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談判交鋒(二)

劉鴻訓等談判官員一到寧遠,袁崇煥便派人通知皇太極,朝廷談判的專使已到,請他派過過來和談。

要求和談的是皇太極他自己,總不能人家使者已經到了,他自己卻毫無準備吧,於是命二貝勒阿敏和兩個漢臣,一個是胡貢明,另外一個叫高士俊,這兩人都是主張與明廷談判的漢臣,所以皇太極把他們安排做了阿敏的副手。

談判的第一天,雙方在禮節上沒有多大的衝突,頂多是阿敏在對待劉鴻訓等人在態度上有些傲慢了些。

後金雖然這次損失不小,但實力還在,明軍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巨大的勝利,但卻失去了軍事重鎮錦州,還有個僞明朝廷的存在,國內很不平靜,皇太極可以與南京的明廷聯合起來,對抗朱影龍在北京的明朝政權,所以阿敏自然不把劉鴻訓等人放在眼裡,但和談是己方提出來的,所以自禮節上還算做足了,劉鴻訓也知道目前的兩軍大態勢,雖然停戰,但摩擦不斷,雙方業已有上百人的傷亡,只是雙方都還保持克制,這纔等到了兩軍正式談判開始。

和談的第一步,就是弄清楚戰爭是誰發動起來的,究竟是誰先挑起了戰爭,誰應該負挑起戰爭的責任,這本來是很明顯的一件事情,皇太極領軍閃電突襲了錦州,然後順着南下圍困寧遠,還妄圖攻佔山海關,戰爭分明是後金挑起的,但阿敏拒不承認,說戰爭是明軍挑起的,說明朝在錦州、大淩河一帶築城威脅了後金的安全,並且還一步一步的屯田蠶食他們的土地,他們這是在拿回屬於他們的土地和捍衛自己的安全,所以挑起戰爭的責任在明軍。

劉鴻訓據理力辯,提出開原、鐵嶺、撫順、瀋陽、遼陽等城都是明朝原來的疆域,皇太極的先祖還是世襲的建州都督,是明朝冊封的官員,照這麼說,後金的政權根本就是大明朝的一個地方政權,一個國家何來威脅到自己地方上的安全,更本就無稽之談!

阿敏則認爲劉鴻訓所說根本就是荒謬之言,如果算曆史,他們的祖先曾經統治着長江以北漢人的半壁江山,身爲他們的後人,他們這麼做也是拿回祖先曾經擁有過的江山,這有什麼不對?

和談的第一條就陷入了僵局,確定是誰先挑起戰端,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幾行白紙黑字,更是爲了下一步,是誰管誰要賠償,後金鐵了心要賠償,他當然不會承認是自己故意挑起戰端了,而朝廷給劉鴻訓的底線是,絕對不能吃虧,所以劉鴻訓就更加不可能把本來就不是己方的錯背到自己身上,談判席上,頓時吵的面紅耳赤,第一天談判就不歡而散,約定三日後再談,寧遠前線氣氛爲之一緊。

雙方的談判特使都將第一天談判的結果上報給各自的主君,朱影龍接到劉鴻訓等人的奏摺,打開一看就知道談判根本沒有任何進展,於是召集孫承宗、徐光啓等人連夜商議,眼下遼東不能再動刀兵了,熊兆璉從揚州給他傳來密摺,說南京的魏忠賢正在蠢蠢欲動,調兵遣將,意圖北上,熊兆璉手上雖然有四五萬兵馬,有點捉襟見肘,請求朝廷派一支軍隊南下支援。

“皇上,現在最大的分歧是誰該承擔挑起戰爭的責任,這個責任皇上和朝廷是絕對不能認的,這不僅僅是朝廷臉面和尊嚴的問題,這關係到天下人心向背,如果朝廷承認了是自己挑起戰端,百姓們會怎麼看,他們會認爲朝廷不顧百姓死活,窮兵黷武,爲了一個破地方,死了那麼多人,花了那麼多銀子,如果被人利用了,朝廷剛剛積攢的元氣勢必要付諸流水呀!”刑部尚書楊鶴道。

“那依楊愛卿的意思,這和談還怎麼談下去?”朱影龍眉毛微蹙起道,“難道要朕把責任都推到死去的先帝身上不成?”

“這個……”楊鶴頓時被擠兌的說不出話來。

“皇上,先帝爺是有過錯,但錯不全在先帝身上,而是在魏忠賢這個閹賊身上!”左都御史陳楊美道。

“先帝有什麼錯?本官倒想問一下陳大人,後金野心勃勃,妄圖脫離朝廷管制,朝廷派大軍鎮壓,這究竟有什麼錯?”黃尊素對準陳楊美責問道,“現在討論的是怎麼讓後金承認之他們挑起戰端,而不是朝廷已經承認了是自己挑起戰端,討論誰來負這個責任,陳大人,你要搞清楚事情的本質!”

陳楊美被黃尊素一通責問,頓時老臉通紅,黃尊素責問的句句點到事情的本質,是自己說錯話了。

“黃愛卿說的不錯,和談是皇太極提出來的,既然他們這麼沒有誠意,朕的意思,我們再打它一仗如何?”朱影龍想了想道,以戰促和,這本是兵家基本戰略之一。

“皇上,千萬不可,這個時候如果挑起戰端,豈不是授人以柄嗎?”楊鶴着急勸諫道。

“那你說該怎麼辦?”朱影龍沒好氣的迴應了他一句道,楊鶴頓時沒了聲音,尷尬萬分的低下了頭。

“微臣到有一個想法,就是不知道當說不當說。”在衆多朱影龍倚重的大臣中,最年輕的當屬史可法,因爲他太年輕,人言微輕,雖然官居三品,都是因爲他曾是皇上潛邸之人的緣故,雖然能力出衆,但一些重要的場合他都儘量少開口,可能這就是一入官場之後,變的謹慎的緣故吧。

“憲之,你快說,朕聽着呢。”朱影龍看史可法開口,當即露出喜色道。

“啓稟皇上,誰挑起戰端這都不重要,先如今朝廷的局勢有點跟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後有些類似,內憂外患,外有突厥的頡利可汗幾十萬大軍,內有太子部將大將羅藝的叛軍,唐太宗以過人的心胸,與頡利可汗在長安城下結爲兄弟之盟,後來大唐在太宗治理下,先平羅藝的叛亂,然後揮軍再戰突厥,成就不世之帝王偉業,微臣覺得,皇上可以以史爲鑑!”史可法出列道。

內閣首輔大學士孫承宗本來一直閉着眼睛聽朝臣這些爭論,當聽到史可法這一番話之後,雙目陡然睜開,雖然自己心中想法還能也跟他差不多,但要說出來,絕對沒有史可法說的這麼好,馬屁拍的不顯山不漏水的,而且句句切中要害,最後還把功勞全部歸到皇上身上,自己還不會招致羣臣的嫉妒,更難得是他心地正直,行事有不拘一格,如此就更加難得了,難怪皇上會將順天府這麼重要的職位交給他。

“憲之說的太好了,朕這就給劉鴻訓下旨,這一家人,兩兄弟打假有必要爭誰對誰錯嗎,都是骨肉兄弟,爲何不能平平和和的坐下來將矛盾化解呢,列位臣工你們說是不是呀?”朱影龍豈能不明白史可法話中的含意,哈哈笑起來道。

“皇上,這樣一來,豈不是擡高了皇太極的身價嗎?”陳楊美不滿道。

“唐太宗能做得事情,朕就不能做得嗎?”朱影龍有些不高興道。

“微臣不敢!”陳楊美雖然有些古板,但並不是白癡,他要是再反對,豈不是說朱影龍這個皇帝不如唐太宗嗎?對於歷史上這個偉大的帝王,後世帝王無不以之爲榜樣,就算他心裡認爲朱影龍不如唐太宗,也不敢當面說出來。

“皇上,頡利是頡利,皇太極是皇太極,兩者不能混爲一談,況……”孫慎行還是不贊成這個做法,大明朝的皇帝豈能跟一個蠻夷的酋首稱兄道弟,這豈不是損了泱泱大國的臉面和尊嚴!

“況朕也不是唐太宗,是不是?”朱影龍雖然恨孫慎行那一套所謂的堅持,恨到忍不住殺了他,但這樣的人是一面鏡子,雖然多數時候他總是跟自己唱反調,但有這樣的人在身邊,最起碼能鞭笞自己,讓自己在想法到付諸行動之前有個緩衝的時間,得以仔細思考一下,三思而後行,避免衝動做錯事。

“老臣不敢!”

“朕可以告訴你們,朕並不是在效仿什麼唐太宗,朕是大明的皇帝,朕怎麼做都與唐太宗沒有任何的關係,朕是自己決定要這麼做的,在你們眼中,皇太極是蠻夷,是胡酋,但是在朕的眼裡,他是朕的對手,是兄弟,記住是對手,是兄弟,而不是敵人,金人也是我華夏重要的一族,跟自己的族人稱兄道弟這並沒有什麼不對,朕很早就有個願望,就是在朕有生之年,統一整個華夏,凡是黃皮膚,黑眼睛的,都將成爲朕的子民,朕要他們站在同一片藍天之下,過着富足幸福不受人欺負的生活,你們聽清楚了嗎?”朱影龍掃視諸臣一眼,擲地有聲道。

“皇上!”孫承宗帶頭給朱影龍跪了下來,頓時被召進養心殿的幾位閣臣和史可法等幾個心腹重臣俱跟着一齊跪下,激動道,“臣等有幸得遇英主,實乃萬幸!”

第11章 西南戰局(三)第6章 東西夾擊(二)第3章 時局第5章 刺客現身(一)第12章 強勢介入(四)第3章 杭州大捷(三)第6章 伏屍千里(一)第2章 兵臨城下(一)第2章 遭受軟禁(二)第5章 高麗棒子完了(三)第10章 佈局天下(一)第11章 西南戰局(三)第4章 以打促和(二)第11章 失落的青城(三)第5章 封鎖苗疆(二)第11章 軍制改革(三)第9章 微服南巡(四)第5章 廷辯交鋒(一)第2章 幕後操控(二)第12章 強勢介入(二)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二)第7章 撲朔迷離(四)第6章 圍困南京(二)第10章 戰爭爆發(三)第8章 開放武器禁運(一)第2章 遭受軟禁(一)第11章 父女相見(四)第2章 後金求和(二)第5章 高麗棒子完了(二)第5章 血戰長江(三)第1章 不速之客(二)第9章 微服南巡(十二)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一)第7章 絕代雙嬌(五)第5章 天子之怒(三)第9章 戰爭的天平(二)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一)第7章 班師返京(四)第8章 卓巴歸心(二)第3章 新土地法(一)第1章 沅州之爭(一)第1章 貿易使司(一)第2章 北伐伊始(一)第9章 苗疆鳳凰(一)第10章 宴無好宴(二)第7章 戒酒,可能嗎?(一)第12章 東林黨(二)第7章 二王之爭(一)第11章 失落的青城(四)第2章 各懷心機(四)第4章 攤丁入畝(二)第2章 撐死膽大的(一)第4章 原來是你(一)第2章 三方備戰(二)第4章 迫從(二)第3章 情爲何物(一)第7章 開戰(二)第1章 春闈出貢(二)第3章 巾幗英雄(二)第3章 皇帝萬壽(一)第10章 金屋藏嬌(四)第5章 大清國亡(二)第12章 黃紅之爭(三)第3章 時局第4章 兄弟反目(四)第9章 血戰寧遠下(二)第4章 意外收穫(二)第9章 青城之戰(三)第8章 傳國玉璽(四)第5章 藏寶圖(一)第4章 形勢逆轉(一)第8章 緩緩徐圖(一)第10章 登陸琉球(二)第10章 梟雄遲暮(四)第4章 被迫遷都(四)第6章 探監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第2章 各懷心機(二)第5章 血戰長江(二)第11章 風流明帝(五)第3章 圖賴之死(三)第3章 揭開謎底(四)第2章 幕後操控(一)第7章 刺客第9章 微服南巡(十八)第8章 交換(二)第7章 錦州逼和(一)第1章 三問(一)第7章 屠夫到了(二)第8章 九·一八(一)第8章 一網打盡(七)第12章 演變(一)第6章 重陽賞菊(一)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三)第5章 悲城南京(三)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二)第1章 三方會談(四)第1章 孤身入京(一)第12章 這是或許就是緣分(四)第9章 喋血龍王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