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

漢章武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今日註定是會被載入史冊的一日。

今日一大早,曹袞便在隨從的服侍下起身洗漱。

當洗漱完畢後,曹袞便急不可耐的取來一本佛家典籍看了起來。

曹袞是魏武帝曹操之子,曹丕的異母弟。

年少時曹袞便被封爲平鄉侯,後曹丕稱帝后,爲向天下人展示他愛護兄弟的一面,便將曹袞封爲贊公,最後進爲贊王。

襄樊大戰魏軍慘敗後,司馬懿認爲漢軍下一步的目標一定是關中,因此他便建議曹丕“分封宗室於關中,以安人心”。

在司馬懿的這個建議之下,曹丕思來想去,最後選擇將一向柔弱的曹袞改封爲扶風王,坐鎮扶風。

當然曹丕內心裡是十分忌憚他的兄弟的,所以名義上雖是讓曹袞來坐鎮扶風,但也僅僅是在名義上而已。

身爲扶風王的曹袞手中,並無絲毫兵權。

不僅沒有兵權,曹丕還派出數位親信擔任曹袞的防輔,承擔着有着監視曹袞的職責。

只是對於曹丕的這副安排,曹袞心中一點怨言都沒有。

曹袞少時就酷愛讀書,十幾歲時就能寫文章。每次讀書,臣屬常恐他因精力損害得病,屢次勸阻,但他性情喜歡讀書,不能中止。

截止今年,曹袞共著有文章數千字,他的才華雖比不上曹植,但也是曹魏諸位宗室中頗有才名的一位。

一心只愛讀書的曹袞,對權力並無任何渴求,自然也不會對曹丕的安排有半點不滿。

當展開手中的佛家典籍之後,曹袞很快就沉浸在獲取知識的快樂中。

東漢明帝時,佛教就漸漸傳入中原。

只是目前的佛家還未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所以在華夏的發展一直是不溫不火的。

百年來也只有一些達官貴人才有可能接觸到佛教的典籍。

曹袞數年前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瞭解到一些佛教的教義。

因爲佛教的一些教義與他的性格頗爲相符,故而從那之後曹袞就對佛教保持着濃厚的興趣。

可是就在曹袞吸收佛教知識的時候,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的王府之外扶風城之內,正發生着一場鉅變。

在事先的約定之下,一位位居住在扶風城內的世家家主,在今日一大早的時候,就帶領着府內的族兵堂而皇之地朝着曹袞的王府前進。

當一位位家主在路上相遇後,他們各自的族兵很快便匯聚在一起,以蘇則爲臨時的共同首領,組成了一支上千人的部隊。

上千世家族兵在蘇則的帶領下,繼續殺氣騰騰地朝着曹袞的王府前進。

上千世家族兵手持利刃的行進,很快就在扶風城內的街道上引起慌亂。

許多百姓在見到這一支隊伍後,紛紛嚇得四處躲避,引起扶風城內的處處騷亂。

百姓們並不知道今日,爲何會突然有上千世家族兵匯聚在一起。

他們甚至都不想花心思猜測上千世家族兵前進的方向是何處。

他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不要阻攔這上千世家族兵的前進。

上千世家族兵,聽起來不是很多。

可領頭的人皆是在扶風有着多年聲望的世家家主,當他們出現在隊伍前方後,以他們的影響力足以讓城內的百姓不敢與他們作對。

至於城內的魏軍?

作爲扶風的治所,按照常理來說扶風城內是應當有魏軍駐軍的。

但今年的局勢與往年不同。

由於漢軍的大舉北伐,扶風城內的魏軍早就被曹真調往前線,前線戰事緊急,曹真又怎麼可能浪費兵力防衛處於大後方的扶風城呢?

當然就算扶風城內沒有魏軍正兵,也應該有着的縣兵負責維持日常秩序,承擔守城之責。

但重要的是,天下間哪一座城池的縣兵,不是在當地徵召的呢?

而以本地人爲主體組成的縣兵,他們的組織架構早就被當地世家豪族滲透。

旁的不說,那一日在密室中怒擲曹魏官印的家主,便是扶風城的功曹。

至於扶風城內的縣尉,則是他的親侄子。

要知道今日的舉義,不是蘇家一家的行爲,而是整個扶風城大多數世家的共同行爲。

只要他們抱團在一起,憑藉他們百年來在扶風基層共同構造出的犬牙交錯的權力網絡,想在須臾間控制一座扶風城,實在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這便是世家豪族最可怕的地方,也是楊彪敢與糜暘做交易的底氣!

儘管一路上沒有百姓,敢擋在上千世家族兵的前面,但這不影響躲藏起來的百姓,藏在暗處觀察着這上千族兵的裝束。

由於上千世家族兵來自不同的家族,導致他們的裝束並不統一。

但有些眼尖的百姓還是觀察到,不管是那上千世家族兵,還是領頭的那數十位世家家主,這一日他們的腰間都綁着白帶。

白帶系身,在當世意味着什麼,是一件再清楚不過的事。

這樣的裝扮,往往是家中有尊長逝世後,晚輩爲表達自身哀痛而會採取的。

可是重點是,這上千世家族兵來自不同的家族,又有哪位尊長逝世會讓他們共同哀痛呢?

大部分的百姓不明就裡,唯有一些隱藏在暗處的縣吏知道來龍去脈——今日扶風世家齊齊哀悼的那人,正是楊彪!

隨着往王府愈發接近,蘇則臉上的寒意就愈發深重起來。

今日他能被公推爲舉事首領,不是因爲他的家世在衆人之上,而是他有過領兵的經驗。

曾數次平定過河西叛亂的他,指揮一場本就水到渠成的舉義事宜,對他來說乃是輕而易舉的事。

其實早在他們領兵從府內出發時,整個扶風縣城早就落入他們的手中。

例如當下蘇則手中提着的,正是被曹魏朝廷委任的扶風令的人頭。

只是凡事講究盡善盡美,在除去那一人後,今日的舉義事宜纔算有個完美的開場。

也唯有除去那一人,才能讓扶風舉義的事宜,徹底演變成一場席捲整片關中大地的風暴。

不久後,身裹白帶,一手持利刃,一手提首級的蘇則,就帶領着上千世家族兵來到了曹袞的王府之外。

負責護衛王府的府兵,在見到有着上千手持利刃的賊人來到他們面前後,他們登時被嚇得了個魂飛魄散。

誠然他們身後的乃是扶風王王府,可曹丕一向忌憚諸侯王掌兵權。

甚至對諸侯王的護衛人數,也有着嚴格的限制。

按規制曹袞可以擁有三百人的衛隊,但實際上曹袞那三百人的衛隊大多是老弱病殘,真正有戰鬥力的不過數十人而已。

數十人如何與上千人鬥?

見王府外的護衛被嚇得直冒冷汗,蘇則連招降都不想,他的口中只是清冷發出一聲命令:

“殺!”

在蘇則的一聲令下,登時就有上百位族兵朝着那些護衛衝殺而去。

在人數的優勢之下,不一會兒守在王府外的護衛,就全都躺在了地上成爲僵硬的屍體。

護衛屍體中流出的血液,順着血液緩緩流到蘇則的腳下。

但蘇則卻沒有絲毫猶疑,他直接擡腳踏着地上的血沫朝着王府內徑直走去。

蘇則一動,跟隨在他身後的上千人也齊齊動了起來。

片刻之後,整個王府內響起了不絕於耳的哀嚎聲。

凡是敢擋在蘇則前面的,無論是身份低微的府內侍衛,還是地位頗高的防輔及扶風王傅,盡皆倒在族兵的刀刃之下。利益之爭,本就是你死我活,哪有半分溫情可講?

府內響起的哀嚎聲,很快就引起了正在讀書的曹袞的注意。

曹袞連忙讓親隨外出查看發生了什麼事。

可就在親隨外出的不久後,幾聲哀嚎在曹袞的房外響起,然後曹袞的房門便被一股巨力推開。

房門被推開後,先被扔進來的正是曹袞剛剛派出的親隨屍體。

當見到方纔還服侍他洗漱的親隨,眼下卻成爲滿臉血污的屍體後,曹袞的臉上浮現了極大的驚駭之色。

曹袞的第一反應就是起身想跑,但多年養尊處優的生活,讓他的身體肥胖異常,加上剛纔的久坐,讓曹袞的雙腳酥麻。

急切的心情無法配上敏捷的身體,這讓曹袞在起身後又無法控制地重重摔落在地。

身體上的疼痛雖讓曹袞疼的齜牙咧嘴,可在求生的慾望下曹袞想快速再度爬起身。

但已經來不及了。

一雙染血的鞋履出現在曹袞的眼前。

在看到這雙染血的鞋履後,曹袞身體中的力氣被嚇得一下子全部消失。

最後曹袞只能掙扎着,強撐讓自己微微舉起身體,也正是他的這個舉動,讓他看清了來人是誰。

“蘇則!”

看着眼前的蘇則,再看着蘇則背後臉帶恨意的那數十張熟悉的面孔,曹袞不由得呆呆問一句道:

“大魏一向待你們不薄,你們爲何要反?”

聽到曹袞不可置信的問話後,蘇則像是聽到了什麼天大的笑話一般。

蘇則冷笑着反問道:

“德祖各爲其主,爲何被殺?”

“義山撫涼有功,爲何被殺?”

“楊公名冠天下,又爲何被殺!”

聽到蘇則的這三聲反問後,曹袞臉色中既有着躲閃又有着驚訝。

躲閃是因爲楊修與楊阜的死,是出於“莫須有”的罪名。

就算是楊修,曹操出於穩定政治的考慮殺他也是站不住腳的。

因爲在真正的歷史上,楊修與曹丕的私人感情是不錯的,而且當年爲了救楊修,許多關西世家曾聯名作保爲楊修開脫。

但可惜因爲心中的疑心,曹操最後還是舉起了屠刀。

至於曹袞的驚訝是因爲,他目前還不知道楊彪慘死的消息。

洛陽是有消息送來的,只是在各大世家的努力下,消息根本送不進槐裡來。

看到曹袞臉上那複雜的神色後,蘇則也懶得與曹袞再掰扯。

關西世家的一個個人傑,接連被殺害,等於是關西世家的一個個希望被接連湮滅。

他們再不反抗,難道就等着坐以待斃嗎?

蘇則將手中的長劍扔在曹袞的身前,對着他言道:

“君可自裁。”

蘇則語帶嘲弄地說出了這句話語。

因爲在多年以前,他的另一位舉主荀彧,便是在曹操的這句話下含冤而死。

看着身前沾染着血液的長劍,曹袞整個人的臉色都已經發白。

到了這一步,曹袞知道他今日很難逃過一死。

但曹袞還是抱着一點希望說道:

“佛教教義中說,人凡自殺且在身上留在傷口者,轉世不能再投人胎。

諸君能否看在往日與我一同談經論道的份上,能不能留我一條命?

三賢之死,乃是先帝與今上下的命令,與我又何干?”

曹袞帶着顫音的說完這番話。

而他在說這番話的時候,眼神越過蘇則,看向他後方的數十位世家家主。

曹袞的眼神中,充滿着對生命的渴望。

數十位家主在聽完曹袞的話後,有些人的臉上流露出思索之色。

以當下的情勢而言,留曹袞一條命也不是不行。

有些家主的猶疑很快被蘇則所察覺到,就在蘇則要出言打消他們猶豫的時候,房內突然出現的一句話直接打消了曹袞最後生的希望。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衆人紛紛朝着說出這句話的人望去,那人正是楊囂。

而楊囂的這句話,也提醒了衆人一件往事。

當年孔融因受曹操忌憚而被收捕,中外惶恐。

那一年孔融長子九歲,次子八歲,由於愛子之情,孔融問使者說:“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

但那時孔融的兒子卻言道:“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而不出孔融兒子所料的是,不久後抓捕孔融兒子的使者也來了。

最後孔融一門,無論大小皆死於非命。

曹袞有可憐之處,難道孔融的兩個幼兒,董承、種輯等忠臣的家人,就無可憐之處嗎?

斬草要除根,可是當年曹操教他們的道理!

想到這一點後,衆世家家主的眼神重新變得堅定起來。

在看到衆世家家主重新堅定的眼神後,曹袞最後只能慘笑幾聲,提起地上的長劍朝着脖頸處抹去。

天理昭昭,有些惡報,總會到來的。

當見到曹袞的身體軟綿綿的倒下後,蘇則馬上下令道:

“將曹袞屍體綁縛於城頭之上。

並派出使者通知各郡縣,關中的天該變了!”

漢章武五年八月,一則勁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關中。

蘇則率衆義士攻佔槐裡,魏之扶風王曹袞畏罪自殺!

當這個消息傳開之後,扶風、馮翊、京兆三郡的衆多世家皆羣起響應蘇則的號召,效仿槐裡事例——殺縣官,奪城池!

短短半月之間,只在短短半月之間——關中三郡七成以上的縣城,就都重新投入了大漢的懷抱之中。

在這如火如荼的舉義浪潮下,一句早就被遺忘的箴言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傳播着:

東頭一個漢,西頭一個漢,鹿走進長安,方可無斯難!

整個關中,大地震啦!

然後,曹真炸了。

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121章 呂蒙吐血(十更!求首訂!)第655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110章 公安未來 朗朗明日(明日上架!)第294章 糜暘危急 雲長終動第290章 既分勝負 亦決生死第202章 文長心思 無畏丁奉第310章 歸宿桃園 一路北上第167章 糜暘北歸 子瑜求和第655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160章 士載之恨 漢水交接(求追讀,衝精品第455章 相忍爲國 天衣無縫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482章 學習糜暘 興奮姜維第502章 萬鈞漢水 齊灌魏營第125章 張昭謀國 孫權入荊(5000字!求票,第342章 虛實相封 伐吳前奏第389章 匍匐如犬 劍削頂冠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各位書友,新春快樂第564章 欲斷後路 先遣雄鷹第310章 歸宿桃園 一路北上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將軍羽第221章 丕鵝丕鵝 益北雲動第303章 無聲嗚咽 爲你拜年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494章 狼狽撤退 褒漢可用第36章 麋鹿破槽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575章 士載南下 噩耗致暈第253章 優勢明顯 夏侯請戰第589章 惶恐瀰漫 雙壁相會第626章 忠臣多多 楊儀咆哮第426章 邛都陷落 孟獲臣服第82章 沙兄,你終於來了(四更求追讀)第347章 權力慾望 無人能免第654章 滑稽稱帝 請殺孫權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638章 姜維定計 潼關告破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第656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第314章 君臣相見 帝王囑託第344章 返回南鄭 法邈五問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351章 治中直諫 鎮北興奮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389章 匍匐如犬 劍削頂冠第383章 漢帝欣喜 越亂越好第32章 小心有詐第418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150章 三英重聚 魏軍流言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211章 隱患滋生 伯仁野望第345章 千里追隨 三省雛形第六百八十九章 西征已定 孤可向東第272章 劉備蒞臨 搖頭違意第655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第509章 前倨後恭 慧極必傷第116章 得償所願 (十更,求首訂)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659章 兩宮之爭 山陽在否第238章 突然襲擊 城門大開第541章 乃父之風 司馬跳腳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319章 商議棄宛 宗親獻策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524章 天子親送 軍臨褒斜第309章 迴光返照 人力有盡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422章 多智雍闓 上元夜襲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147章 高臺受賞 升階封拜(5000字)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356章 該死則死 夏日之陽第457章 神兵天降 兩軍合圍第386章 攻擊開始 天子離座第154章 煮酒相會 漢水之約第71章 糜暘的信(三更求追讀)第264章 殘月如血 城外列屍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673章 漢皇不豫 傳召百官第295章 漢軍危機 他真的在第252章 知人用人 調教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