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難題

無數的記憶片段如同潮水般涌來。一個個雜亂無章的畫面在腦海中紛雜的呈現。有昔日他刻骨銘心的身影、故事、感情。又夾雜着一些古代學堂、家庭、考試的場景。

張昭頭疼欲裂,“呀”的一聲,用力的睜開雙眼。

入眼的是一處中式古典風格的房屋:一臥榻,一方桌,小櫥臨窗欄。屋中乾淨簡樸。

他正平臥在硬木牀上,蓋着件洗的發白的牀單。午後的陽光帶着些許的燥熱和靜謐。知了聲遙遙傳來,愈顯得房中安靜。初秋的微風透窗而來。

隨着張昭醒來,頭腦中混亂的記憶徐徐退去。此刻,張昭已經明白自己的處境:他穿越了。

他本是21世紀的宅男理科生,大學畢業後即投身網文,十年彈指一揮間。現在醒來時身在此地:大明北直隸順天府宛平縣青龍鄉南口村。

他現在依舊叫張昭。時年十七歲,在青龍鄉中的一傢俬塾書院中就讀。此刻已是童生。貨真價實的童生。他考過了縣試、府試。只等院試通過,就可以成爲生員(秀才)。

家庭情況是:父母雙亡,已有兩年。餘下一個妹妹(童養媳)、弟弟。家中有良田二十畝,僱有三個長工、兩個婦人。農忙時節則會僱些短工來幫忙耕種。

這是典型的明代中小地主家庭現狀。看似頗有家資,但日子過的並不寬裕,溫飽水平。張父在世時還經常會下地幹活。地主們整日吃香喝辣,不存在的。

而且,張家此時正在走下坡路。“他”還在讀書,沒有功名,不能免除稅糧。而家中三個小主人脫產,坐吃山空。若無意外,家道很快就會衰落。

其實,張家已經在衰落的軌跡中。

他這會兒之所以躺在牀中,是因爲不久前他自書院退學在家中讀書突染了惡疾,十日的時間花費巨大。妹妹李婉爲此借了二十兩銀子的高利貸。

以明代的土地產出水平和此時的糧價,這隻怕要賣地才還得起!

而賣地,通常是敗家的開始。

張昭正審視當前的情況,一個容顏明麗的少女走進來。她約十三四歲,梳少女髮髻,杏眼清澈,身段窈窕,粗布裙衫難掩她的麗色。見張昭眼睛睜開,微愣後驚喜的捂住嘴,然後尖叫着跑出去。

張昭在牀榻上聽得她在堂屋裡大喊道:“小弟,快來。二哥醒了。二哥醒了。”張昭在家中行二。上頭還有一個夭折的哥哥。

片刻後,腳步聲傳來。一大一小兩個小人兒擠在張昭的牀前,淚流滿面。

“謝天謝地!阿彌陀佛!二哥,你總算醒了。城裡的劉大夫說你再不醒就…”少女抹着眼淚,喜極而泣,情真意切。

男孩年齡略小些,約七八歲,身上沾着泥,虎頭虎腦的,無聲流淚,依戀的拉着張昭的手,“二哥…”

張昭腦海中的記憶自然而然的浮起。少女便是妹妹李婉,男孩是弟弟張茂,小名虎子。作爲長兄,他是這個家的頂樑柱。他臥病在牀,甚至到高燒昏迷不醒,妹妹和弟弟的擔心、害怕可想而知。

作爲一個成年人,張昭無法立即代入到這具身體原主人的情感中,但此時他亦感受到難以言喻的親情在流淌。張昭輕輕的拍拍小男孩的手,“虎子,沒事。”再虛弱的伸手拭去妹妹臉上的眼淚,“婉兒,不哭。”

“嗯。”婉兒抿着嘴,哽咽的點頭,懂事的道:“二哥,我去煮粥給你吃。”

張昭穿越而來,他的前任自是死在高燒中。此時,他的病已經痊癒,只是身體虛弱還需要休養休養。

喝過婉兒煮的粥,安撫弟弟、妹妹幾句,問過家中的情況,張昭繼續休息。一覺醒來,外面已是漆黑。

夏末秋初時古代山村寂靜的夜聲從窗外的村落中飄過。張昭平躺在硬硬的牀榻上。

隨着時間的流逝,此時他心中因穿越帶來的慌亂、衝擊已經減弱。作爲一個資深的網文從業者,“穿越”這個梗他並不陌生。只是真落到他身上,陡逢這樣的變故,誰都有個適應的過程。

張昭思考着他當前的處境。

穿越成爲明代京郊的一個小地主,雖然家境即將衰落,但還是不錯的。這比穿越成爲“娼優皁隸”要好太多。因爲,這幾類人在明朝不能科舉。

明朝社會的種種特權,大都和功名相關(武勳除外)。不能科舉,就意味着沒有出頭的機會。

對於明朝的情況,張昭很熟悉(其實就是《明朝那些事兒》+精品明穿網文)。現在的時間線是弘治十三年七月初二。歷經七帝,弘治朝已是明朝中期。

按照明穿網文的慣例:明初混勳貴,中期站文官,明末種田。明中期文官力量很強大。張昭雖然是穿越者,也並不打算逆勢而動,他打算走科舉的路。

所以,真要是“娼優皁隸”的身份,會麻煩的很。

穿越而來,張昭根本就沒打算窩在鄉中當一個小地主,悠閒度日。首先,這不現實!明朝本質上是一個特權社會。處在社會的底層,就算在太平盛世,遲早會被“吃掉”。

再者,他有一顆不安分的心!

畢業十年,他早就被現實生活磨平了棱角。在都市中按照固有的節奏生活、掙扎。幾乎可以預見他將來的人生軌跡:娶妻生子,老去、死亡。

但誰沒有一個波瀾壯闊的內心世界呢?理想遠去,青春不再。他只能在網文中幻想、馳騁!

車馬住宅,華服美食,三妻四妾,這是大多數男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張昭也不例外。但同樣的,張昭亦暢想着與歷史中的帝王對話,影響他們,改變固有的歷史。暢想着和名臣探討,如何執政,使得國富民強。暢想着,帶大軍縱橫奔馳,誰敢立馬橫刀?

這是何等的暢快!

男兒在世上走一遭,終究是要做一番事業的!受困於現實,他只能想想。

而現在,他有這樣的機會,去見一見歷史長河中明代弘治朝的帝王將相,激揚文字,指點江山!

弘治中興在歷史中非常有名。

弘治皇帝朱祐樘繼位後,勵精圖治,硬生生的將成化朝衰落的國力、社會風氣、吏治扭轉。在不斷髮生的天災的時期,開創出中興的局面,堪稱明主!

這曾經是一個因滿清文人修史所遺忘的年代,但是,但凡可以用在盛世中的公共定語,都可以用在這個時代:君賢臣明,人才輩出,文化璀璨。

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中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明前七子所倡導的復古運動,發生在此時。王陽明、唐伯虎在這個時代。

弘治十三年七月,一代神人王陽明去年登第,時年二十九歲。他剛從西北埋葬名將王越歸來,授刑部主事。

流芳百世,名傳千古的唐伯虎,此時早已捲入弘治十二年的科場舞弊案,被貶爲小吏,他已經離開京城。等待他的將是生活的磨難和藝術的輝煌。

這便是張昭所處的年代。

只是,這短暫而絢麗的盛世在弘治十八年就將結束。接下來的正德皇帝在史書上的形象是荒唐、好色、昏庸,但被文官們所遺漏的戰功呢?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歷史的璀璨與輝煌,歷史的迷霧與疑點,現在都在張昭的面前。

他帶着五百年的歷史、科技知識而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又可以走到哪一步呢?

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副風景無限美好、其中又不乏驚濤駭浪的畫卷,即將在他面前徐徐展開。而他,正處在這世界小小的一角中。安靜,無人知道。

如此情形,他又怎麼會甘於平凡?

但是,他還有一個難題要先解決。

這個難題,無關張家的衰落。

張家這種明代中小地主家庭,看着比沒有田地的貧民強太多。但在明朝依舊屬於被統治階級。耕讀傳家,沒有讀書人是不行的。天災人禍、生病、繁重的徭役、賦稅等等衆多因素都足以讓張家返貧。

換言之,張家的這種溫飽狀態很脆弱,抵禦風險能力很弱。

現在,因張昭生病借貸二十兩銀子(京城的名醫看病費錢),這筆外債就是張家最大的困難,需要賣地才能解決。

但是,對穿越者而言,二十兩銀子的高利貸算什麼?這根本不叫事。

十年的網文生涯,各種資料都有接觸。明穿網文裡的各種科技知識,比如水泥、玻璃、鍊鋼、製藥、美食等。這些東西此刻就印在他的腦海中。

張昭現在就像是腦袋中有着無數的金礦,就看他如何去兌現、運用。

他的問題是:他得罪了一個五品文官。

明朝的權利架構,社會風俗和前朝完全不同。五品文官在西漢,那算什麼?西漢是軍功至上。在唐朝地位如何?那得看其是否和門閥相關。

五品文官在宋朝,那得看你有沒有實權。宋朝大把的閒散官員。但是,這裡是明朝!

明朝自土木堡事變後,文官集團的勢力急劇膨脹。一個五品文官,在京爲官,那是六部郎中,把持着六部各司的實權。在地方爲官,可以擔任管教育的提學官,可以爲一府同知。這在文官體系中屬於中堅階層。其能量不可小覷。

張昭得罪的是一個戶部郎中。

北直隸文風鼎盛。京城郊外有諸多書院。小張昭這些年便是就讀於青龍鎮中的明理書院。

明理書院由致仕的六品文官餘籍創辦。他在官面上有些人脈。六月中旬時請得正五品的戶部郎中,科場前輩,弘治六年的進士徐貴前來“講課”。

徐郎中當日講得高興,說起策論。即興考覈書院的一衆童生。

弘治十三年四月、五月,蒙古火篩部連續入寇山-西,明軍敗績。平江伯陳銳避戰。天下對此議論紛紛。徐郎中便是以此爲題:如何解決蒙古諸部寇邊的問題。

小張昭大約是想出風頭,畢竟被一位進士誇獎是很加分的事,抑或者是年輕氣盛,在課堂上慷慨直言,要效法漢唐,以一上將率軍出塞,直搗黃龍,踏平胡虜。

這個觀點很稚嫩,錯沒什麼大錯,無非是明朝有文武之爭。讀書人要站穩立場,要制約武將。哪有讓武將單獨領軍的?但是,問題往往出在不經意間。

弘治年間,蒙古的小王子、火篩年年寇邊,打破州縣,殺我漢民。比成化朝還囂張。小張昭在陳述時少不得要罵當朝諸公尸位素餐,水平不行。

這很正常,明朝言論風氣很開放的。被小張昭點名的“當朝諸公”中就有此時的閣臣:李東陽!

稍微知道點明史的人都知道這位大佬。

李東陽的生平、事蹟、成就且先不論。明朝的高官誰要是沒被彈劾(罵)過,那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但恰恰徐郎中卻是李閣老的門生。

明朝言論風氣再開放,也沒有當着門生的面罵老師,門生會一聲不吭或者表揚的。

“張小友見解很深嘛!”徐郎中淡漠的點評了一句,結束考校。

小張昭當然知道得罪了徐郎中,但是他還能去找徐郎中道歉不成?身份差距太大,他想見都見不到。

第二天,張昭被書院勸退。數日後,小張昭在家讀書身染惡疾。

張昭心裡頗爲無奈。

其實,徐郎中來明理書院前,童生們都被交待過,不要抨擊朝廷的政策、高官。這和後世領導來視察會被交代一樣。誰曾想小張昭這樣出格?

歸根結底,還是年輕人莽啊!不知道官場的深淺,權勢的可怕。

徐郎中肯定不會去找張昭的麻煩。他沒那功夫。但“大人物”的不爽,自然會有無數人替他操心、抹平。小張昭被勸退就是明證。

張昭伸手揉揉眉心。

一個童生,和正五品的戶部郎中,地位差距實在太大。這件事的後遺症有兩點。

第一,現在,他被明理書院“開除”。但誰知道還有沒有後續呢?徐郎中的人脈、背景強大。譬如:宛平縣令便是徐郎中的族弟。想討好他的人多着。捏死他這樣的一個童生,成本很低!這是一個未知因素,一個雷。

第二,明理書院率先作出“表率”,和他切割。宛平縣的士林只怕會照葫蘆畫瓢。李閣老就是京師本地人,樹大根深。比如,府學的教諭就是李家人。這會導致一個問題,他將無法參加今年的院試。

明朝的科舉,並非是通過書院統一報名。但各人在縣衙等地報名時需要擔保。保其身家清白、不是冒籍、頂替、喪期、假名,不是娼優皁隸之後。

方式有兩種:可以是五名考生互結保單。作弊則五人連坐。或者,由本縣縣學稟生作保。

如此情形,本地士林誰會給他擔保?他的科舉之路,在不經意間暫時斷絕。

穿越而來,這開局難度不低啊。地獄難度稱不上,至少是高級難度。

他得儘快解決這件事。

窗外,皎潔的月亮隱在雲層中,時間徐徐流逝。

第三百一十四章 國子監改革(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祖宗基業不能丟第四百八十二章 交鋒(五)-罵你咋地第六百四十九章 追查幕後者第六百二十章 衝突(中 )第六百一十四章 雨中的府邸第三百三十八張 扯虎皮第六百九十九章 蕭敬教太子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國公府第九章 簡單的幸福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兩百一十一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一章 接下來的三件事第六十二章 生員(二)-巨浪襲來第兩百九十四章 收穫、樑儲第兩百五十七章 達成協議第三百六十三章 教太子(上)第三百五十四章 印刷第兩百六十八章 尾聲第五百八十七章 準備殺雞第六百六十六章 聊什麼話題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八十八章 丫鬟、詭計第三百一十五章 國子監改革(下一)第五百九十一章 奴家願意第七百一十一章 秋日第五百零六章 煲湯第五百八十九章 昭哥第七百一十七章 變故起第三百九十章 張昭的聖恩第五百三十七章 齊聚阿城(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燧發槍試射第四百一十八章 慶祝、道別第三百五十二章 風潮漸起第三百二十九章 護膚品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賞、結束第一百九十六章 李逍遙的淬鍊第六百三十九章 我知道,爲什麼?第四百九十章 鴉鶻關第兩百六十九章 將歸(上)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殺的原因第三百五十章 列強的套路第兩百六十七章 不待見(下)第三百七十一章 說服劉大夏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隊調動第四百四十四章 往大帥嶺匯聚第兩百九十三章 允許辦報第一百七十章 忙碌的婚禮(上)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殺的原因第四十章 真正的技巧第二十六章 考前準備(上)第九十六章 暗流涌動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選擇第一百七十一章 舉薦王守仁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見妻妾第三百一十五章 國子監改革(下一)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讓第四百七十七章 日常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第六十八章 生員(八)-第二齣第兩百二十二章 與子同袍(四)-創造出的戰機第九十二章 新遊戲(上)第五百四十三章 新的兵種和軍制第兩百五十四章 鬧上門第八十二章 初見太子(上)第三百五十九章 悠閒半日第四百七十二章 捐獻第一百九十四章 初戰(中)第三百五十六章 慶賀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意南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五百六十九章 這美麗的冬季(中)第六百八十章 謠言和衝擊第五百三十七章 齊聚阿城(上)第兩百七十六章 府邸位置第兩百九十五章 京師半日(上)第三百零二章 宮中第七百三十六章 決意出兵第六百八十九章 竹嫣第四十六章 未來的路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義之師?第一百三十章 軍中夜議第三百零二章 宮中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鋒(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各自的難題第三百六十七章 暴雨忽至第五十五章 成長(上)第五百七十章 聖人抵達第七百四十一章 陽明悟道第四百三十四章 孫賊,再來玩啊第六百四十三章 總督制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獲勝第六百五十一章 刺殺的原因第兩百五十七章 達成協議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談開始第四十七章 京西少年(一)第兩百六十五章 你當這是玄幻嗎?第四百五十三章 傳回京中第兩百九十一章 激辯(三)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