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揣摩聖意

以退爲進?胡萬里微微楞了愣,這明擺着是避禍,如何說是以退爲進?這老夫子難道是想奇貨可居,以彩票和美洲的抗旱抗寒農作物爲要挾?這可不是以退爲進,而是找死!他端過茶盅輕輕的颳了刮,淺呷了一口,暗忖以薛良輔之才智,看人見事不會如此簡單,當下他便放下茶盅,含笑道:“願聞其詳。”

薛良輔微微一笑,卻未直接說,而是反問道:“張閣老兩次致仕,兩度復出,皆是出掌內閣,今番已是第三次致仕,東翁以爲張閣老還能再此復出,重掌內閣否?”

這個問題,胡萬里還真沒仔細想過,張璁此番致仕,嘉靖連老臣應有的一應賞賜恩典皆未給予,而且又是三度致仕,他在潛意識裡根本就沒考慮過張璁是否還有復出的可能,此時聽的薛良輔這一問,他不由靜下心來考慮。

張璁是首輔,非是一般大臣或是地方官員,罷了起復,復了又罷,這已經是第三次了,嘉靖雖然年輕,卻已是二十有五,不僅不是昏君,而且精明的厲害,豈會在大明首輔任免上如此輕率?

再則此番張璁被罷,應該就是挑起開海之爭時陣容太大,六部九卿有一半爲其搖旗吶喊,如此聲勢,嘉靖豈有不忌諱之理?若是再起復張璁,無異於是助長張璁專擅跋扈的氣焰,以嘉靖之精明,豈會如此行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張璁才五十出頭,而且是嘉靖一手擢拔扶持其登上首輔之位的,雖有專擅之嫌,卻不至於危及皇權,而且推行新政,不怕得罪人的張璁亦是最佳人選,另外換一個。未必能如張璁這般大刀闊斧,眼下新政的推行正是最艱難的時候,着實沒理由撤換張璁,嘉靖究竟是如何想的?

仰着臉思忖了半晌,胡萬里身子微微往前一傾,試探着道:“恩師致仕是因爲彗星三現?”

“不全是。”薛良輔微微搖了搖頭,篤定的道:“主要是衆怒難犯!”

衆怒難犯?胡萬里不由微微蹙了下眉頭。此番彗星三現,藉機彈劾張璁的言官和部院官員確實衆多,但張璁自大禮儀以來,便結怨無數,隨後鬥倒楊一清,清勳貴莊田。罷地方鎮守太監,削減京師冗員,裁減地方官員,更是仇敵遍天下,這些事情嘉靖心裡明鏡似的,豈會因此而罷免張璁?

想到這裡,他猛的反應過來。脫口道:“先生的意思,皇上讓恩師致仕,是出於保全之心?”

“兼而有之!”薛良輔沉聲道:“彗星三現,皇上總的給朝野上下一個交代,張閣老致仕足以堵天下悠悠之口,再則,彗星一日不滅,對張閣老對禮儀派的攻訐也就一日不絕。張閣老致仕,皇上便可了結此事,不僅保全了禮儀派諸位大臣,亦落的耳目清淨,至於不給予張閣老致仕應有的賞賜和恩典,不過是做給天下人看的而已。”

聽的這話,胡萬里不由綻出一絲笑容。這個分析有理,也唯有如此,才能解釋嘉靖爲何會在張璁成功的轉移了朝野上下的視線之後,突兀的令張璁致仕。而且連應有的賞賜恩典都不給予。

他當下便含笑道:“如此說來,恩師還有復出的可能,而且機會很大。”

“不可過於樂觀。”薛良輔微微搖了搖頭,道:“雖說張閣老有機會復出,但期間的變數實是太大,一則覬覦首輔之位的人不少,再則。”說着他看了胡萬里一眼,道:“一個根基淺薄,仇敵無數的首輔,非是大明之福,於皇上而言,亦不省心。”

聽的這話,胡萬里亦是無語,這等到是實情,微微沉吟,他才道:“恩師復出既是未定之數,先生何以讓學生辭官?又如何說是以退爲進?”

“正因張閣老復出乃是未定之數,纔要東翁辭官。”薛良輔沉吟着道:“張閣老既已致仕回籍,遠離京師,時日一久,便有可能被皇上忘卻,而且有人會想方設法讓皇上忘卻。

東翁乃張閣老得意門生,素爲張閣老所器重,數年來對張閣老幫村不小,皇上對東翁亦是頗爲賞識,他們豈能豈容東翁繼續留在南京折騰?此其一。

其二,開海之事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斷不會就此不了了之,朝局一穩,必然會再度被人提起,東翁乃公開建言開海之始作俑者,必然會被反對者所忌恨,張閣老已不在其位,東翁又遠在江南,須的防範小人進讒言,此時辭官,於東翁而言,可謂是利大於弊。”

說着,他便端起茶盅緩緩呷了口茶,瞥了胡萬里一眼,見他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便接着道:“東翁與張閣老的關係,朝野上下可謂是人盡皆知,張閣老致仕,東翁辭官,世人會如何看?這與東翁當年京郊爲張閣老送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張閣老已經致仕,能否復出尚在兩可之間,但皇上對禮儀派的倚重卻是明擺着的,即便張閣老不復出,首輔之位仍可能是禮儀派居之,以東翁與張閣老的情分,以東翁重情重義之美名,日後要復出爲官,可謂是輕而易舉。”

這是要他博取名聲!這年頭講究忠孝仁義,座師與門生的關係在官場亦是尤其被人注重,跟張璁共進退,這在官場上,確實能夠博得一個好名聲,沉吟半晌,他才輕嘆了一聲,道:“先生說的甚爲有理,然則,皇上會允准我辭官?即便將彩票將農學院毫無保留的全部上繳,皇上也未必會允准我辭官。”

“東翁上疏請辭,不論皇上允與不允,皆足以表明東翁之心志。”薛良輔微微一笑,道:“此舉不僅足以打消別人攻訐東翁的念頭,亦可以博取名聲,即便皇上不允,亦會將東翁打發回漳州。”

胡萬里點了點頭,道:”有理,那就一事不煩二主,這份請辭的奏疏就煩請先生代勞,以病請辭罷。”微微一頓,他又叮囑道:“這事不急,緩個三五日,恩師回籍,必然要經過南京,回了漳州,又不知何年才能再見了。”

轉眼便進入了九月,天氣漸漸的涼了起來,自張璁致仕之後,京師便恢復了平靜,京師大小官員皆是靜靜的等候着,觀望着,然而嘉靖卻沒有絲毫動靜,僅僅只是將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汪鋐改爲吏部尚書,百官最爲關心的內閣大臣卻是一個未動,空缺的首輔之位,他亦未指定,內閣一應事務皆是暫由李時掌總。

那顆令張璁致仕的彗星也並未因張璁的致仕而消失,仍舊是不緊不慢的向東北而行,欽天監的監正每日都進宮向嘉靖稟報彗星的動向。

京師一衆官員每日早朝在午門外聚集,討論的最多的也就是這顆該死的彗星,張璁已經致仕大半個月了,彗星若是再不消失,豈非說明彗星三現與張璁無關?嘉靖會否藉機令張璁回京再掌內閣?禮儀派的一衆大臣會否藉機反攻清算?不少官員皆是憂心忡忡。

乾清宮裡,嘉靖一如既往的批閱着奏摺,張璁致仕之後,他的壓力在無形中大了不少,李時以次輔的身份掌總內閣,票擬難免有些放不開手腳,朝務的處理亦不及張璁有魄力,最終苦的只能是他這個皇上了。

“皇上,李閣老在外求見。”太監崔文躬身進來輕聲稟報道。

嘉靖擡起頭來,看了門口一眼,微微點了點頭,又繼續埋頭批閱奏摺,待的李時進來行禮之後,他才擱下筆,看了他一眼,道:“賜坐。”

“謝皇上恩典。”李時躬身謝恩之後,才取出一份奏摺雙手呈了上去,道:“應天府府丞胡萬里以疾請辭去一應職銜,請皇上過目。”

按例,一個四品官員的請辭根本就到不了嘉靖跟前,但是吏部尚書汪鋐、次輔李時都知道胡萬里這個四品官非比尋常,不僅張璁對其極爲器重,嘉靖對其亦是極爲賞識,而且其負責的差事亦是非同一般,他請辭可不是小事,汪鋐、李時二人皆不敢私自做主,直接就送了上來。

聽的是胡萬里以疾請辭,嘉靖不由微覺詫異,胡萬里今年不過才二十八,從未聽聞過他身子有疾,何以這時節以疾辭官?很快他便反應過來,定然是與張璁致仕有關,難道是對張璁致仕有意見?接過奏摺略略翻看了一下,他眉頭便蹙了起來。

胡萬里在奏疏中言辭懇切,並將彩票和農學院的事宜交代的清清楚楚,連接手以及暫時負責的人選都安排甚是妥當,不象是做做樣子,略微沉吟,他纔將摺子往案上一丟,道:“內閣是什麼意見?”

李時自然清楚胡萬里請辭的原因,不允准,擔心胡萬里因張璁致仕而受牽連,允准,嘉靖必然有意見,他連票擬都沒寫,就是覺的爲難,見嘉靖問起,他略一沉吟,便躬身道:“回皇上,胡萬里忠心國事,才幹出衆,微臣懇祈皇上爲國惜才,允其致仕靜養,痊癒之後,再行起復。(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第285章 掛冠而去第325章 再出豪言第183章再提開海第250章 投石問路第219章 難以置信第185章天降祥瑞第412章 轟動第226章 化解第61章 出海第373章 生意經第308章 夜襲第265章 遇險第427章 形勢第446章 偷天換日(七)第121章開海之爭第256章 走親戚第277章 牛刀小試第387章 要俘虜第131章燒錢第205章 籠絡第446章 偷天換日(七)第227章 不表態第164章月港內訌第91章 雙管齊下第307章 方案第203章 嚴世藩第76章 漳州第184章再回金陵第40章 首輔張璁第110章 離衙第116章 狂知縣第117章如意算盤第405章 兵臨廣州第337章 混亂的倭國第61章 出海第20章 京郊送行第360章 聽調不聽宣第34章 再見張璁第421章 贏家第350章 拒絕招安第251章 復召張璁第394章 爭權第10章 三寸金蓮第160章入夥東興港第113章 風頭第143章火器大家第192章另有意第333章 不是來講道理的第160章入夥東興港第136章彗星掃太微第444章 偷天換日(五)第271章 觀察第341章 火燒大阪灣(一)第34章 再見張璁第262章 分水貢芽茶第353章 仇人相見第236章 被逼第156章 誘惑第458章 偷天換日(十九)第474章 決戰大同第141章婚事第453章 偷天換日(十四)第230章 圍魏救趙第179章入主月港(一)第73章 窺破第390章 大捷第4章 宴請第372章 新式火槍第102章 臺東第178章時局第411章 城下之盟第51章 南京(七)第156章 誘惑第404章 呂宋橫財第116章 狂知縣第79章 船隊第138章各方反應第330章 招安第266章 招攬第422章 捐款第88章 各有盤算第269章 哺乳第64章 聊勝於無第402章 月港撤退第380章 奴隸貿易第112章 齋醮第258章 清譽第100章 殺威棒第418章 來客第484章 鋪開第393章 致仕第167章試探第269章 哺乳第295章 杭州掛牌第317章 再回南京第370章 淘金潮第92章 一盆冷水第342章 第341章 火燒大阪灣(二)第81章 上任排場第56章 科舉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