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危機與變局六

良弼是半年內兩次幹這種差事,去年去吉林點驗十八鎮,今年又跑江西,督促第五鎮南下廣東。

兩件事的難度可大不一樣,對付擁兵自重的龍謙,良弼做了最壞的打算。

什麼叫做了最壞的打算?那就是掉腦袋!良弼奉欽命去贛西傳旨,是抱了被殺的準備的。

山東危機驟然爆發,讓鐵良、溥偉及他都大吃一驚。不需要什麼解釋了,哪怕是將罪責歸於那兩個被梟首的亂黨,山東的一切都足以證明這個省份出了大問題。總是盯着身邊那頭老虎,沒想到南邊還藏着一頭狡詐的惡狼!

難就難在了這個第五鎮!良弼雖然自負出身高貴才高八斗,但他是在日本接受過正規而嚴格的軍事教育的,懂得編組訓練一支部隊的艱難,那不是簡單人數的集合與武器的配備,更不是銀子的堆積。在當今條件下,兵種的細分,兵器技術含量的增高,更增加了整編訓練部隊的難度,光是大批軍官士官的培養就是絕大的問題,沒有充足的時間根本不行,有錢也不行。

但第五鎮是值得敬畏的存在!去歲的彰德秋操他是參加了的,親眼見過第五鎮參演部隊的雄姿,雖然只是一個步標加一點騎兵和工兵,但那支部隊展現出的軍事素養讓他至爲欣賞,給他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

如果第五鎮造反……良弼簡直不敢想象那是一種什麼局面!駐紮在贛西的第五鎮西進長沙或者東擊南昌都是易如反掌!如果揮兵北上,甚至連武昌都難保。駐守湖北的第八鎮可能不是對手——在彰德秋操後,良弼與鐵良曾秘密評估了南北新軍各支部隊的優劣,在新軍已經整編完畢的八個完整鎮臺中,第五鎮不是第一,最少也是第二。良弼曾懷疑第五鎮是挑選了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好的軍官參加的,但鐵良說不是。參加秋操的那個標是一個完整的步標,其戰力與另外三個步標都差不多,而龍謙似乎更器重第九協而不是第十協。那個叫封國柱統帶的第十七標在第五鎮內部一直有第一主力標之稱,似乎比參加秋操的十九標還要兇猛。

良弼知道鐵良在第五鎮有着自己的情報來源。所以他相信鐵良的話。其實鐵良早就說過了,沒想到北洋六鎮花錢最少的一個卻是最精銳的,當時他竟然沒有在意。

如果第五鎮叛亂,中部數省糜爛在所難免,山東必定響應,同盟會在南方乘機鬧事是肯定的了,北洋軍會不會出死力他真的吃不準。那將是什麼局面?就是第二個洪揚之亂嘛。五十年前。朝廷賴有曾國藩一幫能幹而忠誠的漢人,現在靠誰?靠袁世凱?那是另一個活曹操!雖然通過各種手段,不惜將其升入軍機處,總算將老袁對北洋軍的直接指揮權轉到陸軍部了。但發現除第一鎮外,其餘四鎮幾乎所有的中高級軍官都視老袁爲當然的統帥。你總不能全部撤換中級軍官吧?那都是袁世凱從小站練兵就精心培養的班底。就算換了不亂,朝廷一下子從哪裡找那麼多替代者?如果第五鎮舉起叛旗,削平叛亂儀仗的必定是北洋四鎮,那樣的結果將是虎狼相爭。朝廷在虎狼之爭中轟然倒塌!

想通了這一節,不需要太后多說,良弼很是懂得自己此番南下所負的千鈞重擔,必須讓第五鎮南下廣東消滅同盟會,還不能逼反了龍謙。

良弼自西曆6月12日出京。掩行匿跡乘船沿大運河直下鎮江,期間沒有在山東登岸。自鎮江換乘江輪至九江下船,南行至南昌,拜會了江西巡撫吳重喜,不談第五鎮,劈面先打聽了廣東局勢。這是良弼如何與龍謙談判的前提。良弼最壞的設想就是廣東之亂已平,那樣調第五鎮南下的理由就很不充分了。將第五鎮定位於一支效忠龍謙的私人武裝後,良弼知道,單純地以朝廷大義去壓第五鎮可能會適得其反。

現在的通訊條件就是這樣,在水路上得不到任何的消息。良弼問罷,毗鄰廣東的江西巡撫吳重喜給了他一好一壞兩個消息,黃崗及博羅的舉事基本平息了,黃崗還有小規模的騷亂,但粵西一帶又發生了暴亂,廉州城一度丟失,幸而很快收復了,但暴亂並未平息,暴徒們在欽、廉之間的大山裡嘯聚,隨時有攻擊城市的可能。廣東以及廣西都在抓緊調集軍隊防範並進剿。

這其實是一個好消息。但良弼不會明言。他覺得就聲勢而言,欽州、廉州的暴亂比黃崗、博羅嚴重的多,竟然連廉州也丟失了!良弼不去想這次廣東有多少頂頂子連帶人頭落地,他是關心局勢,覺着粵西一帶民風強悍,潛在的危險也多的多,按照行前與鐵良的計議,廣東方面應當以守爲主,靜待第五鎮南下。估計陸軍部對廣東平叛的方略已經到了廣東了吧?思緒收回第五鎮,良弼換了話題,向吳撫臺瞭解第五鎮在贛西的情況。吳重喜如實回答,龍謙所部軍紀尚可,一般的百姓倒是沒有什麼反對的狀子,對於地方上的糧秣需求,也不算過分。但也有些很出格的行爲,竟然爲了斂財滅了幾戶豪強,引發了一些麻煩,出於大局的考慮,省裡都壓下了。

“吳大人做的很好。本官將回奏朝廷,聲言吳大人明瞭大局,處置得當。”對於第五鎮的一些“不法”行爲——比如對所在三府數戶豪強的鎮壓,良弼並未在意,也不打算追究,他只要將第五鎮趕去廣東即可。

他請求吳巡撫同他一同去臨江府傳旨,吳重喜只好答應。不過吳重喜說了一句明白話,“朝廷何不分拆第五鎮?其駐紮臨江等三府,軍事訓練抓的極緊,還招募了不少當地的流民,這樣下去,恐非朝廷之福。”

“吳大人勿慮。朝廷自有計議。龍提督揮軍平亂,還是有功的。”當時與鐵良一同被老佛爺召見時,良弼很想說出憋在心裡的一句話——即使調第五鎮南下。不過是讓他們斷絕了回山東的念頭,並沒有真正消除隱患,與其如此。還不如釜底抽薪,將第五鎮拆散。將龍謙調入京師另行安置,不是更爲妥當嗎?但太后似乎對廣東局勢極爲擔憂,各種謠言紛至沓來,讓老佛爺有些精神恍惚了,竟然說出一定要讓龍謙生擒孫文,獻俘闕下的話。良弼知道,鐵良在處理這種問題上比自己更爲深謀遠慮。或許鐵良早就有了成算了。所以良弼最終沒有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建議,只是領受了任務,匆匆啓程南下了。

良弼來到第五鎮司令部駐紮的臨江府時,已經是6月24日了。

龍謙對於良弼的到來準備充分。親在城外迎接,一個步營列隊接受檢閱,雖然沒有軍樂助興(良弼聽說過第五鎮有一支西洋軍樂隊),軍旗招展,軍容肅穆。場面也算莊重了。

良弼望見迎接他的場面,心裡一定,看來第五鎮至少表面上還是給他這個欽差面子的,這就說明龍謙至少不願意公開與朝廷翻臉。

良弼走近了,翻身下馬。爲首一個高大身材的軍官迎上前來,“第五鎮統制龍謙恭迎天使。龍謙恭請聖安。”沒有下跪,而是敬了個與北洋軍有些不同的軍禮。

在吳重喜驚訝的注視下,良弼竟然也回了一個軍禮,“聖躬安。良弼有幸得見威震天下的龍將軍,幸何如之。”

這個儀式有些不倫不類。良弼雖出身皇族,卻喜歡穿軍裝而不是官服,現在他身上就穿着整齊的軍服,大熱天,軍紀扣扣得嚴嚴實實。

“久仰良弼大人的威名,終於親見英姿。龍謙歡喜的緊。哈哈,請大人檢閱我第五鎮儀仗隊。大人請,吳撫臺請。”

“果然是虎狼之師。龍將軍千里南下,以萬鈞之力平定叛亂,有如此強軍,實乃朝廷之幸!”良弼凝視着分列兩旁精神飽滿的士兵說道。

的確,整齊列隊的兵士軍容鼎盛,士氣飽滿。

儀式很快就結束了,龍謙陪良弼及吳重喜來到他的臨時司令部,馬上轉入正題。良弼傳達了朝廷對龍謙的新任命與對第五鎮的命令,將龍謙新的關防取出,龍謙接下,隨手交給了司徒均。對於免去他山東提督,龍謙並無表情,當然,他那個臨時性的四府巡閱使也就順勢免掉了。

其實,有關調第五鎮南下的命令已經通過江西方面送來了。這幾天龍謙一直在做出發前的準備。再次南下,龍謙沒有如在山東一樣層層開會打通軍官們的思想,而是突然襲擊,吵了半晌,高級軍官們的態度決定了營級以上軍官全部表示服從命令,堅決跟隨自己走。這幾天他反而深入下去跟下級軍官們講了去廣東的好處,儘量讓營連長們明白南下的意義。龍謙一直認爲,控制部隊的不是協統和標統,而是營長和連長。

“太后欣慰龍將軍快刀斬亂麻平定湘贛之亂,十分高興。多次稱讚將軍不愧是朝廷柱石,新軍楷模。此次平亂的有功官佐,請龍將軍悉數開列,以便褒獎。”良弼見龍謙接受了任免,心情鬆快了許多。

“那是託了太后洪福,將士用命,地方鼎力支持,龍謙不敢居功。”

“將軍平亂有功,駐紮地方秋毫無犯,本撫十分感激。”吳重喜見龍謙知趣,順勢送上一頂高帽。花花轎子人擡人本是官場通例,以吳重喜巡撫之尊,本來不需巴結一位武將,但如今天下板蕩,槍桿子比筆桿子更爲重要了,關鍵是第五鎮開拔,必定藉機向地方索取糧秣財貨,現在多說幾句好話不吃虧。

“龍將軍,朝廷調貴部南下廣東的旨意,想必已經收到了吧?”

“龍謙已經收到了。”

“本官此次奉旨南來,便是落實第五鎮南下之事。廣東局勢未平,朝廷翹首以盼第五鎮南下再克全功哪。”

“大人,龍謙有數事不明,斗膽請大人釋疑。”

“大人請講。”果然來了,良弼神色不動,曼聲應道。

“其一,就龍謙所知,孫文亂黨所憑者。會黨也。爲何廣東數萬巡防營擺在那裡,卻平息不了一幫毫無軍事訓練的會黨亂民?還要調朝廷正規軍南北奔波?此事龍謙部下多有不解。大家都是山東子弟,離家已久思鄉心切。對此頗有怨言,請大人給個解釋吧。”

“這個。巡防營疏於訓練,朝廷已經下旨切責。並免去了岑春煊兩廣總督之職,削職爲民,永不錄用。第五鎮乃國家武力,當然要爲國分憂了。”

“據龍謙所知,廣東之亂是在岑大人北上京師後才爆發的。而岑大人免職,似乎與廣東之亂沒有關係吧?”

“岑春煊身爲總督。所屬巡防營不堪使用,自然難逃干係。”

“不是有廣州將軍主持軍事嗎?也罷。第五鎮皆山東子弟,不習南方水土,出師平亂不過兩月。但迄今已過數月,朝廷好像知道廣東要亂?所以讓我部駐守江西以待?近聞陸軍部派了王士珍與孟恩遠去山東,多有挑釁之舉。而孟恩遠竟然建議陸軍部派兵接管山東。龍謙敢問,山東不是朝廷治下?爲何似對敵國?此事不能釋疑,龍某不說。第五鎮將弁也會請教大人。說個實話吧,若不是龍某治軍嚴厲,第五鎮早就亂了!”

吳重喜聽的心膽俱裂。這那裡是對天使的態度?但奇怪的是,良弼竟然面不改色。

“孟恩遠之舉乃其個人所爲,並非陸軍部授命。爲此。朝廷已將其停職,責令其反省。爲避免誤會,陸軍部甚至將駐紮衡水的第六鎮所部撤回了正定。這個,龍將軍也聽說了吧?”

“聽說了,唯其如此,龍謙才能約束部下不致對朝廷生疑。至於山東軍工,有美資注入,有山東士紳入股,也有第五鎮官兵的股份。但惟獨沒有朝廷的投入。大人,實賴軍民共同的努力,山東方有此局面,便是第五鎮南下平叛所耗槍彈,亦是山東千里轉運。怎麼能說拿走就拿走?那跟強盜有什麼區別?”

良弼幾乎要忍不住了,但想到太后的殷勤叮囑,還是將這番咄咄逼人的話語忍了下來,“將軍說的好,山東乃朝廷之山東,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即便朝廷要山東軍工的槍械彈藥,也是理所應當。將軍難道不這樣認爲嗎?”

“山東當然是國家的山東,軍火當然是爲了國家而生產。但是具體如何做,卻要按照其自身規律辦事。朝廷數十年來辦洋務,投入的銀子不計其數,就說天津一地,自李文忠公始,花了國家多少錢?現在卻要山東來幫襯,大人不覺得其中有問題嗎?此事既然朝廷無意強取,龍謙便不提了。”

“這個,將來可以商議。眼下最急的是平叛,敢問龍將軍究竟何時出兵?”良弼不與龍謙討論洋務之得失,立即轉入正題。

“條件具備了,即可出兵。”

“什麼條件?”

“無非是軍資糧餉罷了。此去廣東,關山萬里,總不能再仰仗山東了吧?”龍謙臉上帶着譏笑。

“這個自然。軍餉糧秣,由江西及廣東供給,朝廷已行文兩省。槍彈嘛,龍將軍可與廣東方面磋商,就地補充可,自山東海運廣東亦可。此次良弼前來,太后特意從內帑中拿出十萬兩犒勞第五鎮……太后寄厚望於將軍,人非草木,將軍難當不體諒太后萬一?”

“不,大人言重了。龍謙受太后厚恩,日夜所思皆報效太后。若非如此,龍謙何以在山東接旨即行,毫不耽擱?龍謙方纔所言,皆是第五鎮將士所慮,大人久治軍伍,當理解龍謙的難處。”

“這個自然。將軍所言,良弼一定原原本本上奏太后。還有什麼?”

“兩件事。一是軍費要定一個定額,江西是一次性的,廣東卻要幾個月或者更久。龍謙治軍,以不擾民爲根本,但一鎮兵馬每天人吃馬嚼,不是個小數,爲難地方事小,耽誤了太后所託就不好了。二是職部到廣東,軍事行動要事權統一,若是胡亂指揮,龍謙很是擔心。”

“兩廣總督換了新人,是你的老上司周馥。平叛之事統歸你,你是廣東提督嘛,周總督不會干預,廣州將軍孚琦也不會干預,這個太后已有明示。”

“這就無妨了。”龍謙不大理會孚琦,但對周馥出任兩廣總督還是比較高興。本來周馥從兩江已經致仕,沒想到重新啓用入主兩廣了。

按說除掉兩廣總督,龍謙這個廣東提督上面還有兩位上司,其中一位就是廣東巡撫,也就是廣東省長。但如今廣東巡撫被裁撤了,自張人駿調山西后,巡撫一職便由總督兼任了。另外一個便是廣州將軍,自康熙削平三藩後便設了廣州將軍,地位與總督齊,但實際地位更高一些。全省包括八旗、綠營在內的軍隊全部歸廣州將軍管轄。

現在的廣州將軍是西林覺羅.。現年五十歲。原任廣州副都統,1906年轉任廣州將軍。龍謙記憶裡沒有這個名字,估計不是什麼厲害人物。

“那,龍提督究竟何時啓程?”

“剛纔沒有說完。除了太后打賞我部的十萬兩之外,請吳大人準備白銀八十萬兩的開拔費,銀子一到,我部即刻出兵南下。”

“什麼?八十萬兩?”良弼與吳重喜同時叫道。

“八十萬兩不多啊。光是在江西買藥的錢就花了一大筆了,何況還有向山東實業採購軍服槍械的費用?僱傭人員車馬的費用……侍郎大人若是要明細,我即可報出。”

“好,就是這個數了。吳大人,平亂事重,請你顧全大局。”良弼一橫心,全部答應,“龍將軍,陸軍部限貴部十五日進廣東,可以嗎?”

“十五日緊了,下官還要整頓部隊,打消官兵的顧慮。二十日,二十日內本部定當抵達廣東。”想通了到廣東的好處,龍謙不願意再與朝廷扯皮了。

“好,一言爲定。本官就在江西,看貴部再立新功。”

第4節 方聲遠第8節 如願以償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6章 加入一戰第一節輕舟已過萬重山第32節 變化八第18節 末日五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23節 春節前一第25節 寧時俊二第2章 立憲風雲第一節次子出生第6節 日俄戰爭爆發第15節 北京五第9節 繁雜的頭緒三第13節 北京三第34節 新廠第14節 新局面二第34節 整編一第5節 南京二第11節 戰後四第13節 大幕拉開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12節 北京二第33節 出征三第4節 起因第25節 新生活第18節 整編前後八第12節 中樞第9節 彼得堡五第27節 招商會三第15節 外蒙第8節 湖北第15節 波士頓協定第20節 陳超眼中的龍謙二第5節 彼得堡一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29節 參謀第13節 洪粵誠與宋教仁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9節 王士珍第26節 平定第12節 彰德球操八第6節 孫娟們一第7節 羅姆內戰役一第2節 李純的進剿一第26節 變化二第10節 回國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第4節 國會四第4節 各方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4節 軍方第9節 彰德秋操五第2節 召見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第5節 狄文父子第20節 秋瑾一第19節 整編前後九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14節 突圍一第6節 就職第7節 許思一第21節 整編前後十一第4節 國會四第9節 這一仗三第10節 生意第5節 大俄羅斯國第3節 喀山二第3節 潘亮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2節 袁克定第2節 小洛克菲勒第4節 失敗的偷襲二第7章 體制與軍銜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2節 李純的進剿一第2節 南滿支隊2第3節 立憲之爭第5節 黑溝臺三第9節 阻擊二第3節 重逢第6節 諜戰第2章 小人物第一節鄭嬋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14節 俄國戰略二第4節 上海第14節 平叛四第2節 懷來第8節 終戰協定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31節 情報處二第13節 再戰李純二第7節 政府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15節 同盟會分裂第4節 去哪兒?第25節 寧時俊二第12節 預備役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