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虎賁校尉 劉禪心思

第179章 虎賁校尉 劉禪心思

劉璋雖然性格優柔,導致益州豪強坐大,上下法度廢弛。

但這是他的性格與能力問題,從他的本心來說,他並不是有意殘害百姓的暴君。

所以劉璋在成都城中的益州牧府邸,並不十分金碧輝煌。

劉備入主益州後,崇尚節儉不講究享受,在將益州牧府邸擴建爲漢中王宮時,並沒有大興土木,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建築而已。

方纔劉備所說的崇文殿,想來便是一開始益州牧府中的崇文館擴充而來。

劉備少年曾拜當代大儒盧植爲師,雖然劉備本人不怎麼愛讀書,但他卻知道學問在當世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於是在入主益州之後,劉備第一時間便命人將劉禪從荊州接來。

在劉禪到達成都之後,劉備便四處延攬名師教導劉禪學習。

而劉備將劉禪學習的地點,便放在原本劉璋與蜀中名士探討經學的崇文館中。

劉備不僅請了許多蜀中名師教授劉禪,他還命糜暘、關興、張苞、趙統、譙周、周巨等當時在益州有名聲的諸多少年俊傑陪同劉禪讀書。

而正是因爲此舉,後來劉禪在被立爲漢中王太子後,糜暘等幾人才漸漸被譽爲“太子四友。”

糜暘在崇文館中陪同劉禪一起學習了好幾年,對於那處的所在自然熟悉無比。

在連續穿過幾處宮門之後,糜暘來到了王宮中的深處。

在這一路上,糜暘曾被不少王宮衛士攔下來過。

但在自身出示官印證明了身份之後,糜暘便沒有受到太多爲難。

哪怕沒有着公安一戰帶來的威名加身,糜暘這個名號,在王宮中亦是許多人知曉的。

但剛來到了王宮中深處時,糜暘卻被一位身披精甲,相貌與其有幾分相似的將軍所攔下。

在看見這位將軍後,糜暘的臉上浮現笑容,他對着這位將軍一拜,口中言道:“暘拜見大兄。”

攔住糜暘的這位年輕將軍,名糜威,字文重,乃是糜暘的堂兄,安漢將軍糜竺的獨子。

糜威與糜暘一般,皆不算是糜竺與糜芳的長子。

當年因爲戰亂,糜竺與糜芳的子嗣大多或死或走失在戰亂中,所以最後糜竺與糜芳,皆只剩下糜威與糜暘這一個兒子。

糜氏一族經過多年的優良配種,相貌都不俗。

糜威有乃父之風,相貌雍容華貴,並且精通箭術與馬術,擅長騎射征戰。

糜威的年紀比糜暘大十一歲,在糜暘年少時,糜威就已經開始跟隨劉備四處征戰,在四處征戰之下,糜威立下了不少戰功。

最後糜威因戰功累升爲虎賁校尉,又因爲糜威外戚的身份,劉備對其十分信賴,令其執掌一部分虎賁禁軍,宿衛王宮。

在不久之後,按歷史上的發展,糜威會在劉備稱帝后成爲虎賁中郎將,執掌整個王宮的禁軍。

對於糜氏一族的信任,劉備是真誠且不曾動搖過的。

雖然糜威與糜暘年紀相差甚大,但是糜竺與糜芳兩兄弟感情極好。

加上糜暘其實自幼是跟隨在糜竺身邊的,所以糜威與糜暘的兄弟感情與父輩相比只好不差。

糜威在糜暘對其一拜後,他伸手拍了一下糜暘的肩膀,笑着對糜暘言道:

“兄長現在可當不起你一拜了。”

“按軍職應該是兄長向你行禮纔是。”

糜威看到糜暘歸來,心情極好,他好久沒見過他這個唯一的兄弟了。

心情大好之下,一向穩重的他竟也難得開起了玩笑。

面對糜威的玩笑,糜暘臉上亦流露笑意道:“不管暘現在身居何職,暘一輩子都是兄長的弟弟。”

“人倫綱常乃人立世之本,天下間又哪有弟弟不對兄長行禮的道理呢?”

糜暘的話讓糜威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他手指着糜暘言道:“你呀伱呀,從小就能言善辯。”

隨後糜威問糜暘道:“你剛回成都,不回府拜見父親,怎的來了王宮中?”

面對糜威的詢問,糜暘回答道:“是大王先讓暘來王宮中見見太子。”

聽到糜暘如此說,糜威點了點頭。

而後他讓開道路,對糜暘言道:“快去吧,見完太子後記得回府看看父親,你不在成都的這段時日裡,他可是想你想的緊。”

在說完這點後,糜威又笑着對糜暘言道:“照兒亦很想念你這個叔父。”

糜威口中的照兒乃是糜照,是糜威的長子,今年快八歲了。

在糜威這麼說之後,糜暘對着糜威一拜,告辭後就朝着內宮走去。

望着糜暘離去的背影,糜威的心中暖暖的。他想着一會早點下值,好回府陪伴糜暘。

既有親分之屬,又有患難之實,糜威對糜暘的疼愛,不比任何人少。

在廣大的崇德殿之中,漢中王太子劉禪正坐在自己的坐席上,聽着對面的伊籍爲其講解漢代官制。

伊籍,字機伯,是兗州山陽郡人。伊籍與鎮南將軍、荊州牧劉表是同鄉,從年輕時便依附於劉表。

建安六年,劉備因爲遭到曹操的攻打,於是前往荊州投奔劉表。

劉備在荊州期間,伊籍經常拜訪劉備,託請劉備照顧。

建安十三年時,劉表去世,伊籍於是轉而投靠劉備,跟隨劉備南渡長江,後來又跟隨劉備進入益州。

建安十九年時,劉備平定益州,入主成都,自己兼任益州牧,任命伊籍爲左將軍從事中郎。

伊籍入益州後,因爲他乃是天下有名的名士,深知兩漢以來規章制度,官制法典,於是劉備便任命伊籍等四人協助諸葛亮一同制定《蜀科》。

後劉備稱王后,任命伊籍爲昭文中郎將,伊籍在益州所受到的待遇,僅次於昭德將軍簡雍和秉忠將軍孫乾等人。

劉備對劉禪的教育很看重,自從立劉禪爲王太子後,劉備就選擇諸多名師教授劉禪典籍,所涉獵者甚廣。

其中因爲伊籍的聲望,故而劉備又令劉禪拜伊籍爲師學習《左傳》。

故而在目前益州的諸多學問大家中,伊籍是唯一正式,與劉禪有着拜師之禮的恩師。

劉禪今年方纔十四歲,因爲他從戰亂中出生,從小又在各位名臣的看護下長大,所以造成他的性格有些優柔,缺乏主見。

劉禪今日本來打算要去迎接劉備歸來的,但他的想法卻爲諸葛亮所阻,諸葛亮向劉禪言及劉備讓其不用外出迎接。

而劉禪在聽完諸葛亮這麼說之後,竟然連正常的證實流程都不走,就直接乖乖的待在王宮中學習,他一點都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欺騙他。

這要是換做曹丕,在曹操遠征歸來的時候,有大臣跟他說曹操不讓其前去迎接。

曹丕的第一反應肯定覺得,是有人在離間他與曹操的父子之情。

在劉禪的心目中,於諸位長輩之中,他最信任的便是從小教導他禮儀、處事的諸葛亮了。

儘管今日劉禪沒有出城迎接劉備,而是繼續留在崇文殿中學習,但他的思緒其實早就不自覺的飄到城外。

劉禪身穿一身錦衣袍服,安靜的坐在坐席上看着對面已經垂垂老矣的伊籍。

劉禪繼承了劉備不俗的相貌,又因爲身份貴重,所以當他穿着華衣錦繡之時,雖然年紀尚輕,但他已經開始散發出一股貴氣。

現在劉禪的目光大部分都注視在對面的伊籍身上,但當伊籍低頭翻閱典籍之時,劉禪總會悄悄的將目光朝着殿外望去。

聽說今日父王將表兄一併帶回來了,怎麼還沒回宮呢?

想念着某人的劉禪在坐席上有些坐不住,而他這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亦被對面的伊籍所察覺到。

伊籍是一時名士,他的性格溫和,往日中並不嚴厲。

但他也知道劉備對劉禪的期望很重,所以他看到如今劉禪這副走神的樣子,心中有些不滿。

今日他所教授的內容,乃是兩漢以來的官職總考。

將來劉禪是要成爲一國之君的,官職爲君王之權柄,面對這麼重要的內容,劉禪怎麼能走神呢?

伊籍輕咳幾聲,將劉禪的目光從殿外拉回來,而後伊籍對劉禪言道:

“今日臣所講的內容,乃是我大漢之重要官職,太子身肩國運,應當認真傾聽纔是。”

“不可走神。”

因爲伊籍的輕咳,劉禪的思緒被重新拉回了殿內。

面對伊籍有些嚴厲的教育,劉禪臉上並沒有浮現怒色。

他在聽到伊籍的教訓之後,主動起身對着伊籍一拜道:“禪知錯了,還請老師息怒。”

劉禪在對伊籍行禮的同時,臉上亦浮現了真誠的愧色。

看着劉禪的這副表現,伊籍臉上的些許不滿漸漸消散。

伊籍撫須在心中想道:“也許太子並非聰明絕頂之輩,但其仁愛下士之風,深得大王真傳呀。”

伊籍並不是腐儒,不會因爲劉禪一點錯誤就抓住不放,在劉禪認錯之後,他讓劉禪重新坐下聽他講學。

在劉禪重新坐下後,伊籍爲劉禪講解起了尚書檯這個機構。

尚書一職,起源於秦朝,漢承秦制,尚書一職亦流傳下來。

當年漢世祖劉秀鑑於西漢晚期的權臣專政,有意削弱相權。

在劉秀的步步削弱之下,太尉、司徒、司空雖居三公高位,名爲相,但實際權力則逐漸移於尚書。

在這樣的情況下,尚書檯這個機構應時而生。

自漢世祖之後,尚書檯的機構組織不斷完善,已經在事實上成爲了中央政府的中樞機構,號稱中臺。

“天下樞要,在於尚書。”

在講完了尚書檯這個機構後,伊籍又爲劉禪講解起錄尚書事名稱的由來。

錄尚書事一名由來始於漢武帝時期,那時稱領尚書事。

錄尚書事並不是獨立的官職,常以它官兼領。

當年漢昭帝初立,大將軍霍光柄政,與金日磾、上官桀共領尚書事,是爲此官之始。

東漢永平十八年,漢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趙熹、太尉牟融並錄尚書事,用“錄”代“領”始此。

錄爲總領之意。錄、領職事相近,而權位更重。

後東漢每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將軍、太傅錄尚書事。

因爲自今漢明帝以來,大漢皇帝都是幼主繼位。

所以錄尚書事一號出現的越來越頻繁,幾乎成爲每位輔政大臣的標配。

劉禪雖然現在只是漢中王太子,但有識之士都知道,目前天子在曹操手中猶如傀儡,將來大漢國祚大概率要靠劉備來延續。

在這種情況下,劉禪的漢中王太子從某種意義來說,等於是大漢太子。

伊籍認爲作爲將來大漢的帝王,劉禪不能不對今漢以來極爲重要的尚書檯沒有了解。

伊籍不愧是當代名士,知識淵博,在他深入簡出的講述之下,劉禪很快就明白了尚書檯這個機構的權能地位,以及“錄尚書事”一職所帶來的巨大權柄。

最後伊籍對着劉禪言道:“自古以來,聖主秉政,賢臣輔政,而時至今日,輔政之要在於尚書。”

“將來太子要善於選拔良才,輔弼太子治理國家,這樣天下才能大治。”

“而輔政之臣,務必擇選志慮忠淳,功高望重之輩方是國之福祉。”

聽到伊籍這麼說,劉禪的臉上流露出贊同之色。

但他這時心中因某人的歸來,卻起了某種心思。

劉禪拱手問伊籍道:“敢問伊師,加錄尚書事一號,可有年紀要求?”

劉禪的這個疑問令伊籍一愣,這可把他問住了。

今漢以來,三公、大將軍、太傅等職位爲了總掌國政,都會加上錄尚書事的名號。

可見這種名號乃是位高權重之者才能加,但倒是沒有硬性規定說,加錄尚書事的名號有什麼年紀要求。

畢竟一般等人做到三公那種高位之後,年紀都不會太低了。

因此伊籍思索一番後答道:“這點,倒是不曾有過。”

伊籍的回答令劉禪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

有葛師與表兄輔佐他,他很安心。

這時大殿之外,響起了一陣甲冑參拜之聲。

聽到這聲音,伊籍與劉禪都同時意識到有身份不凡的人到來了。

兩人的目光都朝着殿門口而去,在不久之後,一位年輕人的身影出現在大殿門口的光亮處。

看着迎光走來的那人,劉禪的臉上流露起掩飾不住的笑容。

他連忙起身,而後快步來到糜暘身前。

好久不見,甚是想念。

12點前還有一章,我現在碼,碼完睡覺。

最近晝夜顛倒,得調整過來。

剛纔發佈了,一直顯示審覈中,第一次遇到這情況。

(本章完)

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146章 援兵方到 王冠稱慶第198章 殺伐祥瑞 今日獵狐第442章 天下強軍 致命錯誤第356章 該死則死 夏日之陽第602章 亡國之象 效法魏武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第647章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1章 江陵城中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6章 此路不通第363章 熱臉白貼 整改大軍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319章 商議棄宛 宗親獻策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102章 孫權要睡不着了(再來追讀!)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356章 該死則死 夏日之陽第221章 丕鵝丕鵝 益北雲動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246章 左將軍暘 夜論孫權第429章 內外交困 四面楚歌第377章 若有遠志 何必當歸第225章 曹仁之死 順流而下第549章 局勢突變 以勢破敵第71章 糜暘的信(三更求追讀)第388章 滿殿皆驚 帝王舉劍第610章 血債血償 天下仰視第52章 魂斷鬱陵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493章 魏軍攻城 漢軍受挫第129章 溫酒相會 糜暘斥孫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244章 武擔山下 山呼萬歲第491章 險惡用心 臥龍大笑第247章 天子有難 臥龍出聲第509章 前倨後恭 慧極必傷第420章 局勢變化 郭淮到來第539章 三爺駕到 真假難辨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540章 迷霧重重 司馬終動第9章 糜暘到了第325章 帝王交易 所求爲何第174章 葛公德政 盛世場景第301章 遙望北方 一刀斷生第87章 糜暘城頭罵虞翻 (四更求追讀!)第七百六十五章 全琮手抖 生辰大禮第253章 優勢明顯 夏侯請戰第七百一十二章 我不想死 解煩左袒第99章 愧疚的朱桓 (無食言,求追讀!)第150章 三英重聚 魏軍流言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第9章 糜暘到了第169章 孝直再現 將兵迎質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283章 大風已起 劉賈嘆息第267章 北伐戰略 關公病情第395章 伐謀伐交 以點破面第295章 漢軍危機 他真的在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七百五十九章 失手被擒 張郃蠱惑第111章 上架感言!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第27章 要不弒父了吧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25章 于禁跪伏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580章 福至心靈 排除正確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482章 學習糜暘 興奮姜維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七百四十五章 血幡飛舞 驚人轉變第15章 糜暘的野望第454章 得隴望蜀 我要姜維第505章 萬人空巷 赤腳尋報第595章 場外大援 弘農楊氏第15章 糜暘的野望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七百六十七章 火燒張府 老而彌辣第673章 漢皇不豫 傳召百官第135章 季漢情誼 子龍料敵第七百四十七章 夜襲公安 心跳欲停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七百零九章 先發制人 陸遜破局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547章 相互探查 機變張郃第七百五十四章 頗有鋒芒 子瑜盜書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