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解放軍攻臺總指揮部內的大型顯示器上,紅色的小點代表解放軍的飛機,藍色的小點代表臺灣的飛機,這些紅點與藍點不時的增加或者減少,同時改變着位置。

關蒼海正在指揮大廳內,與大家觀看戰況,這時劉海風走了進來,還沒等劉海風開口,他就問道:“情況如何?”

劉海風回答:“情況很混亂,指揮、通信等全成了問題,許多部隊我們已經不能有效指揮了,敵我識別特成問題,已經多次出現誤擊事件。”

關蒼海說着:“不用怕!敵人的情況比我們還糟,不是嗎?”

劉海風應道:“是的,敵人的指揮系統比我們還混亂,預警系統也被打亂了,敵機羣已經被我們拖往了,可以關門了!”

是的,“打狗”計劃的第一階級“引狗入套”結束了,開始進入了第二階段“關門打狗”。

此時臺軍機羣已經深入大陸腹地,海峽上空僅有少數戰機。此時的戰況對臺軍十分不利,主力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誘入內陸,後方空虛。現在一架E2T預警機又被擊落了,接替其任務的另一架預警機剛剛到位就受到攻擊,這是空三師9團長張仁藩所爲的,張仁藩被“雷陣雨”大隊搶走了任務之後,並沒有放棄,而是積極尋找機會,結果成功的將另一架預警機擊傷。臺軍的空中預警機被打掉後,預警雷達系統也受到反幅射導彈的攻擊,先是“雷陣雨”大隊發射的12枚反幅射導彈,然後是空2師的蘇30機羣發射了的數十枚反幅射導彈,這些導彈讓臺軍的雷達系統付出了不小的損失。

接到了反擊命令之後,在一旁觀戰多時的蘇27、殲10等先進戰鬥機和攻擊機羣開始行動了。空3師和空11師的主力部隊很快就分別在臺灣海峽的南北兩側各組成了一個大機羣,隨後兩個機羣立即實施迂迴,按計劃這兩個機羣將在海峽中部會合,這一行動被稱爲:“關門”。

今天楊威又親自率8架殲7出擊,去執行一項他本人很不願意接受的任務,掩護廈門附近的炮兵陣地,防備敵機可能發動的空襲。由於空中的戰鬥陷入了混亂,他們得以未受阻擋地到達待命空域。正在他爲沒有仗可打而難受時,收到了指揮部發來的敵情通報,敵機來了,那是一羣AT3B攻擊機,一共有16架,是前來攻擊解放軍炮兵陣地的。AT3B攻擊機機羣一接近金門,楊威就率隊迎面衝了去來。掛滿了武器的AT3B攻擊機顯得反應太笨了,當楊威把飛機拉起來,再翻個跟頭回過頭來,準備從敵機羣后面再次發動攻擊時,他看見天空中多出了好幾個降落傘,數架AT3B已經墜入大海,除下的幾架AT3B正在低空拼命的躲閃着,希望憑藉AT3B的低空低速性能躲過攻擊。可這沒用,很快空中又多出了幾個降落傘,好在這時4架F5E出現了。於是楊威率隊去應付那些F5E去了,除下的6架AT3B了,藉此機會棄彈奪路而逃,令解放軍地面防空部隊失去了立功受獎的機會。

這4架F5E雖然拼了命,可是F5E的性能不佳,很快就被打得四處逃命。今天楊威已經擊落了2架AT3B,現在又緊緊的咬住一架F5E,可就在他準備按動發射扳機將這架F5E變成自已的第3個獵物時,不知那來的一枚導彈在他眼前將那架F5E打得粉身碎骨,氣得他大罵:“混蛋!”他向四周望去,隊友已經將其它幾架F5E擊落了,但沒有發現那枚導彈是誰發射的。這時從東南面飛來了幾架飛機,他立即率隊衝了過去,可等到了近處才發現那是不是敵機,而是殲10戰鬥機,而且不是幾架,而是幾十架,他這才恍然大悟那枚導彈是這些殲10發射的。

楊威看到的就是屬於空11師的,空11師在南面,空3師在北面,它們如同兩扇大門,在大門內有臺軍的幾百架戰機。

這時臺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大門被關上了,那將是毀滅性的結果,於是“絕對不能讓大門關上!”的死命令下達了,已經深入內陸的戰鬥機接到了回防的命令,機場上待命的戰鬥機也紛紛起飛了,臺空軍的預備隊投入戰鬥了。

但這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空3師與空11師很快就會合了,包圍圈形成了,在包圍圈內約有300架臺軍戰機。臺軍要打開包圍圈可不太容易!空3師和空11師都是精銳部隊,裝備是解放軍中最好的,擔任關門任務的飛行員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被包圍的臺軍戰機立即試圖擺脫解放軍戰鬥機的糾纏,實施突圍,可在剛纔的戰鬥中它們已經消防了大量的燃料和彈藥,且飛行員已經很累了。與它們糾纏在一起的解放軍戰鬥機怎能讓它們輕易走掉?一見敵機撤退就立即在後面緊追不放。撤退時本應進行交替掩護,可臺軍指揮系統正處於混亂中,已經無法指揮撤退行動了,於是突圈成了毫無組織的行動,很快就發展爲潰退。這時臺灣飛行員發現他們的飛機存在一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無法攻擊尾後的目標,這是一個幾乎所有戰鬥機都存在的問題。無法把追擊者擊退,那就只有靠速度擺脫追擊者。可這些飛機的速度並不比解放軍的戰鬥機快,IDF的發動機一直是被人嘲笑的對象,實際上IDF的速度只比殲6快點,殲7可以很容易的追上IDF。F16比IDF快了很多,但當F16以最高速度飛行時,發動機的油耗是驚人的。殲7、殲8在設計時所強調的高空高速性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追擊中殲7往往是從高空俯衝而下,迅速達到兩倍於音速的速度,追擊中低空的敵機,殲8則以其高空高速的優勢將高空中的敵機擊落或趕到中低空讓殲7來收拾。這一場在超音速情況下進行的空戰中敵機又一弱點顯露出來了。無論是IDF,還是F16在設計上強調的都不是超音速飛行,在高亞音速狀態下的機動性還可以,可一旦超過音速飛機的機動性就變得很差,而殲7、殲8在這時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機動性,所以被追者一旦被追上就很難擺脫。

臺軍投入全部預備隊實施解圍,可留做預備隊的都是一些老式飛機,而且飛行員的素質較差,好飛機和優秀的飛行員早就投入戰鬥了。只可惜這個包圍圍是在空中,如果是在陸戰中,那麼就不會有一個敵人能跑出這個包圍圈,因此最終還是有大量臺軍戰機得以衝出包圍圈。

當第一批臺灣戰機突出解放軍的包圍圈返回機場時,“打狗”計劃的第三階級“痛打落水狗”開始了。解放軍的攻擊機羣出擊了,由於臺灣的戰鬥機已經被拖往了,所以攻擊機羣未能受到空中攔截。不過還沒等攻擊機羣越過海峽中線,二炮導彈部隊就首先發言了。第一批發射的彈道導彈有12枚,其型號爲“東風”-21改,該導彈由“東風”-21改進而成,具有威力大和高精度的特點。爲此加裝了最新式的末端制導系統,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精度,不過最大射程因此下降至500公里,還裝有一個重達一噸半的戰鬥部,這種戰鬥部最大特點是能夠將彈着點周圍300米內的軟目標摧毀,用於對付雷達和防空導彈陣地最有效。這批“東風”-21改是以臺灣的遠程預警系統和重要的防空導彈陣地爲目標,當它們發射之後,雖被美國人的預警系統發現,有關情況也通報給了臺灣方面,可是對於這些導彈,臺灣自以爲豪的“愛國者”導彈系統根本沒有機會實施了攔截,原來臺灣使用的攔截方案是按美國人提供的,而這一方案只適合於老式的彈道導彈,而對這些彈道導彈沒用,結果臺灣人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這些導彈全部準確的命中目標,於是臺軍失去了對彈道導彈的預警能力,“愛國者”導彈系統失去作用,雖然不是裝備全毀,但已經無法使用。只可惜“東風”-21改解放軍只裝備了12枚,因爲這些導彈生產不易、成本太高,這一次就被全用完了。

解放軍接下來發射的導彈有31枚,全是些老式的中遠程彈道導彈。這些導彈本來即將退役的,可爲了鍛鍊部隊,也是爲了清除這些無用的“庫存品”,在換裝了常規彈頭之後將這些導彈用於實戰。於是它們成爲世界上第一批被用於實戰的戰略導彈和中程導彈,而且是在內戰中。失去了對彈道導彈的遠程預警能力的臺灣,雖然還能從美國人那裡得到遠程預警情報支持,可是這些情報根本無法用於實施攔截。受到這批彈道導彈攻擊的是花蓮和臺東機場,因爲這兩個機場的位置是在臺灣島的東部,使用飛機進行攻擊不太容易。這些導彈的性能雖不是太好,可是數量很多。導彈在機場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彈坑,巨大的彈坑使機場等於被費棄了一樣。一位生還者對當時的回憶是:“那彷彿是世界末日,太可怕了!”

巡航導彈緊接在彈道導彈之後落下,這次解放軍一共發射了一百枚巡航導彈。由於臺灣一直重視彈道導彈的防禦問題,而對巡航導彈的防禦問題根本沒有認真對待過,所以除去幾枚因故障失事的巡航導彈之外,全部擊中目標。巡航導彈攻擊的目標是臺灣的防空導彈系統。在本是彈丸之地的臺灣,衆多的人口對土地的需求很大,不僅沒有太多的土地供軍隊使用,而且經常是居民與軍隊爭奪土地。結果在臺灣島上能部署防空導彈陣地的地方太少了,所以防空導彈不能隨便的轉移陣地,許多防空導彈部署在固定的陣地之上,結果在巡航導彈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尤其是以大型防空導彈的損失最重。這些巡航導彈是爲此專門設計的,其特殊設計的戰鬥部在目標上空爆炸之後,能將周圍數百米內的非裝甲保護的目標摧毀,而大部分防空導彈設備是沒有裝甲保護的。

巡航導彈的攻擊剛結束,解放軍的攻擊機羣就對臺灣的各機場發動了空襲。可是這時臺軍的大部分戰鬥機不是在機場上加油,就是已經消耗完彈藥和油料之後,正準備降落,能夠實施攔截的戰鬥機不僅數量少得可憐,而且很快被解放軍的戰鬥機拖住了。臺灣不得不依靠地面防空火力來實施防空作戰,雖然失去了戰鬥機的支持和大量的防空導彈,但臺灣的防空能力依然不低,臺灣投入防空的鉅額經費可是沒白費。在臺灣地面防空部隊的拼命抵抗下,解放軍付出了相當大的損失。好在解放軍的數量優勢發揮出了作用,損失一架之後又會有另一架出現,在連續不斷的打擊下臺灣付出慘重的損失。在解放軍飛行員手中無制導能力的火箭和炸彈就象長了眼睛一樣,以極高的命中率摧毀目標,不過飛行員還是希望能夠使用有制導能力的導彈和炸彈攻擊目標,因爲這些武器對飛行員的要求太高了,而且付出的損失也大。雖然臺灣的戰機性能與飛行員的素質並不比解放軍的差,但有限的兵力讓臺灣吃盡了苦頭,兵力根本不夠分配。臺軍的指揮官們還發現臺灣島太小了,根本沒有後方可言,全部目標都在解放軍飛機的作戰半徑內。不過臺灣多年來花在機場建設上的錢還是沒白花,堅固的機庫尤其是“佳山”計劃的實施爲臺空軍提供了一個不可摧毀的掩護所,使許多戰機得以在空襲中生存下來。

很快解放軍的攻擊機郡就消耗光了彈藥,紛紛返航了,於是激烈的戰鬥結束了。

在簡單地統計了一下情況之後,劉海風向關蒼海報告道:“我軍取得了重大勝利,消滅敵機約200架,敵預警系統被基本摧毀,重創敵防空系統。不過我軍也損失各型飛機達150架以上。”

聽了報告之後,關蒼海說道:“很好嘛!損失雖然多了點,不過敵人的損失比我們大,還有我們可以馬上得到補充,而敵人不行。”

“是的,經此一戰,敵人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但存在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我們僅集中力量摧毀了“愛國者”等較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不過原以爲威脅不大的“鷹式”、“小榭樹”等防空導彈,在戰鬥中構成相當大的威脅,對高炮火力的威脅也估計不足,結果付出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指揮通信方面,由於指揮通信能力的限制使空戰中出現了混亂局面,原有的指揮方式也存在問題。看來需要調整一下空襲方案,不過這就需要一些時間,那麼下一步的作戰計劃就要向後推了。”

“可以對空襲計劃進行調整,但要快點。”

於是整個上午雙方沒有再次發生大規模空戰。臺灣空軍因損失慘重,已無力主動出擊了。臺灣的損失可謂“慘重”,損失了200多架戰機,遠程預警系統被破壞了,地面遠程雷達包括民用的和軍用的都被摧毀了,4架空中預警機中完全損失了2架,其中一架是“雷陣雨”大隊擊落的,另一架在空襲中被擊毀,還有一架空中預警機在戰鬥中被導彈擊傷,也就是空3師9團長張仁藩的戰果,只剩下一架完好的,不過也因發動機有問題而飛不了,這可能是它沒有被擊毀的原因,當然臺灣還有2架完好的空中預警機,不過此時還在美國等着交貨。臺灣飛行員接到了不得越過海峽中線的命令。解放軍則在總結經驗,制定新的作戰方案,同時派出了偵察機對臺灣實施空中偵察。

對於不斷出現在臺灣上空的偵察機,臺灣人幾乎是無可奈何,原來這些偵察機都是殲偵-8,一種由殲8早期型改裝的偵察機。由於臺灣的遠程預警系統被破壞了,所以殲偵8只有在接近臺灣島時才能被發現,能留給臺軍實施攔截的時間就不多了。殲偵8飛行高度達到萬米以上,處於臺灣經過空襲之後保存下來的地面防空武器射程之外,只能由在空中擔負戰鬥值班的戰鬥機有機會去攔截殲偵8,可是殲偵8達到兩倍音速以上的速度讓臺灣飛行員一時無法適應。更讓臺灣飛行員不能適應的是解放軍總是進行大量的佯動,讓人無法知道偵察機何時從何處衝來,採用什麼航線,目標是那裡,有時還以偵察機爲誘餌,伏擊臺灣的戰鬥機,讓人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