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建言

這一場風波過後,伯顏雖已脫罪,仍被免職在家,未有任何優待。他閉門不出,謝絕一切來往,當真做起隱世閒人來。忽必烈曾多次派人探聽伯顏情況,見他行事低調,並無半分怨言,才稍稍放心,然而並無起復的意思。因此,沒有伯顏的中書省,仍是阿合馬一人獨大。飽受阿合馬打壓的國子監,在祭酒王恂的勉力維持下,仍是舉步維艱。

朝中一時無事。南宋那邊,益王在福建被大臣擁立後,各地望風而降的勢頭稍止,元軍仍在進攻圍剿;西北那裡,叛王禾忽被安童所部軍隊襲破,海都聞訊退兵,忽必烈遣使安撫,眼下並無異動;而東部日本,自去歲年初遣使通好後,尚未有消息傳回。皇帝心在西北江南,也就無暇顧及這遠在海外的島國了。

朝事平穩,我在國子監舉辦珍寶展的計劃便提上日程。向忽必烈透露此意後,他欣然應允,甚至慷慨地拿出數件府藏寶物供我辦展。我府中珍藏,除前番皇帝賜下的字畫和器具,還有經年的積存,其中不乏西域器珍寶,如波斯細密畫、中亞金銀器和玉器等等,梳理一番,可供出展的寶物也不下二十餘件。

此番辦展我交由慕之策劃,國子監那邊,則是王恂督管,不忽木等負責承辦。辦展當日,有皇帝出面捧場,自是引來一衆名流。國子監諸學士自不必說,還有朝臣愛薛、麥術丁等人,一些南宋降臣如留夢炎、管如德、吳堅等人,也在其列。

王恂命人闢出一間堂屋以作展廳,皇帝蒞臨後,同諸人言語一陣兒,便被王恂請到一邊雅室休息。侍講學士徒單公履陪同文臣名士一同品鑑寶物,待諸人觀賞過後,我命不忽木引來國子監生員前來觀展,並讓慕之從旁講解。

學堂中國子生多爲蒙古色目勳貴子弟,較之出身下層的陪堂生,眼界自然更爲寬廣,見到陳列的寶物珍玩,雖也好奇,卻不似陪堂生那般滿目驚歎。其中幾人興致缺缺,只看了幾眼,便打起了呵欠。不忽木見狀,不禁皺眉,怕我不悅,頻頻小聲提醒。我只一笑置之,由諸人隨心觀賞,若覺乏味自可離開。

此次展出的對象旨在陪堂生,對於底層子弟,能入國子監求學已是幸運,並無多少親睹宮廷珍寶的機會,即便只看上一眼,也是好的。我想到這裡,心下亦是嗟嘆。

閣內有專門的學官維護秩序,此時參展的朝臣們奉命陪同皇帝,多已離開,餘下的只有諸學生。見朝臣不在,慕之也更自在些,陪同各位陪堂生一起觀展,並將各展品背後的故事一一道來。不忽木守在一旁觀望,不禁目露欣賞,見我過來,拱手行禮道:“公主!”

他是皇帝近侍燕真之子,也是陪我一同長大的伴讀,我待他自然不同旁人。昔日小少年早已長成一位沉穩敏瞻的文雅青年,行止間也頗見儒士風采。我不禁讚歎:“哥哥如今越發有氣象了!”

他聽我稱呼親切,一時不安:“臣不敢。”言罷擡眸,見我仍是面帶笑意,也放鬆了些,微微笑道:“公主如今總算安定下來,纔有雅興舉辦珍寶展。”

我知他話中深意,卻不願多言,只道:“你看慕之如何?”

他順着我的目光一道望過去,凝視少年秀頎的身影,回道:“慕之心懷志向,敏慧有識,不僅熟悉漢學,更兼通西域學問。如今又有愛薛、麥術丁二位先生教導,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不忽木性情謹慎,慕之得他如此肯定,我也頗感意外:“哥哥莫要過分擡舉他。慕之年幼,涉世尚淺,我不能時時看顧,還望哥哥費心照看。”

“公主所託,臣自當盡心。”得他應允,我寬心一笑,而後又是憂慮:“只是眼下阿合馬當權,我並不放心讓他出仕,且讓他在國子監潛心修學幾年。”

提到這個名字,他也臉色晦暗,沉默片刻:“臣正有事要奏請陛下呢。”

我點點頭,“這邊有學官照看,我們且去陛下那邊罷。”

……

忽必烈高坐明堂,聞我二人求見,便宣入了。不忽木叩拜後,便直接上奏:“……建君國民,教學爲先……宜設立國學,下列諸科,使其教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爲之講解經傳,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不忽木所奏之事並無特別處,主要還是建言皇帝繼承歷代學校制度,加強儒學教育。忽必烈知他意不在此,便問:“眼下官學已立,學校制度還有何缺漏?望卿直言。”

“前番陛下以戰事爲重,錢糧財貨多輸於前線。眼下宋室已平,西北安定,還望陛下寄心於學校人材。爲國養士,方爲百年大計。國子監雖得聖眷,諸生仍廩食不濟;自魯齋先生還鄉,名師碩儒亦多請辭,國子監有凋零之危矣!”

不忽木沒有提及阿合馬,皇帝卻深知國子監處於窘境的根源,只是漠漠應了一句,並無更多表示。不忽木見此,亦無法強求聖意,便退居一邊。侍講學士徒單公履見狀,順勢附和幾句,而後又道:“教學育才,在於養士;學校制度既立,所需只待完善,不如開科取士,方使我朝文脈不絕……趙宋文治極勝,三百年國祚,亦賴於此。科舉事宜,還望陛下屬意。”

徒單公履表面贊同不忽木建言,實則更進一步,提出恢復科舉的主張。忽必烈即位以來,遴選官員或由怯薛入仕,或從吏員中提拔,科舉早已廢罷多年。朝臣雖時有提議,多被皇帝置之不理。眼下四海安定,徒單公履又舊事重提。然而,選官用人便不止是建立學校這麼簡單了。

皇帝聞言,果然不悅:“昔日朕曾考慮科舉之事,許衡曾言‘科舉虛誕,不敷實用’,董文忠、楊恭懿亦多反對。卿何來此語?”

忽必烈的態度不加掩飾,徒單公履臉色一黯,忙道:“亂世尚才,治世重德。昔日陛下庶事草創,選賢舉能不拘一格。如今四海晏然,大事已定,爲國家長久計,開科取士,涵養賢良,方能盡攬天下人傑……”

徒單公履絮絮說着,見皇帝面色越發森冷,話語也沒了底氣,聲音越發低弱起來。忽必烈哼哼一笑:“開科取士,所設科目爲何?如此選材,漢兒可大盡其用,卻叫我蒙古色目子弟無所適從!”說罷,又轉目隨行的南宋舊臣留夢炎、管如德等人,“朕聞宋朝優禮士大夫,恩逮於百官,惟恐不足,極少貶斥,誅戮更屬絕無。然而,去歲朕兵臨江南,你們竟這麼輕易地舉城投降了!原來所謂的忠君報國,不過如此……”

皇帝說罷,兀自笑了幾聲,他語氣隨和,似是隨口一問,然而這般誅心之言,早讓留夢炎等人唬的魂不附體,慌忙拜倒在地:“陛下恕罪!非臣等無報國之心,只怪宋主昏聵,奸相賈似道獨攬朝政,擅權誤國。吾等忠君無路,報國無門,唯有投奔聖朝而已……”

留夢炎曾是南宋皇帝欽點的狀元宰相,素有文名。宋亡降元后,元廷也頗爲看重,授予禮部尚書之職。然而,這位飽讀詩書一身文才的兩國重臣,此刻卻瑟瑟臣服於異族皇帝的君威之下,全無風骨。

他相貌也算斯文俊雅,此時卻臉色慘白,冷汗直流,後背也止不住顫抖,儼然一個柔弱不堪的書生。忽必烈乜了一眼,頗覺有趣,半是玩笑半是正經地開口:“兩宋前後三百年,所養文士無數。一朝傾覆,這亡國之禍竟歸於似道一人。這賈似道還真是個人才吶!”

皇帝說罷,呵呵地暢笑出聲。在場諸人全都斂容肅穆,並無第二人敢笑得出來。待皇帝收了笑意,話鋒才陡然一轉,目光逼向留夢炎:“無怪似道輕視爾等,乃爾等自取其辱!平時袖手談心性,待國難臨頭,爾等卻連一死報君王的膽氣也無!所謂科舉取士,舉的便是這般顢頇無能,貪生畏死的道德文士?嗯?徒單學士?”

留夢炎被皇帝一唬,連請罪的力氣也沒有,已嚇得暈厥過去。王恂忙叫人把他擡出去救治。徒單公履本是好意上奏,卻遭皇帝責難,也慌得連連請罪:“臣糊塗,所慮不周,望陛下恕罪!”

“科舉虛誕,朕所不取。以後勿要再言。”皇帝冷然道,環視場中諸人,衆臣全部緘默不語,一時氣氛死寂到極點。我今日本欲借辦展一事,給國子監諸臣規諫皇帝的機會,哪料引出這般羅亂。皇帝藉機發難,不忽木之前的上奏怕也是徒勞無功。

“衆卿還有何事?”皇帝見諸臣都訥訥不語,也覺場面難堪,遂出言緩和。

忽必烈並非真心問詢,諸臣心知肚明,面面相覷一陣,便低頭緘口。唯有國子祭酒王恂不受前事所擾,毅然出列:“臣有事上奏。”待得皇帝授意,便開口道:“金代所修《大明曆》,年代久遠,時差頻出,不利農事。而今四海無事,不如重修曆法,以備國用。”

王恂於當下場合,舉出一件極不相關的事,絕非無意。我正揣度着,皇帝已淡淡允下:“農桑天下本,此爲急務,不容耽擱了。恂卿既精熟歷算,朕便命你擔綱修歷。”

“蒙陛下錯愛,曆法非小事,臣不敢謬膺重任。”王恂謝過皇帝,又道,“尋常歷家只知歷數而不知歷理,怕是失了根本。臣斗膽舉薦許衡先生回京主持太史院事,主掌修歷一事。餘者,臣同門郭守敬,所學精深,遠勝微臣,亦宜參與。”

皇帝思忖片刻,點頭同意:“如你所奏,召許衡回京。具體修歷人選,容朕事後斟酌。”

王恂謝恩後,臉色如常。不忽木卻若有所悟的一笑,我思想片刻,方明白此舉背後的深意:許衡若能回京,即便不參與朝政,也是一樁好事罷。

……

科舉之事不了了之,修歷一事,皇帝卻頗爲上心。自王恂建言不久後,就下命組建修歷班子,以原國子祭酒許衡爲首,領太史院事,原中書左丞、御史中丞張文謙和樞密副使張易協同主持,王恂、郭守敬、楊恭懿等一同參與編修,同時還有回回天文學家札馬魯丁和愛薛以備顧問。

修歷諸人中,許衡、張文謙和張易都是藩邸舊臣。三人之中,除了張易,都備受阿合馬迫害而先後去職。張易卻得以獨善其身,多年來從參知政事一路高升,現任樞密副使,掌軍機要務。王恂和郭守敬師從劉秉忠,精於天文歷算,自是技術骨幹。回回人札馬魯丁本是伊利汗國屬臣,在旭烈兀汗的天文臺處工作,入元后任秘書監,曾引進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愛薛掌醫藥、星曆二司……諸人都是精通漢地或西域曆法的幹才。

愛薛因是慕之的老師,得我授意,修歷中的簡單測算工作也讓慕之幫忙完成,如此我便能從慕之處得到一手消息。慕之曾向我吐露諸人的憂慮:修歷一事工程浩大,既需精密儀器,又需實地測勘,歷時長、所涉地域廣泛,如此便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今財政仍由阿合馬主掌,許衡、張文謙皆爲漢臣,與其不睦,若在經費上做手腳,修歷工作怕是難以爲繼。

當樞密副使張易把同樣的擔憂向真金表露時,真金立即表示支持:“諸位先生平生所學,正在今日。曆法乃社稷重事,苟爲奸臣妨害,本王必爲諸位排除梗阻。”

張易已有五十餘歲,久歷宦海多年,不僅未顯老氣,比之許衡等人,更見精幹。我與他不算相熟,一時也難測深淺。

他得太子支持,卻並未寬心,仍是憂心忡忡。我便安慰道:“若是財物上受制於阿合馬,我願拿出一筆錢款,略盡薄力。此乃便國利民之事,即便奸臣作梗,也要把它做下去。”

張易聞言,頗感詫異,他擡眼,靜靜與我對視片刻,目光耐人尋味。我亦不明其意,索性問道:“張大人是信不過我的誠意麼?”

我審視着他,目光透着詢問,他忙收回疑慮,陪笑道:“公主恕罪,得您傾力相助,吾等感激不盡。昔日阿合馬屢毀漢法,安童丞相苦心維持,公主亦暗中助力,這些事某都有所耳聞。某怎會懷疑公主的誠意?”

不料他突然牽扯出舊事,我所言所行,都是私下說與皇帝的,很少宣之於衆,他又何從得知?我心下疑惑,一時沉默下來,真金已笑着開口:“如此,諸位先生還有何顧慮?本王也是好奇,許衡、張文謙先生曾遭阿合馬排擠,與他不睦乃是自然;先生在朝中多年,宦途平穩,與阿合馬素無過節,又在擔憂什麼呢?”

張易和許衡等人雖同爲藩邸舊臣,行止氣質卻大相徑庭,多年來能與阿合馬相安無事,所爲也算中正,不得不讓我暗暗歎服。如今的漢人官僚,對阿合馬或依傍或排斥,能與他和平共事的,卻不多見。

張易聽太子話語,也明白他的疑問,搖頭一哂:“以前蒙聖上庇護,某宦途無憂;可前番阿合馬有意讓其子忽辛任同僉樞密院事,某以爲不可,從此平章大人便銜恨於心,日常處事也多有沮擾。某隻是處處忍讓罷了……”

他暗歎一聲,語氣頗多無奈,我和真金對視一眼,雖心存疑慮,只得安慰道:“阿合馬擢用私人,再尋常不過了。張大人不過秉公處事,奸人再心存不忿,聖上心裡卻是明鏡,不會任其胡爲……”

“某代漢臣謝過太子、公主全力支持,修歷之事,必當盡心竭力。”張易懇切道。而後又同真金閒敘片刻,便欲告辭離去。真金留其用飯,也被婉言拒絕。

送走張易後,我同真金回了內室,午飯也已布好。真金邀我一同坐下,看着滿桌餐飯,卻沒了胃口。右手拿起筷子後,微微愣神,而後問我:“張易來我府上,卻只問這一事?爲何是他不是別人?”

“哥哥覺得他意不在此?”我笑問,“您覺得張易其人如何?”

“能在父皇身邊仕歷多年,且與阿合馬相安無事,能力自是有的,爲人也是圓熟,絕非耿介直臣。”真金盯着案角,猶疑道。

“耿介直言的朝臣,早被排擠出朝堂了。許衡如此,張文謙如此,廉希憲也是如此。似張易這般留在省院,至少能有所作爲……”我道,“他並未阿附阿合馬,也無不法事。哥哥在擔心什麼?”

真金聞言,舉筷夾起一塊鹿肉,放在口中默然嚼着,慢慢嚥下後才道:“我總覺得他在試探什麼……”

我霍然擡眸,滿懷疑慮地望向他,心裡也不無疑慮:試探什麼?我似乎能猜得答案,卻又不敢多想。

“用飯罷。”真金拍拍我的手,淡淡一笑,有些心不在焉。

我倆各懷心事,這頓飯便吃得味同嚼蠟。用至半晌,忽見真金近侍完澤進來傳話,見我在側,也不避諱。他臉色暗沉,我猜絕非好事。

“怯薛宿衛秦長卿,此前因彈劾阿合馬平章,曾被誣陷下獄……”

“本王不是爲其上書陳冤了嗎!?”真金驀地打斷他,驚問道,“難道……”

完澤嘆了口氣,黯然道:“阿合馬平章買通獄吏,將他害死在獄中了……”

“乒!”真金手中的筷子驟然脫落,砸在碗盞上,擊得湯花四濺。他如在夢中一般,怔怔出神,猶不相信,而後待醒轉過來,忽地一聲怒吼,將桌上碗盞猛地拂落在地,砸出一通通碎金斷玉般的脆響。

“狗奴無法無天,竟如此草菅人命!”真金怒不可遏,臉色已至青白,額上青筋暴起,“他謀害姚天福而不得,此番總算得手了呵!安童、伯顏,先後遭他暗算,還有誰能逃得過!”

“殿下息怒!”完澤被他一震,也呆住半晌,而後連連勸慰,“伯顏丞相已經脫罪,如今正在家休養,並無事的……”

“功臣無故因他獲罪,他罪行累累,卻依舊橫行省堂!我國朝法度形同虛設嗎!”真金一拳捶到屏風上,震得屏風險些碎裂,幸而被完澤及時扶住,“殿下息怒!”

他未見過真金震怒至此,慌亂無措時,口頭反覆只是這一句話。

我怔怔看着真金髮怒,心頭狂瀾亦是洶涌不止,一個又一個念頭向我襲來,逼我直面最可怕的後果:安童、伯顏相繼遭阿合馬讒害。朝臣幾乎被他得罪盡了,下一個會是誰呢?

待真金平靜下來,我才緩緩開口:“哥哥一味生氣又有何用?如今被動至此,不得不思謀一下日後之事了。”

他聞言一怔,悟得我話中深意,沉默良久,便將完澤遣退。

“妹妹此言,卻是何意?”

此時並無旁人,我終於拋開最後的忌憚,坦誠直言:“哥哥可還記得《罪己詔》那齣劇?當初安童以此爲題上諫,用意卻不止於此……”

真金目露震驚,登時想到了什麼似的,眼色急遽變幻,緊接着是空茫,空茫之後卻有最深的憂懼。

我漠漠一笑,心頭卻悲哀得泛酸。這件事真金不敢面對,於我也是最不堪承受的:“哥哥深恨阿合馬日久,除了聖上,阿合馬最爲忌憚之人,便是哥哥。有朝一日,若是他做了江充,您又該當如何?”

他嘴脣一顫,臉色白得瘮人,默然半晌,走至窗邊,無力地用手臂撐住,喃喃自語:“陛下不是漢武,本王也不會做戾太子……”而後,突然盯住我,目光勁厲,滿是告誡的意味,“今日之事,切勿向旁人再言!”

我亦不過是試探,得知他心意,一時黯然,只低聲回道:“你放心罷。”

第244章 冷雨第222章 引薦第216章 隱瞞第129章 利害第144章 威嚇第66章 靜謐第126章 誠意第95章 微醺第166章 路學第122章 欺騙第135章 入城第239章 徵辟第43章 夜訪第53章 獻策第249章 春草第145章 要求第211章 唬嚇第154章 求和第172章 求教第70章 要挾第19章 陪伴第186章 請託第249章 春草第184章 詢問第127章 瓜分第42章 辯駁第162章 旅人第55章 歸降第232章 夜雨第21章 參謀第249章 春草第192章 伴讀第69章 國事第126章 誠意第56章 心事第160章 說服第42章 辯駁第151章 分裂第60章 真心第80章 逼婚第26章 養病第155章 偵騎第77章 問道第53章 獻策第127章 瓜分第240章 召見第215章 猜度第115章 待嫁第108章 怒斥第118章 書信第156章 歡飲第99章 求情第159章 出路第55章 歸降第69章 國事第149章 不滿第27章 北返第29章 表態第65章 剖白第247章 申斥第213章 父子第25章 變故第32章 賽馬第121章 寒夜第231章 論罪第237章 探病第207章 受命第184章 詢問第30章 決定第142章 對策第65章 剖白第195章 痛打第246章 夜襲第104章 爭執第194章 元正第125章 重逢第124章 對飲第109章 榮辱第187章 姐妹第182章 柳林第228章 謗怨第94章 起鬨第75章 歸返第221章 春光第239章 徵辟第224章 慷慨第209章 法事第57章 使臣第125章 重逢第87章 套馬第190章 宴請第232章 夜雨第144章 威嚇第79章 指婚第229章 牽涉第88章 催問第149章 不滿第19章 陪伴第152章 降附第86章 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