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袁世凱的心事二

袁世凱不看好康有爲所謂的變法,那就是一個毫無實際經驗的狂生,用激進帶有蠱惑性的語言給皇帝上書,迎合了皇帝急於變法圖強的內心,從而取得了皇帝的信任。看看,康有爲一幫人究竟幹了些什麼:將六部堂官大批的革職,讓譚嗣同等軍機章京頂替上任,弄得朝野紛紛擾擾,這些魯莽的舉動自然引起了保守派的厭惡。維新派們不懂得改革要爭取朝野最大限度的支持,而是依靠皇帝的信任在朝廷制度上大做變革:開懋勤殿專預新政,以取代軍機處,甚至準備延請甲午戰爭的仇敵伊藤博文做大清朝的客卿,以指點新政。

八月初,皇帝突然召見以直隸按察使官名正在小站專心練兵的袁世凱,對其編練新軍的成績大加讚賞,加授其兵部侍郎銜。使得袁世凱一舉成爲朝廷的二品大員。要知道袁世凱之前是直隸按察使,三品官,而滿清的制度,京官的品秩要高地方官一級,袁世凱平調京官,他應當是四品,但現在皇上賞他侍郎銜,那就是二品。等於憑空官升兩級,難怪袁世凱對皇帝感激涕零了。

袁世凱此時還不知道皇帝和維新派的漢族大臣們有一個計劃,在察覺保守派將有所動作時,他們意識到軍事力量是決定政治的終極力量,比較了京畿周圍的武力,最值得打主意的,還是袁世凱的那支小站新軍,進而費盡心力拉攏袁世凱也就不足爲怪了。

當晚,袁世凱下榻的法華寺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那就是譚嗣同。

他至今仍記得八月初譚嗣同到法華寺見他拿出皇帝的密諭要求兵諫太后的那段驚心動魄的話語,要求自己出兵殺榮祿,圍頤和園,廢黜慈禧。

那幫書生總是自以爲是,在他們眼裡,政變也是那麼簡單,只要自己給新軍下達命令即可。真是可笑之至!且不說他們的主張是否被自己接受,就算自己願意出兵,那也得將士用命才行。北洋新軍中忠於朝廷的人不知有多少,遠的不講,號稱新軍三傑之首的王士珍就是徹頭徹尾的忠於朝廷的人。一旦風聲泄露,自己就是滅族的大罪!虧得當時自己沉得住氣,沒有答應那個湖南書生譚嗣同的煽動。

加授侍郎銜後,按照規矩,袁世凱是要到頤和園向慈禧太后謝恩的。臉拉的老長的慈禧指着跪在地上的袁世凱問,“前日皇上問你,‘倘令汝統帶軍隊,汝肯忠心事朕乎?’你是怎麼答的?”

袁世凱脊背上的汗立時便下來了,我的天啊,皇帝的一舉一動都在太后的監視下呀。但他真的不記得回答光緒的原話了,好在慈禧替他說了,“猴崽子,你說的是‘一息尚存,必思報效’對吧?”慈禧冷笑數聲,“圖效大清朝廷,整頓陸軍,原是對的。但皇上也太覺匆忙,我疑他別有深意,你須小心謹慎方好。下去吧。”

從北京返回天津是八月初五,如芒在背的袁世凱已經感到了保守派勢力的強大,很想將譚嗣同的計劃彙報給自己的上司,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但又不知如何開口。他是必須向上司榮祿彙報北京行程的,但這天榮府訪客極多,袁世凱沒有面談的機會。一直磨蹭到二更天,袁世凱與榮祿不着實際的會談才告結束。榮祿饒有深意地留袁世凱在榮府住下,不讓他返回小站軍營。

世間都說袁世凱在八月初五當晚向榮祿密告了康黨的計劃,大驚失色的榮祿當夜便緊急返回京城,深夜闖宮面見太后,導致第二日(八月初六)慈禧在早朝時發動宮廷政變,宣佈重新訓政,幽禁光緒帝,捉拿康有爲、康廣仁兄弟。

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其實有很多不合情理之處:其一,不能高估當時鐵路交通的能力,當時天津到北京的蒸汽火車的運行要調動各個機關衙門,沿途各站還要配合。就算榮祿得知了維新派軍事政變的計劃,也不可能在幾個小時之內調配好整條鐵路線的人員和物資並開出專列,在天亮前趕回北京。其二,宮廷制度的規定讓榮祿不可能在深夜闖宮去見慈禧。而且,慈禧當時已歸政光緒,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了。她不能隨時隨地、直接無礙地接見朝臣,更不要說是在深夜接見了。其三,慈禧在八月初六發動宮變收回權力時,給康有爲安的罪名是“結黨營私,莠言亂政”,並無軍事政變的罪名。假如有這麼一條,康有爲就不是“交刑部按律治罪”了,而是滅族。

實際情況時,第二天,那位上書太后要求採取措施制止皇帝胡鬧的御史楊崇伊來天津宣讀北京政變,太后重新訓政的通告。老奸巨猾的榮祿從楊崇伊處得知袁世凱在北京的這幾天與維新派交往甚密的情況,疑心大起,立即傳見被他扣在府中的袁世凱,一定要搞準袁世凱的立場。當袁世凱得知慈禧太后已經在北京動手,維新派已徹底失敗的消息,立即將前三天的所有情況和盤托出,包括譚嗣同法華寺所說的一切。

袁世凱還是告密了,但初五前告密和初六告密卻有着重大的區別。初五前完全是賣友求榮,但初六後就出於自保了。

八月初七,楊崇伊攜帶榮祿寫好的密摺急返京師,慈禧太后大驚,於是在初九再發上諭,逮捕譚嗣同等人,大肆搜捕維新派。這個時間差,也足以佐證袁世凱在初五晚上並未說出譚嗣同的密謀。

這些驚心動魄的往事袁世凱一直不堪回首。事實證明,他的所有行動都在榮祿那個老奸巨猾深得慈禧信任的傢伙的監視中,藉口各國兵輪遊弋大沽口外,要自己立即返天津佈防,將自己調回了天津,隨後即派聶士成的武毅軍五千人進駐天津,切斷了自己與北京的聯繫。而董福祥的甘軍也進駐北京。聶士成與董福祥都是絕對忠於太后的!

當時真是千鈞一髮啊。虧得自己將譚嗣同的談話全盤報告了榮祿,取得了榮祿及慈禧的諒解。雖然他在維新一事上有罪,但關鍵時刻站穩了立場,猶可造就。另外就是,榮祿一直很欣賞袁世凱,有榮祿在慈禧面前說項,袁世凱人生中的一大難關就此有驚無險地度過了。

袁世凱最後站對了隊,朝廷當然要獎賞他。授予他山東代理巡撫一職就是對他的獎勵。山東不設總督,他這個署理巡撫就是最高首長,足以讓他大展抱負了。剿滅已經讓洋人深爲不滿的義和拳,嚴厲限制非法結社。當然佔山爲王,打家劫舍的響馬就更在嚴厲打擊的範圍中了。

沒料到一進山東,無謀的曹錕就讓他栽了大跟頭。

曹錕關於進剿蒙山的報告讓袁世凱摔了杯子。蒙山賊的五個頭領全部完蛋了,賊巢被燒燬,陣斬千餘,俘虜抓了七百多,肯定是大勝仗。但進剿一股佔山爲王的草寇,竟然折損官兵近五百人!其中從小站跟隨他到山東的應當不下一半!這還不算,自己的老巢竟然被一股不明身份的強人所襲佔,軍資損失嚴重。最令袁世凱痛心的是,竟然有三個隊官、五個排長折於蒙山一役!袁世凱可以憶起那些陣亡(失蹤)軍官的音容笑貌,對於他一手打造的武衛右軍,袁世凱可以叫得出所有軍官的名字,他們幾乎全是他創建的隨營學校的畢業生,是他一生事業的基石。

但是竟然有五百火種折損於小小的蒙山!該死的曹錕,該死的曹三傻子!孫德旺被俘豈能抵消如此慘重的損失?他以爲一封天花亂墜的文書就可以掩飾自己的失敗?

就清帝國而言,算得上精通軍務尤其在軍事教育上下了大工夫的袁世凱知道軍官對於一支部隊的意義,軍官與士官,是一支軍隊的骨骼和血脈,不是數字的疊加,不是隨地補充幾百大字不識的農民就能彌補的。精研歷代戰爭特別是明末剿匪戰爭與平定太平天國戰爭的他深知,農民軍的做法就是裹挾大量的無知愚民投入征戰,勝則一哄而上,敗則頓作鳥獸散。太平軍與曾侯的湘軍比,幾乎每場戰鬥都在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但硬是打不過控制嚴密訓練得法裝備精良的湘軍。自己的新軍別看只有區區七千餘衆,但那都是經過精心訓練的精銳,是自己擴軍的本錢。擴軍是當然的,而且已經做了。天津處於朝廷的鼻子下面,總是顧慮太多,現在牧養一方,總算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但是狗日的曹仲珊,竟然在蒙山一役就折損了五百人!這還不包括傷兵!如果這樣的仗再打上幾仗,自己一生所聚之心血將付之東流!

必須嚴懲這個飯桶!袁世凱喊進衛兵,讓其將王士珍找來。

在等候王士珍到來的空當,袁世凱繼續思索着。他清楚,朝廷之所以將自己外放至山東成爲封疆大吏,和義和拳的有着直接的關係。據說美國公使康格便對直隸山東的地方官吏縱容義和拳的態度深爲不滿,要求朝廷將毓賢撤職,派遣能夠嚴厲對待義和拳的官員到山東主政。自己的前任毓賢和前任的前任張汝梅,一個滿人一個漢人,都在義和拳問題上犯了錯誤,錯誤就是都用“撫”的策略,雖然毓賢是滿人中少有的清廉幹員,西太后也非常欣賞他,但是礙於洋人,還是將毓賢調任山西巡撫,而將一向態度鮮明主張“剿”而不是“撫”的自己派至了山東。

袁世凱一到山東就任,就感覺到了山東,特別是魯西南一帶義和拳勢力的蔓延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在與幾個助手商議後,袁世凱果斷髮出了“禁止義和拳匪”的明文告示,派出新軍分赴四方,抓捕會首壇主,解散各種形式的聚會。在袁世凱看來,義和團的所作所爲簡直可笑之極。

徹底讓袁世凱看破義和拳純屬騙人的是一件讓人想笑又笑不出來的事,一個部下爲他引見了一個拳壇的“大師兄”,說此人極具神通,刀槍不入,弟兄們用洋槍打根本不懼。袁世凱大爲好奇,馬上現場求證,來到轅門外的空地,幾桿洋槍對着身穿大紅袍的大師兄開火,袁世凱驚訝地發現此人真的毫髮無損,硝煙散去,那人依舊雙臂抱胸,微笑着面對着新軍的兵士們。袁世凱下意識地抽出自己佩戴的勃朗寧,對着大師兄便是一槍,此人立即倒地,再也站不起來了。袁世凱在衆人的驚叫聲中上前察看,見大師兄胸前的槍口正泊泊流血,人早死球了。

袁世凱喝令將剛纔開槍的士兵們關起來審問,果然這幫被義和團買通的兵丁是拔掉了彈頭開槍的。袁世凱嚴厲處罰了那幾個“託”,這件事徹底讓袁世凱認識到了義和團的欺騙性,對義和團的立場徹底轉向了鎮壓與取締了。

王士珍是贊同嚴厲取締義和拳的。在這個問題上他甚至比袁世凱更爲堅決。武衛右軍剛到德州時,袁世凱曾遇到一件麻煩事,得到京裡某位王爺關照的義和團首領成爲袁世凱下不去口的刺蝟,這件事被王士珍乾脆利落地解決了,辦法就是先斬後奏,反正人都被殺了,京師的權貴也沒什麼好辦法了。當然,王士珍是要負些責任的,這件事再次證明了王士珍的敢於擔當。

看過曹錕的軍報,王士珍稍一思索,便提出不贊成嚴懲曹錕,而應當褒獎他。王士珍的理由有三條:第一,就成於小站的這個軍官團體,曹錕的資歷算是淺的。但這個背後被人叫做曹三傻子,人前多被稱作曹三哥的前布販子很得軍心,大概是曹錕具備一種用人不疑的氣度。嚴懲曹錕,對於正在急劇擴大實力的武衛右軍的士氣是一個損害。其次,咱們出兵山東,朝廷正在看着,戊戌年的事情,怕是沒全完,尤其是在榮祿那邊。榮祿是武衛軍的總司令,好不容易得到他的允許,可以在山東將武衛右軍兩翼(相當於旅)的建制充實,此時如上報損失,嚴懲曹錕,好像我們打了大敗仗似的,不好。

王士珍建議應褒獎曹錕所部,將此次征剿蒙山賊的勝利速報朝廷,既然那位趙大人有所請託,再給趙大人寫封信。總之,咱是打了勝仗的嘛。至於團體內部,先將情況調查清楚,再做最後決定。曹仲珊不是正在來濟南的路上嗎?等他來了,大帥您心平氣和地跟他談談,現在最關鍵的是那支打劫了我們輜重,俘獲了我們百十餘官兵的響馬究竟去了何處?如果真是抱犢崮的,我們怕是還要打上幾仗才行。

袁世凱逐漸冷靜下來,他必須承認,王士珍的話是有道理的。特別是他說的第二點。

戊戌事變後,慈禧任命榮祿爲欽差大臣,節制北洋各軍。榮祿將京畿軍隊改編爲武衛軍,轄五個軍,以聶士成的武毅軍駐蘆臺爲武衛前軍,董福祥的甘軍駐薊州爲武衛後軍,宋慶的毅軍駐山海關爲武衛左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駐小站爲武衛右軍,自己另募萬人爲武衛中軍。

之所以派自己來山東,是因爲義和團鬧的洋人們惱火萬分,對包庇拳民的巡撫毓賢深爲不滿,強烈要求撤換毓賢另選賢能。鑑於德國和英國人的壓力,朝廷不得不將毓賢調回京而派了自己帶武衛右軍進山東。爲什麼帶兵來,就是因爲義和團勢力已成啊。

現在決不能讓朝廷察覺武衛右軍在山東戰敗,何況,王聘卿說的對,我們就是勝了嘛。至於他說的第一點,袁世凱倒沒有放在心上,曹錕還不足以動搖軍心,這支自己一手訓練的部隊,自己是絕對可以掌握的。

“聘卿說的是,此時不可讓朝廷小覷了咱武衛右軍。”袁世凱拉住王士珍的手哈哈地笑起來,剛纔的憤怒馬上便轉爲了快樂。大概有些傷風,一絲清鼻涕被他笑出來,他舉起右手的衣袖毫不在意地擦掉了,“聘卿,我有個想法,曹州那邊,你還是走一遭好。聞聽彼處是義和拳鬧的最兇的地方,曹錕有勇無謀,我怕他拿捏不好分寸。”

“可以。”王士珍爽快地答應了。

送走王士珍,袁世凱坐在書案前開始擬寫給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翹舒的私信:這次蒙山剿匪已圓滿結束,賴朝廷神威,將士用命,將爲禍地方十餘年的蒙山賊一網打盡了,山賊的五個頭領,其大頭領孫德旺被俘,現在就押在濟南的監獄裡,其餘四人,都被打死了。考慮到押送京師路途遙遠,而孫德旺不過是個毛賊,不足以費大人的精力,我準備在濟南將其斬首,傳首沂州,以震懾那些山賊。世凱總算沒有辜負大人的期望,可以圓滿地向大人回覆了……寫完私信,袁世凱了無睡意,決定親自起草向兵部的報告,這時候,他又發現曹錕的報告其實寫的不錯,打開了又看起來。

兩封文書寫好後,已是二更時分了,袁世凱叫過一名親兵,讓他明日快馬返京,將這封私信連同向兵部的奏稿,面交趙翹舒大人。

王士珍說抱犢崮值得注意,袁世凱可不那麼看。彼處久爲強人出沒之所,值得動用正規軍捨棄地利上山與土匪廝殺嗎?曹錕蒙山一役,總的思路是對頭的,那就是將匪人趕下山去再打。如果那夥強人真的是抱犢崮的,不妨暫時讓他逍遙幾天,等將山東徹底掌握,再慢慢收拾幾個山賊不遲。袁世凱的心思轉到了山東政局上,這是他爬上下一個階梯的基石,必須踩的穩穩的。山東的問題是什麼?義和團!越來越失控的義和團!

第20節 秋瑾一第11節 彰德秋操七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24節 貪腐案三第36節 鑾駕回京第2節 陛辭第13節 平叛三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22節 擴軍第14節 構想第11節 楊士驤一第2節 美國特使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5節 狄文父子第5節 彰德秋操一第11節 封國柱第15節 末日二第3節 春節二第10節 寺內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30節 變化六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18節 末日五第20節 中興實業第23節 貪腐案二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5節 事與願違第7節 要價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5節 太原第24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一第6節 戰火重燃第2節 初戰一第5節 大衛的使命第6節 袁世凱第20節 北京十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8節 兗州行二第10節 兗州行四第7節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第5節 抗洪五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4節 監獄第9節 戰後總結一第39節 第十鎮第4節 西沽之戰三第2章 精兵之路第一節誓言第10節 勘電一出天下驚二第11節 動員 動員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38節 大勢七第13節 危機與變局五第4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第20節 中興實業第17節 規勸第20節 範德平第17節 犧牲一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李鴻章出馬第3節 老袁賦閒和陸軍部計劃第16節 平叛六第5節 洹上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30節 名目繁多的條例一第11節 封國柱第16節 逆襲一第2章 第一節陳嫺第8節 天津二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12節 條件第13節 俄國戰略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5節 膠州灣第10節 千里進軍三第5節 楊度第12節 危機與變局四第25節 紛亂的局勢二第5節 李純的進剿四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22節 授勳第17節 王士珍一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14節 俄國戰略二第25節 計劃第13節 軍法監督處第12節 再戰李純一第9節 阻擊二第9節 兗州行三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6章 逐鹿中原第一節慈禧之死第6節 戰與撤第13節 楊士驤三第12節 這一仗六第5節 事與願違第19節 整編前後九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32節 驚變第2節 破莊二第19節 犧牲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