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賢

禁苑,龍武軍行營。

昏暗的甬道中,有士卒帶着幾個文士打扮的中年人走過,在廨房外稟報道:“郭將軍,永王的使者到了。”

“唔。”

屋子裡響起了沉悶的回答,好一會兒,郭千里才半睡半醒地道:“進來吧。”

楊序、李臺卿等人入內,只見一個滿臉虯髯的大漢正坦着圓滾滾的肚子半倚在榻上,打着哈欠,屋子裡還有一股濃烈的汗臭味。

“我等奉永王之命,前來宣慰郭將軍。”楊序雙手遞過一份禮單,道:“這是給將士們的賞賜,將軍過目。”

郭千里睡眼惺忪,瞥了那長長的禮單一眼,大概是沒看出它的份量,因此沒有太大的反應,依舊是一副擺譜擺到天上的樣子。

“知道我爲何放永王入長安城嗎?”

“將軍深明大義。”

“嘿。”郭千里道:“永王不是說了嗎?他要除奸宦,殺竇文揚。那殺唄,我早看那宦官不順眼了。”

楊序一時無言以對,道:“事情不是這般簡單。”

當然不簡單,這是永王想當皇帝的事。

他原本以爲只要進了長安就行,可惜能力、威望不夠,面對長安的官員將領們,反而不知該怎麼服衆。

所以前來一個一個地勸說。

“我是這麼想的,殺了竇文揚。聖人還是會信任別的宦官,這禍根,出在聖人身上……”

“怎麼?”郭千里喝問道:“你這話是何意?還想閹了聖人不成?指斥乘輿,不想活了?!”

楊序張了張嘴,差點就說自己就是來造反的。

偏偏郭千里不捅破這層窗戶紙,他也有些不好意思。

還是一同前來的李臺卿更乾脆,道:“郭將軍可曾想過擁立永王登基?從龍之功,王侯自取。”

郭千里掏了掏耳朵,問道:“憑什麼?”

李臺卿見他如此反應,緊張地舔了舔嘴脣,問道:“郭將軍想要什麼,儘管開口。”

“我想要什麼?”

郭千里想了想,自己也有些迷茫,把指甲裡的耳屎對着楊序一彈,沉吟道:“我想要……興復大唐,再造盛世!”

他功成名就、衣食不缺,想到後來,說出這八個字還有些興奮。

李臺卿愣了一下,當即變了臉色,脫口而出道:“你果然是雍王一黨?!”

楊序連忙拉了拉他,李臺卿馬上就意識到自己失言了。

郭千里哈哈大笑,問道:“你們也覺得還得是雍王能興復大唐?”

“雍王身世可疑,能有今日之爵位已是莫大恩典,如何比得了永王?永王纔是諸王之中最賢者……”

“郭某不在乎這些。”郭千里連連搖手,原本就半倚着的姿勢更顯得慵懶,大咧咧道:“我還真就告訴你們,我纔不是雍王一黨,就算我和他還算親近,我也不會跟着他奪位。”

楊序、李臺卿大喜。

郭千里卻接着道:“總之,造反的事我不幹,既不跟雍王造反,更不會跟永王造反!現在雍王沒造反,永王造反了沒有啊?!”

“永王他……沒有。”楊序道。

“沒有沒有。”李臺卿道:“永王是奉詔入京除奸佞,並非造反。”

郭千里一聽,徑直就在他們面前躺下了,肚皮依舊坦露着,黢黑的長毛微微晃動。

若楊序、李臺卿有膽量,此時只需忽然暴起、用匕首給郭千里開膛破肚,也許就能助李璘成就大業。

可兩人只是看着那一撮黑毛髮愣了一會,悻悻地退了出去。

郭千里睜開一隻眼看着他們的背影,嘟囔道:“永王這廢物,都不敢親自來見我,竟還想當皇帝。”

他翻了個身,就要再睡過去,卻有親兵過來,遞上了一封信。

郭千里一看那筆跡,當即精神起來,倏地站起身道:“好嘛,總算要回來了。”

~~

李璘一臉期待地迎回了楊序、李臺卿,問道:“如何?”

“臣等有負大王重託,未能說服郭千里。”

“怎會如此?”

李璘好生失望,如此一來,他就不能通過武力控制宮城以及百官了。

一旁,季廣琛見狀,正打算開口勸李璘退而求其次,放棄登基轉而助太上皇重掌權力。

登上權力巔峰的路本就該一步一步地走的。

然而,楊序見到李璘如此失望,先開口道:“臣有一個辦法。”

“說!”

“長安城的文官武將們之所以不配合,無非是因爲輕視大王,認爲大王兵力不多。大王若在夜裡把士卒們悄悄派出城外,待到白天再當衆列隊入城。造出有援兵源源不斷的景象,長安官民自然會敬畏大王,奉大王爲天子。”

季廣琛一聽就皺了眉。

這幾日江陵沒派出更多的援兵來,他覺得十分奇怪,已經派人去打探了。說回眼前,要想服衆,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用小伎倆來提高威望,等到李琮召集各路勤王兵馬,或者薛白舉范陽兵馬殺來,依舊難以抗衡。

他正要開口相勸,李璘已拍掌叫了一聲“好!”

“便依楊先生這妙計行事。”李璘道,“到時見我兵勢大振,且看誰還敢與我推三阻四!”

如此數日,長安官民見到永王每日都有援軍不斷進城,態度果然發生了變化。

就連韋見素每次見李璘的態度都恭敬了許多,甚至表示他要登基也並非不行,現在只擔心李琮那邊再提兵反攻長安。

李璘就問楊序,是否只要再假裝增兵直到把李琮也嚇倒了,皇位就到手了?

“正是如此。”楊序道,“試想,一個望風而逃的懦弱之主,聽聞大王兵勢雄壯、援兵絡繹不絕,豈有不降之理?”

“哈哈哈哈。”

李璘不由大笑,意氣風發。

恰在此時,季廣琛大步進來,稟道:“大王,出事了。半月前雍王已攻克江陵,後與山南、淮南、河南等諸路兵馬合兵,逼近長安了。”

李璘臉上的笑容漸漸止住,臉色難看,正待發火。

壞消息卻還沒完,季廣琛又道:“另外,郭子儀已率兵自西而來,快要抵達奉天了。”

李璘幾乎是跳了起來,惱怒道:“這是何意?我舉江淮之兵攻取長安,難道還不能成事嗎?!”

他似乎還不明白,進入長安並不代表着天下人就會奉他爲皇帝。

季廣琛十分失望,心想一個自幼在十王宅裡享樂的皇子,也只有這點見識了。

但他還是按捺住心中的不耐煩,給李璘出謀劃策,道:“大王,時至今日,唯有請太上皇出面證明大王舉兵歸京並非造反,而是奉詔除奸。如此,或可阻各路兵馬進兵。”

李璘又怒又怕,煩躁不安地咬着手指,道:“有用嗎?太上皇出面,他們就能不進軍嗎?那個薛逆可就從沒把太上皇放在眼裡。”

他似乎忘了,就是在不久前,他才說過薛白算什麼東西。

諸路勤王兵馬之中,季廣琛最忌憚的也是薛白,思忖着,回想到薛白曾經與李璘作的約定,終於給了一個讓李璘驚詫萬分的建議。

“大王可與雍王合作。”

“什麼?!”

李璘氣急道:“我與他合作?他憑什麼?我是何身份?他又是何身份?”

哪怕薛白真是李瑛之子,那也是落罪貶黜過,淪落爲奴過,頂多是當今天子之侄。他卻不同,乃是真正的龍子龍孫。

季廣琛卻已經完全想明白了,薛白之所以慫恿李璘舉兵是借刀殺人,是借李璘之手教訓李琮,順理成章地保住兵權,可論實力,雙方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換言之,李璘這次完全就是被薛白利用了。既然如此,那不如合作。

把這些道理掰開揉碎了給李璘講了,最後季廣琛道:“秦末爭雄,劉邦與項羽約定先入關中者爲王。雖劉邦先入關中,可實力不濟也只能暫時隱忍。現在雍王迫需盟友,大王若是能支持立他爲儲君,當能保住權位,以待來日。”

“什麼?!”

李璘更驚詫了。

一開始說好了來當皇帝,進了長安李隆基卻讓他當儲君,現在好了,儲君都要讓給薛白,那他算什麼?

分明一路大勝,可結果卻越來越壞,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璘幾乎要脫口而出一個“打”字。

大不了就是打一仗,與薛白打、與郭子儀打!

“大王,事不宜遲。”季廣琛道:“末將可去與雍王談。”

李璘張了張嘴,嘴裡那句硬話卻是好半天沒能吐出來,只是臉色愈發蒼白了。

~~

奉天。

自從聖人避難至此,奉天城內外已是戒備森嚴,人心惶惶。

這日,一個好消息傳來,終於是提振了人心。

“來了!來了!”

有宦官狂奔過城中的街道,終於到了竇文揚面前,拜倒道:“援軍來了!郭子儀奉詔勤王,不日就要抵達奉天了!”

“什麼?來得這般快?!”

竇文揚聞言,臉色卻是一片煞白。

他此前已經聽說了,包括太子李俅在內的不少人對他專權禍國非常不滿,已暗中派人聯絡了郭子儀。

所以,等郭子儀的援軍一到,在所有人都認爲聖人轉危爲安之際,他竇文揚的人頭就要被砍下來祭天誓師了。

竇文揚若要保命,必須想辦法阻止此事。這幾乎是死局,可竟真讓他想到了辦法。

“我得去見聖人。”

李琮今日受了涼,身體有些不適,昏昏沉沉地,正躺在那長吁短嘆,悲憫自己命不好。竇文揚入內,先是欣喜萬分地稟報了郭子儀快抵達的消息,好讓聖人先開懷一些。

接着,他不無顧慮地道:“可是,奉天地近乾陵,乃高宗皇帝安寢之地,若是讓郭子儀大軍前來,驚擾了高宗皇帝,恐世人要指責聖人不孝啊。”

李琮訝然,撐起身坐起,道:“變亂連二接三,若驚擾早便驚擾了,豈還差這一回?”

“陛下慎言。”竇文揚鄭重其事地行禮道,“永王叛亂,卻假稱奉太上皇之詔,如今他佔據長安。必然會藉此事損毀聖人清譽。郭子儀本是奉詔勤王也會變得師出無名啊。”

李琮沉默了,還在想着這事是否這般嚴重。

所謂驚擾祖宗陵寢,若沒人提,大家裝作不知道,也就含糊過去了。可一旦有人指出來,以他的身份,是絕對不能說這件事沒關係的。

竇文揚又道:“臣以爲,與其讓郭子儀趕到奉天,不如命他直接去收復長安。倘若他能夠收復長安,即可證明他確實對聖人忠心耿耿,也免得他到奉天來萬一對聖人不利。”

“你懷疑郭子儀也……”

“臣不敢。”竇文揚道,“臣只是擔心萬一。”

李琮與他日夜相處,很快就捕捉到了竇文揚神態之間的異樣之色,追問道:“到底出了何事?說。”

竇文揚不敢說,吞吞吐吐的。

奈何,經不住李琮的逼問,末了,他只好據實稟報,稱太子曾悄悄遣人與郭子儀聯絡過。

他說的確實是實話,只是隱下了李俅派人與郭子儀聯絡的目的是爲了除掉他。

李俅年輕,做事並不穩當,能被竇文揚得知,人證物證自然也有。

證據一拿上來,李琮的眼神就陰晴不定了起來。

人心隔肚皮,畢竟李俅也不是他親生的兒子,面對現在這內憂外困的情況,李俅能做出什麼來也不好說。

“臣不敢離間聖人與太子。”竇文揚連忙道:“想必太子是有心爲聖人分憂,遣人去催促郭子儀出兵罷了。只是覺得,以防萬一,還是讓郭子儀先去收復長安爲好。”

李琮當然不可能只因聽說李俅與大將來往就做出太大反應,點點頭。

“就依你所言吧。”

“喏。”

竇文揚大喜,當即就擬了旨意,遣使者快馬送到郭子儀軍中。

這一年來,郭子儀忙着平河北、防吐蕃,好不容易捱過了隆冬,又開始主持軍屯。軍屯當然不是薛白在河北獨有的政策,兩人也算是所見略同了。

原本想的是天下太平,逐漸讓一部分將士卸甲歸田,不料變亂又起,郭子儀只好匆匆統軍前來平叛。

他都想好了此番前來,第一件事就是勸說聖人斬殺了禍亂朝綱的奸宦,然後擁護聖人回京,勸其任賢用良,勵精圖治。

不曾想,還未到奉天,一道詔令傳來,聖人竟是根本就不見他。

郭子儀難免感受到了一股失望,對於大唐的未來也愈發憂慮。

“臣領旨!”

他還是領了旨,傳令讓大軍調頭,直接前往長安平叛。李璘的那些叛軍,在他眼裡其實不算什麼。

然而,才抵達渭水,前方卻有快馬趕來,給他遞了一封信。

一看那筆跡,郭子儀眼神微凝,撫着長鬚,也不知是喜是憂。

~~

暮鼓聲遠遠傳來,從重重坊牆之間穿過,在黃昏時形成了長安城獨特的韻律。

宮城中書省,陳希烈放下手中的信紙,一雙老眼如古井無波。

“雍王回來了。”

他說了這五個字,面前的羣臣們不由自主地長舒一口氣。

這裡面其實大部分人根本不是薛白一黨,甚至還很敵視薛白,但他們不得不承認,只要雍王回來,局勢也就要走向安穩。

百官們終於是受夠了庸弱之主、無知反王的種種行徑,迫切需要一個真正的賢明之人來主持局勢。

李隆基長年的怠政,盛世之下早已積弊重重,再加上經歷了場叛亂,朝中爭權奪勢的鬥爭激烈,大唐正處於一個極複雜且困難的境地,一般程度聰明的君王都難以治理好,又何況是一直被困在十王宅中未曾受過培養的李琮、李璘。

他們努力彰顯自己的功績、拼命證明自己的賢明,落在羣臣與百姓眼裡,只是一場又一場的災禍。

該結束了。

相比而言,雍王雖身背“謀篡”之名,其實根本沒做太出格之事,他輔佐聖人的那段時間,確讓大唐緩了一口氣。

“雍王即歸朝,輔佐聖人,撫平波瀾,此社稷之幸事啊。”

聽得朝臣們如此說,陳希烈撫須一笑,心道此番可沒有這麼簡單。

之前,雍王輔佐聖人,既未爭儲,也未謀篡,卻受到諸多猜忌,外放、罷權。現在朝中大亂,雍王歸來平叛,地位豈能沒有任何提升?

“聖人不在長安,永王桀驁難馴,太上皇年邁。值此社稷動搖之際我以爲當請雍王監國。”陳希烈道,“諸君以爲如何?”

韋見素聞言,當即瞪大了眼盯着陳希烈,咬牙低聲道:“你果然是雍王黨羽。”

“非也。”陳希烈擺手,鄭重其事地道:“我始終考慮的是大唐社稷,豈會是誰的黨羽?”

事實上,李隆基能向李琮提議拜陳希烈爲相,足可證明陳希烈不是薛白的人。

他就是骨頭軟而已。

正是因爲骨頭軟,陳希烈此前能爲薛白做事,後來也能迅速轉換立場,成爲最適合平衡朝堂勢力的人選。

而現在,當薛白派人來一說,他也能馬上知道該怎麼做。

“我是以大局爲重啊。”陳希烈道,“若不讓雍王監國,這亂攤子如何收場啊?”

韋見素道:“自當請太上皇出面。”

陳希烈道:“你問問禁軍諸將,比如郭千里,他答應嗎?”

韋見素聞言皺眉,許久,終是失望地長嘆了一聲。

此事原本並非沒機會倘若李璘足夠果決,一進長安城就奉李隆基主政,再與李琮談判,承諾保留帝位讓他回長安,如此,父子兄弟們團結起來,迅速穩定形勢,又豈能讓薛白渾水摸魚?

到時李琮爲名義上的天子,由李隆基施展手段,待適合的時機再讓位於李璘,社稷自然能穩穩地在他們手中傳承下去。

可惜,終是些目光短淺、自私自利之輩,難成大事。

再一想也是啊,諸王之中但凡有英明果決之人,早年間就被太上皇或廢或殺,永王所謂“最賢”本就不過如此。

陳希烈拍了拍韋見素的背,嘆道:“伱已盡力了,可太上皇老了,也該頤養天年了。”

韋見素不由又想到太上皇與他說過的那個摔倒後被素衣孝子扶起來的夢,他真的不想辜負太上皇對他的信任,可他確實太累了。

聖人、永王,都是怎麼扶都扶不起來。

“我心力交瘁,欲辭官歸隱。”韋見素黯然道。

陳希烈點點頭,又搖搖頭,心說韋見素終究還是不夠上進。

真正上進之人怎能因這點小挫折就放棄呢?

他轉過身,看向別的官員們,繼續道:“我欲請雍王監國,還有誰反對此事?”

若是問誰人贊成,未必有多少人會站出來。可要衆人當面反對薛白,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一時之間,堂上竟是鴉雀無聲。

於是,陳希烈一邊安排人去迎薛白,一邊遣使去聯絡郭子儀,轉達朝臣的意見。

至於李璘如何處置?他並不認爲這是什麼難題,雍王還能敵不過永王不成?

~~

“你說,我是叛亂了,還是沒叛亂?”

楊序突然聽到李璘這個問題,有些發懵。

只見李璘臉色變幻,時而不忿,時而恐懼。

“我雖舉兵入京,但打的是奉旨除奸之名,不算叛亂,如今收手還來得及。”李璘喃喃道,“可我好不甘吶,好不容易到了這一步,只差一點點了。”

楊序聽說江陵城丟了,薛白、郭子儀以及各路勤王兵馬都來了,還以爲李璘已經放棄稱帝的念頭了,沒想到他還在糾結。

“大王,要不然……就打一仗吧!”

楊序本不該有這般大的膽子,但他想過了。一旦偃旗息鼓,李璘或者能因爲皇子的身份而保住權勢,像他這種出謀劃策的幕僚卻是最容易被殺。

倒不如一條路走到黑。

他遂道:“大王沒叛,本就是奉旨除奸。這奸臣有兩個,一是竇文揚,二就是雍王……不,該稱薛逆。我有一條妙計,或可助大王成事。”

“快說!”

“季廣琛既然想去與薛逆談判,大王可暗命他藉機偷襲薛逆,殺之。”楊序道,“只要殺了薛逆,則東面之圍自解,大王亦於長安立威。接着便可以太上皇之名遣使見郭子儀,曉以大義,命郭子儀斬殺竇文揚。”

李璘嚥了咽口水,問道:“能成嗎?”

“關鍵在季廣琛,只需他能再爲大王立下一樁功勞,則大事可期啊。”

面對楊序的慫恿,李璘既擔心又動心,猶豫了許久之後,終於還是不甘心就此服輸,於是再次招來季廣琛,闡述了他的想法。

“大王如何又變卦了?”

季廣琛都已準備好要去見薛白了,聞言驚詫莫名,道:“該果決進取之時,大王優柔寡斷;如今該退縮讓開之際,大王棧戀不去,豈非取禍之道啊?”

李璘臉一板,怒道:“我對你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你卻要推諉不前嗎?!”

季廣琛還想再勸,張了張嘴,卻又把話收了回去。

他曾想過輔佐李璘成一番大事,因此面對崔圓送來的金銀美人毫不動心,如今卻是大失所望。

“末將……領命。”

“去吧。”李璘大喜,激勵道:“只要帶回薛逆的人頭,我封你爲王。”

133.第130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279.第275章 長安尉第371章 瘦死的駱駝第381章 誰更執拗第479章 最後的瘋狂第611章 陷害第606章 一點小改變第528章 鴻門宴第342章 眼光145.第142章 改變第373章 狎臣35.第35章 狠角153.第150章 滅火29.第29章 金吾衛第8章 歸途76.第76章 春雨337.第329章 技窮234.第231章 燈籠第548章 殿下82.第82章 自立門戶第369章 情敵第494章 放下屠刀157.第154章 餿主意第463章 真與假第413章 取捨第394章 北風行第418章 亂起166.第163章 謀職76.第76章 春雨196.第193章 初奏309.第303章 獻策第353章 建關69.第69章 案發201.第198章 發報人229.第226章 縣尉140.第137章 斬死175.第172章 引見15.第15章 大理寺179.第176章 挑唆者第526章 父子288.要晚十來分鐘吧173.第170章 定角第369章 情敵第411章 心急第444章 內應315.十一月總結第562章 邦交51.第51章 勿論真假第601章 最後的手段第391章 忤逆不孝第10章 人脈第5章 安頓第513章 一舉三得91.第91章 野無遺賢275.第271章 不歸272.第268章 春歸第448章 驅狼吞虎263.第261章 揮鋤第513章 一舉三得257.第255章 新田62.第62章 上架感言259.第257章 假道伐虢第634章 驅動力第537章 自強17.第17章 還家177.第174章 開春169.第166章 教坊252.第250章 一口一口吃165.第162章 志不滅第614章 稅第5章 安頓第600章 瞞第374章 新的平衡291.第285章 人才341.第333章 螞蚱第396章 蓮第524章 謹慎第542章 憶揚州第486章 幸蜀第591章 世襲第369章 情敵143.第140章 水調曲第591章 世襲第514章 護駕第395章 緩兵之計第487章 上進心181.第178章 狀元第429章 背後的陰謀109.第109章 手掌心134.第131章 新朋友第446章 豬龍第340章 提議第592章 叫板朝廷44.第44章 信任第545章 大江東去264.第262章 奪印319.第311章 禮成188.第185章 衣冠戶153.第150章 滅火309.第303章 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