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七章 太后明悟

“你要我爭相?”獨孤立秋愕然。

竇儀捋須道:“上一次你就差那麼一點點,這次是兩個名額,我覺得你的希望很大,爲什麼不爭取?”

獨孤立秋一時沉吟不語,竇儀又勸道:“我們關隴世家越來越沒落,如果在朝廷內沒有一點地位,就要徹底淪爲一個商業集團了,成爲任別人宰割的魚肉,這樣不行,我們雖然沒有野心,但自己的利益也應該全力維護,賢弟,我們大家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了。”

獨孤立秋嘆了口氣道:“說老實話,我對官場真的興趣不大了,相反,我現在對各種實業倒很有興趣,尤其是造船和海運一塊,我還準備過些日子和劉東尚去一趟河口港,你現在又要求我爭相........”

“獨孤老弟,不是我要求你爭相,而是我們整個關隴世家的要求,你要考慮清楚。”

說完,竇儀將一份名冊放在桌上,推給了獨孤立秋,獨孤立秋瞥了一眼,上面是十七個家主的簽名,要求自己爭相。

“這件事是我發起的,不是刻意隱瞞你,事實上,你們獨孤家族也支持。”

竇儀指了指最後,獨孤立秋這纔看見,竟然有他兩個兄弟獨孤長秋和獨孤大石的簽名,他苦笑着搖搖頭,這幫傢伙還真不肯死心,以爲相國就是那麼好爭的?

“好吧!我試一試,但我估計希望不大,你們不要寄託太高,到時失望太大。”

獨孤立秋含糊答應了,他知道自己入相的可能性並不大,只是作爲安撫關隴世家,答應也無妨。

竇儀大喜,“既然賢弟答應,我們就可以在背後活動了。”

獨孤立秋嚇了一跳,連忙阻止,“千萬別有任何活動,被晉王殿下知道了,只會適得其反,反而會警惕關隴世家,我們以前的各種努力都付之東流了。”

竇儀想想也對,他們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讓晉王相信關隴世家轉向實業了,如果再讓晉王發現他們對政治不死心,恐怕還會面臨各種打壓。

他點點頭,“我明白了,那我們就什麼都不動,一切就靠你自己了。”

“我會盡力而爲!”獨孤立秋說這話,沒有一點底氣。

晉王可是希望他帶領關隴世家全力轉向實業,現在正是轉型的關鍵時刻,怎麼可能讓他入相?

.........

王太后入住大明宮已經有三天了,大明宮的一切是那麼熟悉,甚至她倉惶離去時,丟下一雙鞋依舊在原地,可大明宮又讓她感到那麼陌生,她的丈夫沒有了,兒孫也沒有了,百官也消失,只剩下空蕩蕩的宮室和寥寥無幾的宮女宦官,連習慣於宮廷生活的她都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

在大明宮內住了三天,王太后都要絕望了。

下午,應採和進了大明宮,護送太后和小皇帝回到長安,她的任務就結束了,但她還是放不下小皇帝李紋,她沒有婚姻也沒有孩子,但小皇帝李紋卻讓她心中生出一種從未有過的母性。

“應姑娘,你這是......”

王太后着實驚愕,應採和竟然是一身道姑的裝扮,身穿八卦金紫羽衣,頭戴芙蓉冠,手執一柄白玉拂塵,尤其是金紫羽衣和芙蓉冠,這是天師的身份象徵。

應採和微微施一禮笑道:“太后有所不知,回到長安,我就不是應採和了,貧道清蓮,玉真宮第十三任宮主。”

王太后點點頭,“原來是玉真宮,從前我常去,現在玉真宮還有多少女道士?”

“還有三百五十二人,另外還有五千餘名女修士。”

女修士就是信奉道教的俗家女弟子,王太后心中微微一動,又問道:“女修士都是什麼人?”

“什麼人都有,官員家眷,權貴女眷,商人之婦,貧家女子,只要信奉三清,都可以成爲玉真宮的女修士。”

王太后一時沉吟不語,應採和又問道:“小傢伙怎麼樣?適應這裡嗎?”

“他哪裡都適應,只要給他木塊,他沒有任何愁緒。”

王太后給旁邊宮女使個眼色,宮女會意,到後面抱孩子去了。

王太后又緩緩道:“從前我給玄都觀和玉真宮都供奉過香油,但我不是修士,我想知道,一般修士能不能在玉真宮內修行?”

“當然可以,有過不少先例,天寶年間的玉真公主最初就是以女修士身份在玉真宮內修行,後來才正式出家,還有彭王妃,也在玉真宮出家,她也是修士身份在玉真宮住了三年,去年才正式出家。”

王太后咬一下嘴脣道:“你覺得我可以嗎?”

應採和一愣,“可以什麼?以修士身份住在玉真宮?”

王太后點點頭,“這裡我實在住不下去了,每天晚上我都睡不着,恐懼得渾身發抖,我什麼都沒有了,只想安安靜靜頤養天年,可是這裡卻讓我安靜不下來。”

“這個......”

應採和有點爲難,對方畢竟是太后,是大唐名義上的最高掌權者,自己還真不好替她做決定。

“這是晉王才能做的決定,太后問我沒有用。”

“你幫我和晉王談談,所有的印璽我都可以交給他,如果需要出席什麼儀式,我可以出席,只是我不想再住在大明宮了。”

王太后已經猜到應採和與晉王的特殊關係,她和應採和的關係很好,此時只能哀求應採和了。

此時王太后有了充分的明悟,與其說她這個太后還有點虛架子的作用,不如說她的太后大印纔有作用,晉王只要拿到她的太后大印,她這個人在不在都無所謂,最多新年時露上一面。

閹黨還不時找她下旨下詔,她也無不遵從,到了晉王這裡,她甚至連聽取國事的興趣都沒有了,既然都是走走過場,那還不如把太后大印直接交給晉王。

應採和想了想道:“其實只是換個地方居住,我覺得問題也不大,我可以幫你說一說,但小皇帝怎麼辦?”

“他住在哪裡都可以,只要保證安全,他住到玉真宮也不是不可以,或者住到興慶宮去,離晉王更近一點。”

住到興慶宮可不行,應採和答應過薛濤的,她絕不踏進興慶宮一步,住到玉真宮倒也不錯,自己可以隨時看到孩子了。

“現在我也不知道,這樣吧!等晉王回來,我找機會和他談一談,儘量說服他。”

這時,一名中年宮女抱着小皇帝李紋過來了,李紋看見應採和,忽然扔掉手中的木塊,張開了手臂要她抱,應採和頓時眉開眼笑,把李紋抱到自己懷中。

.........

五天後,郭宋率領大軍凱旋歸來,大軍舉行了入城凱旋儀式,將士們受到了數十萬百姓的熱烈歡迎,朱雀大街兩邊擠滿了長安百姓,熱烈歡呼將士們的凱旋。

這種凱旋儀式非常重要,它是一種精神獎賞,甚至不亞於物資獎勵,給了將士們一種無上的榮譽感,即使年邁,他也能給繞膝的孫子們講述當年凱旋進城時榮耀。

“萬歲!萬歲!”

郭宋被親兵嚴密護衛,但他的大旗出現時,但依舊歡呼聲如雷,民衆們激動得振臂高呼,這是他們的君主,給他們帶來平安、帶來豐衣足食的君王,任何大唐皇帝在這一刻都變得蒼白無力,只有晉王殿下才是他們心中的天子。

郭宋騎在駿馬之上,四周是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他卻在考慮新朝廷的構建,舊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他要繼續啓用,御史臺要建立了,肅政臺雖然有一部分御史臺的功能,但肅政臺還有監軍和複覈刑獄的職能,這些都要分開,另外還要建立諫臺,御史臺和諫臺,一個對下,一個對上。

晉國之前的官制都是顏真卿建立的,官制建立的基礎是當時只有河西走廊和隴右,所以將部寺合併,一官多職,儘量減少人員,減少機構,但朝廷重新在長安建立,從前的框架肯定不合適了,必須要恢復三省六部制,但以前的一些精髓還要保留下來,比如白虎堂,這些界定君權和相權的核查機構。

當然,白虎堂這個名字不太好,可以改一改,比如改成樞密院。

第七百七十六章 世家危機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兵圍洛陽(中)第二百五十章 視察廢城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常州勸位(上)第五百六十四章 新人舊婦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嶺南風雲(下)第九十一章 突生變故第二百二十五章 夜截航船第六百六十五章 關內收尾第一千零三章 賞賜深意第一百六十六章 遇強則強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兩個選擇第四百一十六章 初步進攻第三十八章 微觀悟道第一千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緊急聚會第六百七十五章 扼住路頸第七百二十八章 民間建議第八百九十章 活字租賃第三百八十八章 薛勳之憂第二百三十六章 殺人滅口第七百七十五章 溫酒話別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夜奪徐州第四百六十五章 趕盡殺絕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獨孤隱患第八百二十四章 漢中事件(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再見佳人第六百三十章 淮西變天第十二章 蒼鷹猛子第七百二十八章 民間建議第九百五十七章 逃脫之機第八百八十九章 非凡建議第一百七十五章 提前出發第六百九十章 宦官禍國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山古道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關鍵人物第八百二十八章 提前安排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夜襲城頭第二百四十六章 孤注一擲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勞工市場第九十四章 西受降城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致命誘餌第一百六十六章 遇強則強第四百七十一章 慘烈報復第八百七十八章 上門告狀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李唐絕嗣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驟陷絕境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再度求和第一百九十一章 兩吐分裂第八百一十八章 再度試探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當街殺人第九百八十五章 福兮禍兮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新羅學生第二百九十七章 名士談仙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消除籌碼第六百六十一章 關內攻勢(下)第八百八十五章 新錢方案第二百二十六章 絕密信件第四百五十八章 盧杞探病第二百八十九章 賃寶換房第八百九十七章 報紙面世第二百一十二章 趙府壽宴(一)第一千零二十章 計中之計第五百五十一章 意外發現第八百九十五章 巧舌辯解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巡視琉球(下)第四百三十八章 軍俸問題第三百零五章 中原消息第一百七十九章 艱苦跋涉第八百七十一章 河北談判(上)第三百五十章 夜逛成都第七章 學武之擇第五百一十九章 春雷真人第二百五十二章 靈州來客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敵酋授首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吉州授首第七十五章 酒樓衝突第五百六十九章 意外難民第五十八章 樑家兵庫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洛陽佈局(中)第五百四十九章 伊吾談判第一千零四十章 抽絲剝繭第八百五十三章 龍岡行宮第八百五十章 提前接見第三百二十六章 徐州之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內務新軍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奔襲宣州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波三折第二百四十三章 全面動員第一百三十一章 府前刺殺第八百三十六章 江南子弟第五百三十四章 兵臨于闐第九百五十四章 積怨已久第四百七十二章 盧杞拜相第二百零六章 城門風波第七百四十三章 祭日宮變(下)第六百六十七章 離奇條件第五十六章 人要衣裝第四百五十五章 追擊輜重第五百五十一章 意外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