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孔子與子孫封號和綽號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國從漢代起歷代尊崇的聖人,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子弟中以公孫弘爲首,就希望將孔子朔造成連皇帝都要跪拜推崇的人物,可是當時漢武帝雖然重用公孫弘,可是推行的卻是披着儒家畫皮的法家之術,所以,公孫弘的主張沒有實現,直到漢武帝的重曾孫漢元帝時期,儒家學說纔開始獨霸中國朝堂,到漢平帝時期,中原王朝的統治者開始給孔子加封號: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的第一個封號,“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孔子的後裔因此也被封爲“褒成侯”。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褒成”是國名,“侯”是爵位。當時,“褒成侯”的“待遇”是賜食邑八百戶。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孔子字仲尼,故稱。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師尼父”“宣尼”。這裡的“宣”爲諡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先聖”。“先師”“先聖”都是尊稱。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宣”爲諡號,“父”是美稱。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師”。“太師”爲官位,西周置,爲輔弼國君之臣,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多爲重臣加銜﹐作爲最高榮典以示恩寵,並無實職。

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元):“文宣王”。“文宣”爲諡號,“王”是爵位。此“王”並非後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至聖文宣師”。“至聖”古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後專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文宣帝”。據《宋史·夏國傳》和《西夏書事》記載: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佈詔令:“尊孔子爲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制”——西夏王國給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與西夏皇帝相同規格的廟、殿、庭院。這一封號是孔子歷朝封號中,級別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玄聖文宣王”。“玄聖”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後漢書》首先以此稱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聖文宣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首先以“至聖”尊稱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爲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爲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孟子始用大成讚頌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至聖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封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孟子·萬章下》中載文:“玄聖”、“至聖”、“大成”均是對孔子的讚辭。

清世宗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冊封孔子爲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封號:“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所以有叫孔老二的。孔老二的稱呼起源起至於西晉亡國之後,五胡亂華時期,當時居住在關中和大漠的胡族奪取漢人江山之後,對於中原儒學非常蔑視,只認刀槍,不認學術,佔據長安洛陽之後,大肆毀壞漢代時期留下的孔廟,孔子雕像。所以孔老二的外號就開始叫起來了。

另外中原王朝除了給孔子賜爵位外,給予孔子的子孫也賜了爵位,最早給孔子的子孫封爵位的是漢高祖劉邦,漢高祖時期(漢高祖十二年),來到魯地祭祀孔子,封孔騰爲奉祀君劉邦冊封孔子後裔第8世子孫孔騰爲奉祀君,之後的千年時間裡,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爲衍聖公,曾一度改爲奉聖公,後又改回衍聖公,後世從此一直沿襲封號。

衍聖公明清時期爲正一品官階,列爲文官之首,享有較大的特權,其居住的衍聖公(今孔府),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曲阜孔氏世襲“衍聖公”爵位累計八百八十年。

衍聖公因得益於先祖孔子榮耀,成爲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也是歎爲觀止。

二宗並立——也是從孔端友以後,由於宋金元三朝並起紛爭,使得孔子後裔冊封出現了南宗和北宗。北宋後期,女真族南下,趙構渡江於臨安建立了南宋政權。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隨高宗南遷,遂寓於衢州(今浙江省衢州),是爲南宗,其後南宗襲封衍聖公的有孔玠、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等人。

宋廷南遷後,劉豫建立了僞齊政權,於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爲衍聖公,主持曲阜孔廟祀事。僞齊政權被推翻後,金熙宗於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繼封孔璠爲衍聖公,其後孔拯、孔摠、孔元措等襲封衍聖公,是爲北宗。

後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隨金政權遷往汴京,曲阜孔廟則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佔領曲阜,以孔元用之子孔元用爲衍聖公。這樣,宋金元三朝並起,各有一個衍聖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蒙古騎兵攻下金汴都,金封衍聖公孔元措被元政權所得,仍封孔元措爲衍聖公,而改封孔之全止充曲阜令。北宗孔元措無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孫子孔湞爲嗣,孔湞於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襲封衍聖公。後來,元政權先前所封衍聖公曲阜令孔之全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書皇帝,言孔湞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兒子孔之固側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驅口李氏,孔湞曾隨李氏姓李,不可爲孔氏宗。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皇帝下詔免去孔湞衍聖公封號。其後相當一個時期沒有任命新的衍聖公。南宋滅亡後,宋所封衍聖公五十二世孫孔洙歸元。元朝統一,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訪查孔子後裔宗子,曾召孔洙至京師,孔洙讓位於曲阜宗子,忽必烈對孔洙大加賞識曰:”乃真聖人後也”。於是命孔洙爲國子監祭酒、承務郎兼提舉浙東學校事,賜護持林廟璽書,免去衍聖公封號。

此時,南北宗的衍聖公均被免職,十餘年後,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因孔之全長子孔治權奉祀事三十餘年而奉詔襲封衍聖公。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雙宗並立。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書皇帝,說孔治之子孔思誠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元明善調查,並親取孔氏族譜查考,確定宗子繼承人應該是孔思晦。孔思晦和孔思誠均爲四十五代孔宗願三子孔若愚的七世孫,孔思晦是四十九代孫孔拂長子孔元孝的嫡長孫,孔思誠是孔拂次子孔元用的嫡長孫,因此,元仁宗於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罷黜孔思誠而以孔思晦襲封衍聖公,並授階爲中議大夫,列正四品。

清廷承認——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認衍聖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權,六十四代衍聖公孔衍植仍任衍聖公加太子太傅。朝見時衍聖公仍列內閣大臣之上。衍聖公與朝廷的密切關係,到乾隆時期達到巔峰,乾隆皇帝曾多次來曲阜,並頒御書“與天地參”、“時中立極”、“化成悠久”等匾額,重建櫺星門,易木爲石。對於乾隆與孔府的關係密切,多有猜測,包括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憲培的一品夫人於氏,與乾隆關係密切,孔府盛傳於氏爲乾隆之女。據考證,乃乾隆義女。(官臣于敏忠之女)。後於道光年間於孔府東路建有於氏的祭祀專祠沐恩堂。于敏忠被罷官後,其後裔也多寄居孔府。第七十五代衍聖公孔令貽他倍受皇恩。在京爲慈禧太后祝壽時,賞戴雙眼花翎;宣統二年(1910年)又賞穿帶嗉貂褂。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凱下令所有衍聖公暨配祀賢哲後裔所受清代的榮典一切照舊,頒給衍聖公孔令貽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孔令貽於1919年病逝北京,1920年二月其遺腹子孔德成是最後一代衍聖公四月大總統令孔德成襲封衍聖公。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民國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孫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至此,延續了八百多年的衍聖公封號被廢除。

小編寫這一章的目的在於講述孔子和子孫的歷史,很多人將衍聖公的封號理解爲孔子的封號,其實這是不對的,所以在這裡寫這一章,解釋孔子的封號和孔子子孫的封號。

第二百零四章 東宮刺客 一第四百三十七章 齊魯河北歸唐第一百九十九章 蕭樑內亂 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青鹽第四百三十六章 王伏寶與凌敬 四第五百八十一章 執信必可之死(二)第六十一章 蔡夫人的秘密第二百四十八章 蕭瑀投唐 一第四百一十八章 劉黑闥登場 一第六百二十章 薛延陀的滅亡(十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宣撫北都 二第七百零二章 李陳忠誠眷屬(九)第一百九十九章 蕭樑內亂 一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文靜之死(四)第三百八十九章 再遇謀局 七第二百五十五章 約見四家 三第四百六十二章 劉文靜之死(一)第一百零四章 馬三寶歸來 二第一百章 榮陽危機 四第三百零八章 連鎖反應 八第七百三十四章 吐蕃又來(三)第六百二十九章 陰謀與陰謀(八)第四十四章 逆轉 一第三百七十五章 戰前之戰 十六第五百七十三章 進軍草原(十九)第二百三十章 多方聯絡 腳踩數船 二第二百一十一章 荊州總管之爭第五十四章 突厥攻略 一第四百零一章 平定王竇 三第九十八章 榮陽危機 二第六百五十四章 百濟內亂(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夏縣屠城 八第七百一十三章 承陸歸來(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輔公拓登基稱王 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宣撫北都 一第五百九十六章 西域諸國長安覲見(四)第二百三十三章 多方聯絡 腳踩數船 五第六百二十六章 陰謀與陰謀(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上山訪李靖第七百零三章 李陳終成眷屬(十)第六百一十三章 薛延陀的滅亡(四)第五百五十二章 李建成的謀劃(八)第六百八十章 中日海戰(十)第三百五十九章 戰前之戰 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公主下嫁第五百二十三章 突厥公主(七)第一百九十五章 重封屬官第六十六章 秀寧逃婚 四第四百九十章 對峙突厥(二)第六百七十七章 中日海戰(七)第四百二十章 劉黑闥登場 三第二百九十七章 狄仁傑‘首次單飛’第二百九十五章 李道玄出山 三第五百八十九章 班師回朝(一)第一百零六章 無題第三百一十章 恆廣元的表現 一第五十九章 文帝駕崩 二第五百九十章 班師回朝(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王伯當冤死第十七章 長安風波第一百五十四章 徐世績投唐 一第五百二十九章 賞與罰的陰謀第三百三十四章 夏縣屠城 七第六百二十八章 陰謀與陰謀(七)第二百二十章 李密投唐 七第一百一十一章 尉遲恭出頭第八十四章 榮陽戰敗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雲變換第八十七章 宇文娥英傳第五百三十一章 再使草原第二百九十八章 父子攜手 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平定遼東和收復三國(四)第三百二十章 獨孤懷恩之亂 七第三十六章 新的密謀第一百六十四章 長安危機 一第七章 闊海來救第七十六章 世民娶妻 二第六百四十七章 東西挑事(三)第六百八十章 中日海戰(十)第三百零八章 連鎖反應 八第七百四十一章 平定吐蕃(二)第七百章 李陳終成眷屬(七)第四百八十三章 穩定長安(三)第二百五十九章 陰謀再起 六歷史上真正的陳碩真和章叔胤第五百二十二章 突厥公主(六)第二百三十八章 食鹽的戰爭 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青鹽第伍佰零九章 招賢納士(一)第三十四章 雲定興 一第三十五章 雲定興 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接連生孩子 二第五百零四章 鑄造新幣(四)第六百七十四章 終日海戰(四)第一百一十章 尉遲恭受辱第四百一十六章 小編對曹操的看法第伍佰二十四章 欲圖草原第七百一十四章 承陸歸來(三)第五百一十七章 突厥公主(一)第二百四十二章 食鹽的戰爭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