅要承擔繁重的農活,還要被上官榨壓,被派去幹各種雜活。變成職業農民,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土木堡之變,就是衛所衰敗的開始。

嘉靖年間席捲東南的倭寇,將這一制度的缺陷血淋淋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從大的方面去說,從小的方面來說,衛所制度確實對軍戶們很殘酷。

在亂世,人們的要求都很低:只要能活命就行。而等到太平時節,誰能忍受那種程度的剝削啊?

軍戶設定是非常奇葩的:父死子繼,世代爲兵。一人當兵,全家爲軍戶。軍戶們不僅這輩子看不到希望,子孫後代都看不到希望。如果能結婚的話。

而衛所屯田交稅政策是:所得糧食一半要作爲籽粒上交,有些地區甚至高達七成。糧食的分配權其實在衛所軍官手中。衛所士兵的日子過的連平民都不如。

家無餘產,這基本上連老婆都娶不上。民戶不願意嫁女兒給軍戶。其生病、養老全都沒有任何的保障。

同時,沒有退役這一說法。明太祖的命令是:凡屯軍年六十以上及殘疾、年幼者,令耕種自食。這個年代到六十歲的普通小民還能活幾天?

所以,洪武初年軍戶就開始逃亡。正統三年,逃兵官軍達163萬餘人。正德年間,大量逃亡。嘉靖年間,有些衛所兵逃亡者達到在籍人數的70%。至明末時,基本逃得差不多。邊軍這裡都只剩下一半在籍。

所以,毫無疑問,衛所制度在承平時是苛政、惡政!開歷史的倒車!

一般而言,軍屯在一段時間後必須轉爲民屯,即降低每畝的稅收。再過幾年,就要開始給屯田者分配土地,使其成爲自耕農。這纔是正確的道路。

明朝完全是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因爲要改,就會觸碰到衛所裡世襲軍官們的利益。觸碰到地方官的利益。而那些被權貴們吞併的、屬於衛所的土地,更是一批利益相關者。

張昭的問題,讓幾名正在喝酒的軍戶沉默起來。

“誰知道?誰叫咱們命賤呢,生在軍戶家。”

一名年紀十六歲左右的青年忍不住哭起來,“我家裡還有個老孃,今年韃子來搶了兩趟,衛裡早就沒吃的。我在這裡幹活還能吃口飯,我娘在家裡肯定會餓死。”

王武沒忍住,扭頭抹眼淚。這話讓他聽的心裡發酸。花馬池距離靈州那裡就兩百餘里,這麼近,這青年卻只能等着自己的老孃餓死。

韓瓚在遼東混過,心硬一些,但還是忍不住嘆口氣,“唉…”

最先開口的中年男子皺着臉,用力的搓着臉,認命的道:“張相公,你不是軍戶,不知道軍戶的苦。咱們這幾個是餘丁。比起家裡上當兵戰場的父兄,還算能多苟活幾天。咱們一起的小顧才十五歲,一個月前就被徵調走。他家裡絕戶了。”

張昭蹲在地上聽着他們說,用力的抿嘴。有時候從文字中看來的東西還是太膚淺。半響,張昭拍拍絕望的痛哭的青年的肩膀,“別哭,會好起來的。”

青年嗚嗚的哭着。

張昭站起來,在午後的陽光中,看着花馬池城內外、上下修繕城牆的民夫們,他們有多少是屬於這青年這樣絕望的情況呢?

衛所制,必須得廢除!

張昭看了痛苦的青年一眼,心中道:“會好起來的!”

離開後,張昭一邊思索着他給朝廷的奏章。他建議邊軍輪換,大概可以通過,預備役可以通過。但是,退役制度呢?他步子邁的有點小,而且,還有不小的漏洞。

一邊吩咐道:“小二,去問一下那青年的家庭地址,派人去給他娘送兩袋米。”

王武愣了下,隨即敬禮,大聲道:“是,相公。”

他還以爲相公不會管的。管不過來啊。整個寧夏鎮都是軍戶,沒有民戶。但此時,他有點明白。相公不是不管,而是不想那青年當面謝他。

贈米,並不足以令相公坦然的接受那青年的道謝。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制度,纔有資格接受他們一聲發自肺腑的“謝謝”。

張昭的親衛凝重的氣氛頓時變得有些輕鬆起來。人都有向善之心。

正好這時,天際邊沙塵滾滾,訓練完成如猛虎出匣的新兵二團到了。

三原縣,王家。

午後時分,王恕小睡後剛剛起來。王六小姐在他跟前侍奉,繼而說起近日邸報上的內容,“祖父,史總督上奏章建議朝廷讓邊軍一年一輪休,以提高戰力。同時,允許邊軍士卒退役,轉爲民籍。聽說這個建議是張昭提的。這怕是會搞的西北生亂,令三秦百姓受苦。祖父何不召張昭來府中面談?”

第一百八十五章 西北地形第七百一十章 溝通、落幕第十七章 不再有興趣第一百四十六章 眼看他起高樓(完)第三百三十章 經濟壓力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第三十三章 留取待春深(下)第兩百六十五章 你當這是玄幻嗎?第兩百二十九章 張相公第五百七十九章 回京(中)第兩百零九章 選擇第兩百四十四章 我不想當反派啊第兩百五十三章 問君三語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一百八十五章 西北地形第五百二十六章 各自的難題第兩百二十六章 與子同袍(八)第一百四十三章 看他起高樓(中)第七百三十五章 慎守勤之死第六十三章 生員(三)-依仗第五百七十二章 終章(上)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談開始第九十四章 被御史彈劾第五百五十九章 瀋陽城中(下)第兩百四十章 月夜淺談第兩百九十七章 弘治教子第三百五十九章 悠閒半日第三百九十四章 薊州鎮的密謀第四百二十二章 小鎮雨後的茶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鋒芒第三百八十一章 囂張第七百一十八章 京中轟動第四百六十八章 歪風邪氣第五百一十三章 脫穎而出第二十二章 鄉中事了。第一百四十八章 臉被打的啪啪響第一百三十九章 露臺上第三百零九章 勾兌第六百零七章 出乎意料(下)第一百一十章 推的一乾二淨第七百一十四章 戰、和之論第一百五十六章 伯府夜宴(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進入戰區第四百三十二章 援兵忽至第一百九十五章 宣判第二十三章 青龍鎮中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鋒(四)-劉大夏的反擊第一百一十章 推的一乾二淨第六十三章 生員(三)-依仗第七百一十章 溝通、落幕第十二章 宮中太監(上)第五百二十五章 李搏濤的思路第一百四十五章 看他其高樓(下)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後第一百八十二章 陳康的想法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太子(下)第五百二十四章 目標所在第四百七十六章 丫鬟們第六百四十六章 突然的刺殺第兩百六十四章 冬季的日常(一)第三百一十三章 國子監改革(中)第四百三十四章 孫賊,再來玩啊第兩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六百一十八章 發酵第五百二十二章 野人女真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後日常第五百七十三章 終章(中)第三百三十章 經濟壓力第兩百九十章 激辯(二)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第兩百章 張昭的打算第六十二章 生員(二)-巨浪襲來第兩百三十四章 集體婚禮第三百七十六章 裝逼不易第三百八十七章 張昭的提議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臨第三百五十二章 風潮漸起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獲勝第三百一十一章 國子監改革(上)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頓第兩百二十九章 張相公第一百四十九章 進宮(上)第四百八十六章 任務、離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取軍心(下)第四百八十三章 交鋒(六)第五百二十六章 各自的難題第五百五十章 張昭的微笑第兩百八十章 保衛者第四百四十九章 三刀第兩百五十五章 王恕的態度第六百四十九章 追查幕後者第七百零五章 等待回京第七百零四章 一夜激盪第五百七十三章 終章(中)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賣第五百零一章 苦難結束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太子(下)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獻第六百八十三章 抓捕、論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