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壤壤,皆爲利往。

這句在後世廣爲流傳的話出自於《史記》,在後世更是被許多人奉爲真理。

而能影響一個人的利益歸屬的是什麼呢?

那便是立場。

黃巾之亂數十年以來,天下紛爭不斷,爭的也便是立場二字。

於士徽的立場來說,他當下不可能會退兵。

於朱褒的立場來說,士徽表達出的堅決抗擊漢軍的態度,讓他喜上眉梢。

可是於虞翻的立場,或者於孫權的立場來說,士徽的決定無疑是觸及到了江東一方的利益。

虞翻作爲新近被孫權寵信的大臣,也作爲江東士族的領袖之一,他都不能坐視士徽在他面前侵害江東的利益。

於是在宴會散場之後,虞翻帶着孫桓一同找到了士徽。

士徽見虞翻一臉沉重的來到他身前,他便知道虞翻來的目的是什麼。

所以還未等虞翻開口,他便率先對着虞翻與孫桓說道:“我意已決,還望二君爲至尊大業計,莫要掣肘於我。”

聽到士徽話語中拿孫權的大業爲藉口,虞翻心中不斷浮現冷笑。

爲的是你士家的大業吧。

作爲一個有見識的士人,虞翻當然知道交州士氏目前名義上是臣服於孫權,甚至於對孫權派去的交州刺史也一直禮敬有加,但這都是表面功夫。

交州的軍政大權實際上還是掌握在以士燮爲首的士氏一族手中。

士氏與孫氏,名爲君臣,實爲盟友。

在明白這點的情況下,虞翻當然不信士徽這張嘴。

“既然是爲至尊大業計,今形勢有變,將軍當上報至尊,等待至尊的下一步指令纔是。”

既然士徽以孫權爲大帽子扣向虞翻,那麼善辯的虞翻自然也能以孫權爲名義,來讓士徽失去出兵的理由。

虞翻言語上的還擊當然是切中要害了,可虞翻卻忘記了一點,那便是言語再如何犀利,也抵不過人家手中有兵。

士徽見虞翻已然將話說到這一步,他也不想再說一些場面話。

他看向虞翻的眼神冷了下來,隨後他便大喝一聲:“來人!”

在士徽的大喝之下,很快就有幾名士卒從大帳外跑了進來。

虞翻看到士徽近乎圖窮匕見的一幕,他的臉上浮現驚色。

他沒想到士徽膽子會如此大。

就是剛剛在一旁坐視事態發展的孫桓在看到這一幕後,他也嚇得不禁將手按在腰間的刀刃上。

他也知道士燮與孫權實際上是平等的關係,可以往士燮表面上對孫權頗爲恭敬,他沒想到身爲士燮兒子的士徽,竟然會在他面前有不臣之態。

虞翻與孫桓的反應落在士徽的眼中,引得他眼中浮現過一些倨傲之色。

夜郎自大,講的不僅僅是南中,對於從小生活在交州從未見過外界天地的士徽來說也是如此。

孫權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江東之主,對他的威懾力根本就不大。

士徽從小到大怕的只有他的父親士燮,可在來之前,士燮是讓他放手去做的。

有着士燮這番承諾的士徽,又會懼怕誰呢?

不過士徽雖然倨傲,但他也不是魯莽之人,他現在並沒有與孫權完全撕破臉皮的打算。

在召見士卒隱隱將虞翻與孫桓二人包圍起來後,士徽並未如虞翻所猜想的那般,令手下士卒對自己拔刀相向。

處於包圍圈之外的士徽只是淡淡看了虞翻一眼,而後語露威脅地說道:“建業與且蘭萬里之遙,若事事奏報至尊,豈不耽誤至尊大事,還望虞君理解徽的苦心。”

說完這句話後,士徽讓身前的士卒上前幾步,將對虞翻與孫桓的包圍圈又縮小了一些。

面對着數位彪悍士卒的逼近,虞翻一下子冷靜了下來。

士徽方纔那句話其實想說的是:天高建業遠,你二人的安危不在孫權,而在於我。

什麼叫驕橫,這便是。

可是面對士徽的驕橫,虞翻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他這次與孫桓一同南下是有攜帶兵馬的,不過孫權爲了不引起荊州張飛的注意,只讓虞翻與孫桓領着千餘吳軍南下。

而目前且蘭城外,交州兵的數量足有上萬,遠遠在吳軍之上。

這要是士徽對他有什麼不軌的企圖,那幾乎是輕而易舉的事。

至於士徽是否會在事後忌憚孫權的怒火,虞翻對這點並無信心。

南中瘴氣橫生,水土不服從而橫死,不是很合乎情理的事嗎?

在意識到這一點後,虞翻身後按住了孫桓意欲拔刀的手。

止住孫桓想反抗的舉動之後,虞翻不得不對士徽一拜,口中違心地說道:“將軍所言有理。”

虞翻的這句話代表着,他在生死的威脅之下,同意了士徽的“權宜之計”。

而在虞翻低頭之後,士徽的臉上浮現了笑容。

盛名之下,虞翻總歸不是個傻子。

見虞翻已然服軟,士徽滿意地揮揮手,讓包圍虞翻二人的士卒退下。

等周身的包圍解除之後,虞翻便拉着孫桓快速的離開了士徽的大帳之中。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

看着虞翻與孫桓離去的背影,士徽一旁的親信不禁提醒道:“將軍?”

這聲疑問,是親信對士徽的提醒。

不過面對這聲提醒,士徽並未有所反應。

現在還不是對虞翻與孫桓動手的時候。

凡事先慮敗再慮勝,萬一他這場仗打輸了,士燮那裡他自是不用擔心,孫權那裡嘛,由虞翻與孫桓在,他也不用太過擔心。

士徽只是對着親信吩咐道:“派人監視虞翻與孫桓的一舉一動,務必不要讓他二人,有任何書信流出。”

親信對着士徽點頭領命,而後便帶領着一衆士卒退出了士徽的大帳之外。

等旁人都離開之後,士徽便回到自己的坐席上,拿起書案上的一冊竹簡看了起來。

這冊竹簡的內容乃是從《史記》中節選出的內容,而這內容講的正是一個人的事蹟。

那人叫做趙佗,西漢初年的“南越武帝”。

趙佗的事蹟士徽不知道已經看了多少遍,但他每次看,都總能激發內心中不斷膨脹的野心。

當年趙佗能割據嶺南自立爲帝,當今的局勢與秦末是何其相似,他士徽又怎麼不可以呢?

天下不當是三分,應該是四分纔是!

鄧艾在率軍離開邛都縣之外,便在孟獲的引導下,一路朝着牂牁郡進發。

在這一路上,被諸葛亮所折服的孟獲,盡心爲鄧艾細緻講解着牂牁郡的局勢。

要想講清牂牁郡的局勢,就不得不提朱褒這個人。

朱褒與雍闓一般,皆是出身於南中大姓。

可與雍闓與高定不同的是,在朱褒反叛大漢之前,他本就是名正言順的牂牁太守。

而由於朱褒的家世,他擔任牂牁太守已將近十年之久。

這麼長的時間,足夠朱褒將牂牁郡打造爲他的私產。

所以當初雍闓聯絡南中諸郡造反時,朱褒這一郡遭遇的阻力最小。

甚至牂牁郡中的大部分百姓,本來就只認朱褒而不知有漢天子。

這代表着朱褒在牂牁郡,有着常人難以想象的根基。

而這種根基,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鄧艾平定牂牁郡的難度。

除去這一點之外,最令鄧艾擔憂的還是,據孟獲所說,牂牁郡由於地勢原因,乃是南中四郡中瘴氣分佈最廣的一個郡。

瘴氣在當世,可以當做一種另類的瘟疫。

在它遍佈的地域,常人休想安然度過。

鄧艾的這點擔憂,很快就變成了現實。

在鄧艾剛剛領軍進入牂牁郡的地界之後,軍中便有部分士卒因感染瘴氣而病倒。

鄧艾在得知這一件事之後,立馬便下令找來了孟獲詢問此事。

孟獲在得知有些漢軍感染瘴氣之後,他第一反應是以爲鄧艾是在懷疑他。

畢竟諸葛亮讓他擔任嚮導,結果導着導着,竟讓漢軍在初入牂牁郡之初便感染瘴氣,這怎麼看都是他的失職。

或者有種更誅心的想法,那便是鄧艾可能會認爲他這是有意爲之。

只是這件事,的確不能完全怪孟獲。

孟獲雖是南中人士,但他的大本營乃是益州郡,並非是牂牁郡。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牂牁郡中常見的瘴氣瀰漫的地點他倒是知之甚詳,可這不代表他對牂牁郡的地勢都完全瞭如指掌了,這一點恐怕是朱褒也做不到。

再加上瘴氣有時是會根據風向移動的,這更加大大加深了它的不穩定性。

在鄧艾面前,孟獲着急的將這些緣由解釋給他聽。

孟獲可是聽說過鄧艾是糜暘的愛將,鄧艾這樣的身份,根本不是他一個降將能夠比擬的。

面對孟獲有些急切的解釋,鄧艾頗有些無奈。

他縱然對南中再不瞭解,也知道這件事孟獲是沒辦法完全預防的。

況且若是孟獲真要對漢軍不利的話,他大可以故意將漢軍往瘴氣密集的地方帶,那樣的倒下的漢軍可就不止這些了。

鄧艾之所以找孟獲來,爲的就只是詢問孟獲救治漢軍的方法而已。

在明白了鄧艾找他的意思後,孟獲心中大大出了一口氣。

至於鄧艾的要求,旁人可能做不到,孟獲可是有辦法的。

瘴氣在當世一般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南中一地盛行的各種傳染病的總稱。

另一種則是山林中死去動物的屍體,在溼熱的空氣影響下揮發出的一種有毒氣體。

從目前漢軍的情況來看,他們所中的瘴氣是屬於第二種情況。

否則若是傳染病的話,不會只有那一部分漢軍倒下。

而面對這第二種情況,孟獲將他祖輩流傳下來的藥方告知了鄧艾。

在得到具體的藥方之後,鄧艾便連忙喚來軍中醫者,讓他與孟獲配合,儘快將那些能治療瘴氣的草藥找來。

做完這件事之後,鄧艾聽從孟獲的建議,將大軍的軍營轉移到空曠之處。

空曠代表有着良好的通風,這一點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再有漢軍被瘴氣所侵害。

等完成這件事之後,鄧艾便將這件事寫成奏報令人快馬送給諸葛亮。

雖是分兵作戰,但鄧艾只是一支別軍,從指揮體系上他還是諸葛亮的下屬。

如今漢軍因爲中了瘴氣而不得不駐紮救治,這就勢必會打亂諸葛亮原先的部署,對於這樣的大事,鄧艾必須要進行奏報。

只是讓鄧艾沒想到的是,在他送出軍報後的不久,這件事很快也被朱褒所知曉。

當朱褒得知這件事後,他當即大喜,然後馬上親自來到城外與士徽相見。

在與士徽相見的時候,朱褒意外地竟沒發現虞翻與孫桓二人的身影,可如今大好機會在前,朱褒顧不上思考那二人的所在。

朱褒很快將他探得的情報與士徽分享了。

而士徽在得知這個情報之後,他心中的激動程度一點都不比朱褒低。

不過士徽很快又冷靜下來,他詢問起朱褒這則情報的來源。

朱褒見士徽有所擔憂,他笑着將這則情報的來源告知了士徽。

“將軍有所不知,本郡瘴氣密佈,數百年前常有人誤中瘴氣而性命垂危。

後來先輩爲不讓鄉民受難,便經過數代的努力,研究了一個藥方可救治瘴氣。

只是藥方中的藥材多爲本郡獨有,常人若想齊集藥方上的藥材,就勢必要尋求本郡人士協助。

這次便是有漢賊尋到本郡鄉民爲他們收集藥材,而據鄉民所言,漢軍收集的藥材數量並不少。”

聽完朱褒的解釋之後,士徽心中的擔憂一掃而空。

他方纔之所以會對這則情報起疑,乃是因爲從最近的情報中可知,諸葛亮是個擅使詭計之輩。

士徽擔憂漢軍中瘴這則情報會是諸葛亮的誘敵之計,現在在明瞭情報的來源之後,士徽便對這一點再無擔心。

朱褒掌郡有十年之久,整個郡的百姓都十分臣服於他,在這種情況下,朱褒能通過鄉民之口得知漢軍的動向,乃是十分正常的事。

而在確認這一則情報無誤之後,士徽的內心瞬間活絡起來。

漢軍收集的藥材不少代表着漢軍中有不少人已經染了瘴氣,這對漢軍的戰鬥力肯定會是一個極大的削弱。

這麼好的機會,他怎麼能錯過?

第33章 誰敢殺我?第15章 糜暘的野望第294章 糜暘危急 雲長終動第623章 焚柱毀城 收復長安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28章 公安,我去(求月票,求追讀)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630章 後發制人 出兵追擊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227章 訓斥諸將 緩兵之計第484章 雪中短兵 血中斷兵第415章 一擒孟獲 鹿馬相會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435章 山河爲榻 坐守國門第331章 不斷討好 嚴詞警告第七百二十七章 四方求援 眼前一黑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666章 威風海量 視而不見第646章 防備江東 提議封王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13章 糜暘一計三成第191章 河谷練兵 笑裡藏刀第25章 于禁跪伏第664章 長陵罵賊 劉曄吐血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請假一天,調整心態第389章 匍匐如犬 劍削頂冠第280章 惟賢惟德 孟起拜服第49章 徐晃,來了(求追讀,求票)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267章 北伐戰略 關公病情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421章 分兵武都 兵不厭詐第131章 以守代攻 伯言已至(求訂閱,求票!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304章 突然襲擊 曹休棄城第94章 三日已過 (四更求追讀!不要養啦!推書《三國之銀狐》第250章 滿堂變色 武當封拜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654章 滑稽稱帝 請殺孫權第187章 九品官人 糜暘北上第355章 深明大義 提出交易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650章 圍殺魏軍 車騎未退第24章 屠殺?第242章 順天行誅 遍觀戰報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諫第642章 丕鵝離世 天不祚魏第596章 利舌如劍 搖晃關中第301章 遙望北方 一刀斷生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573章 完美助攻 威震全場第581章 心累糜暘 速召丞相第606章 錦侯之願 星落之日第111章 上架感言!第317章 君臣無儀 倚天落地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七百二十五章 張郃心思 博望變天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436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後第七百二十一章 永安無憂 憂在荊州第303章 無聲嗚咽 爲你拜年第629章 何其壯哉 失魂癱坐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463章 空城計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335章 脫衣負荊 箭懾張郃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249章 宴無好宴 費禕挺身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661章 劉曄悲喊 元旦終至第458章 怒掀帥案 再渡漢水第330章 斷翅而亡 蠢貨孟達第325章 帝王交易 所求爲何第122章 再殺周泰 吳軍啼哭(4000大章!求追第282章 忠臣喋血 要戰便戰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91章 劉備大怒(四更求追讀!)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125章 張昭謀國 孫權入荊(5000字!求票,第386章 攻擊開始 天子離座第241章 陸續撤軍 董允失態第351章 治中直諫 鎮北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