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緊急救助

郭宋取出一支令箭交給親兵校尉,“你速去找張裘安,調一千士兵和兩千頭毛驢過來協助,再帶三千份軍隊乾糧過來。”

“遵令!”親兵校尉接過令箭匆匆去了。

這時,潘遼也帶着一羣官員趕來,潘遼上前給郭宋見禮。

郭宋對他道:“這些人都是從關中過來,說是活不下去,和我聽到的消息似乎有點相悖,好好問一問他們是怎麼回事?”

“卑職遵令!”

潘遼匆匆去忙碌了,這時,一千士兵帶着兩千頭毛驢過來,同時帶來了大批乾糧,這是士兵外出訓練帶的乾糧,主要是麪餅,一份有十張麪餅,放在專門的乾糧袋內。

士兵們給難民分發麪餅,扶老人和婦孺騎上毛驢,帶着他們浩浩蕩蕩向東北方向的老倉庫而去。

老倉庫佔地百畝,目前都空關着,廚房、茅廁等等設施比較齊全,還沒有拆除,正好安置這些難民,在倉庫內再搭上帳篷,基本上就比較暖和了。

........

次日一早,郭宋先來到了老倉庫,老倉庫內住滿了難民,餘緒德能力很強,他考慮到倉庫內全部搭帳篷,肯定不夠住,便進行分類安置,年邁的老人住一起,婦女孩子住一起,這兩類人的條件要好一點,倉庫內搭建了皮帳,帳內鋪上羊皮,就比較舒適了。

年輕青壯則住在兩間大倉庫內,沒有搭帳篷,每人發一件軍隊穿的布甲,一張行軍毯,反正人多,擠在一起和衣而睡。

郭宋到來時,士兵們正在給難民分發稀粥和饅頭,十幾名軍醫則給生病的百姓診脈看病。

這時,潘遼走上前對郭宋道:“使君,情況似乎有點不妙。”

“爲什麼這樣說?”郭宋眉頭一皺問道。

“他們只是第一批,不止他們這批人,後面還有很多流民。”

郭宋暗吃一驚,連忙問道:“什麼流民?究竟是怎麼回事?”

潘遼一邊走一邊對郭宋道:“他們實際上都是中原流民,這幾年中原大戰,中原各州百姓都逃去了關中,成爲流民,卑職還是讓一名官員來說,他是這羣流民的首領,更清楚情況。。”

“人在哪裡?”

潘遼忽然向一名中年男子招手,“劉縣令,請過來!”

中年男子上前施禮,“潘長史找卑職何事?”

潘遼給他介紹道:“這便是我們河西節度使郭使君,他要問你情況!”

中年男子連忙躬身行禮,“在下豫州郾城縣令劉潁,參見郭使君?”

郭宋有點好奇,堂堂一任縣令,居然也當了流民?

“劉縣令,到底是怎麼回事?”

“啓稟使君,我們這批父老都是從豫州逃出來的,當時李希烈軍隊和朝廷軍隊作戰,李希烈的軍隊十分殘暴,到處燒殺姦淫,百姓們都舉家逃亡,我帶着這批百姓逃到了關中。

剛開始官府還救濟我們,但一個多月前,朱泚停止了對流民的救濟,要把我們趕出關中,中原戰亂不止,大家都不願回去,朱泚就派人告訴他們,河西官府在招募農民種地,每家給三頃永業田,終身免稅,大家都動心了,開始動身前來河西,我們臨時安置在邠州,是第一批動身,後面還很多流民,都向河西而來。”

“朱泚爲什麼會驅趕流民?”郭宋問道。

劉潁躬身道:“卑職特地去長安打聽過,聽說是廣通倉的糧食不夠了。”

郭宋和潘遼對望一眼,他們早知道會有這一天,朱泚養了三十萬大軍,又分田分地,減免稅賦,每個月的糧食消耗,全靠廣通倉來支撐,廣通倉糧食再多也經不起這樣消耗,現在糧食吃緊,第一步就是驅趕流民。

朱泚也夠狠的,竟然讓河西來背這個鍋,雖然河西和安西是需要人口,但要的是逐步增加,現在一次性趕過來,誰也吃不消。

“長安究竟有多少流民?”郭宋又追問道。

“最多時有一百五十餘萬流民,涇源兵變時,有一部分回家了,這次官府說,至少要驅趕百萬流民,估計一部分會回中原或者河東,但還是有不少要來河西,最保守也要在四十萬以上。”

‘四十萬百姓?’郭宋神情變得嚴峻起來。

“這還是最低的人數,更大的可能性是五六十萬過來。”

郭宋立刻對潘遼道:“立刻召集行臺五品以上官員在議事堂集中,再把顏閣老也請來,還有這位劉縣令再請去介紹情況。”

..........

數十名官員坐在議事堂內,每個人臉上的神情都十分沉重,有幾名官員眼中露出懼意,至少四十萬流民,他們怎麼可能接納得下來?

這是,郭宋緩緩道:“召集大家議事不是討論我們能不能做,而是我們該怎麼去做?”

“可是....使君,四十萬流民啊!”餘緒德忍不住道。

郭宋擺擺手,示意他不用擔心,笑道:“我覺得大家應該慶幸,這是多麼大的一筆財富,我們河西放不下,還有隴右,河湟谷地幾萬頃肥沃的土地,有了這麼多人口,我們兵源問題,礦工不足,各種勞力不足,還有北庭、安西的復興,這些都需要大量人口,各位,這是機會,是財富,而不是負擔!”

一番話說得衆人都悄悄鬆了口氣,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確實可以讓人稍感輕鬆。

郭宋又道:“當然,前期肯定要辛苦一點,但我們不能像朱泚那樣不管百姓死活,該救助,我們一定要盡力救助。”

“說得好!”

顏真卿滿臉讚賞道:“這纔是憫懷天下的王者,跟隨郭使君是各位的幸運,要是老夫再年輕二十歲,我一定會衝鋒在前。”

“顏公經驗豐富,說說您的救助意見?”郭宋笑問道。

“這個....好吧!我就簡單說說。”

顏真卿對衆人緩緩道:“其實我最擔心的就是長途跋涉,大量百姓會死在半路上,天氣寒冷,沒有食物,沒有救助,河西遠隔千里,那種絕望會讓很多年老體弱者和婦孺堅持不下來,所以救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把救助提前,不能等他們走來河西,必須在沿途設立賑濟點,甚至設立大營,先度過寒冷的冬天,等開春後再來河西。”

郭宋也不希望流民來張掖,太危險了,他點點頭道:“我的想法和顏公完全一致,我們首先應該在黃河東岸設立大營,走過冰凍的黃河,很多人受不了,我問過這批百姓,他們就有一成的人死在半路,其中一半多是過黃河後死的,或者在黃河西岸設立大營也可以,但必須用雪橇把老弱婦孺送過黃河,大家有什麼意見?”

“請問使君,我們在哪個渡河處設立大營?”曹萬年問道。

郭宋想了想道:“如果是從涇源道過來,那一定是走會縣過黃河,如果是從鳳翔過來,那肯定是走金城渡黃河,我建議兩邊都設立大營,動員兩萬大軍運送物資,主要是帳篷和糧食,金城縣那邊有糧食物資,會縣就是重點了,我相信大部分流民也是從會縣過來,這件事我全權負責,大家行動起來吧!”

郭宋下達了緊急救助令,河西軍政都動員起來,一萬頭駱駝,幾千輛大車,數百雪橇以及幾萬頭騾驢都出動了,滿載着帳篷、藥材、物資以及糧食浩浩蕩蕩向會州趕去,郭宋率領數千騎兵攜帶雙馬先一步出發。

他命令曹萬年和樑武帶領五千士兵趕往蘭州金城縣,曹萬年負責在金城縣的百姓安置。

郭宋則親自前往會縣,戰馬風馳電掣奔行,三天後,郭宋率領的三千騎兵抵達了會縣,他們一路上已經陸陸續續遇到不少流民,郭宋責令涼州官府進行安置。

會縣是會州州治,會州原本屬於隴右節度府,位於隴右節度府最北面,和靈州接壤,地廣人稀,河西軍擊敗吐蕃後,會州和蘭州一起劃歸了河西節度府。

會州只有會縣和烏蘭縣兩座縣城,人口很少,但會縣卻是十分重要的黃河渡口,走涇源道過來的商隊基本上都從會縣過黃河。

郭宋抵達會縣時,卻發現黃河對岸人山人海,至少聚集了數萬流民,不僅是黃河對岸,會縣縣城內也聚集了不少流民。

本來就不大的縣城承受着空前的壓力。

第五百七十三章 宦官干政第二百零六章 城門風波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布棋落子(六)第七十章 靈州武會第五百三十七章 沙州之戰(下)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的任命第二百五十六章 書香門第第九章 身份之謎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長安來使第二百八十八章 師兄義助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虛晃一槍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攻陷歷城第六百三十六章 困獸之滅第八百七十章 幽燕收官第四百二十七章 夢醒時分第八百八十六章 鑑別竅門第二百七十一章 奮勇搶地第四百一十三章 籠絡衙官第五百五十章 逆我者亡第九百三十章 老友重逢第七百四十九章 視察運河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敵酋授首第一百五十章 樑武受傷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略差火候第二百六十章 集思廣益第四百二十五章 霍宦秘諫第四百七十四章 旁觀者清第八百六十章 倉惶北撤第二百一十九章 又見金盒第二百二十三章 寶丰酒樓第十二章 君子報仇第九十五章 思結內亂第六百六十三章 將計就計第七百零七章 勇追窮寇第三十四章 武道大會(十四)第七百章 回紇出兵第一百四十五章 強勢談判第八百三十二章 兄弟相勸第一百五十八章 身份問題第二十三章 武道大會(三)第七百三十九章 困獸之鬥(中)第三百七十三章 參觀園宅第三百一十三章 宛北平匪第三百零九章 佳婿攻勢第九百七十章 再見太后第六百一十八章 偷襲定胡第三百一十二章 借道伏牛第六百八十九章 威逼出兵第六百零六章 難以應對第七百九十二章 魏國來使第五百七十七章 沙州夜訪第八百零四章 達成共識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密州之探第三百九十五章 兩股勢力第四百八十三章 及時提醒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遠交近攻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吉州授首第五百五十一章 意外發現第一百八十八章 正面激戰第七百四十五章 春汛預警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海外歸來第八百五十九章 易州急信第一千零六章 權衡出兵第三百零一章 曲江小遊(下)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集結登州第七百章 回紇出兵第七百八十六章 圍城打援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錢氏進京第四百六十二章 最後選擇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炮而紅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新相人選第二百四十四章 守城初戰第六十九章 痛失良才第十章 銷魂斷腸第七百六十八章 微服私訪第九百一十四章 用人不疑第四百零五章 就職演說第九百八十七章 改行履新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布棋落子(三)第三百五十六章 江夏買僕第七百五十九章 市場調查第六百三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一百六十六章 遇強則強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遠交近攻第六十一章 黑市覓刀(下)第六百四十七章 橫掃河東第八百七十五章 心悅君兮第八百七十四章 郭張聯姻第八百七十章 幽燕收官第六百八十二章 王爺醉酒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春江水暖第一百六十八章 最後通牒第五章 玄虎賣柴第五百一十四章 罌花凋謝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朱滔之死第二百一十五章 趙府壽宴(四)第二百九十五章 善意提醒第五百零三章 真亦假時第三百六十一章 面見新君第二百八十七章 家遇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