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帝王的煩惱

朱棣篇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寶座上,俯視着這個帝國的一切,之前那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似乎還歷歷在目,但已經不重要了。因爲對於那場鬥爭中的失敗者朱允炆來說,政治地位的完結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了,無論他本人是生還是死。但對於朱棣而言,今天的陽光是明媚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今後的很長時間內,他將用手中的權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個富國強兵的夢想。

這個夢想不但是他的,也是他父親的。

【證明】

當然在這之前,他必須先做幾件事情,這些事情不完成,他的位子是坐不穩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他要證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

雖然江山已經在手,但輿論的力量也是不能無視的,自己的身上反正已經被打上了反賊的烙印,沒辦法了,但至少要讓自己的子孫堂堂正正的做皇帝。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使用了兩個方法:

其一、他頒佈了一道命令,下令凡是建文帝時代執行的各項規章制度與朱元璋的成例有不同的,全部廢除,以老祖宗成法爲準,這倒不是因爲朱元璋的成法好用。只是朱棣要想獲得衆人的承認,必須再借用一下死去老爹的威名,表明自己纔是真正領悟太祖治國精神的人。

其二、他命令屬下重新修訂《太祖實錄》,此書已經由建文帝修過一次,但很明顯,第一版並不符合朱棣的要求,他需要一個更爲顯赫的出身,因爲類似朱元璋那樣白手起家打天下,開口就是“我本淮右布衣”,擺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人願意做叫花子的,於是,親生母親被他扔到了腦後,馬皇后成爲了他的嫡母,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還會詳細敘說。

此外,他還指示手下人在實錄中加入了大量小說筆法的描寫,如朱元璋生前曾反覆訓斥朱標和朱允炆,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而對朱棣卻總是讚賞有加,一看到朱棣就滿面笑容,十分高興。甚至在他死前,還反覆詢問朱棣的下落,並有意把皇位傳給朱棣。但是由於奸詐的朱允炆等人的陰謀行爲,合法的繼承人朱棣並沒有接到朱元璋的這一指示。於是,本該屬於朱棣的皇位被無恥的剝奪了。這些內容讀來不禁讓人在極度痛恨朱允炆等奸邪小人之餘,對朱棣終於能夠奪得本就屬於自己的皇位感到欣慰,並感嘆正義終究取得了勝利,好人是有好報的。

當朱棣最終完成這兩項工作時,他着實鬆了口氣,不利於自己的言論終於被刪除了,無數年後,這場靖難戰爭將被冠以正義的名號廣爲流傳。但作爲這段歷史地見證人之一,朱棣心裡很明白在那些篡改過的地方原本寫着歷史的真實。他把自己的父親從墳墓裡拖了出來,重新裝扮一番,以證明自己的當之無愧。

歷史證明,朱棣失敗了,他沒有能夠欺騙自己,也沒有騙到後來的人,因爲真正的史筆並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筆,而是人心。

【功臣】

自欺欺人也好,自我安慰也好,畢竟皇位纔是最現實的。在處理好繼位的合法性問題後,下一步就是打賞功臣,這可是極爲重要的一步。雖然歷來皇帝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大業已成後的功臣,但這些人畢竟在皇帝的大業中投入了大量資本,持有了股份,到了分紅的時候把他們踢到一邊,是不好收場的。畢竟任何董事局都不可能是董事長一個人說了算。

這裡也介紹一下明朝的封賞制度,大家在電視中經常看到皇帝賞賜大臣的鏡頭,動不動就是“賞銀一千兩”,然後一個太監拿着一個放滿銀兩的盤子走到大臣面前,大臣謝恩後拿錢回家。大致過程也是如此,但很多時候,電視劇的導演可能沒有考慮過一千兩銀子到底有多重,在他們的劇情中,這些大臣們似乎都應該是在武校練過鐵砂掌的,因爲無論怎麼換算,一千兩銀子都不是輕易用兩隻手捧得起來的。

在此也提出建議,今後處理該類情節時,可以換個臺詞,比如“某某,我賞銀一千兩給你,用馬車來拉!”

以上所說的賞銀在封賞中只是小意思,我們的先人很早就明白細水長流的道理。橫財來得快去得快,真正靠得住的是長期飯票。在明朝,這張長期飯票就是封爵。

在那個年代,如果你不姓朱,要想得到這張長期飯票是很困難的,老朱家開的食堂是有名額限制的,如非立有大功,是斷然不可能到這個食堂裡開飯的。

具體說來,封爵這張飯票有三個等級,分別是公爵(小竈)、侯爵(中竈)、伯爵(大竈),此外還有流和世的區別,所謂流,就是說這張飯票只能你自己用,你的兒子就不能用了,富不過三代,餓死算他活該。而世就不同了,你死後,你的兒子、兒子的兒子還可以到食堂來吃飯。

但凡拿到這張飯票的人,都會由皇帝發給鐵券(證書),以表彰被封者的英勇行爲。這張鐵券也不簡單,分爲普通和特殊兩種版本。

特殊版本分別頒發於朱元璋時代和朱棣時代,因爲在這兩個時代要想拿到鐵券是要拼老命的。

朱元璋時代的鐵券上書“開國輔運”四字,代表了你開國功臣的身份。朱棣時代的鐵券上書“奉天靖難”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幫助我朱棣篡權。這兩個版本極爲少見,在此之後的明朝二百多年曆史中都從未再版。自此之後,所有的鐵券統一爲文臣鐵券上書“守正文臣”,武將鐵券上書“宣力功臣”。

當然了,如果你有幸拿到前兩張鐵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爲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券的人80%以上都會由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遊覽券。

此外還附有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於全家老小,可反覆使用多次,不限人數。

朱棣分封了跟隨他靖難的功臣,如張玉(其爵位由其子張輔繼承)、朱能等,都被封爲世襲公侯,此時所有的將領們都十分高興,收穫的季節到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個人對封賞卻完全不感興趣,在他看來,這些人人羨慕的賞賜似乎毫無價值。

這個人就是道衍。

雖然他並沒有上陣打過仗,但毫無疑問的是,他纔是朱棣靖難成功的第一功臣,從策劃造反到出謀劃策,他都是最主要的負責人之一。

可以說,正是他把朱棣扶上了皇位。但當他勞心勞力的做成了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後,他卻謝絕了所有的賞賜。永樂二年(1404), 朱棣授官給道衍,任命他爲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正二品),並且正式恢復他原先的名字——姚廣孝。

此後姚廣孝的行爲開始變得怪異起來,朱棣讓他留頭髮還俗,他不幹,分給他房子,還送給他兩個女人做老婆,他不要。這位天下第一謀士每天住在和尚廟裡,白天換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廟裡就換上休閒服(僧服)。

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錢,在回家探親時,他把朱棣賞賜給他的金銀財寶都送給自己的同族。我們不禁要問,他到底爲什麼要這樣做?

在我看來,姚廣孝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其一,他是個聰明人,像他這樣的智謀之人,如果過於放肆,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功高震主這句話始終被他牢牢的記在心裡。

其二、他與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問到,你爲什麼要讀書?一般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建設祖國,爲國爭光之類,而在人們的心中,讀書的真正目的大多是爲了升官、發財,爲了滿足自己的各種。但事實告訴我們,爲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許可以獲得動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業,需要的是另一種決心和回答——爲了讀書而讀書。

朱棣造反是爲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將們造反是爲了開國功臣的身份和榮譽地位。道衍造反就是爲了造反。他的眼光從來就沒有被金錢權位牽制過,他有着更高的目標。道衍是一顆子彈,四十年的坎坷經歷就是火藥,他的權謀手段就是彈頭,而朱棣對他而言只是引線,這顆子彈射向誰其實並不重要,能被髮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願望。

姚廣孝,一個被後人稱爲“黑衣宰相”、爭論極大的人,一個深入簡出、被神秘籠罩的人,他的願望其實很簡單:

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足矣。

【兄弟】

建文帝時期,朱棣是藩王,建文帝要削藩,朱棣反對削藩,最後造反,現在朱棣是皇帝了,他也要削藩,那些倖存下來的藩王自然也會反對,但與之前不同的是,他們已經無力造反了。

在反對削藩的鬥爭終於獲得勝利後,與他的兄弟們本是同一戰線的朱棣突然抽出了寶劍,指向了這些不久之前的戰友們,這倒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兄弟情分本來也算不上什麼,自古以來父子兄弟相殘都是家常便飯。而我們似乎也不能只從人性的冷酷上找原因,他們做出這種行爲只是因爲受到了不可抗拒的誘惑,這個誘惑就是無上的權力。

有權力就可以清除所有自己不喜歡的人,可以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號令天下,可以任意妄爲!自古以來,無數道德先生、謙謙君子都拜倒在它的腳下,無人可以抗拒它的誘惑,兄弟又算得了什麼?

最先被“安置”的是寧王,他被迫跟隨朱棣“靖難”,爲了換得他的全心支持,朱棣照例也開給了他一張空白支票“事成中分天下”。

當然,朱棣這位從來不兌現支票的銀行家這次也沒有例外,靖難成功之後,他就把這句話拋在了腦後。

寧王朱權也是個明白人,他知道所謂中分天下的諾言純屬虛構,且從無雷同,中分他的腦袋倒是很有可能的,於是他很務實的向朱棣提出,北方我不想去了,也不想掌握兵權,希望你能夠把我封到蘇州,過兩天舒服日子。

朱棣的回答是不行。

那就去錢塘一帶吧,那裡也不錯。

還是不行,朱棣再次向他承諾:除了這兩個地方,全國任你挑!

寧王朱權苦笑道:“還敢再挑麼,你看着辦吧。”

於是,朱權被封到了南昌,這是朱棣爲他精心挑選的地方。而被強行發配的朱權的心情想來是不會愉快的,一向爭強好勝的他居然被人狠狠地魚肉了一番,他是絕不會心服的,這種情緒就如同一顆毒芽,在他的心中不斷生長,並傳給了他的子孫。

報復的機會終究是會到來的。

永樂四年(1406)五月,削去齊王爵位和官屬,八月,廢其爲庶人。

永樂六年(1408),削去岷王官屬及護衛。

永樂十年(1412),削去遼王官屬及護衛。

永樂十九年(1421),削去周王護衛。

於是,建文帝沒有解決的問題終於由他的叔叔朱棣代爲解決了。

削藩這件建文帝時期第一大事居然是由藩王朱棣最終辦成的,這真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完成這些善後事宜之後,朱棣終於可以把精力放在處理國家大事上了,事實證明,他確實具備一個優秀皇帝的素質,而我們也將把歷史上明君繼位後乾的那些恢復生產,勤於政事之類的套話放到他的身上。又是一片歌舞昇平、太平盛世。

這樣看來,下面的敘述應該是極其乏味的。

可惜朱棣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英明皇帝,他的故事遠比那些太平天子要曲折、神秘得多,因爲在他的身上,始終環繞着兩個疑團,這兩個疑團困擾了後人數百年之久,下面我們將對這些謎團進行自己的探究,以期找出真相。

【母子不相認】

《永樂實錄》記載:高皇后(馬皇后)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標……

次上(朱棣),次周王橚。這就是正史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朱棣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 年),朱棣在戰火中出生,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這並沒有錯,但那個經歷痛苦的分娩,給予他生命、並撫育他長大的母親卻並不是馬皇后,那個帶着幸福的笑容看着他出生的女人早已經被歷史湮沒。

事實上經過歷史學家幾百年的探究,到如今,我們也並不知道這位母親的真實姓名,甚至她的真實身份也存在着爭議。這些謎是人爲造成的。因爲有人不希望這位母親暴露身份,不承認他有一個叫朱棣的兒子。

這個隱瞞真相的人正是朱棣自己。

因爲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搶奪侄子皇位的皇帝,所以他必須是馬皇后的兒子,因爲只有這樣,他纔是嫡出,纔有足夠的資本去繼承皇位。

他絕不能是一個身份低賤妃子的兒子,絕對不能!

正是由於這些政治原因,這位母親被剝奪了擁有兒子的權利,她永遠也不能如同其他母親一樣,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長,並在他們長成後自豪的對周圍的人說:“看,那就是我的兒子!”

在所有的官方史書中,她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妃子,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值得驕傲的子女,平凡的活着,然後平凡的死去。

雖然朱棣反覆修改了史書,並消滅了許多證據,但歷史無法掩蓋這句話實在是很有道理的,破綻是存在的,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它就存在於官方史書中。

第一個破綻在明史《黃子澄傳》中,其中記載:“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瞭解到一個事實,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可能有人會認爲這是句廢話,因爲《永樂實錄》中也記載了他們兩個是同母兄弟,但問題在於,他們的母親是誰?

於是下面我們將引出第二個破綻,《太祖成穆孫貴妃傳》中,有記載如下:“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無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貴妃死後,由於沒有兒子,所以指派周王爲貴妃服三年,但關鍵的一句話在後面:“庶子爲生母服三年,衆子爲庶母期,自妃始。”

“庶子爲生母服三年!”看清楚這句話,關鍵就在這裡。正是因爲周王是庶子,他才能認庶母爲慈母,併爲之服三年。再引入我們之前燕王和周王是兄弟的條件,大家對朱棣的身份就應該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了。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可以用更爲簡單明瞭的方式來描述這個推論過程。

條件a、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

條件b、周王是庶子;

得出結論c、燕王是庶子。

這是正式史書上的記載,至於野史那更是數不勝數,由於這是一個極爲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引用野史,但另有一本應屬官方史料記載的《南京太常寺志》曾記載朱棣母親的真實身份——碽妃。

這裡我們先說一下太常寺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太常寺屬於禮儀機關,主要負責祭祀、禮樂之事,凡是冊立、測風、冠婚、征討等事情都要在事先由該機關組織實施禮儀,所以它的記載是最準確的,按說有了太常寺的記載,這件事情就沒有什麼可爭論的了,但好事多磨,又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此書已經失傳了。

可能看到這裡,有人就要罵我了,說了這麼多,結果是空口說白話,不是逗人玩嗎?

實在抱歉,因爲這書也不是我弄丟的,即使你找遍所有的圖書館,也是找不到這本書的,但是不要着急,因爲雖然本人也沒有看過這本書,古人卻是看過的,並在自己的書中留下了記錄。如《國史異考》、《三垣筆記》中都記載過,《南京太常寺志》中確實寫明,朱棣的母親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擺佈爲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標、秦王、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

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筆排列,是嚴格按照身份來擺列的。

而《三垣筆記》更是指出,錢謙益(明末大學問家,後投降清朝)

曾於1645 年元旦拜謁明孝陵,發現孝陵神位的擺佈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記載,碽妃的靈位在右第一位,足見其身份之高。

雖然以上所說的這些證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但從法律角度來說,也算是證人證言,屬於間接證據,當我們把所有證據連接起來時,就會發現朱棣生母的身份應該已經很清楚了。

這裡也特別註明,關於成祖生母的身份問題已經由我國兩位著名的史學家吳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論證過,在此謹向兩位偉大的先人致敬,是他們爲我們揭開了歷史的謎團,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但是遺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母親的生平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我們只知道,他的兒子抹煞了她在人間留下的幾乎全部痕跡,不承認自己是她的兒子。

【爲了權力】

朱棣又一次向馬皇后的神位行禮,雖然馬皇后確實是一位慈祥的長輩,雖然她也曾無微不至的關照過自己,但她畢竟不是自己的母親。

我也是迫不得已,爲了坐上皇位,已經是九死一生,如果再背上一個庶子的名分,怎能服衆?怎能安心?

所以我修改了記錄,所以我湮滅了證據,我絕不能承認你是我的母親!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高你的身份,我能做的就是這些了。我知道這些並不夠,也不足以報答你的生養之情,但我沒有別的選擇。

您是我的母親,只在我的心中,永遠。

【兄弟不相容】

建文帝真的死了嗎?這曾經是朱棣長時間思考過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他思考了二十二年,從建文四年(公元1402 年)靖難成功開始,到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 年)結束。不負有心人,他最終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僅僅在他臨死之前一年。

讓我們回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 年)的那個夏天,看看謎團的開始。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開金川門,做了無恥的叛徒,放北軍入城,而朱棣卻不馬上攻擊內城,他的目的是等待建文帝自己自殺或者投降,他似乎認爲建文帝除了這兩條路外,沒有別的選擇。然而建文帝註定是要和他一生作對的。他選擇了第三條路。

當紮營於龍江驛的朱棣發現宮城起火時,他十分慌亂,立刻命令士兵進城,救火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樣東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朱棣十分清楚這件事的利害關係,即使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個逼死主君罪名,自己的罵名夠多了,不差這一個。活着的話關起來就是了,也不怕他飛上天去。

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蹤,皇帝不見了那可就麻煩了。

朱允炆畢竟是合法的皇帝,而自己不過是佔據了京城而已,全國大部分地方還是效忠於他的,萬一他要是溜了出去,找一個地方號召大臣勤王,帶兵攻打自己,到時候勝負還真是未知之數。

可是怕什麼來什麼,經過清查,真的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朱棣急得像熱鍋上螞蟻,命令士兵加緊排查,仍然一無所獲。可能有人會奇怪,朱棣已經控制了政權,要找個人還不容易麼?

不瞞你說,還真是不容易,因爲這個人是不能公開尋找的。

首先不能登尋人啓事,什麼見啓事後速回之類的話肯定是不會有效果的,其次也不能貼上通緝令,寫上什麼抓到後有重賞之類的言語,因爲朱棣的行動按他自己的說法是靖難,即所謂掃除奸臣,皇帝是並沒有錯誤的,怎麼能夠被通緝呢,所以這條也不行。最後,他也不能公開派人大規模尋找,因爲這樣無異於告訴所有的人,建文帝還活着,心中別有企圖的人必然會蠢蠢欲動,這個皇位註定是坐不穩了。

但是又不能不找,萬一哪天蹦出來一個建文帝,真假且不論,號召力是肯定有的,即使平定下來,明天后天可能會出來兩個三個,還讓不讓人安心過日子了?君不見一個所謂的“朱三太子”鬧得清朝一百多年不得安寧,所以這實在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啊。

爲解決這個問題,朱棣想出了一個絕佳的計劃,這個計劃分兩個部分:

首先,向外界宣佈,建文帝已經於宮內,並找到了屍體,那意思就是所有建文帝的忠臣們,你們就死了這條心吧。

其次,派人暗中查訪建文帝的下落,具體的查訪工作由兩個人去做,這兩個人尋訪的路線也不同,分別是本土和海外。這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叫胡濙,另一個叫鄭和。

鄭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們在後面的章節也會詳細介紹這次偶然事件引出的偉大壯舉,在此,我們主要講一下胡濙這一路的問題。

胡濙,江蘇常州人,既不是靖難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後,其爲人“喜怒不幸於色”,當時僅任給事中,沒有任何靠山,可謂人微言輕。

在朝中是個不起眼的人物。

但朱棣卻挑中了他,因爲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才適合去執行這樣秘密的任務。

無人問津,無人在意,即使出了什麼事也可以聲明此人與己無關,你不去誰去?

永樂五年(公元1407 年),胡濙帶着絕密使命出發了,朱棣照例給了他一個公幹的名義——尋找仙人。這個名義真是太恰當了,因爲仙人本來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但又確實有尋找的價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會有人懷疑。胡濙就此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尋人。

當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尋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個死人,至少是一個已經被開出死亡證明的人。

朱棣看着胡濙遠去的身影,心中期盼着那個人的消息儘快傳到自己的耳朵裡,死了也好,活着也好,只要讓我知道就好。和以往一樣,他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這個人一定會告訴我問題的答案。

他的判斷是正確的,胡濙確實是會給他答案的。他也做好了長期等待的準備,但他沒有想到,等待的時間真的很長。

胡濙開始忠實地履行他的職責,他“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查建文帝安在”,這期間連自己的母親死去,他也沒有回家探望,而是繼續着自己的工作,探尋這個秘密已經成爲了他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最終,他找到了答案,在十六年之後。

既然答案揭曉要到十六年之後了,我們就先來看看爲什麼建文帝的死亡與否會有如此大的爭議,其實明代史料大部分都認爲建文帝沒有死,而且還有一些野史詳細記載了建文帝出逃時候的各種情況,雖不可信,但也可一觀。

根據明代萬曆年間出版的《致身錄》一書所記載,建文帝在城破之日萬念俱灰,想要自殺,此時,一個太監突然站出來說道:“高祖駕崩時,留下了一個箱子,說遇到大難之時纔可打開,現在是時候了,請皇上打開箱子吧。”

然後,他們把箱子取出並打開,發現裡面東西一應俱全,包括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甚至還有十兩白金。更讓人稱奇的是,裡面還有朱元璋同志的親筆批示,指示了逃跑路線。於是,建文帝等一干人就此逃出昇天。

看過以上這些記載,相信大家可能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這些記載似乎帶有武俠小說的寫法和情節,朱元璋確實神機妙算,但還不至於到這個程度,就算他預料到自己的孫子將來要跑路,可他還能預先準備服裝道具和路費,甚至連跑路的路線都能指示的一清二楚,就明顯是在胡扯了。就如同武俠小說中,某位大俠跌下山崖,然後遇到某位幾十年不出山的活老前輩或是挖到死老前輩留下的遺物,而這樣的傳奇情節在歷史上是並不多見的。

雖然存在着這些近乎荒誕的記載,但明朝史料大都認爲建文帝沒有死,那麼爲什麼這個問題還能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呢?這是因爲在後來,一件事情的發生使得建文帝的生死變得不再是單純的歷史問題,而是極爲複雜的政治問題。

這件事情就是“朱三太子”事件,即所謂明朝滅亡之時,朱三太子並沒有死,而是活下來繼續組織反清的事件,要說這位朱三太子也實在算是個神仙,從順治到康熙、雍正,歷經三個皇朝,如同幽靈般纏繞着清朝統治者,一直捱到三個皇帝都死了他卻始終戰鬥在反清第一線。清朝政府對這個幽靈極其頭疼。很明顯,建文帝的故事與朱三太子有很多相似之處,故而在修明史時,清朝政府即授意史官更改這段歷史,一口咬定建文帝自殺而死。

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史官堅持了原則,頂住了壓力,堅持建文帝未死之說,但無恥的人無論哪個朝代總是不會缺的,大學者王鴻緒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人品明顯比不上他的學問,爲了逢迎清朝政府,他私自修改了明史稿(明史底稿),認定建文帝已死。由於明史畢竟是官方史書,故而影響了很多人對建文帝之死的看法,直到近代,史學界對建文帝未死的問題纔有了一個比較肯定的意見。

歷史的真相始終是被籠罩在迷霧中的,無數人爲了各種目的去修飾和歪曲它,以適應自己的需要。

但我始終相信,真相只有一個,而它必定有被揭開的一天。

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22章 勝利第5章 縱橫天下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16章 奮戰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6章 復起第2章 災難第17章 信念第2章 寧遠決戰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7章 名將的起點第4章 混戰第17章 信念第17章 奇蹟第24章 建文帝第22章 奪門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4章 龍爭虎鬥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16章 決斷!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4章 就從這裡起步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3章 踏上征途第14章 突圍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0章 小人物的奮鬥第1章 皇太極第3章 公道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22章 勝利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5章 道統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18章 袁崇煥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9章 選擇第5章 鋒芒第2章 災難第8章 陰謀第11章 勇氣第17章 死亡的陰謀第11章 勇氣第11章 強大,無比強大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12章 皇帝的幸福生活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3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2章 奇怪的人第14章 強敵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10章 敵人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5章 遠征沙漠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31章 殉國、疑團、殘暴、軟弱第16章 孫傳庭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5章 力挽狂瀾第15章 兵不厭詐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15章 兵不厭詐第11章 強大,無比強大第8章 堅持到底的人第12章 純屬偶然第15章 道統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14章 突圍第5章 武林大會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3章 帝王的抉擇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15章 道統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15章 孤軍第2章 災難第5章 儲蓄資本第5章 最終的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