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站穩

無論離開多久、去了哪裡,薛白似乎總會回到長安。

沿朱雀大街坊牆上停着的幾隻鴿子被馬蹄聲驚飛,白色羽毛與青瓦紅牆相映,更遠處的佛塔傳來悠揚的鐘聲,一切都讓他感到熟悉。

一路到了大明宮,等候在城門處的將領都是老面孔了。

郭千里臉上掛着大咧咧的笑容,向薛白行禮,道:“雍王,我雖一仗沒打,但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纔是最難的,雍王說是吧?”

薛白與他相熟,遂玩笑道:“郭將軍用兵出神入化。”

郭千里打趣了一句之後,上前,小聲地向薛白稟報了幾句。

“太上皇在大明宮,當時情形,我認爲遷到大明宮守着穩妥些……”

“知道了。”

原本,李隆基幽居於太極宮,這次必然要趁着李琮出逃而想要攬權,能入主大明宮很正常。至於郭千里說是出於守衛考慮,薛白也能接受這理由。

反正不論李隆基奪權進行到哪一步了,薛白一回來便是打斷了這個進程。

郭千里表面看着大大咧咧,心裡其實忐忑,此時見了薛白的態度,方纔放下心來,退到了後面。

他走了幾步,忽然見了隊列中站着一個異常顯眼之人,不由瞪大了眼睛,揮手道:“李太白!”

李白一隻手背在身後,一隻手撫須,正仰頭望着遠處的宮闕回想着任翰林學士的過往,感慨時隔多年竟還再回到了長安。忽聽有人喚他,轉過身來,他先是認了一下,似乎沒認出郭千里。

“李太白,可還記得我?當年我執守宮門,你每日到翰林院,常常相見哩。”

這一說,李白就想起來了,朗笑道:“當時我常飲得爛醉如泥,將軍還扶着我覲見天子。”

“對對對,你還給我寫過詩哩!”

“記得,記得。”

李白一生寫過太多詩,張口要念,一時又有些忘了,手舉在那兒上下晃了晃,數着韻。

郭千里跟着用手比劃了兩下,開口提醒了詩的前兩個字。

“將軍……”

兩人對視了一眼,那詩終於脫口而出。

“將軍少年出武威,入掌銀臺護紫微。”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

兩人的聲音到後來都漸漸弱了,最後停了下來,略有些尷尬。

郭千里撓了撓頭,臉上的笑容還在,卻是僵了許多。

李白問道:“將軍莫非不是羽林軍陶將軍?哈哈,是我認錯了,近年眼力不濟,眼力不濟。”

郭千里頗爲幽怨,才知李白原來給這麼多禁軍將領都送了詩,連句式都是差不多的。

雖然心裡受傷,他其實爲人豁達,倒沒甚不滿,就是不知該如何緩解眼前的尷尬。

反而是前方的薛白聽得動靜,過來隨口給李白解圍,道:“一定是郭將軍與陶將軍長得太像。”

“哈哈哈,對,我和陶將軍長得太像了。”郭千里連忙附和,心裡卻在想到底是哪個陶將軍能與自己相比。

李白也是大笑,攬着郭千里的肩,當即又作了一首新的詩。

“狂風吹古月,竊弄章華臺。北落明星動光彩,南征猛將如雲雷……”

只是重回長安而已,連酒都沒喝,卻已有醉的氣氛。

“功成獻凱見明主,丹青畫像麒麟臺!”

隨着李白最後一句詩落,大明宮那雄壯的宮門也緩緩打開了。

太陽也從雲朵後出來,照耀在衆人臉上。

郭千里心知李白這次的詩不是寫給他的,畢竟平定江陵之亂他沒有去,但不知是寫給誰,是寫給雍王嗎?還是寫給李白自己?

~~

薛白邁步進了大明宮,穿過長長的青磚路面。

他在宣政殿的石階下停住了腳步,見到一個披着皇袍的身影正立在上方注視着他,那是太上皇李隆基。

李隆基沒有拄拐,本是由高力士扶着,但見到薛白之後,有些倔強地推開高力士,獨自站在那,巍然不動。

似乎在宣示他還沒老,還能站得穩。

他眼神威嚴,像一頭猛獸在表示自己的地盤不容侵犯。

薛白卻根本沒有必要去與一個老頭比誰站得穩,迎着李隆基的目光,一步一步走上石階。

“好孫兒。”

李隆基一開口,眼神裡的兇光立即就褪了下去,換上了一副慈詳和藹的表情。

他之所以是這個態度,背後有很多的考慮。

事實已經證明了,幾個親兒子對他有着極深的戒備。李亨與他逃路到一半就發動了兵變,擅自稱帝;李琮當了皇帝之後對他嚴防死守,寧交權於宦官都不還政於他;李璘打着孝順的名義起兵,一到長安就死活要當皇帝,而非請出他這個太上皇。

可若拋開固有的思路,換一個角度想,薛白想要監國而根基太淺,反而需要倚仗他這個太上皇來增加影響力。

換言之,若暫時不去考慮祖宗基業所面臨的風險,僅從李隆基個人掌權之路來說,他是願意與薛白合作的,也沒有別的方法。

只要讓他逐漸站穩了腳根,對付一個“孫子”自然有辦法。

薛白這邊,他不像李璘傲慢,更瞭解時局,知道眼下還不是稱帝的好機會,還需要以李氏的名義執政朝政。可他卻不至於讓李隆基擺着所謂祖父的譜來拿捏他。

“朕諸多子孫當中,唯有你最像朕。”李隆基以欣慰的語氣道:“現在兩個逆子禍亂社稷,唯有讓你監國,朕才能放心啊。”

“見過太上皇。”

薛白執了禮,一擡眼,目光銳利地盯了李隆基一眼,似有殺氣從眼中閃過。

李隆基吃了一驚,下意識往後仰了仰。

這原本只是個很小的動作,可薛白卻是怕他摔倒,猛地衝了過去。

“太上皇!”

驟然見一道人影撲來,還是居心叵測的薛白,李隆基連忙後撤,想要躲開。剛退了兩步,腳步就站不穩了,踉蹌了一下。

薛白一把扶住他。

李隆基才穩住身形,被薛白一扶反而隨着那雙有力的手晃動了幾下,幾乎摔倒。

“殿外風大,太上皇老邁,豈可在此久站,快扶太上皇去歇着!”

薛白的語氣嚴厲透着些焦急,像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一個盡心行孝的後輩,更像家裡那個真正能主事的頂樑柱。

很快就有一隊宦官過來,扶着李隆基就往殿後去。

自李琮出奔以來,其實李隆基已經使出了很多奪權的手段,且頗有成效。今日本打算壓一壓薛白的氣焰,再通過言語交鋒,或伴隨着一些彼此妥協,鞏固住一部分權力。

卻沒想到,甫一相見,薛白就以這樣的方法要將他重新幽禁起來。

萬般手段還未施展,卻比不過薛白最直接的兩個優勢——年輕、有力。

一陣混亂之後,李隆基被帶了下去。

薛白看向了臉色各異的朝臣們,沒給他們說話的機會,先開了口。

“太上皇雖身體不好,猶關心着社稷大事,我等豈可不盡心竭誠、披肝瀝膽?!”

衆人一愣,還是陳希烈先應道:“自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太上皇既命我監國,我便暫擔大任。”

關鍵時刻,薛白一點都沒有推讓,直接就下了幾道命令。

他派郭千里前往奉天迎回聖人,同時,歷數竇文揚及其黨羽的十大罪狀,罷其一連串的官職,命人羈拿竇文揚。

他遣使安撫郭子儀,稱自己並無謀篡之心,只是暫時監國,待聖人歸朝便會還政,眼下當以安定爲重,避免兵戎相見。

另外,他還詔告天下李璘並非舉兵造反,而是出於擔憂太上皇而入京除奸宦,雖無逆罪,但有違律例,罷其一應職務,保留其爵位。

這些是大事化小的態度,完全是出於迅速穩定時局的考慮。

各種政令一出,包括降將季廣琛在內的一應永王部衆很快就歸順了,薛白得以順利接手了長安防務。

短短兩日之內,長安城風平浪靜,百姓都放下心來,集市重新開張,商旅開始做生意。

~~

李璘並不知自己被薛白赦免了,被郭子儀麾下部將拿下之後,還在不停地宣稱薛白纔是反賊,希望能說服對方,進而說服郭子儀出兵攻打薛白。

“我說的都是真的,薛逆曾慫恿我起兵,與我約定平分天下,信還在我懷中,我正是爲了平定他而來,怎麼我反而成了反賊?”

正說到這裡,忽然有慘叫聲從帳外傳來。

之後就是密集的馬蹄聲與廝殺聲,殺過來的人顯然不少。

李璘眼見那些看守他的士卒出了帳,再也沒有回來,心中猜測該是自己的部下前來救自己了,不由涌起了希望。

否則,豈還有別人會襲擊郭子儀的兵馬?

待慘叫聲越來越稀疏,外面有人喊道:“找到永王了!”

“我在這裡!”

李璘大喜,連忙喊道:“快救我!”

上蒼沒有辜負他,很快就有人進了帳。

“你們可是來救我的?”

“哈哈,找到永王了!”幾個士卒卻是一擁而上,粗暴地一把摁住李璘,紛紛嚷道:“我的!我首先擒下賊首!”

最後這二字入耳,李璘一愣,頓時有如墜冰窟之感。

他與妻兒一起被拖出了帳,只見地上鋪着數十具屍體,鮮血遍地。

數不清有多少人執着刀圍着他們這一片營地。

“是……是哪位將軍?”

“招討使、關中兵馬副元帥,周智光!”

李璘恍惚地看着跨坐在馬上的那個男子,對於那兇狠暴戾的面容感到十分畏懼。

他覺得周智光的名字有些耳熟,卻實在想不起何時聽說過有這樣一個大將,也不知是李琮麾下、還是薛白麾下。

“將軍誤會了,我並非謀逆。”李璘遂把薛白纔是逆賊的那些話又重新說了一遍。

周智光滿不在乎地聽着,臉上已浮起了可怕的獰笑。

終於,他打斷了李璘的話,叱道:“永王若非反賊,末將以及這些將士們的功賞從何而來啊?!”

李璘一愣,沒想到有臣子會明目張膽地吐露這等言語。

“我是皇子親王,你是想踩着我立功不成?”

“不錯!”

對着這種冥頑不靈的兇惡之徒,李璘愈發慌了,只好道:“我要見皇兄,帶我去見皇兄……”

“不必了。”

周智光既然敢對李璘吐露心聲,就沒打算讓李璘活着見到李琮,徑直下令道:“斬!”

李璘不敢相信,他堂堂親王,天子之弟,且不說有沒有真的造反,就算有,也不是一個臣子能輕易殺的。

“你怎敢?這是先斬後奏,你就沒想過後果……”

“噗。”

周智光見部下不敢動手,沒耐心繼續等,親自上前搶過那柄大刀,一刀便斬下了李璘的人頭。

頭顱掉在地上,嚇得一旁李璘的妻兒尖叫不已。

“噗、噗。”

連着兩聲響,周智光竟是把他們也斬了頭。

“我不敢?”

周智光丟了刀,竟是一腳踩在李璘的頭上,然後一踢一踮,把頭顱踮起,一把拎在手上。

端詳了一會兒,他下令把首級裝匣,呈到奉天向聖人報功。

至於從李璘身上收到的東西,包括舉證薛白的那一封信,他也一併收了。

“永王反,雍王也反。”周智光不以爲然地念叨道,“無妨,都是我立功的墊腳石。”

他以貧賤身份一夜之間躍到眼前的高位,自然得意非常忘了自己是通過巴結宦官而走的捷徑,只認爲全是憑自己的本事。他見過懦弱的天子,不過如此。他比天子更有天子之氣,於是愈顯桀驁。

“出發,去郭子儀軍中!”

~~

郭子儀幾乎是同一時間收到了兩封詔令。

第一封是聖人命周智光替代他統兵的旨意,得到這封聖旨的過程卻有些許驚險。

當時並未有宦官前來傳旨,而是周智光趕到他的大營外,稱有要緊軍務稟報,請郭子儀相見。

但郭子儀一眼就看出來,周智光既不卸甲,也不入營,還不肯屏退身邊的親兵,必然是不安好心,他遂留了個心眼,沒有立即去相見。

等了大半日,便有哨探歸來,稟報了周智光襲擊他的部將並斬殺永王之事。

郭子儀聞言怒不可遏,幾乎就要出兵攻打周智光,到了這時,周智光纔派人送來聖旨,要求郭子儀交出兵權。

軍中將領頓時譁然,說什麼的都有,有痛哭流涕、不願郭子儀離開的;也有暴怒如雷、要斬殺周智光的;甚至有人揚言要兵進奉天,剷除聖人身邊的奸邪……

“節帥若再不殺奸宦,社稷就要毀於一旦了!”

“都住口!”郭子儀拍案喝叱道,“勸老夫清君側,伱欲反不成?老夫先殺了你!”

衆將沉默,悲傷不已。

正是在這個時候,第二封政令到了,是從長安來的,有太上皇與三省的印章。

內容是,朝廷已讓雍王監國,雍王希望郭子儀能與他共同迎回聖人,結束動亂。

諸將一聽,又有了對比,自然是萬分認同這道政令。

可其中有一個頗關鍵的內容,就是殺竇文揚。這與方纔軍中激進者所言相同,都是違背聖意,行同造反。可這既是出自朝廷的政令,郭子儀的觀感就有些不同了。

“節帥還在猶豫什麼?若放着賢明的政令不執行,反而遵守這昏庸的旨意,難道不是愚忠嗎?”

郭子儀卻沒有第一時間決斷,想了一整晚之後,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人送入長安,邀雍王一晤。

他請薛白出城,在渭水橋上相談,想必薛白是不敢來的但這本身就是一種試探,看薛白的誠意有多少,之後也許會在禁苑,或長安城內談。

沒想到,當天就有了答覆,薛白答應出城相見。

大唐開國之初,太宗皇帝也曾與頡利可汗在這座便橋上會盟,郭子儀不敢拿這次的談判與之相比,卻還是頗欣賞薛白的膽魄。

一切安排妥當,兩日後,就在信使回報雍王已經出城,郭子儀也打算動身之時,周智光再次送來了一封信。

這次,送來的是薛白寫給李璘的信,上面確是端端正正的顏楷,內容則是薛白慫恿李璘造反。

“周將軍當時見此罪證憂急衝動,殺了永王,此事雖有錯,卻是出於報效國家的拳拳之心。另外,聖人之所以會降旨暫免郭節帥之權,也是因此罪證而有所顧慮,唯請郭節帥萬不可與逆賊同流合污啊!”

郭子儀接過這封薛白的罪證,神情嚴肅。

若這一切是真的,他竟能夠體會聖人罷免他的這個考量了。

“郭節帥若要證明自己的忠心,也簡單。”信使道:“只需拿薛逆的首級呈於聖人,聖人自會收回成命。”

~~

渭水潺潺,兩邊各有士卒列陣。

薛白走在便橋上,扶着橋欄望向遠處,感慨道:“天氣真好啊。”

“正是好時節。”

“若無戰亂那就更好了,踏青,放個風箏,躺在柳樹下睡一覺。”

薛白說着,沒聽到郭子儀有所反應,轉頭看去,忽問道:“郭公可是有心事?”

郭子儀伸手入懷,拿出了一封信。

“老夫本在懷裡藏了一把匕首,但思來想去,還是想向雍王當面求證。”

“哦?”

薛白接過信,看了一眼,啞然失笑,道:“很像我的字跡,但失於匠氣了。”

郭子儀訝然,道:“這並非雍王手寫?”

“我拿些手稿給郭公,一對比便知。”薛白道,“我若要造反,從范陽起兵南下,或是一開始就不平定史思明,放着你與李光弼在河北與之牽制,我自可在長安獨掌朝綱。何必平了史思明,而唆使李璘起兵?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郭子儀道:“雍王也許是養寇自重平大寇、養小寇,否則當時太上皇在蜀郡,你爲何放諸王到太上皇身邊?”

“豈能算得這般精準的?”

薛白不以爲然地搖搖頭,嘆息道:“當時我若不放人,是不忠,可順着太上皇心意,依然還被懷疑是別有用心。我居長安是錯,鎮范陽也是錯,何時才能證明自己的清白?”

“身入朝堂,猜忌永遠都是免不了的啊。”郭子儀也不由感慨。

“是啊。”薛白道:“局中人,不由己。”

他隨手把自己的“罪證”還給郭子儀,轉向奉天的方向,開口說起正事來。

“就拿竇文揚一事來說吧,我今若不管,縱容他操縱聖人,郭公難道就會相信我的忠誠坦蕩嗎?你們要我放權,我已照做過一次了,遠赴范陽,可結果成了這個樣子。時至今日,我還要向郭公證明心跡?不去除佞宦,反而剖腹自證嗎?”

郭子儀默然良久,一揚手,把那封薛白寫給李璘的信拋進渭水。

竹紙在水面上漂了一會,很快被捲入河水,再也不見。

其實,薛白早就看出李璘的野心,把李璘作爲他養寇自重的那個“寇”,那隻要一開始就讓別人代筆就行了。

而現在,不論何種陰謀詭計,都隨水而去了。

“給我五天時間,我平定周智光。”郭子儀道,“迎聖人回京。”

“好。”

~~

諸將遠遠望着便橋上交談的一老一少兩道身形,漸漸也能感受到那種平和輕鬆的氣氛,都鬆了一口氣。

待郭子儀歸來,表態願意接受朝廷的政令,衆人大喜,紛紛請令願去平定周光智。

“跳樑小醜,狂妄自大。末將只需三千兵馬,便教他全軍覆沒!”

“不必着急。”

郭子儀卻沒有發號施令,只讓衆人回營。

他遠道而來,兵力又多,糧草壓力比周光智大得多,李琮又不願意補給他,現在其實已經到了糧草告罄的時候了。

所幸,長安城運了一批糧,緩解了燃眉之急,之後郭子儀傳告所有的士卒,說關中久經戰亂,田地荒蕪,如今既然諸將士回來勤王,立下功勞,加之原本就有許多是關中人,願意留下屯田的皆可報名,依功勞分配田畝。

消息一出,郭子儀麾下士卒反應還算平靜,他們在隴右原本就開了田,如今放棄反而要損失一年收成。反而是周智光的士卒聽聞之後,很快就躁動起來。

周智光帶來的兵馬很雜,除了京城中的禁軍,還有關中各地的援兵,以及臨時招募的新兵。

這些人都不想打仗,且大多數都是原本在關中種地的百姓,一聽自己的田地要被分給別人,士氣大跌。緊接着,郭子儀又讓人散佈戰亂已定,馬上要迎天子回朝、論功行賞的消息,更是讓他們沒了戰意。

周智光大怒,接連鞭打、嚴懲軍中怠惰的士卒,試圖激起他們的鬥志。

而正在此時,郭子儀竟是隻帶了寥寥數名扈從,抵達了他的營門外。

“周智光既稱有軍務要報,本帥今日來了,且讓他出來相見。”

周智光一聽,認爲這是除掉郭子儀的好時機,當即祭出聖旨,點齊兵馬出營,要逼郭子儀讓出兵權。

他殺伐決斷,出了轅門,見郭子儀真來了,當即就下令圍住那寥寥數人。

“郭子儀,我奉旨來代你統軍,你卻抗旨不遵,勾結叛逆,圖謀不軌,可知罪?!傳令下去,拿下他!”

郭子儀駐馬而立,身影巍然,只有頜下的長鬚隨風而動。

面對構陷,他沒作解釋,昂然應道:“周智光,你桀驁跋扈,枉爲人臣!”

只是這一句罵,郭子儀甚至沒有下達任何命令,周智光身旁的兵將們卻已有人大呼了起來。

“隨郭節帥平賊!”

周智光一愣,憤然回頭就要怒叱。

迎面,卻是倏然閃過的刀光……

第497章 機會70.第70章 夾縫生長201.第198章 發報人246.第243章 欲令其亡,必令其狂127.七月總結(感謝月票金主“愛愛他家大可第628章 自在第554章 宰相班子247.第244章 取代——第245 九月總結第625章 軟弱266.第264章 定罪257.第255章 新田297.第291章 消失的奏章30.第30章 勢力網199.第196章 賜婚第390章 心證157.第154章 餿主意第632章 唯我獨尊第566章 又見和離第466章 燕帝第606章 一點小改變第500章 富貴險中求85.第85章 天子庠序第553章 執政332.第324章 今時寵第356章 夾擊第576章 紅丸第538章 親政214.第211章 法海144.第141章 書坊52.第52章 贈禮第364章 積怨204.第201章 還債192.第189章 輸贏138.第135章 分利第460章 寶雞309.第303章 獻策43.第43章 滿堂驚貴第596章 鬆動第610章 求情第434章 渡河第394章 北風行87.第87章 飲中八仙歌第612章 陽奉陰違第567章 內鬥第570章 融洽277.第273章 禁歸296.第290章 師徒第482章 綺念第493章 夢非夢第563章 寺產208.第205章 攀附裙帶第564章 俗世的快樂第421章 假太守第600章 瞞第589章 攪動第544章 服衆第462章 忠與逆第557章 新官上任52.第52章 贈禮23.第23章 撿來第444章 內應241.第238章 動手(求月票)第440章 威嚴落地第603章 書僮233.第230章 敵我第546章 印象第557章 新官上任283.十月總結、活動預告(感謝月票金主“捏嗎”)第488章 明朗238.第235章 誰負責第609章 變法第472章 靈武第446章 豬龍第405章 還沒反93.第93章 罪名29.第29章 金吾衛第611章 陷害273.第269章 首陽晴曉第3章 北海如象第630章 天欲變第389章 一條船上的人第401章 擺棋246.第243章 欲令其亡,必令其狂第630章 天欲變第562章 邦交第552章 少陽院第540章 有理說不清125.第123章 共識第505章 招降345.第337章 瞞住第391章 忤逆不孝第450章 驅狼吞虎35.第35章 狠角107.第107章 怪圈25.第25章 攀高枝第495章 漁翁之利第355章 兵臨城下214.第211章 法海第391章 忤逆不孝324.第316章 太池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