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體制與軍銜

1911年春,隨着哈爾濱鼠疫疫情的控制,共和國高層關注着兩件事,一是將於明年舉行的國會中期選舉,第二就是在全國範圍內逐漸進入高潮的土地改革。

龍謙首次出巡極大地推動了《土地法》的貫徹執行。對於國防軍實行軍銜制,政界及百姓反而不大關注了。

洶涌的輿情集中在了《政黨組織法》和《國會組織法》的出臺。這兩部超重量級的法律基本奠定了共和國的政治結構和權力框架。

1910年首屆國會召開,標誌着龍謙設計的國家結構基本成型。首部《憲法》的頒佈,從法理上明確了國家的政體和組織結構。但缺失處仍多,特別是國會的組成、職權及運作仍難以擔負《憲法》賦予的職能。近一年來,以洪粵誠、宋教仁爲首的原宣傳局班子繼續努力,終於在辛亥年春節後推出了兩部必不可少的《組織法》。

梁啓超對共和國建國之前的政治力量曾有過精闢的分析。那時內戰尚未爆發,他給暫時退出政治舞臺蟄伏彰德的袁世凱寫信說,中國的政治力量可分爲三派,一是以袁世凱龍謙爲首的實力派,二是由立憲派轉化而來的改良派,三是以孫文爲首的革命派。第一派毋庸組黨,第二派必須組黨,第三派應改造爲黨。

黨禁在滿清未亡之時實際已經解除了。共和國成立後,首屆國會出臺了《政黨登記條例》,從法律上初步規範了政黨的組織運行。

中國人被壓抑了幾千年的政治熱情似乎一下子釋放了出來,到1911年春,登記註冊的政黨竟有三百個之多!政黨譜系的複雜程度堪比《石頭記》四大家族族譜。

比較著名的政黨有洪粵誠爲主席的科學民主同盟,陳超爲總書記的農工黨,這兩黨的背後站着軍隊,是實力最爲強大的兩黨。科民盟登記會員已有200萬,組織漸臻完善,會員大會都開過兩屆了。農工黨人數更多。光是山東一省就有正式黨員百萬餘人,東三省、山西、陝西都是農工黨的大本營,不過,就組織和宣傳上。農工黨卻遜科民盟一籌。而同盟會留在國內的勢力分分合合,成立了以林森居正爲首腦的國民聯合黨和劉揆一、李平書爲首的民主建國黨;北洋系徐世昌、趙秉均、陸建章成立了以北京天津爲基地的共和黨。除此之外,宋教仁湯化龍林長民的共和建設討論會,章炳麟、熊希齡、張謇的統一黨,陳錦濤、王寵惠的國民共進會,岑春煊的國民公黨,也算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比起前四個政黨就差了。

而享有大名的梁啓超,反而在政黨紛出之際置身黨政之外,專心搞起了學問。他給文教部長蔡元培關於組建國學研究院的建議已獲批准,本來文教部就有成立集天下英才爲一體的中央研究院。其研究範圍卻不侷限於文史哲,梁氏的報告促成了中央研究院的提前誕生,據說政務院已內定蔡元培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聘梁啓超爲歷史語言研究分院院長了。

《政黨組織法》的出臺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從法律上規範了政黨的組建和運作。其目的顯然是結束兩年多來的混亂局勢。爲實現《憲法》中確定的政治結構做法律上的保證。

《政黨組織法》最爲關鍵的有這麼幾條,1、國內所有政黨必須以遵守《憲法》維護國體爲前提,否則將視爲非法組織予以取締,情節嚴重者以叛國者治罪。2、軍隊、警察現役人員不得加入任何政黨。3、個人不得跨黨,即不得同時參加幾個政黨。4、自《組織法》頒佈後,現有政黨須重新登記並進行三個月爲期的整頓。

關於國會將出臺《政黨組織法》的傳言是早就有了,畢竟現狀實在是太過混亂了。這種局面下很難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熱衷於政黨政治的國會副議長宋教仁是《政黨組織法》的起草者。畢竟第一屆國會的誕生是在特殊情況下的產物。和宋教仁心目中的政黨政治差距甚大。在龍謙的支持下,去年一年,宋教仁埋首於此事,終於在春節前推出了這部影響深遠的法律。

不出意料,《政黨組織法》及《國會組織法》頒佈後引起了國內政界的大譁,也引起了國際上的注意。

遵守憲法維護國體是題中應有之意。政黨必須在《憲法》的框架內運作。這個倒不出意外。不準現役軍人甚至警察加入政黨,其目的顯然是讓國家的武裝力量和強力機關超然於政爭之外,這也沒什麼說的,絕大多數政黨都爲之喝彩。只有不準跨黨運作引起了混亂。因爲現狀是,跨黨運作成爲了普遍現象。

據統計。在目前出名的政治人物中,劉揆一、李平書四黨,章炳麟五黨,樑士詒、楊度六黨,張謇、唐紹儀七黨,熊希齡、趙秉均八黨,最多的是伍廷芳,竟然加入了十一黨!

個人只能有一個政治選擇的規定出臺,必然造成現有政黨的分化重組。政黨必得首領,首領必得名人,否則難以開展工作,這是唐紹儀、伍廷芳等加入若干政黨的原因。《政黨組織法》的出臺,使得現有政壇上的“大腕”們必須認真考慮了,因爲在《政黨組織法》之後,還有一個《國會組織法》的修訂出臺,後者的分量更重,它將直接決定政務院的組成。

《政黨組織法》不過是規範了政黨的組建運作,《國會組織法》將決定共和國的權力構架。

《國會組織法》分國會爲參衆兩院,參議院議席暫定爲90席。之所以是90席,是按每省(含與省級政府平級的直轄市)三席確定的。現在,全國共設26省:直隸、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新疆、內蒙、外蒙、青海、西藏計26省。另有北京、上海、濟南及廣州四個直轄市。

遼寧即奉天。早在1910年10月,根據總統的提議,政務院改奉天省爲遼寧省。奉天市爲瀋陽市。

衆議院設議席460席。各省數額不等,是根據各省人口確定的。共和國成立之初及啓動了人口普查工作,由民政部牽頭,警政部配合,歷時一年,初步查清了版圖內人口狀況。當然不含被割讓的臺灣、香港、澳門等地人口。計有人口大數爲4.6億。按百萬人出一名衆議員的原則,共設衆議員460人。

《國會組織法》規定,各省按照名額選舉衆議員550人組成衆議院,然後衆議院按照每省3名的名額從已當選的衆議員中再行選舉90人組成參議院。

衆議員按人口產生。體現了民主的基本含義。爲了保證人口基數少的省份權利,參議院不再考慮人口現狀,而是不分多少,一律3人。

《國會組織法》的出臺,基本實現了《憲法》所確定的共和國行政、立法及司法權的分立。總統作爲共和國元首享有行政權,是共和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會作爲共和國的立法機構享有立法權,最高法院作爲共和國的獨立司法機構享有不受總統府、政務院及國會約束的終極司法權。

《憲法》已經明確,總統作爲國家元首,擁有行政最高權力,是共和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行政方面。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給國會,經參衆兩院分別審議後進行投票,超過半數即行生效。總理對總統負責,受命組建政務院,作爲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各部部長、各省省長的任免經總理提名。報總統批准後後生效。其中,國防部、警政部及司法部由總統直管,不受政務院領導。

軍隊方面,國防軍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均歸總統領導。軍隊的編組、調動、將領任命均歸總統或有總統授權的機構負責。

就國會而言,權力不僅侷限於立法。就表面意義,國會擁有的權力是最大的。

第一是決定總統及副總統人選。按照《憲法》修訂案及《國會組織法》的規定。今後總統的產生由衆議院多數黨提名,名額爲兩個,即衆議院第一、第二兩大政黨各自提出自己的總統人選,得到衆議院超過半數議員的認可後交參議院閉門選舉,以產生總統及副總統。副總統在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代行總統職權。

第二是國家重大事項的決定權。國家對外宣戰、建立與斷絕外交關係、政府預算均需國會的批准。

第三是國家要務的知情權。總統每年至少一次向國會報告工作,接受國會的審議。

不僅如此。國會還擁有對總統的彈劾權,假如國會認爲總統違憲或者違法,或者瀆職,可以啓動彈劾程序。當同意票超過三分之二,彈劾即生效。總統必須下臺,並接受司法調查。

《國會組織法》還詳細規定了參衆兩院的工作內容及職權。參議院和衆議院的權力是不等的。衆議院像是一個初級評議機構,有關事務須經參議院的批准。參議院有權否決衆議院的議案,而衆議院卻無權否決參議院的決定。

國會議員,不管是參議員還是衆議員均享有司法豁免權。在未經法定機構解除議員身份之前,共和國各強力機構不得限制議員的人身自由。

在《國會組織法》附屬的文件中還明確了參衆兩院議員的待遇,參議院議長、衆議員議長比照總統薪酬,兩院副議長比照總理薪酬。議員的薪酬高於部長及省長。

新中華所確定的政體不同於現有所謂民主國家的任何一個。原以爲中國會照搬美國政體的人們發現其中的差別是巨大的。同爲總統制而不是內閣制,但新中華確定的政體確有特殊之處。

《國會組織法》在明確了參衆兩院的權利義務後還明確了政府機構中廳級以上官員一律不得擔任議員。這是極爲重要的一條。此舉讓國會和政府“分裂”了,議員們不擔任政府高級公職,而且不得經商,坐而論道,專心於國家大事的討論。而政府高級職員不得參與國會就國家要務的討論確定,專心於政務。想要對國家大政施以影響,那麼就通過你所在的政黨實現吧。

這樣一來,在國會擔任職務的政府高級官員,比如擔任最高法院院長的宋教仁。就必須做出選擇了。

這種體制下,政黨的作用就凸顯了。沒有具有影響力的政黨,政治人物很難進入衆議院,不進入衆議院。自然不可能進入具有極大權力的參議院。那麼,自然不可能通過制定或廢除法律來對國家大政實施影響,更不可能通過參議院選舉決定總統的人選,從而影響政府的組成人選了。

所以,《政黨組織法》出臺,立即讓現有政黨及政治人物們吵做一團。春節後,全國的政黨都在分化重組當中,以積極應對明年後半年展開的中期選舉,希望在國會兩院中佔據更多的議席。同時,也在抓緊磋商確定已經進入政府擔任高級職務人選的歸宿問題。是進入國會還是留在政府?

“天下大亂了。”陳超甫一見龍謙,劈頭來了這麼一句。

“意料之中嘛。沒什麼了不起的。”龍謙返回北京,陳超正好在海晏堂。龍謙轉而一想,以陳超的職務,他要獲得自己的詳細行蹤很很容易。並不需要通過歐陽中。

“我是擔心局勢會失控……”

“只要軍隊和警政部不亂就不會有大事。”龍謙很篤定。

“軍隊有聲音,認爲你過於放權給國會了。現在大家都盯着議員席位,那些人總算找到大展拳腳的地方了。”陳超感到憂慮。他所說的那些人,當然是指民黨、滿清及北洋系。至於比較分散形不成合力的原立憲派,反而不需要關注了。

“之前不是說過了嗎?既然我們不能將反對派斬盡殺絕,那麼與其讓他們在暗中搗亂,還不如放到明面來。給他們一個施展拳腳的舞臺。你放心好了,別說農工黨和科民盟都是我們組建的政黨,就是沒這兩個黨,他們也翻不了天!一直沒有東北平亂的消息,總參有沒有報告?”龍謙惦記着內蒙東部的蒙匪叛亂。

“我不清楚。”

“這個石大壽,連幾個蒙匪也拿不下嗎?”龍謙有些不滿。出巡的路上倒是接到了總參及東北軍區的兩份報告。說平叛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匪首陶克陶胡卻一直沒有抓到。

“哈爾濱倒是有好消息。鼠疫已經徹底控制,連續三天沒有報染病人員了。”陳超給龍謙帶來個好消息,“這次防治鼠疫,那個叫英籍華僑伍連德立了大功。鄭雙慶給政務院有專門的報告,國安局也有類似的報告。”

“我聽說了。要表彰這個人,重獎!兩年來歸國華僑超過了三千人,表彰伍連德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哦,還有,宋鈍初決定辭掉國會的職務了。”

“好嘛。我留着政務院副總理的位置給他呢。鳴皋確實需要一個副手。不過,最高法院需要人選,不知王寵惠到京了沒有?”

“到了。跟宋鈍初住在一起。”

“這就好。有空我見見他。”龍謙有心讓宋教仁轉到政府系統來,充當方聲遠的副手。經過一年多的觀察,龍謙對宋教仁的人品能力都是滿意的,但此人對於政黨政治總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而且,總是有意無意向內閣制推動,這點讓龍謙不太放心。如果畢業於耶魯對法律外交都有精深造詣的王寵惠還中意,那麼接替宋教仁的人選就有了。現在司法尚未真正獨立,司法部還是總統管轄的部門,真正遞到最高法院的案子極少,掌握全國政權一年半了,正式建國也快一年了,最高法院只審理了汪兆銘及溥偉兩件大案。未判一人死刑(除以死於獄中的人之外),兩案主要涉案人員汪兆銘、溥偉被判20年監禁,許崇智10年,陳璧君、載濤經作保後訓誡釋放,10年內不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權。最重的是蔣志清,被處終身監禁。最高法院的審理爲終審判決。爲此,多方勢力都不滿意,尤其是蒙山軍系統,認爲針對總統的謀殺都不處死刑,簡直是兒戲。而民黨勢力受到重創,因爲許崇智的影響,他們在軍中本來就極爲孱弱的勢力被整肅一空。

“你要重用此人嗎?”

“嗯,要當面談談才能定。對了,袁世凱最近做什麼?”

“他還算老實。除了跟徐世昌、楊度、趙秉均等數人有着密切的書信往來外,跟曹錕、馮國璋基本沒有來往,跟王士珍的交往也不多了。倒是他的大公子袁克定不大安分……”

“老袁不是個甘心退出的人。讓江雲繼續盯緊吧。他不插手軍隊就不要驚動他。對了,他身體如何?”

“沒聽說有什麼病。江雲那小子真可以,連袁蔚庭每日吃幾頓飯,吃些什麼都知道。他每日早上都是一大海碗雞絲湯麪,每日必食鴨肝鴨皮,肉絲炒韭黃,紅燒肉也是必備,連粥都是好幾種,可比你會享受多了。”

“哈哈,能吃是好事。途徑河南時,曾有去彰德的念頭。後來想想算了,反正我不准他出來做事,見面無益。只要他消停不鬧事,做個富家翁是可以的。”

“退思!我想我還是到國會工作吧。”

龍謙吃了一驚,“爲什麼?”

“我覺得那邊或許更適合我。只靠南劭一人撐着,不大靠譜。”

這是很貼心的話了。警政部長位高權重,若不是爲了龍謙的江山,陳超不會捨棄警政部長的高位。

“我看不必。國會有些反對的聲音是好事,不是壞事。我們需要一批監督者,現在需要,將來也需要。而且,暫時沒有合適的人來接替你。現在我不擔心國會上層,倒是對明年基層的選舉有些不放心。你不要動,替我管好警政部,特別是各省警察廳的組建,你要費點心。最近總聽到一些消息,可能是事實,也可能誇大了,在推行《土地法》的過程中,有些省份走的急了些,讓警察廳背了黑鍋。取締幫會也錯殺了不少人。建議你抽空下去轉轉,工作變動等過幾年再說吧。”

“你不打算過問國會的事?”

“不過問。除非洪南劭找我。現在要辦的是兩件事,一是軍銜制,二是北京城的改造。對於軍銜制,聽到什麼消息沒有?”

“明遠坐上了火爐子。上將以上倒還好說,中將往下就爭得厲害。對了,究竟準備授幾個元帥?”

“他們幾個坐不住了嗎?延冰是不是找過你?”

“你冤枉延冰了。他從來沒找過我。”

“除了魯山,一個都不授。後面的仗還很多,現在授了元帥,將來就沒有進步的餘地了。”龍謙笑了笑,他可以想見幾位重將的心情,《軍銜條例》由國防部頒佈後,不着急反而不對了。

“現在亂糟糟的,爲什麼這個時候搞軍銜制?方鳴皋和段芝泉都擔心會增加一大筆開支。”

“當然要增加軍官們的待遇。你想啊,本來大家就對我重用一大批降將降人有意見,他們的意見也不是沒有道理,這種情況下當然要安撫下軍隊。越之先生,你記住吧,我們依靠的終極力量還是軍隊,國家的富強,也要靠軍隊打出來。軍銜制實行之後,就要着手搞警銜了,你提前謀劃一下。這兩天我要聽國防部的彙報,你到時候列席聽一聽。”

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10節 這一仗四第18節 北洋第15節 張作相第2節 喀山一第16節 平叛六第8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三第3節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28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25節 新生活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25節 俘虜們二第2節 軍銜第4節 上海第30節 變化六第29節 參謀第2章 青島第一節要塞一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11節 大衛,叛逃第10節 北洋六鎮成立始末第8節 交底第10節 戰後三第7節 羅馬尼亞攻略二第33節 大勢二第1章 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第29節 變化五第33節 出征三第32節 洪粵誠一第29節 慈禧對龍謙的態度第2節 齊河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19節 西南與西北第16節 整編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3章 彰德秋操第一節山東出現了同盟會第33節 大勢二第2節 軍銜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18節 山東提督王懷慶第6節 軍餉第6節 許家第24節 假戲真唱第7節 聖旨到山東五第8節 肘腋之變四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2節 繼位爲誰第8節 阻擊第20節 範德平第18節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一第27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第28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五第14節 末日一第6節 戰與撤第18節 北洋第7章 建國之前第三節汀泗二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3節 立憲之爭第16節 逆襲一第2節 日本的戰略第33節 洪粵誠二第3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2節 抗洪二第9節 彰德秋操五第14節 新局面二第40節 考察第23節 德州之戰五第26節 變化二第19節 北京九第3節 司徒均二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2節 小洛克菲勒第2節 喀山一第4章 關東風雲第一節伏擊第36節 風起二第23節 行刺第七節第15節 末日二第6節 彼得堡二第4節 陸軍整編第4節 去哪兒?第6節 軍餉第4章 山東之戰第一節海軍第15節 根據地的變遷三第11節 北京一第14節 末日一第3節 國會三第3節 周毅一第12節 再戰李純一第5節 膠州灣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17節 山東政務第9節 千里進軍二第4章 關東風雲第一節伏擊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