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無限妥協

李適已經退到成都了,成都府在安史之亂後便被定爲南都,玄宗皇帝在這裡避難多年,並在這裡修建了大型行宮。

成都的繁華富庶以及宮廷的舒適生活,終於讓李適長長鬆了口氣,但他箭傷未愈,大部分時間都在養病。

這時,長安的重臣權貴們也陸陸續續逃到了成都,李適任命大學士姜公輔爲左相,盧杞繼續出任右相,朝廷又開始重新運轉起來,不過盧杞在朝中的反對聲音太大,他這個右相也不會長久了。

當務之急是要停止中原和河北的戰爭,這時,消息傳來,唐軍在和李希烈軍隊爭奪襄城的戰爭中,由於唐軍糧草斷絕,哥舒曜的軍隊不得不撤離戰場,退回河南府,而劉洽的軍隊沒有了哥舒曜軍隊的支持,獨力難支,也不得不放棄襄城,退回宋州。

李希烈大軍獲得了最後勝利,佔領了許州,雙方都打得筋疲力盡,暫且收兵,李納也受限實力不足,止步於濮州。

哥舒曜的軍隊控制着河南府和汝州、鄭州、懷州和陝州,劉洽的軍隊則控制着宋州、汴州、滑州、曹州。

李希烈的勢力北擴,佔據了許州、豫州、亳州、潁州、陳州等五州,加上他淮西老巢以及安、沔、唐,他勢力擴張最大,控制了大半個淮河流域。

李納也翻盤成功,佔據了整個山東半島和鄆、濮、濟、兗、徐五州,整個中原東部都成了他的地盤。

由於長安發生了兵變,河北三鎮的也和唐軍暫時停止了戰爭,李抱真和馬遂各自收兵,等待朝廷消息。

此時,李適遭受了巨大壓力,儘管羣臣還想隱瞞他,但他最終還是知道了時局嚴重到什麼程度,他的皇叔李僅在長安稱帝,太子李誦在太原登基,大唐一下出現了三個朝廷,幾乎令李適崩潰了。

一連幾天,李適夜不能眠,他無法向天下人交代,也無法向列組列宗交代。

盧杞在養心齋對李適道:“陛下,當務之急是集結軍隊,劍南軍只有兩萬人,一旦叛軍大舉南下,我們恐怕難以抵擋,應該先把能撤回的軍隊,都撤回到巴蜀。”

李適沉默良久,嘆了口氣道:“局勢混亂到今天,都是朕的責任,朕必須下罪己詔,向天下人認錯!”

“陛下,現在還不是下罪己詔的時候。”

旁邊姜公輔勸道:“現在士氣可鼓不可衰,一旦陛下下罪己詔,會嚴重影響士氣,等收復長安和太原後,再下罪己詔也不遲。”

李適也只是說說而已,他現在確實也覺得還不是下罪己詔的時候,現在把亂局一一平息,然後再向天下人認錯。

“先停止中原和河北的戰爭吧!朕只能先赦免他們,恢復穩定。”

這並不是李適臨時決定,而是衆臣們反覆討論的結果,現在朝廷根本無法承受兩線作戰,只能面對現實,承認各藩鎮的既得利益,把東部的局面穩定下來,然後集中精力應對長安叛亂。

盧杞連忙道:“我們只是暫時承認,但將來實力恢復,再一個個收拾他們。”

“盧相國不必再解釋了,朕心裡明白該怎麼做。”

李適隨即頒佈旨意,赦免李希烈、李納、田悅、王武俊和朱滔五人的造反之罪,並正式冊封他們王爵。

所謂赦免和冊封都只是遮羞布而已,等於是朝廷認慫,承認五大藩鎮的勢力和既得利益。

李適又下詔,封李懷光爲漢中節度使,令他率軍退守漢中,任命馬遂爲山南東道節度使,令他率軍退守襄陽,又令兩浙觀察使韓滉火速押送江南稅賦和鹽稅通過長江水運前往成都。

李適又下詔,令河西節度使郭宋率河西軍入蜀勤王,令朔方節度使崔寬和隴右節度使李晟也同樣率軍入成都勤王。

這實際上是把隴右、河西和朔方三地讓給了朱泚,李適現在急需集結軍隊,至少要有二十萬大軍,他纔有收復長安的底氣。

李晟的軍隊在攻克蒲津關後便一路向長安進發,但他們也遭遇到了糧草不足的困境,著名大糧倉廣通倉有朱泚的五萬軍隊嚴防死守,儘管那裡有幾百萬石糧食,但李晟軍隊卻無法獲得,在兩次進攻廣通倉失利後,李晟的軍隊又轉戰渭河以南。

李晟原本希望得到百姓的支持,可讓他失望的是,他的軍隊卻遭到了關中百姓的強烈抵制,到處被人謾罵,甚至農民們組織起來要和他們拼命。

這天下午,兩萬軍隊在商州洛南縣附近的一片柳林旁休息,他們接到天子詔書,令他們立刻趕赴巴蜀,只是他們軍糧不足,必須想辦法補充糧食後再出發,但關中各個官倉內都沒有糧食,他們只能來商州碰碰運氣。

副將蔣春低聲對李晟道:“卑職就不懂了,咱們是來平亂殺賊,可百姓的眼裡,就好像咱們纔是賊,纔是亂軍一樣,讓人難以理解。”

李晟就是當年的甘雲,他離開崆峒山最早,在郭宋剛上山時便離開,迄今已經二十年了,歲月滄桑在他臉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往事的回憶也漸漸被風沙掩埋,或許是在一起的時間太短,他和郭宋只有師兄弟的名份,卻沒有師兄弟的感情。

在幾個師兄弟中,他和大師兄甘風的關係最好,每次回京都會去清虛宮探望大師兄,並拜祭師父。

李晟已經四十餘歲,身材高大,長手長腳,關節粗壯,他長一張方臉,皮膚黝黑,下頜留一縷半尺長鬚,一雙明亮的目光格外犀利,就像一把鋒利無比的戰劍,鋒芒畢露。

李晟沉默片刻道:“朱泚很會籠絡人心,用減稅減負和分配土地的小恩小惠來籠絡關中百姓,關中百姓自然會一時受他矇騙,時間久了,他的殘暴本性就會慢慢暴露,那時,他自然就會失去關中百姓的支持。”

“那我們現在該怎麼辦?”

蔣春又道:“天子雖然命令我們去巴蜀,可是我們手中的糧食,根本就不足以支撐到巴蜀啊!”

“再等一等,看看斥候的消息,我覺得商州應該和關中不一樣,這次不會再失望。”

這時,幾名斥候騎兵疾奔而至,爲首旅帥翻身下馬,上前單膝跪下稟報:“啓稟將軍,已經探查清楚,洛南縣官倉內有麥子三千石,草料五萬擔!”

李晟大喜,立刻喝令道:“全軍出發,去洛南縣城!”

李晟的軍隊在洛南縣官倉內取了一千五百石糧食和一萬擔草料,隨即又調頭返回關中,轉道子午谷前往漢中。

一面是高官厚祿的誘惑,另一面卻是無條件讓他付出,崔寬在權衡良久後,最終接受了長安文皇帝李僅的詔書,率軍返回了朔方,他對朔方也有感情了,讓他放棄朔方就等於是拱手讓給党項人,他怎麼可能答應。

短短數天內,四支勤王軍隊在關中最後只剩下了河西節度使郭宋統率的數千騎兵。

第二百四十四章 守城初戰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巡視江左第六百一十七章 境外飛地第七百六十九章 隴右急信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夜襲江陵第九十三章 李氏皇商第一千一十四章 注目東南第七百一十九章 獵城行動第六十九章 痛失良才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貨幣之爭(下)第五十五章 求才若渴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麒麟莊園第四百六十四章 宣召進京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開拓思路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接受條件第七百一十一章 大赦方案第三百一十三章 宛北平匪第五十九章 黑市覓刀(上)第八百二十三章 道宮上香(下)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證據確鑿第六百一十四章 公孫家族第八百三十三章 冰釋前嫌第二百二十七章 丫鬟春桃第二百零五章 人狼之戰第八百七十章 幽燕收官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東市名店第一百四十八章 再見天子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巡視琉球(上)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布棋落子(四)第五百三十三章 夜襲且末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必道歉第二百七十三章 冷氏求情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安置之爭第三百三十三章 元宵私心第七百一十六章 冬狩提前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吉州授首第五百八十三章 圍魏救趙第九百九十四章 襄陽亂起第九百五十四章 積怨已久第八百章 江心驚雷第五百五十六章 薛勳夜訪第四百五十七章 朝廷消息第七百七十七章 撤離巴蜀(上)第六百六十三章 將計就計第九十一章 突生變故第二百三十章 不妙之訊第三百四十九章 套路太深第四百三十章 沙陀使者第二百四十七章 半渡而擊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報名選秀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祭禮之戰第七百七十二章 高原爭鋒(上)第七百八十六章 圍城打援第七百零一章 渾河之戰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江城混戰第五百七十七章 沙州夜訪第二百二十六章 絕密信件第二百四十五章 血戰九原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終獲突破第三百六十八章 弄巧成拙第七百七十四章 視察鹽州第五百八十二章 冒險一擊第七百三十章 霹靂手段第九百七十六章 兩個空缺第七百六十九章 隴右急信第五百九十七章 長安瑞兆第三百四十三章 蜀亂又起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重要突破第八百七十六章 嚴厲警告第二百六十章 集思廣益第四百章 夜剿悍匪第一千零四十章 抽絲剝繭第七百七十二章 高原爭鋒(上)第四百零五章 就職演說第八十八章 一路北上第四百零八章 軟硬兼施第九百四十七章 螳螂在後第一千零一章 探查病情第八百四十二章 千里追蹤(下)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藥鋪事件第二百三十五章 有容乃大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詩曲小會第九百四十九章 太后密詔第六百六十九章 心照不宣第七百三十九章 困獸之鬥(中)第三百四十五章 抓住機會第一千零四十章 抽絲剝繭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動了疑心第六十五章 初見段君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新羅新政第八百五十七章 井陘異動第六百一十一章 家有兒女第一百二十三章 半夜訪客第三百九十二章 相國薦才第六百七十四章 投名之狀第七百五十一章 長安舊城第八百一十二章 勢力代表第二百三十三章 有緣再見第七百九十九章 援軍抵達第二十五章 武道大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