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三下揚州

雁門郡的一場大戰可以說是虎頭蛇尾的結束了,秦瓊等人沒有追擊的想法,始畢可汗也是急於想回到草原,不想和秦瓊打一場註定不可能戰勝或者說兩敗俱傷的戰爭。

這一場大戰就這麼突然開始,又突然結束了。

始畢可汗的人馬剛剛撤走,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帶領的太原援軍就趕到了。

李世民的到來讓楊廣心中極爲的高興,對李淵這位表兄的感覺猛地好了許多。在自己最危急的時候,趕來的都是於自己關係相當密切的人。

李淵是自己的表兄,秦瓊也可以說是自己的義弟,北平羅家與自己人也沒有什麼區別。其他的人一個都沒有來。讓楊廣對外姓官員的不滿又嫁誰呢了許多。

聽到李世民帶人趕到,秦瓊也是特意趕過來,看一看這位在中國原本的歷史上應該留下相當大名聲的明君。

雖然說當年在臨潼山下見過李世明一面,不過那時候的李世明畢竟年紀還小,還是看不出什麼東西來的。

李世民來到正堂之後,看到除了端坐在最上方的楊廣之外,就只有一個人也有座位,坐在楊廣下手。

李世民立馬就猜到,這位就應該是在民間被稱爲大將軍王的安西大都護秦瓊。雖然少年時候曾經見過這位大將軍王一面,不過現在映像已經相當模糊了。不過李世民對秦瓊盯着自己看還是有些奇怪,不知道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安西大都護盯着自己幹什麼。

如果李世民知道秦瓊這會心中想的是要不要再這裡將他殺死,李世民恐怕就不會有這麼好的興致了。

看着李世民昂首挺胸,走起路來也是虎虎生威,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的感覺。秦瓊心中暗自一笑。想道:“這恐怕就是世人常說地龍行虎步吧。”隨之笑了一下。

楊廣對李世民好生勉勵了一番之後,方纔和衆人商議退兵之事。

秦瓊卻是沒有隨同楊廣一起前往洛陽,而是返回了張掖。

返回張掖之後,秦瓊才知道。爲什麼在楊廣遇險的時候,沒有聽到靠山王楊林的消息。

李密卻是已經上了瓦崗,漸漸有取代瓦崗之主翟讓的趨勢。

朝廷多次派人圍剿竟然是一次次地敗退。

就連張須陀也差點死在戰場上,如果不是姜鬆拼死救援,恐怕張須陀這位關中危矣能夠遏制瓦崗寨的大將就會隕落。

張須陀失敗一次之後,卻也是謹慎了許多。

楊廣的三次征討高麗,將大隋的國力不知道消耗了多少。張須陀手中的兵馬可以說是中原僅剩的一些精兵。

隨上張須陀上次戰敗,在兵力上,張須陀也是落在了下風。而李密在奪取了洛口倉之後大肆招兵,坐擁雄兵四十萬,已經成爲大隋最大的隱患。

楊林在得知洛口倉被攻陷之後也是緊張了起來。帶着自己地十三家太保就趕往洛陽。準備將瓦崗寨一舉消滅。

楊林雖然說hnyongwuhn對於用兵也是有相當的經驗。可是他所面對的卻是一個近乎妖怪的人物---徐世績徐茂公。

雖然說楊林手中的士卒精銳程度上超過李密手下地瓦崗軍,可是瓦崗軍地時期卻遠遠的超過了楊林手下士卒。再加上徐茂公這個妖怪一般的人物,將楊林竟然也是壓制的死死的。所以就算是楊林得到楊廣被圍在雁門郡的消息之後,也是無可奈何。

等到楊廣回到洛陽之後,楊林便將手中的大軍交給張須陀暫時統領,自己返回洛陽準備勸諫楊廣,讓陽光收斂一些。

可是楊林的勸說卻沒有讓楊廣有絲毫的改變,依然是我行我素。

不過楊廣對楊林畢竟還是有些顧忌,而且每天聽楊林地嘮叨。讓楊廣心中極爲的煩躁,便籌劃着再次下揚州。

楊林心中畢竟對戰場擔心的多一點,在洛陽呆了沒有多長時間便返回了前線。

楊廣趁着楊林不在,趁機提出了三下揚州之事。納言蘇威聽到陽光準備第三次下揚州的時候,在金鑾殿上死諫,卻依然無法改變楊廣的想法。

昌平王邱瑞看到楊廣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忙出班奏道:“陛下,蘇大人所言雖然說有些危言聳聽,不過也是爲了我大隋江山。陛下還請息怒。”

楊廣冷着臉點頭說道:“既然昌平王求情。那就饒他一命,回家休息去吧。”

看着蘇威失魂落魄的離開。殿上一干正直的臣子都是有些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覺。

楊廣將蘇威趕走之後有接着說道:“下揚州之事不必再議,爾等下去準備就是了。”

昌平王無奈之下只得說道:“陛下,雖然天下太平,可是也難保有人心懷異心。若是再有楊玄感這樣地人,對我打碎江山還是會造成一些影響。”

聽到楊玄感,楊廣也是有些警醒,問道:“那依老王爺之見……?”

邱瑞忙說道:“上柱國、護國公、安西大都護秦瓊坐擁數十萬大軍,陛下可讓其帶兵前來洛陽,有秦瓊在洛陽,定能護佑兩京安全。就算是再有楊玄感之類也可無憂。”

楊玄當初造反,對楊廣造成地震動還是相當大的,再加上自己在雁門郡遇險地時候,竟然只有秦瓊等人前來援救,楊廣對普通的臣子的信任是大大的下降,對於將秦瓊調回來也是沒有絲毫的異議,當時就答應了。

邱瑞對秦瓊離開之後西域的形式也是相當的不放心,可是大隋的國本畢竟在中原,如果丟了中原,就算是西域經營的再好也沒有什麼作用。

所以只好狠心讓秦瓊回來,西域的事以後再說。

發出聖旨讓秦瓊前來洛陽之後,楊廣怕楊林聽到消息之後前來阻止自己的行程,不等秦瓊到來,直接就帶着自己的驍果衛與文武百官,順着大運河向着揚州行去。

等楊林得到消息的時候,楊廣已經去的遠了,不過這一次楊林也是鐵了心要頂住陽光了,聽說楊廣已經傳旨讓秦瓊前來東都洛陽之後,便將自己麾下的兵馬分出一半讓張須陀統領,繼續抵擋瓦崗寨的進攻,自己帶着剩下的十多萬人馬向着揚州追去。

楊廣不知道的是,他這一次離開東都洛陽就再也沒有回來。而他這一路上也是艱險重重,他這一輩子最危險的事基本上都發生在這一路上。

遠在張掖的秦瓊在接到聖旨後,雖然明知道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可是當這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還是有些難受,輕嘆一口氣,獨自一人在院中做了整整一個下午。當天晚上秦瓊便下令讓大軍整頓,隨自己前往東都洛陽。

秦瓊麾下五十萬大軍,秦瓊決定帶走二十萬騎兵,十萬步卒,剩下的都留在西域。秦瓊走後,西域的事務都由安西都護裴仁基處理,裴仁基的兩個兒子,元龍、元虎與李達一起統領秦瓊留下的大軍。

秦瓊帶着自己的三十萬大軍一路不停,迅速向着東都洛陽行去。秦瓊已經感受到歷史發生了一點點的變化,他害怕在這段時間發生什麼變故。

等秦瓊來到東都洛陽之後,卻是受到了東都市民百姓的熱烈歡迎。這幾年來就算是身爲大隋東都的洛陽也不是那麼的安寧。

楊玄感的大軍差一點就打進了洛陽城,讓洛陽城的百姓相當的惶恐。現在看到秦瓊的大軍進駐洛陽城,洛陽的百姓都是安心了不少。

雖然說大隋這些年來威望越來越低,可是遠在西域的秦瓊卻是不停的打勝仗,在大隋士民百姓之中的威望越來越高,儼然已經是大隋的擎天之柱。

就在楊廣離開東都洛陽,坐上自己的大龍舟,順着大運河向揚州前行的時候,一場針對他的暗流已經悄然出現。

“主公,昏君楊廣此次突然下揚州,身邊卻沒有多少士卒,對我們來說是一次相當好的機會。只要我們能夠將昏君捉住殺死,我瓦崗寨必將成爲天下羣雄之首。”

一位面容清逸的中年人對坐在自己面前的李密高聲說道。

這位對着李密侃侃而談的便是瓦崗寨兩位之一魏徵!未來的一代名臣。

李密聽到魏徵的話,轉頭看向一邊的徐茂公。徐茂公起身說道:“主公,此次確實是一次機會,只要我盟能夠將昏君抓住,對我瓦崗寨來說確實是一件相當好的事。”

聽到兩位軍師都是這個看法,李密也是一陣心熱。不過很快便冷靜下來問道:“兩位軍師,雖然說昏君楊廣帶領的人馬並不是很多,可也有二十萬之衆。單靠我瓦崗寨一家恐怕無法拿下。”

魏徵冷着臉說道:“我們可以邀請天下諸家反王一起動手,想來他們也是不會拒絕的。”

“那我們應該在什麼地方圍堵昏君?”李密皺着眉頭問道。

徐茂公與魏徵對視一眼,徐茂公讓人將地圖拿來,對李密說道:“我們可以在四明山圍堵昏君。此地乃是昏君前往揚州的必經之路,而且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李密看着面前的徐茂公與魏徵,心中涌起了一陣不悅,知道這兩位軍師恐怕在下面早就商量好了,然後才告訴自己。

第136章 戰南陽3第57章 偷襲第一四章 戰南陽7第61章 水戰(下)第38章 舉薦第151章 突厥牙帳第31章 伐陳(完)第25章 伐陳5採石磯第148章 機關算盡第111章 除患(下)第105章 出征東突厥4第91章 乞降第7章 宿命的相逢第56章 糧草第172章 議事第99章 惡少2第211章 李元霸之死第64章 詐第47章 不戰而勝第112章 小登科第178章 花刀第119章 漢王反第六十八 掌泉州第129章 姨父第157章 西行第205章 朝議上第185章 怪物之間的戰鬥第10章 大帳內羅藝套話第188章 李元霸第203章 逃逸第21章 伐陳1第75章 親事第207章 李淵稱帝第177章 成都掌軍第144章 鬧花燈(上)第16章 列陣第17章 校場比武1第10章 大帳內羅藝套話第62章 相遇第49章 設計第13章 參軍1第70章 平叛第一功(2)第69章 平叛第一功第182章 暗箭第163章 元慶(下)第17章 校場比武1第176章 三雄揚威3第209章 人豈可不爲帝第101章 邊關急報第19章 校場比武3第183章 三雄大戰天寶將1第149章 出征吐谷渾第112章 小登科第38章 舉薦第25章 伐陳5採石磯第56章 糧草第44章 衝陣第143章 洞房花燭第132章 禍端第171章 三下揚州第76章 認親1第8章 爲報仇羅藝起兵第195章 分裂!第一六〇章第9章 回馬槍還看誰使第101章 邊關急報第135章 戰南陽2第60章 水戰(上)第187章 秦瓊到來第86章 互傳1第99章 惡少2第53章 猛於虎!第198章 見面第9章 回馬槍還看誰使第37章 遊山明志第54章 後山第12章 習武第179章 好快的刀第85章 初到臨渝關第28章 伐陳8第44章 衝陣第25章 伐陳5採石磯第25章 伐陳5採石磯第136章 戰南陽3第128章 五王第144章 鬧花燈(上)第203章 逃逸第35章 箭術1第21章 伐陳1第28章 伐陳8第76章 認親1第176章 三雄揚威3第85章 初到臨渝關第146章 鬧花燈(下)第145章 鬧花燈(中)第136章 戰南陽3第94章 宿命第81章 十三太保(下)第206章 朝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