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

楊士驤是在臘月二十四來到京師的,各大衙門都快封印了。因爲奉是奉旨覲見,楊士驤不能投親靠友,只能住在京師的“高級招待所”——東城賢良寺裡,等待着慈禧的召見。

當天,其弟楊士琦便來賢良寺探望乃兄。

楊士驤自光緒三十一年赴山東出任巡撫,一晃便是三年,與他這個足智多謀的弟弟還是第一次相見。楊士驤覺得其弟瘦了,氣色不好,還不停地咳嗽着。而楊士琦則覺得乃兄更胖了,心寬體胖。

聊過家常話,兄弟倆馬上將話題轉入了政事。

“可知朝廷召我入京,所爲何事?”

“不甚清楚。不過,兄長的風評是好的,據說太后數次誇獎兄長治魯有功。”

“我聽說皇上龍體欠安?究竟如何?”

“皇上還住在瀛臺。並不常上朝……皇上體弱已久,倒是沒聽說有什麼新聞。”因爲是親兄弟,楊士琦不需要斟酌詞語,“兄長,袁公對你可是怨言頗大啊。”

“這個不消你說。爲兄心裡有數……杏城,你認爲爲兄做錯了嗎?”

“這個……”楊士琦不敢說的過深了,更不敢將袁世凱的抱怨說出來,怕引起兄長的不快。

“袁公所望,不過是要我替他將山東抓在他手裡罷了。但是,山東不是我的,也不是袁公的,它是國家的。袁公所忌的龍退思,不是一紙命令便率軍南下了?朝廷不準回來,他也只能蹲在江西。”楊士驤盯着弟弟,“這三年裡,爲兄悟出了很多東西,你可能懂,也可能不懂。在私人之上,還有朝廷,在朝廷之上,還有國家。爲兄或許沒有做到袁公滿意。但自問對得起朝廷,對得起三千萬齊魯百姓。杏城。若是你在山東,也會悟出之前悟不透的東西。”

楊士琦銳敏地聽到兄長竟然將朝廷與國家分列,也就是說,朝廷不等於國家了。他驚訝地發現了兄長身上有了他不熟悉的東西。沉思良久,“兄長,恕小弟直言,兄長認爲龍謙會走到哪一步?”

“那麼,你認爲袁公會走到哪一步?”楊士驤犀利地反問,“袁慰庭如何對付鐵良的進逼?在太后眼中。我們這些漢臣總比不上國族。不是嗎?”

楊士琦默然。袁世凱正處於一生事業最艱難的時期。這個,舉朝皆知。

“山東變化之大,賢弟不會清楚。耳聞不如眼見,眼見也未必真實。雖然我主政山東。真想不到再有三年,山東會是什麼樣子……實話對你說吧,龍謙在山東根基之深,超出了你的想象。如果你將合省士紳的利益綁在一起,朝廷一樣奈何不得。”

“兄長是說,即使龍謙調離山東,其影響猶在?”

“何止是影響?”楊士驤冷笑一聲,“其實,彼也不需要影響。士紳百姓嚐到了新政的甜頭。再變就難了。都曉得山東這幾年實業做的好,無數新奇便利的物什行銷京師,都曉得山東可以鍊鋼,可以造槍炮,都曉得山東財政過的舒坦……卻不知道廣大鄉村的變化。那纔是最可畏的。”

“哦,鄉村有何變化?又如何變?”楊士琦之學,近乎於帝王學,精力總在陰謀圈中打滾,別說是鄉村,便是財政稅收也很少關注。

“龍謙曾對我說,中國的關鍵,不在城市,而在農村。即使濟南繁華勝於上海,農村仍是現在的樣子不變,繁華就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毫無根基。龍謙做響馬時盤踞魯南,很是對鄉村經濟,宗法制度,人口結構及文化水平做了一番調查。搞出了一個叫‘鄉村自治’的東西,核心是緩和地主與僱農的關係,平抑貧富差距,重新訂立鄉村公約,讓所有的農民都學會參政議政……”

“可笑之至!一幫大字不識的農夫,懂什麼參政議政?”楊士琦脫口而出。

“你休要低估這個‘鄉村自治’!爲兄到山東後,曾於去年夏天去了趟費縣,也就是龍謙當初的‘根據地’,所聞所見令我吃驚非小……龍謙充任提督後,更是利用駐軍各地的機會,不遺餘力地完善推行他的鄉村自治。委任其妻叔主其事,起初我並不爲意,但數年下來,收效表面上不如實業之明顯,但卻將根基牢牢扎入了山東!辦學校以掃除文盲,今年我派人在沂、兗、曹、武四州做了調查,農村孩子入學率達到六成半!據丁謂濟講,濟南府轄下農村的兒童入學率竟然達到九成!這是多大的善政?訂公約以根除陋習,不許買賣人口,不許吸食鴉片,搗毀賭場煙坊,禁絕纏足,種種善政,深得鄉民擁護。至於興修水利道路,培育推廣良種以增畝產,設立村鎮醫療所,限制地租以紓解民困,發展經濟更是一言難盡……最可畏的,是第五鎮實行了預備役制度,士兵服役期滿退役,或進入巡防營爲下級士官,或返回鄉里主持鄉村自治,領着低於在役的薪金,以聯莊自保爲名訓練青壯,讓第五鎮有了取之不竭的後備軍。本次第五鎮南征,徵集民夫徵一來五,鄉民視第五鎮爲子弟兵,倍加愛戴,出人出力,踊躍萬分,令我大爲驚奇。你說,龍謙將根子深扎農村,誰能奪取?”楊士驤說了半晌,感到口渴難耐,端起茶杯猛喝,抹了把嘴,直覺還有許多事例還未講出來。

“朝廷未必沒有看到這一點。”楊士琦沉思片刻道,“不然,也不會小題大做,將第五鎮全軍調離了。依我看,越是如此,龍謙越難回返山東了。”

“龍謙是聰明人,此人目光之深遠,不在袁慰庭之下。臨走數次與爲兄深談,早已料到了。”

“什麼?你說龍謙已經估計到朝廷會將其徹底調離山東?”

“是的。所以他希望將目前的政策延續下去。他低估爲兄了,既然利國利民,爲兄豈能囿於派別之爭?”

派性?怕是老袁早已將你視爲叛徒了。楊士琦想了想,“兄長,據我所知,鐵良可是看上了山東的軍火廠子了,若是朝廷派人接手,會當如何?”

楊士驤沒有正面回答,“怪就怪朝廷吧。辦新政,朝廷亡。不辦新政,國家亡。兩難。”

這話讓楊士琦更覺心驚。這些年輔佐袁世凱,以進入中樞執掌更大權力爲目標,卻沒有仔細想過新政與朝廷的厲害關係。憋了半晌,“兄長以爲,龍謙能成事?”

弟弟的意思很明白。想法也很危險。楊士驤對弟弟熱衷於帝王術有些擔心,不過,弟弟已經不是他板着臉教訓的年紀了,想了想說。“說實話。這個人我看不清楚。但是。朝廷絕不會輕易控制山東,更不會輕易拿走山東的兵工廠。便是德國與美國,利益糾纏,絕不會置身局外。而且。袁公自顧不暇,何必趟此渾水?”

“兄長,”楊士琦終於將話題拉回來,“兄長說的沒錯,朝局正面臨千古未遇之大變局,我等一步踏錯,便是萬劫不復。袁公實力,超過龍謙數倍,何況還有英國人的鼎力支持……便是將四鎮新軍交由朝廷又當如何?各級官佐。都是袁公一手栽培。如今之世,有兵即有一切,龍謙看的清楚,袁公更是明白。以小弟之見,兄長此番進京。無論如何當去見一見袁公……”

“你來,是他派來的?”

“那倒不是。小弟正好來京公幹,聽說兄長進京了,豈有不來之理?”

“若是有時間,自然會去見他。若是沒時間,也就罷了。爲兄以爲,我這個山東巡撫,怕是已做到頭了……”

楊士琦再次吃了一驚,“兄長何出此言?小弟從未聽到任何的消息啊。”

“朝廷召見我,定是爲了山東實業之歸宿。前者陸軍部調撥軍火,被周緝之言辭拒絕,堅持帶款提貨。鐵良曾電示我斡旋此事,我又有什麼辦法?華源彈廠是私營,總不能公然搶奪吧?杏城,爲兄自有主張,便是歸隱鄉里,這輩子也算夠本了,不曾爲祖宗丟臉。倒是你,還要好好考慮下自己的前程纔是。”

兄弟倆的密談進行的不甚愉快。在楊士驤等待召見的兩天裡,並沒有袁世凱的消息。或許這位直隸總督並沒有來京。楊士驤所見的都是京師故友,所談的也不過官場軼聞,歡場風月。對於要緊公務,主客雙方都隻字不提。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莫里循上門求見。

楊士驤認識這個澳國人,他是袁世凱的老朋友,曾與李鴻章有過交情。在京師官場算是個著名的人物,因爲其居住地的緣故,連紫禁城以東的一條南北向的大街都叫成了莫里循大街。

莫里循來見楊士驤,提出想在楊返回山東時一同前往,山東近年風頭甚勁,作爲記者,理當實地採訪纔是。

這個要求,楊士驤自然一口答應。話題迅速轉到山東實業,莫里循說,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表示,大英帝國希望在各方面,特別是軍事工業上加強與山東省的合作,無論從資金還是技術,大英帝國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希望撫臺大人促成其事。

楊士驤雖然不瞭解英、德兩國越來越大的分歧和對立的真實情況,但就山東而言,德國與美國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軍火方面德國爲主(火炸藥主要源於美國),鋼鐵電力,現在又加了汽車,則是美國爲雄。領導世界逾百年的大英帝國終於忍不住了……

對於莫里循的這個要求,楊士驤無法答應,講了山東實業的基本情況,歡迎這位澳國人到山東做客,他可以代爲引見華源及中興的負責人。

臘月二十六下午,楊士驤在養心殿東暖閣接受了慈禧的召見。楊士驤希望見到的光緒帝並未在場,在場的是軍機大臣瞿鴻禨及陸軍部尚書鐵良。

例行的問對後,慈禧問及第五鎮開拔後山東防務。

“山東大小響馬早已掃平,地方上很平靜。第五鎮走後,防務依靠龍謙一手訓練的巡防軍。目前已有一鎮之規模,分駐萊、青、濟、曹、沂數州。除卻定期整訓外,還承擔了修築道路,維修水利的差事。”

“這很好嘛。”慈禧心情不錯,“楊卿實心任事,本宮甚爲心慰。之前,爾曾與龍謙聯名上奏。希望編山東巡防營爲一鎮臺,現在還這麼想嗎?”

“太后。臣以爲山東連接南北,大運河貫通其中,又有海防重任,必得重兵駐紮。臣聞聽兵部有整編三十六鎮之規劃,極爲贊同。山東新編一鎮的條件完全具備,財力也可養一鎮之兵。”

“唔。”慈禧點點頭,轉眼去看鐵良。

“哦,聽說山東巡防營的軍官都是第五鎮調過去的?”鐵良問道。

“有一部分是。巡防營之整頓編組本就是龍謙所辦,從第五鎮抽調人員很正常。”

“軍隊是朝廷的軍隊。不是私人的。第五鎮組建。朝廷放任並未插手已是不當。巡防營之整編更不能依賴私人。楊大人,我曾聽說巡防營的調動任命完全聽命於龍謙一人,可是真的嗎?”鐵良語氣不善。

楊士驤沒有理鐵良,起身對慈禧叩了個頭。“太后,龍謙與臣並無私交,更算不得朋友。臣初去山東,在政務上曾與其有過沖突。但臣以爲,龍謙才華橫溢,不止是對山東軍務,便是政務方面,貢獻亦極巨大。此番奉調南下,雷厲風行。足見對朝廷的忠誠,又何必無故生疑呢?”

“誰說朝廷疑他了?龍謙平亂有功,朝廷已經封賞,便是當初,他漫天要價。毫不體諒朝廷的難處,”瞿鴻禨冷笑道,“這就是楊大人說的忠誠?”

“好啦好啦。”慈禧制止了兩位權臣對龍謙的攻訐,在慈禧看來,索要軍餉算不了什麼,“龍謙平叛迅捷,本宮甚爲欣慰,已着令封賞。山東巡防營是否可以整編爲一鎮,陸軍部妥爲籌劃吧。但是,山東所產的軍火,當滿足朝廷的需求,此事不容爭辯。具體事務,爾可與鐵良細細商議,具摺奏聞。楊士驤,美國人在山東設廠造汽車一事,爾可清楚?”

“臣謹遵聖諭。”楊士驤又叩了個頭,“關於美國人建汽車廠之事,純屬民間所爲,官府並未參與其中。華美機械是美國企業,這些年在山東多有投資,尤其在鋼鐵和電力方面。這次華美在其國收購了數個汽車廠,看中了我國潛在的市場,決定在濟南設廠造車。臣以爲對朝廷有宜無害。正如龍謙所言,我國所缺着,資金技術耳。廠子建在我國,美國人又搬不走,我們還可以坐收稅金。即便運營不良,虧損的也是他們。所以臣準了此事。目前廠子已經動工,大概再有一年就可以組裝生產了。零件先從美國運來,所產汽車,也由美國人代爲銷售。”

“汽油也從國外運來?”瞿鴻禨問,語氣裡帶着譏諷。

“那是他們的事。不過,龍謙曾言,中華地大物博,誰敢說地下便沒有石油?他曾委託華美機械與美國洛克菲勒公司聯繫,希望組織一個勘探隊在山東進行探勘。因此事幹系重大,又涉及風水,下官未曾同意。”

“美國人還算規矩,勘探石油之事要慎重,”想到之前鐵路修築的風波,也是一片反對之聲,現在幾乎聽不到了,好多省份都積極籌集資金修築鐵路了,慈禧沉吟道,“傳聞華美機械與龍謙關係極深,爾可知究竟?”

“回太后的話。華美機械董事長狄文之子曾在山遊歷,不幸落入拳匪之手,幸賴龍謙將其救出。所以,龍謙與該父子關係甚好。”

“這個,本宮倒是聽說過。另外,聞說山西票號將大筆的銀子投向山東,這其間有何關聯?”

楊士驤心道,山東辦實業需要大筆銀子,人家就是能將銀子籌來,這就是人家的本事了,這也是問題嗎?“回太后的話。山東商業銀行的前身是晉源銀行,晉源銀行的前身是晉源票號,主事人爲山西人賈繼英。因爲此人曾在山西票號做事,與山西各大票號甚爲稔熟。而且,商人逐利,投資山東自然就是首選了。具體事務,微臣並不過問。”

慈禧主要是瞭解第五鎮南下後山東的政局,因爲之前很多人說楊士驤在山東實爲傀儡。現在看來,龍謙走後山東一切如故,她就放了大半的心,說了半晌,慈禧感到累了,“今兒就這樣吧。楊卿暫留京師,就在京師過年吧。”

“臣遵旨。”

陛見結束了。楊士驤出宮,羅筱才帶人等在宮外。扶着楊士驤上了藍呢大轎,楊士驤招手,讓羅筱才也坐上來,將廷對之事大致說了。

“看來朝廷是眼紅山東了。”

“哼。”

“沒有問入股之事吧?”羅筱才最擔心這個。

“沒有。他們不問,我又何必說起?”華源三年兩次擴股,羅筱才聞聽紅利驚人,揹着楊士驤入了三千兩,這兩年收益很是滿意。在第二次擴股時說服楊士驤以自己的名義投入了兩萬兩銀子,雖然所佔股份不足百分之一,但卻成爲了華源的大股東之一。

“東翁,此事還需他們來頂。”

“你說的是。”

第24節 靈山之戰一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3節 龍口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12節 軍規一第6節 隨營軍校第16節 北京會議第2節 春節一第43節 莫理循的報告第14節 軍規三第27節 德州的最後一戰第14節 突圍一第15節 平叛五第9節 戰後二第24節 俘虜們一第5節 周毅回來了第6節 聖旨到山東四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13節 機場宣言第12節 再會陳超二第20節 整編前後十第4節 監獄第27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四第7節 蔣繼英第40節 誓師出山第2節 春節一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5節 大俄羅斯國第12節 楊士驤二第13節 阻擊六第13節 阻擊六第38節 大勢七第22節 沂州遇伏二第18節 十月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2節 美國特使第2節 汀泗一第21節 波東戰役二第5節 洹上第3節 唐努烏梁海三第7節 政府第36節 初會陳超四第18節 新華源第6節 等待第6節 孫娟們一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4章 再戰新軍第一節鄭家父子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5節 聖旨到山東三第4節 陳超第13節 機場宣言第25節 新生活第5節 南京二第9節 初識方聲遠三第3節 和平堡壘第40節 考察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11節 楊士驤一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4節 各方第16節 新局面四第21節 外交第11節 危機與變局三第32節 沂州一第5節 肘腋之變一第16節 提親第15節 再戰李純四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6節 諜戰第4節 藍辛,北京協定第3節 聖旨到山東一第20節 初遇義和團三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29節 周毅的心思第14節 楊士驤四第6章 逐鹿中原第一節慈禧之死第16節 逆襲一第6節 抗洪六第40節 考察第15節 外蒙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9節 不可能的重逢一第15節 平叛五第14節 晉源票號第6節 李純的進剿五第33節 洪粵誠二第11節 動員 動員第5節 彼得堡一第25節 德州之戰七第33節 大勢二低二十九節廣州會議二第18節 榮軍農場第39節 周馥一第5節 家事國事天下事三第24節 風箏第18節 犧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