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圖賴之死(四)

一路出了山海關,行進大半日,多爾袞一行到了一個叫做高嶺驛的地方,這裡本來是官道上安置的一個傳遞驛所,後來逐漸發展成一座小城鎮,依舊喚作高嶺驛,鎮上人家不多,也就兩百來戶,由於鎮子建在官道旁,南來北往的人氣還挺熱鬧的,鎮子上也有四五家客棧,多爾袞眼看天有不測風雲,似有大風雪降至,加上天色也不早,便在鎮子上最大的一件客棧“來儀客棧”投了棧,打算避過這場大風雪之後才上路。

店老闆一看多爾袞一身富貴打扮,自然是笑臉相迎,百般討好,給多爾袞等人安排了一個獨立的院子,並派了連個手腳麻利的小夥計伺候着。

除了身上這套衣服,多爾袞是身無分文,因此住店掏錢的都是他身後一幫子“隨從侍衛”,不過這倒也暗合了他貴人的身份,有錢人出門辦事落腳向來都是由下人們打點一切,用不着主人動手,況且這些侍衛們這一次出來可是領了特別經費的,因此也不怕花錢。

說到花錢,就不能不說一說這後金與大明的貨幣,如今大明發行的龍元已經佔據了差不多七層的使用率,雖然有些偏遠的地方還是用傳統的銀子或者以物易物的方式,但龍元已經是主流貨幣了,背後有強大的大明朝廷,尤其是這靠近京畿地區,龍元特別的好使,一塊銀龍元能兌上一兩二錢銀子,甚至更多,銀龍元如此之前,自然也就有人惦記上了,造假的不知凡己,雖然也是貨真價實的銀子,但無論從美觀到工藝都比不上真的龍元,而且真龍元上面細緻的紋路是造假者更本學不來的,但是即便是如此,假的龍元依然是十分槍手的貨幣,不管怎麼說,它也是由銀子鑄造的,至於銅元可就不同了,本來朝廷鑄造的銅元就不夠使喚的,加上朝廷鑄造的銅元不但精美,而且質量上層,因此銅元對普通百姓來說更是主要的貨幣,一旦造假氾濫就會引起銅元的貶值,這對國家的貨幣體系是個災難,爲此朝廷對銅元的造假打擊力度相當大,幾乎抓到一個,扔進監獄裡就別想着再出來了。後金也想學大明這一套,搞一個自己的貨幣體系,不過他們的鑄造技術不過關,官方的技術力量還比不上明間的,因此雖然也搞出個什麼天聰通寶之類的金銀銅貨幣系統,也制定了一些列匯率,但沒有學到大明的那一套嚴格的貨幣管理辦法,加上後金朝廷對金融管理知識的匱乏,導致這一套貨幣系統一出臺,就迅速的貶值,如今後金國內大量充斥了大明發行的龍元,甚至有許多後金、蒙古的貴族都在往家裡大量收藏和兌換龍元,雖然金人朝廷還是以自己的那一套貨幣系統來運行自己的財政,但明間卻悄悄的變成了大明龍元的天下,儘管後金公佈的銀通寶的成分以及含銀量與大明的銀龍元的成分和含銀兩幾乎是一模一樣,但銀通寶的成色還不如大明國內那些冒着殺頭坐牢危險私下鑄造的銀龍元還要差了一分。

當然這裡面不得不說後金發行那個天聰通寶之時,大明與後金發生了一次金融大戰,雖然這個時空沒有什麼股票、期貨什麼的,但是在朱影龍這個超越三百年後來人的眼裡,國與國之間,什麼都是可以作爲戰爭的手段,雖然那一次金融大戰並不是他來主導,他只是提了一個醒,以後宮爲首的經濟集團立刻心領神會,在金融上可是狠狠的宰了後金一筆。

說起來也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這種小伎倆放在後世也是不值一提,但在這個時空可就是超人一等的無雙計謀了,由於後金搞出來的這個貨幣體系幾乎是照抄大明的來的,而且他們鑄造貨幣的成分也搞的是一模一樣,但是他們鑄造貨幣的技術以及黃金儲備卻不能與大明相比,後金鑄造的貨幣一出來,就在後宮集團暗中主導下,將大量已經準備好成色不足的假幣(這個假只是針對與後金鑄造的真的而已)投放道後金國內,通過分批投放,逐步加大,使得後金貨幣是大步的貶值,而再以龍元進行收購後金發行的天聰通寶,回到大明自己的造幣廠回爐一下,又變成龍元,然後在投放道後金收購後金自己鑄造的貨幣,這樣利用兩個幣種之間的差價,將大量的白銀從後金國庫裡掏了出來,僅次一項,後金就損失了數百萬兩白銀和數萬兩黃金,若不是有從朝鮮掠奪的財富支撐着,恐怕後金國內已經鬧起了錢荒了。

由於後金剛從原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除了對某些特需物品需要從外界供應之外,其他的基本能自給自足,屬於比較封閉性的經濟,後金一覺察自己不能什麼都跟大明學之後,乾脆自己將這個貨幣體系掐死了,還使用以前的真金白銀,當然由於龍元的強勢,而且龍雲已經成爲國內的主流貨幣,後金根本沒有能力將其驅趕出去,若強行不讓民間流通,反而會引起民怨,皇太極政府已經不是那個只知道攻打掠奪的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了,因此一邊限制龍元進入,一邊將通過各種手段將龍元回收重新鑄造成元寶,這樣以期將龍元趕出國土,但是用過龍元之後的人又怎麼會願意再去使用那沉重笨拙又難看的元寶呢,尤其是後金朝廷爲減少自己的損失,加大火耗,這樣一來後金國內的經濟變得非常的脆弱,只能靠對外征戰和掠奪來維持,國內的那點微薄稅收根本支撐不起後金政府的日益擴大的對外征戰。

在金融方面雖然大明也只能算是一個小孩子,但後金卻是個嬰孩,它那脆弱的經濟更是不是大明的對手,早些時候,自簽訂錦州條約之後,朱影龍就制定了一些列對後金經濟進行滲透的計劃,由於計劃的隱秘性,以及抓住這個時空對商人這種末流的歧視,在亡國的高麗棒子的幫助下,後宮集團已經悄悄的在後金國內逐漸形成了一個經濟網絡,它們以各種方法對後金的經濟體系進行滲透,凡是後金新興的各種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都暗地裡都有大明的影子,通過培植了各種各樣的代理人,將後金許多貴族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並且逐級向上滲透,形成一個巨大的利益羣體,自下而上的瓦解金人的鬥志,兵不血刃的將後金併入大明。

當然這也只是一方面,後金不可能不反抗就這麼讓大明吞併下去的,而且皇太極、范文程等人也不是傻子,雖然暫時並沒有發現大明的這些動作,而爲了隱蔽動機,所有動作都是分散進行的,甚至連暗中做此事的人都不明白這裡面的深意,朱影龍也不願意打草驚蛇,以免壞了他精心的佈置,他要從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三位一體的對後金進行全面征服,這也是大明將來對每一個對手或者敵人的一貫策略!

這有些說遠了,其實多爾袞正是從軍事上征服後金的一枚棋子,至於文化,那幾十萬皮島上的中原漢族百姓正是朱影龍手中可利用的有力的武器。雖說以這麼一點人去同化女真人恐怕有些可笑,不過女真人沒有自己文字,沒有形成自己固有的文化,甚至信仰也是朝秦暮楚,這些漢人是去給他們帶來文化和信仰的,有的時候利用一下宗教的力量也不無不可。

當然文化上的認同是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文化上的滲透雖然朱影龍也非常的重視,只是不如前經濟和軍事來的大和直接。

圖賴帶着手下十七個侍衛潛入大明,爲了掩飾身份,不但僞造了大明的身份文碟,還將後金國內都不怎麼流通的天聰通寶換成了大明的銀龍元,這還是在黑市上換的,一塊四天聰通寶換一塊銀龍元,料圖換了一萬塊銀龍元,花去了一萬四千塊銀通寶,自己身上帶了五千,十七個侍衛身上也帶了五千,都換成了印刷精美的紙幣,當然這種黑市沒有大明朝廷參與恐怕是生存不下來的,拿大頭的自然是大明朝廷了,而且紙幣只有在大明國內能夠流通,在後金是絕對不行的,後金還用的是最原始的銀票(飛錢),暫時這個古老的東西兩國還基本通用,只是在大型交易上,零碎的買賣現在只認現銀或者朝廷發行的龍元,不然圖賴也不用肉疼的將銀通寶換成了銀龍元,直接帶上銀票了。

在高嶺驛,寶源當可是響噹噹的一號招牌,價格公道,童叟無欺,買賣公平,自開拓了兵器寄存業務之後,這寶源當就更加聲明遠播了,高嶺驛離山海關又近,腳程快點,半天可至,因此關外的江湖客們拿不到那山海關特別發放的持兵證,大多選擇將自己心愛的兵器存放在這寶源當,這寶源當的東家當年也在武林算是一號人物,尤其是關外武林,名頭嘛,還算響亮,就是爲人公道,金盆洗手後,就開了一家當鋪,就是寶源當,既然曾經都是武林人,大家都信得過,因此寶源當自開設了“兵器”寄存的業務之後,那是生意興隆,兵器也有三六九等,因此這寶源當自然按照寄存兵器的檔次分別收費,過了來取時辰的還要加倍收費,雖然與典當不同,可說這寄存兵器的人死了,存票不見了,如果寄存的兵器又是神兵利刃的話,那可就便宜了寶源當自己個了,這買賣絕對好做,當然這也是朝廷政策下的買賣,哪一天朝廷政策變了,這買賣也就做不成了。

每天來寶源當存取兵器的人也有上百位,因此圖賴等人分開來取兵器倒也不會引起太多人主意,不過圖賴這一夥人的兵器可都不凡,尤其是圖賴的兵器,更是鑲金嵌玉,不但華貴異常,更是削髮如泥,寶源當把它歸在特級之內,寄存費用自然是非常昂貴了,這寶源當如果沒有朝廷的默許,它能在高嶺驛辦理這種寄存兵器的業務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其實寶源當就是情報司安插在江湖中的一個消息點,江湖上,人在劍在的,知道兵器在哪兒,不就知道人在哪兒了嗎?所以圖賴不識的情報司的厲害,還帶着這麼貴重的兵刃,雖然布帛一包,外人不知,可辦理業務的人可不會不知道。

當然圖賴要是考慮周全一些,或者多瞭解這種“寄存兵器”的業務,那“財不露白”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這“寄存兵器”有明存和暗存兩種,畢竟有些江湖人不願自己兵器的秘密被人知道,因此都會準備一個盒子,自己準備或者當鋪準備都可以,將兵器放入之後,自備銅鎖鎖上,貼上封條,然後帶走鑰匙,等返回之時取出,只是暗存的價格在明存的一倍以上,因爲暗存的兵刃都是非常貴重的兵刃,沒有更高的要求會自動歸爲高級這一類,需要嚴密保存,同時還要爲盒內兵器買上一份保險,兵器若在寄存之處丟失,按所買保險的數額十倍賠償。

辦理這種業務的人不少,不過購買保險的人卻是不多,因爲絕大多數人只是想將自己的兵器搞的神秘一下,其實真正算起來,這天底下哪有那麼多削鐵如泥的神兵利刃?

況且如果在大明沒有持兵證,那就等着東躲西藏,成過街老鼠吧,官府會把你追上上天入地,無門而入,當然,如果你不在大明國內,隨你怎麼鬧騰也沒有關係。

朝廷這麼做並不是想限制武術這一中華瑰寶的發展,只是想讓那些整天惹是生非的武林敗類們給套上一個緊箍咒,省的這些人好勇鬥狠,視人命如草菅!

這一套還真管用,民間的劫富濟貧的大俠,殺人越貨的強頭們一下子銷聲匿跡了許多,南來北往的商人們也感覺的安全了許多,走鏢的鏢行也都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到是綠林好漢們失業率居高不下,大家都過太平日子,誰還願意過刀口上添血的日子,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人心一散,隊伍就不好帶了,太行山裡山寨自施行兵器管制制度來,一個月內,空了一大半,從寨主到嘍囉一鬨而散,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了。

關外本來治安就亂,前些年後金與大明連連征戰,兵荒馬亂的,逃兵、響馬多的是,那時候朝廷忙着對抗女真建酋的入侵,管不了這麼多,現在可不同了,遼東這片地,朝廷雖說只佔領了幾個大城,可在自己管轄範圍內,連連掃蕩過數次,不服王化的,通通見了閻王,加上朝廷裁軍屯兵,基本上處於半軍事化的管理,基本上不發生戰爭的話,遼東現在算的上是大明治安最好的地區之一。

袁崇煥治兵、治民都有一套,是個軍政複合型人才,尤其他善守,和平時代,用他署理遼東軍政是最合適不過了。

圖賴這邊剛取走兵器,尾隨其後的周淮安和冷言等人就已經接到消息。

圖賴用動手了,這是毋庸置疑的。

第12章 南京城下(三)第6章 時不待我(一)第1章 返回(一)第12章 喜事連連(二)第1章 鐵口斷宋(三)第9章 微服南巡(一)第4章 敲詐鹽商(四)第7章 劫色第11章 聖駕南下(三)第10章 百業待興(二)第6章 再起波瀾(二)第4章 迫從(二)第1章 沅州之爭(一)第1章 停戰和談(一)第11章 周王(二)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三)第9章 主動出擊(一)第4章 四方來賀(四)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三)第11章 軍制改革(六)第9章 滿漢通婚?(二)第5章 高麗棒子完了(三)第1章 皇太極稱帝(二)第3章 新土地法(一)第11章 琉球行省(四)第1章 不速之客(一)第3章 皇帝萬壽(三)第8章 開放武器禁運(二)第6章 睡了李箐(二)第11章 實業第1章 開封第1章 風雨飄搖(一)第7章 絕代雙嬌(一)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四)第7章 李瑤情動(三)第6章 軍區與軍銜(一)第10章 浴火鳳凰(六)第7章 中秋月圓(一)第12章 離京第5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第8章 交換(一)第10章 戰爭爆發(四)第6章 一統天下(六)第1章 三方會談(三)第11章 寧錦再捷(一)第3章 皇帝萬壽(一)第6章 一統天下(三)新書發佈了第7章 開源節流(二)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四)第6章 平倭方略(一)第6章 平定江南(四)第4章 如瑩懷孕(一)第9章 無奈紫荷(一)第1章 三方會談(二)第4章 被迫遷都(一)第11章 風流明帝(五)第6章 張榜求醫(一)第8章 倭寇(二)第6章 睡了李箐(一)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一)第12章 龍鳳呈祥(二)第3章 皇帝萬壽(二)第10章 岳父周奎(二)第1章 皇太極稱帝(二)第7章 開源節流(二)第1章 不速之客(四)第3章 揭開謎底(二)第6章 圍困南京(六)第3章 金屋藏嬌(二)第3章 圓桌擴大會議(二)第9章 上元燈節(四)第7章 戒酒,可能嗎?(二)第3章 圓桌擴大會議(一)第4章 大婚第8章 夫妻團聚(二)第3章 杭州大捷(一)第12章 教育改革(二)第9章 新的一年(一)第2章 豎子不足與謀(二)第3章 湘西局勢(一)第5章 省親之路(一)第7章 班師返京(五)第6章 睡了李箐(二)第3章 湘西局勢(四)第5章 藏寶圖(二)第1章 不速之客(三)第4章 意外收穫(四)第3章 兩淮鹽商(一)第2章 北伐伊始(三)第7章 二王之爭(二)第4章 如瑩懷孕(一)第5章 駐軍琉球(二)第6章 伏屍千里(二)第2章 幕後操控(一)第4章 被迫遷都(六)第2章 撐死膽大的(四)第6章 想不到的刺客(三)第4章 攤丁入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