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登門座談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免費領!

次日一早,郭宋來到《長安快報》報館,這兩年《長安快報》的發行範圍已經遍及整個關中地區,每天印刷份數達二十萬份,報館人數已由最初的二十餘人增加到兩百人,現在報館已嫌擁擠,地方不夠用了,必須考慮搬遷問題。

郭宋抵達報館,總管事李聯和主審杜崇在大門口迎接,這次郭宋來訪比較低調,沒有驚動報館人員,他們從側門上了二樓。

郭宋在貴客房坐下,有茶童進來上了茶,郭宋笑問道:“新館址找到了嗎?”

李聯欠身道:“回稟殿下,目前還在找,本來想放在城外,但大家都說城外不安全,便決定還是放在城內,只是城內地價太貴,看了好幾個地方都比較小,實在不行,只能放在城外了。”

郭宋微微笑道:“不如我給你們一個地方吧!”

李聯和杜崇大喜,他們這幾月爲新館址的地方搞得焦頭爛額,總是找不到一個合適之地,兩人連忙道:“感謝殿下!”

郭宋笑了笑,“在晉昌坊的清虛觀舊址,清虛觀十幾年前被燒燬後,土地一直空着,那片土地足夠大,可以轉讓給你們,但我要說清楚,這可不是朝廷的資產,這塊土地其實屬於我私人的,我要按照市場價格轉讓。”

李聯和杜崇都知道那片土地,雖然價格也不低了,但還是屬於長安比較低的地價,他們連忙道:“沒有問題,我們按照市場的土地價格購買。”

“問題是你們足夠的錢買土地嗎?”郭宋笑問道。

儘管報館每年的賣報收入和廣告收入加起來能有十萬貫錢,但他們付出的各種本錢也極大,一年下來也就盈餘一萬多貫錢,而清虛觀那片土地現在至少價值五萬貫錢,所以郭宋才問他們能否拿出這麼多錢買地造房。

李聯連忙道:“我們可以把現在的報館賣掉,尤其當街店鋪,位置極好,又是極爲罕見的三畝大鋪,竇家和長孫家都找過我們,他們願意出五萬貫錢買下來,如果連着後面的幾畝地,我們認爲賣六七萬貫錢沒有問題。”

原來是打以地換地的主意,不過郭宋也知道西安門外大街土地的價值,他便點點頭,“回頭你們去找眉壽酒鋪的郭東主,這件事我交給她去辦理。”

這時,一名主筆在門口道:“李管事,杜主審,房間已經準備好了!”

李聯和杜崇起身道:“殿下請吧!”

郭宋今天來報館,主要是想和報館探討一下報紙未來的發展方向,事實上,《天下信報》也好,《長安快報》也好,都是郭宋推出來搶佔輿論高地的武器,他一直非常重視,現在兩份報紙都發展到了一個坎上,就需要他進行戰略指導,讓兩份報紙更上一層。

報紙發行的關鍵還是活字的運用以及油墨的創新研製,兩年前,匠作監的官營模字坊研製成功了銅活字,利用高超的銅雕手藝,雕刻打磨出十幾萬多個銅字,漸漸取代了從前木活字。

但版畫還是使用木雕,加上了不斷改良的油墨,使報紙上的墨字越來越清晰,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容易粘在一起模糊掉。

報紙發行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撿字、拼字專業化,字模店培養出數百名優秀的撿字員,他們能以正常的閱讀速度從字庫中撿字、拼字,速度比一部機器慢不了多少,這是長安的最高俸祿之一,每個月能掙三十貫錢,以至於很多心靈手巧的孩子都被父母送去學習撿字。

正是不斷提高的印刷品質和排版效率,以及不斷擴大的造紙能力和印刷能力,支撐起了報館每天二十萬份報紙的發行。

郭宋來到議事堂,十幾名主筆已經等候在大堂,郭宋走進來,衆人一起躬身行禮,“參見殿下!”

郭宋笑着對衆人擺擺手,“今天我是以私人身份來拜訪報館,各位不必拘禮,請坐下吧!”

衆人紛紛坐在長桌前,郭宋坐在主位上,兩邊下首是李聯和杜崇。

“各位,《長安快報》已經發行三四年了,一步步走到今天,確實很不容易,整個關中二十萬戶家庭都在看你們報紙,已經佔到關中總戶數的三成,據我所知,很多不識字的人家也要買一份,請人讀給他們聽,現在甚至還專門有了讀報這個行業,很多學生每天跑出去給人讀報賺錢,一個月也能賺三四貫錢。

更讓人欣慰的是,以前百姓們都覺得讀書無用,可現在大家都知道,讀書可以識字看報,有了新的生活,所以關中各縣百姓都爭着把孩子送去學堂讀書,現在光長安的官辦學堂已有兩百三十五所,還有爲數衆多的私人學堂,就讀孩童超過十萬人,也不需要苦讀十年,只要讀兩三年,能正常的閱讀就可以了。

所以我說辦報是利國利民之事,這是各位立下的功德。”

郭宋的不吝讚賞讓衆人十分興奮,郭宋停一下又轉折道:“但天下這麼大,各位的目標就滿足於關中嗎?就像我之前對《天下信報》的主筆們說,你們的報名叫做天下,可現在連關中也沒有走出去,《快報》也是一樣,現在面臨發展的門坎,怎麼邁上這個坎,走上更廣闊的大道,這就是今天我來和大家探討的目的,希望各位暢所欲言。”

旁邊李聯緩緩道:“我先說吧!作爲總管事,我這兩年一直就在考慮怎麼把報紙銷量擴大,事實上,現在我們二十萬份發行中,只有十五萬份是關中地區,還有五萬份是送到隴右、河東、巴蜀、荊襄和江南各地,首先我覺得應該換一個名字,《長安快報》這個名字有點侷限於長安,我們可以把長安兩個字去掉,就叫《快報》,因爲大家都這樣稱呼它。”

換一個名字是大家的共識,衆人紛紛表示贊同,“大管事說得對,平時大家都稱呼《快報》,把長安兩個字去掉,地域侷限就沒有了。”

郭宋微微笑道:“其實還可以有另一種思路,長安是地域稱呼,但如果換成京城,改成《京城快報》或者《京都快報》,是不是和《長安快報》的感覺不一樣了?” Wшw● тtkan● C O

杜崇沉吟一下道:“殿下的建議更好一點,光用《快報》二字,前綴確實少了一點什麼,普通人簡化稱呼可以,但不能作爲正式名字,不太嚴謹,而京城不是普通的地域名稱,它是一種權威名稱,代表朝廷發出的聲音,整個天下都適合,我覺得《京都快報》這個名字更有氣勢一點。”

杜崇的建議同樣得到衆人認可,其實不需要再爭論了,晉王已經把新名字說出來,《京城快報》和《京都快報》二選一,他們沒有第三個選擇了。

這時,負責美飾欄目的主筆王進財道:“我也說兩句吧!”

王進財咳嗽兩聲,又清了清喉嚨才道:“我覺得在外地發行報紙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問題,像長安送到馮翊縣的報紙要相隔三天,大家看第一版的快訊就是圖個新鮮感,比如一支軍隊打了勝仗,及時刊登出來,大家都高興,搞不好過兩天就中了計,全軍覆滅了。

等馮翊縣百姓拿到報紙要歡慶的時候,實際上軍隊已經全軍覆滅了,雍縣和馮翊縣都是這個問題,其實這還算好的,送到太原、送到成都,送到揚州都要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新聞都變成舊聞了,我覺得路上時間太長,這是最大的問題。”

杜崇點點頭,“王主筆說得對,我也曾考慮過在各地設印刷點,我們只負責把排好的字模板送過去,用八百里加急,這樣算下來,是可以省下幾天時間,對於關中地區可行,他們看到的報紙就比長安晚一天,但別的地方還是晚了很多天,新聞的時效性就沒有了。”

郭宋擺擺手笑道:“大家聽我說,這其實還是一個思路轉換的過程,大家只想到自己是賣報紙的,難道報館就不能寫書印書嗎?這就是思路問題,不要只把自己當做是賣報,你們別的涉及文字的東西也可以賣!”

第五百四十五章 血戰庭州(下)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朱滔之死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安置之爭第六百零三章 火燒安靜第三百九十章 視察莊園(下)第八百四十章 千里追蹤(上)第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新木馬計第五百三十四章 兵臨于闐第三百七十八章 魚龍燈會(下)第四百五十九章 心生退意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密州之探第五百二十二章 解救唐民第三百九十四章 出發前夕第五百七十章 緊急救助第六百二十章 深入敵內第三十四章 武道大會(十四)第九百九十二章 連夜逃亡第一百零三章 清虛新觀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酒後失言第四百九十九章 涇源兵變(下)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關鍵人物第七百一十五章 秘密置換第四百七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八百三十八章 迂迴調查第四百二十五章 霍宦秘諫第七百二十三章 奪取商州第九百九十八章 漁翁得利第三百五十三章 崔府壽宴(下)第八百五十五章 策略失誤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計劃提前第二百八十章 意外情報第九百六十七章 閹黨覆滅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難民潮起第七百五十二章 感業女尼第九百四十章 秘密爭取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提升威望第八章 胖子甘雷第二百九十六章 討要說法第二百四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二百八十二章 淺灘伏擊第七百五十二章 感業女尼第七百八十五章 強奪滏口第五百六十三章 團隊之夢第二百二十五章 夜截航船第四百零三章 神醫贖罪第五百八十五章 碎葉大戰(中)第六百五十八章 山雨欲來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銀票疑雲第二百九十八章 薛家有客第一百二十三章 半夜訪客第二十一章 武道大會(一)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無米之炊第三百三十二章 張雷煩惱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金城兵敗第三百三十二章 張雷煩惱第七百七十五章 溫酒話別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星夜兼程第六百八十六章 失手被抓第五百九十六章 棉花節日第六百二十四章 分崩離析第九百四十四章 關鍵人物第七百六十四章 居者有屋第四百零四章 抵達甘州第八百零四章 達成共識第四百二十二章 粟特鉅商第二百一十一章 召王夜宴第五十九章 黑市覓刀(上)第六百六十六章 運輸不足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長安來使第七十六章 絕密戰術第三百四十四章 回心轉意第三百零七章 秘密軍隊第三百一十一章 薛父南調第三百五十四章 折道向南第一百三十九章 抓住要害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夜奪徐州第二百零二章 智取銀山第二百八十九章 賃寶換房第六百五十五章 巡視疫情第二百九十五章 善意提醒第七百章 回紇出兵第六百八十七章 英才入彀第四百三十四章 葛胡疑雲第五百五十一章 意外發現第三十五章 甘雷私奔第一百零九章 宣陽新宅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大魚上鉤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東市名店第五百零五章 天下三分第七十五章 酒樓衝突第九百八十九章 再次選相第五百七十八章 回紇使者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連夜行動第三百六十六章 納徵請期第七百八十二章 渾水摸魚第五百零一章 徹底暴露第八百六十一章 夜襲信都第一百八十一章 夜襲敵營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白居不易第六百五十三章 東遷太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