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解放軍不僅在朝鮮取得初步勝利,而且在臺海方面也有了新的進展。28日中午,由王克上尉率領的突擊隊攻克陳坑,將金門守軍一分爲二,此時金門超過一半的地區已被解放軍佔領,守軍的傷亡超過一半。28日晚,解放軍再次發動強大攻勢,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激戰,守軍陣地再次被壓縮,並被分割爲數塊。

這時金門守軍的實際指揮官李紗意識到大勢已去,再抵抗下去已無意義,他們已經支持了7天,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29日下午3點他派出代表,表示願意放下武器,要求立即停戰,大金門島的槍炮聲隨之中止。當日18時整,李紗等守軍高級指揮官走出地下指揮所,與守軍殘部約8000人一起放下武器投降。至此,金門守軍在頑強抵抗7天之後全軍覆沒,面對這一重大勝利,楊國雄竟一點也笑不出來,此戰雖勝尤敗,爲攻克一個小小的金門竟傷亡越過13000人,其中陣亡近5000人,更爲重要的是竟然費時7天時間。金門之戰讓解放軍從上至下對敵人有了一個全新認識,取得一批寶貴的經驗與教訓,引發解放軍的深思,其影響極其深遠。

雖然耗時過多,損失較大,但攻克金門不失爲一個重大勝利,金門與馬祖等沿海島嶼的解放,等於突破了臺灣的第一道防線,臺灣方面也失去了臺海海峽的絕對控制權,這對於臺灣方面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臺灣的大門被打開了。

誰都能看出,形勢對於臺灣十分不利。嚴峻的形勢迫使趙京再次召集部下商討,由於形勢不利,與會人員臉上再也顯露不出樂觀的內容,失落情緒充斥着整個會議。

“韓戰的爆發,牽制中國人的力量,但是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不能再打下去,現在要想辦法與中國人和談。”趙京說道,這話說的有氣無力的,“可是中國人拒絕和談,我們拿什麼與中國人談判?”有人回答道。

趙京問道:“現在還有誰能幫助我們?”

有人說道:“聽說達賴喇嘛正在積極活動,應該能牽引一下中國人吧?”

“那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歐陽濤應道,“再說也一點作用也不會起,中國人早有準備,他們的活動無異於運死。”

這時趙京突然問道:“我們不是還有原子武器嗎?”

“遺憾的是我們只完成了地下核爆的準備。”歐陽濤極不情願的說出了實情。

“馬上進行核爆,讓中國人知道我們掌握了原子武器,要讓他們感到恐懼!”趙京說這幾句話時,顯得自信多了。

對於實施核爆的計劃,衆人多有異議,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時美國人陷入到朝鮮戰爭的泥潭之中,根本幫不上忙,要憑藉臺灣自身的力量取勝根本不可能。

如果追述起來,最早可追述到抗日戰爭時期,幾乎與德、美等國開始核武器研究同時,中國人也瞭解到一些核武器的基本原理,當時有人向蔣介石提出了開發核武器的構想,可惜當時的中國根本不具備實施計劃的能力。蔣介石退守臺灣之後,核武器計劃才真正開始實施,到陳俞上臺之時,臺灣才真正掌握了核技術,並儲備了一定數量的核材料。

戰爭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人們,人們一次次陷入苦思之中,可從來沒有一個可以讓所有人接受的答案。自人類一產生,戰爭即與人類爲伴,並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每當翻開一本本歷史書時,彷彿就是在讀一部人類的戰爭歷,而戰爭歷幾乎就是一部人類的發展歷。彷彿和平的目的就是準備戰爭,戰爭的目的就是實現和平。如果沒有戰爭的存在,人類的歷史又將如何去書寫?也許戰爭就是擁有共同利益的人類集團以“本集團的利益第一”爲目的,與其它人類集團進行“非和平的方式”的競爭行動,其結果多以嚴重損害失敗一方的利益爲結局。戰爭是殘酷的,是流血,是死亡,可是幾千年來人類不知進行了多次戰爭,花費了多少財富,投入了多少資源,消耗了多少智慧,戰爭奪出了多少人的生命,使多少座城市變爲廢墟。

國家是什麼?國家不過是由人類社會中,組織最嚴密,最大的人羣組合---利益集團,對於利益集團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有義務,爲維護本集團的利益而努力。因此許多中國人爲維修中國的國家利益走上戰場,同時他們的對手--許多美國人也是基於相同的目的走上戰場,不同的是他們所要維修美國的國家利益。如果是和平時期,他們也許會交上朋友,甚至是非常好的朋友,然而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衝突使雙方在戰場上相見,此時人們所想的問題是如何致對方於死地,因爲他們都是人,都屬於不同的利益集團,都必須維護本集團的利益,“本集團的利益第一”的宗旨是不可改變,爲此是可以不考慮其它集團的利益,甚至不惜損害其它利益集團的利益。

如果俞登願意,他完全可以成爲某個商場的經理,顯身於商海之中。可是他選擇了軍人這一職業,對於這一選擇他沒有後悔過,他說:“對於軍事的愛好最初只是出於一個男孩子的天性,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發現這個決定是正確地。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潤滑劑,幾十年的和平已讓中國顯出鏽色,從南海撞機、大使館被炸等事件中可以感覺到戰爭的陰影。”

雖然他一直渴望一場戰爭,然而深知戰爭的殘酷與破壞性的他對於戰爭一直是發自內心的“反感”,然而這並不能影響到他的思考與判斷能力,正如他所說:“在戰場上,只有二種情況出現,一是你殺死敵人,一是,你被敵人殺死!如果你不想死,那你就要殺死對方!”“對於一個指揮員來說更是如此,指揮員的一念之差,將以已方戰士的生命爲代價!”“因此爲了能讓儘可能多的戰士平安回家,指揮員必須盡心盡力,對於敵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仁慈之心’。”

隨着韓美聯軍撤退到新的防線,整個朝鮮戰線陷入於平靜之中,僅偶爾發生一些小規模戰鬥,因爲雙方正忙於休整備戰,沒有時間爲爭奪幾塊陣地浪費寶貴的時間。雙方都在準備下一階段的作戰,大部分人正抓緊時間休息,只有後勤保障部隊的人員沒有時間休息,相反還是加倍努力工作。

雖然形勢不再那麼緊張,但俞登沒有好好休息一下的想法,許多工作還在等着他。此時已是7月27日深夜,俞登正在接待第一集團軍軍長慕容兵卒,他剛隨第1師的部隊到達丹東。說起來,俞登與他算師生關係,俞登是在國防大學進修時的老師之一。

“你來的可真快!一路辛苦了!”

“與美國人決戰怎能少了第1集團軍?如果我們再晚一點來,可能連口湯都喝不上。”

“聽說你們一路上加油不付錢,只打張欠條,是嗎?”

“這次是橫跨好幾個軍區的大機動,我們擁有好幾千臺車輛,一路上不知要加多少油,如果按常規要辦好一大堆手續,再到軍用油庫提取油料,不僅麻煩,還浪費時間。所以我讓部隊就近徵集油料,不過就是先打張欠條,以後再還吧了。”

“結果沿線的加油站無論是私人的,還是國有的,全被你們橫掃一空,你們還對煙臺與大連的海上輪渡實行軍事管制。”

“爲了能快一點趕到前線,只能從煙臺渡海到大連,如果不實行軍事管制,我整整一個集團軍什麼時候能過完?”

“如果不是戰時,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罵你,可是你做的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臺海前線趕來,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

“我們不是來觀光的,是來與美國人拼命的!”

“好的,我也不會讓你們閒着,現在你們抓緊休息一下,準備入朝參戰!”

送走慕容兵卒之後,俞登又繼續埋頭工作,形勢已讓他對休息失去興趣。

“如果敵人現在發動一場反擊,結果會怎麼樣?”俞登突然問到旁邊的李參謀,“那將是一場災難!”

“怎麼說?”

“此時我軍十分疲勞,且補給不足。”

“是的,不過敵人的情況比我們還差!”

“是的,我們不用擔心敵人的反擊,可是我軍的情況也不容觀。據我掌握的數字,大多數部隊的彈藥最多隻有半個基數,不少戰士手中只有30發子彈。”

“你的數據是昨天的,我們有幾天準備時間,可以儲備發動一次進攻所需的彈藥。如果情況允許,我將在29日發動新的進勢!”

“是不是太急了?再等一等吧!”李參謀清楚的知道,僅僅幾天時間根本儲備不了多少物資。

“可惜形勢不容我們再等!”

形勢確實不容俞登再等,美國總統庫比勒也許是受不了輿論的壓力,也許是對威斯特失去了信心,反正他下令撤銷威斯特聯合國軍總司令一職,由巴枯寧接任。巴枯寧美軍中的一顆新星,表現一直不錯,不過這位意大利移民之後代,在上任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不小心上了某記者的當,結果他的回答被人理解爲他要求對中國使用核武器。聽聞此言後,中國國家主席李思華立即在記者招待會上宣稱:“中國絕不屈服於某些國家的核威脅,我們一再重申:中國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不表示中國不會使用核武器。我已命令中國核武器武裝力量,一旦受到它國的核武器攻擊,無論是一枚,還是一萬枚核彈的攻擊,立即使用中國擁有的全部核武器實施核反擊!注意,我說的是全部!!”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世界震驚,人們不得不對核戰爭的發行產生憂慮。好在,美國總統庫比勒立即公開表示:“我們不會使用核武器,也不考慮使用核武器的問題,除非美國受到敵對國家的核攻擊!”同時,巴枯寧也發表聲明,宣稱他並沒有發表有關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的言論,可是這沒有減少人們對發生核戰爭的擔憂,相反恐懼感是越來越強,本已不穩的局勢進一步惡化!

雖然一上任巴枯寧就給大家留下壞印象,但他絕不是無能之輩,上任後,他立即着手準備發動新的攻勢以改變形勢。爲此他除要求增兵之後,還千方百計的“挖潛”,想盡一切辦法加速備戰。

當中美兩軍準備再次交鋒之時,中美兩國的談判代表正在巴黎展開另一場戰鬥,,脣槍舌戰,其激烈程度不亞於戰場上的撕殺,談判多次出現幾乎破裂的局面,然而雙方謀求和平的心願使談判得以繼續。戰場上的每一個變化都直接影響着談判桌上的每一次戰鬥,由於解放軍在戰場上不斷取得的勝利,談判的形勢對於中國是越來越有利。

經過幾天的準備之後,志願軍首先完成進攻準備。

駐紮關內的第38集團軍由於路程較遠,直到此時其主力部隊還在路上,所以該集團軍沒有機會參加前一階段的戰鬥,然而看着其它部隊在戰場上大顯身手,新戰役馬上又要開始,第38集團軍坐不住了,經過他們的一再要求,俞登終於同意將負責打開突破口的任務交給該集團軍所屬的第113師第337團。第38集團軍可是中國陸軍中的王牌部隊,其下的第337團自然也是精銳部隊,完全有能力擔任這一任務。

第64集團軍在參戰的各集團軍中實力是最差的,因此一直在後面擔任預備隊,經過項佳一再要求後,俞登總算同意讓他們參戰,派第192師隨同第337團衝擊。同時也是爲了給項佳一個表現的機會,特任命他爲突破部隊總指揮,負責指揮部隊打開突破口。

7月28日下午,項佳親臨一線,他要親自指揮這次戰鬥,跟隨他來的除幾個參謀人員外,還有狄青龍和薛一卒。項佳前往一線視察時,路過他們的駐地,順便視察了他們的部隊。當他們得知項佳要去前線視察後,說什麼也要跟着來,原來他們正閒着無事。第一階段戰役結束後,朝鮮西部集羣已轉入休整,中朝混編旅隨即解散,狄青龍率部重歸第64集團軍建制,目前正在休整中。

對於項佳等人的到來,337團團長親自迎接,並特意爲他們安排了一個適合於觀察的地方,一處位於小山頂的陣地。

薛一卒舉起望遠鏡仔細觀察過對面的敵軍陣地,轉睛的天氣使能見度非常好,讓他可以清楚的韓美聯軍在南面山坡上構築的工事。

狄青龍問道:“要突防眼前的防線有問題嗎?”

薛一卒回答道:“我想沒有什麼問題,敵工事的數量確實不少,可惜構築的太倉促了,多是一般的簡陋工事,根本承受不了炮彈的轟擊。”

“是的,可是我真不明白,爲什麼要從這裡突防?”狄青龍問道,

“不知道,我也想問一下。”薛一卒無奈的回答,這時項佳正與參謀們討論作戰的事,沒時間理他們,戰鬥馬上要開始也了。當鐘錶的指針指向下午4點整時,志願軍的總攻開始了,於是歷史書上這樣寫道:“2003年7月27日下午4點,我軍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戰役開始!”志願軍方面投入戰鬥的部隊有第39、40、16、23集團軍、第38軍113師,多個獨立師;此時,第38集團軍的主力已經入朝,第54集團軍的先頭部隊也已入朝,第1集團軍正於丹東市東港地區集結,第15空降軍正空運東北,爲此空軍幾乎出動了全部運輸機,還動員了部分民用飛機。

337團屬於機械步兵團,但是他們的裝甲車輛因地形原因,沒能衝鋒在前,不過裝甲車依然跟隨於步兵之後,隨時用車上的機炮與反坦克導彈支援步兵。再加上強大炮兵火力的掩護,337團以驚人的速度突破了敵人防線,再次證明他們是一支精銳部隊,不過這時好戲纔剛剛開始!原來美軍在防線被突破之後,一般會立即投入機械化部隊來填補這些缺口。對於死守陣地的防禦戰,美國人根本沒有興趣,“進攻至上!”的理論影響着每一個美國軍官。

果不其然,志願軍無線電偵察部隊傳來報造說發現美軍裝甲部隊正在準備反擊。按正常的作戰程序,美空軍與炮兵部隊將在裝甲部隊開始攻擊前,實施強大的火力準備。這次當然也不會例外,只是韓美聯軍炮兵部隊這次顯得“有氣無力”,一來剛纔炮戰中損失不小,二來彈藥有限。因此火力準備的重任落在美國空軍身上,美國空軍自然不願讓人失望,立即調動大批戰機前來增援。

幾架A-10攻擊機最先出現在戰場上空,此時第210防空旅已等候多時了,這可是項佳特意安排的。一架A-10被擊落之後,其它幾架立即失去了繼續攻擊的信心,胡亂將炸彈投下返航了,不過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不久美空軍大批戰機趕來,僅一個防空旅的力量是根本無法抵禦的,好在這時志願軍空軍也趕來了,於是一場大規模空戰開始了!

由於志願軍防空部隊與空軍的配合,美空軍被擊退。失去空中火力支援後,美軍裝甲縱隊沒有退縮的意思,因爲形勢緊急,這個突破口必須被封鎖,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美軍裝甲縱隊首先受到志願軍炮兵的招待,令人吃驚的是志願軍發射的炮彈命中率極高。當薛一卒看到數輛M3步兵戰車被炮彈打回“零件狀態”之後,他已經是條件反射一樣說道“紅土地!”“是的!”這時狄青龍也說道,“一發炮彈就將目標打成零件,只有大口徑炮彈能辦到,至少一半的命中率只有制導炮彈才行,這樣看來,中國進口俄製未制導炮彈的消息一定沒錯!”可惜他們有一點還錯了,剛纔使用的未制導炮彈並非俄製的“紅土地”,而是中國自行研究的“流星”。

可惜的是未制導炮彈太貴了,志願軍裝備數量太少了,沒有給美軍以致命的打擊,美軍裝甲縱隊繼續推進。接着志願軍立即以他們手中的最新式武器--紅箭—9招待來客,紅箭—9以近90%的命中率讓對方吃驚不已,同時最新式的戰鬥部讓任何一種裝甲顯得無足輕重,一發即毀的威力足以讓人感覺到恐懼。當然紅箭—9的缺點也是有的,那就是太重了,不適於步兵徙步攜帶,只適合於裝備於裝甲車輛之上。

正在這時空中傳來直升機羣飛過時發出的巨大轟鳴聲,仔細聽了一會後,狄青龍非常自信的說道:“我想爲什麼將這個地方選爲突破口的原因出來了!”原來這一地區地形本來就是不適於實施大規模進攻行動的地方,只要佈置少量守軍就足以令攻方無法快速通過,從而保證增援部隊前來封鎖突破口。

薛一卒一邊說:“看來俞登又想來一次直升機突破!”一邊舉起手中的望遠鏡觀察正從後方飛過來的直升機羣,他想的的確沒錯。這次出動的直升機羣的規模可謂寵大,幾乎是志願軍擁有的全部直升機,以狄青龍等人眼光來看這場景只能用“壯觀”來形容,然後美國人的感覺只能用“恐懼”來形容。

與此同時,由幾十架蘇-30戰機組成的編隊出現在戰場上空,這些戰機這回沒有加掛空對空導彈,而是加掛了大量用於對地攻擊的炸彈,是來轟炸的。面對突破出現的志願軍攻擊機羣,美軍地面部的指揮官心中慌了!由於常常掌握絕對制空權或者以前遇到的對手太弱了,所以美軍對野戰防空問題一直不太重視,造成美軍地面部隊野戰防空能力較弱,對付敵攻擊機的任務是一直由美空軍的戰鬥機負責,可是這時美軍戰鬥機已被驅逐出戰場。美軍地面部隊所擁有的防空能力對付一架二架飛機沒問題,然而現在面對的是幾十架蘇-30,那點力量遠遠不夠。更麻煩的是,低空還有志願軍的直升機羣,直升機一類目標本來就不好對付,更不要說面對上百架直升機。

有限的防空作戰能力顯得那麼弱小,甚至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蘇-30戰機機羣如入無人之地,如同訓練一樣,將數以噸計的炸彈投下,之所以使用炸彈,而不是導彈,因爲它們此來是爲進攻部隊打開通道的。當初俞登欲在此出其不意的打開突破口時,爲如何在短時間內擊潰守軍的防禦非常發愁,後來一個參謀想出了一個解決之法,那就是來一次地毯式轟炸,炸出一條通道來,自然不需要什麼精確制導武器,重要的是數量與威力,否決就達不到地毯式轟炸的效果了。

先經地毯式轟炸,再經直升機羣的突擊之後,守軍完全崩潰了。113師的士兵們紛紛越上裝甲車,以便加快行軍速度,可速度還是顯得太慢,無法跟上直升機機羣。正如113師的一名連長所說的:“直升機部隊在前面早將敵解決的差不多了,我們只是去清理戰場的,收拾幾個殘敵吧了!”地面部隊無法跟上,使直升機機羣陷入孤立的處境,好在這時聯合國軍陣角大亂,而且直升機的高速度補上了這個缺陷。

按俞登的計劃將在這裡打開突破口,然後實施一個“左勾拳”,讓直升機突擊部隊切入敵縱深之後,向西迂迴,從而對突破口西側之敵形成迂迴之勢。對於這一企圖,很快被巴枯寧發覺了,他立即採取了防範措施,可惜他對於志願軍的推進速度計算出現錯誤,他本以爲有足夠的時間抽調部隊來填補這個缺口,而沒有想到俞登會投入直升機部隊,利用直升機的高速實施迂迴。

直升機的高速性使志願軍的推進速度遠遠超出常規,許多緊急趕來的韓美聯軍部隊正沿着公路行軍之時,就與志願軍直升機羣遭遇,不僅被打在措手不及,而且由於各部隊來自不同的地方,出發時間也不同,如同分散投入一樣,被志願軍集中優勢兵力迅速擊潰。巴枯寧使用預備隊填補這個缺口的計劃,終因部隊不能及時趕到而破產,增援部隊僅僅能暫時穩定一個形勢。

志願軍113師第337團打開突破口後,第64集團軍所屬的第192師迅速開入突破口,擴大戰果。該師很快迂迴到美第3師和韓國第7師的側後,與此同時,正面的第39集團軍突然發動進攻,美第3師正面纔是真正突破口。由美第2師負責防守的正面地勢平坦,利於大部隊行動,又是南下必經之地。美第3師和韓國第7師已經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損失小大,士氣較高,所以才被佈置這裡,第39集團軍在此前的戰鬥中損失也相同不小,可是全軍士氣高漲,戰鬥力依然不可低估,因此進攻一開始,就對韓美聯軍構成巨大的壓力。志願軍第192師的側後迂迴不僅威脅到美第3師和韓國第7師的側冀,還打亂了韓美聯軍的防禦佈置。

側冀被迂迴,正面受到強大壓力,增援無望的情況下韓國第7師首先動搖,不過首先後撤的是美第3師,原來美第3師師長被錯誤的情報弄糊塗,其實出現錯誤的情報是不可避免的,幾天來艱苦的經驗讓這位師長有點精神錯亂,竟下令全軍撤退。美國人原想把韓國第7師丟下,讓韓國人當炮灰,可韓國人一見美軍撤退,也馬上撤,動作竟比美國人還快。在志願軍的追擊下美第3師和韓國第7師很快潰不成軍,好在,他們跑的很快,讓志願軍“自愧不如”,最後美第3師和韓國第7師的大部分人員安全撤出,只是把大部分裝備“送給”志願軍。聽說戰後,美第3師師長被解職,還差一點被送上軍事法庭;韓國第7師師長則被送上軍事法庭,被判5年監禁。

美第3師和韓國第7師的潰退爲第39集團軍南下打開了大門,28日早晨,第39集團軍第116師攻克沙裡院,同日,元山被第16集團軍攻克,全殲守軍韓國第11師,以及部分美軍,如果不是美國海軍及時出動運輸艦,101空降師的番號也將出現在第16集團軍的戰報上。第64集團軍與第40集團軍的表現也毫不遜色。

雖然巴枯寧一時陷入左右爲難的境地,不過他馬上恢復了平靜,他意志到志願軍的全線進攻比預想的要早,要猛烈,那麼後勤補給一定存在問題。他相信只要堅持住,儘可能拖住志願軍的進攻速度,待志願軍的力量消耗差不多,不得不放棄進攻之後,再發動反擊。他的想法沒錯,採取的決策也是正確的,志願軍僅攜帶有少量彈藥,支持不了多久。雖然現有防線沒有達到必須放棄的地步,但要繼續堅守下去,將增加已方的傷亡,因此巴枯寧隨後下令放棄原訂的進攻計劃,實際上這個計劃已經無法實施,要求全軍轉入防禦,並有計劃的向南撤退。

此時韓美聯軍暫時轉入全線防禦並向南退卻,從軍事戰略戰術的角度上考慮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這將給人一種敗退的印象,而這在政治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華盛頓的新聞記者們不想知道今天的撤退與明天的勝利之間的關係,只要有可製造“地震效果”的新聞報道就可以,至於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無所謂,當然報道時絕不可忘記誇大事實,再加上見風說雨的預言。韓美聯軍的戰術撤退被記者們描述巨大的災難,彷彿美國只有無條件投降這一條路可供選擇。

紐約華爾街的股票交易商們以及各大公司的總裁們不懂得也不想知道“戰術撤退”之類的軍事術語,只要知道美國士兵是在前進還是後退就足夠了。結果美國股市立即做出反應,下跌!下跌!

股市的下跌讓美國人看到經濟危機的身影,經濟危機令美國人不寒而立,失敗的陰影如同瘟疫般傳染開來,美國人的心理上“恐慌”佔了上風。

爲避免國內局勢的惡化,美國總統庫比勒急忙下令:“不得後退!”這時韓國人也不想輕易放棄,於是剛剛擡腳準備撤退的韓美聯軍又回過頭來。

更’多‘小’說,‘盡’在‘星’月‘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