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幸蜀

長安,皇城。

自從李琮暫時任命顏真卿爲宰執以來,顏真卿若非在守城,一向是在尚書省處置國事。扭轉了從李林甫任相以來形成的私宅務公的風氣。

尚書省西南的院落屬於兵部,這兩日李光弼便常過來,向顏真卿討要兵糧。有時也與薛白談論最新的戰略變化。

“如今崔幹佑、田承嗣已於長安以西合兵,目的必是突圍,與安慶緒匯合返回范陽。”李光弼在地圖上劃了兩條線,道:“他們有兩條路,一是奪潼關,二是渡過黃河,走河東。”

“能確定他們已放棄攻打長安了?”薛白問道。

“崔幹佑若有信心從我手中攻下長安,便來。”李光弼隨口應着,不經意間流露出了睥睨之態,繼續道:“我的主張是,圍困住這支叛軍,待他們糧草耗盡、士氣疲弱,一舉攻破。但絕不能倉促與之交鋒,出城決戰於野,我方未必能勝。”

薛白對此十分認同。

平叛絕不是守住長安就夠的,若能吃下這七萬范陽精銳,就算是保住了大唐的軍事實力。至不濟,也不能爲了平叛而折損太多的兵力。

但要做到圍困叛軍又不在短時間內與之決戰,很難,一則需要關中各個州縣堅壁清野,不讓叛軍搜刮到糧草,二則官兵這邊要保證有足夠的軍糧供應,別沒等叛軍飢餓疲弱,自己這邊先被餓垮了。

李光弼今日就是來給他們這邊施加壓力的,官軍要如何佈防他胸有成竹,可關中各個州縣的協調,糧草的運輸,卻都需要長安朝廷來解決。

“放心,李節帥帶來的糧草用盡之前,第一批從南陽來的軍糧必定抵達。”

“若是食言,我餓着無妨,前來勤王的這數萬兵馬卻不好彈壓。”

在軍糧之事上,李光弼態度很強硬,有種不好相與之感。

幾人談罷,末了,他正要離開,卻又問道:“對了,聖人抵達蜀郡之事,如何對天下人交代?”

薛白道:“待解決了關中這支敵軍,方好迎聖駕歸來。”

“朝廷也須儘快給出說法,以免世人混淆了。”李光弼提醒道。

這不是小事,讓薛白忽然宣佈他帶回的聖人是假的、真的聖人到了蜀郡,必然使天下譁然,可拖下去只怕會更糟糕。

~~

李光弼才離開,一個穿着綠袍的中年官員步入尚書省,向守在門外的護衛執禮道:“軍器監丞皇甫冉,得北平王相召,前來求見。”

“請。”

皇甫冉步入省臺,只見到處都是繁忙景象,小吏們抱着卷宗匆匆趕過,不說兵部,便是吏部、禮部、戶部也在忙着大量的升遷、封賞事宜。

官廨中,薛白正站在窗前負手思索,見到他來,顯出友人般的笑意,說話的語氣也是輕鬆。

“茂政兄猜猜,今日請你來何事?”

皇甫冉先是關上門,方纔應道:“能找到我,想必不會簡單。”

這些年,皇甫冉從虞鄉縣尉起家,一路遷到軍器監丞,品級躍得不慢,卻不算突出。重要的是他掌管了軍器監這樣的實權差事,等長安一戰論功行賞,自是前途無量。

兩人相識於微末,同是春闈五子,可今日薛白卻沒找元結、杜甫、杜五郎,因皇甫冉出於皇甫德儀一族,牽扯三庶人案,當年亦是由張九齡出手保護下來的。

“聖人到蜀郡了。”薛白開門見山道,“你說此事能簡單嗎?”

皇甫冉一愣,指了指宮城方向,問道:“那宮中那位?”

薛白道:“假的,楊國忠扮的,已經死了。”

好半晌,皇甫冉沒說話。當年野無遺賢案,他們大鬧長安,也算是闖了大禍的,卻沒想到有朝一日,薛白還能犯下這種程度的大禍。

“聖人到蜀郡去了,他對我、對殿下都有些誤會,認爲我們想要政變,其實我只是想迎他回長安……”

薛白與皇甫冉說起此事,就比與李光弼說的時候誠實得多,大概解釋了兩句,便拋出了他的想法,道:“我想讓茂政兄往蜀郡一趟,迎回聖人。此行,或許會有些危險。”

“你讓我去與聖人談判?”

“是。”

皇甫冉嘆道:“如此,我們可真就是逆賊了啊。”

薛白道:“看忤逆了誰,當聖人與天下人的利益相悖,不忤逆他,便是忤逆天下人,不是嗎?”

這句話很大膽。

皇甫冉若真應下了,那在聖人眼中就是反賊了。可他猶豫了一會,竟是點了點頭,道:“好,你要聖人答應什麼,又能答應聖人什麼?”

“有兩件事我們必須要,一是名義、二是糧草……”

薛白說了很久,皇甫冉認認真真地聽着,漸漸感到肩上的擔子愈發重了,臉色凝重了起來。

之後,薛白還拿出地圖,指點着蜀郡的地勢又交代了幾樁事。

“放心,我記下了。”

皇甫冉完全領會了薛白的意圖之後,站起身,忽又想起一事,問道:“對了,聖人若要把高力士、楊貴妃等人送過去,當是可以答應下來吧?”

薛白一愣。

對於這個小要求,皇甫冉並不認爲有什麼不能答應的,只是想到了便問出來,沒等薛白的回答,快步而出。

薛白已經爲他安排了副使、嚮導、護衛、快馬,他當日便出了長安,直奔蜀郡。

~~

當是時,北方正戰火連天,而蜀郡依舊是天府樂土。

皇甫冉一路馬不停蹄,到蜀郡依舊花了十天,他不知這十天之內關中的戰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心中焦急,卻告訴自己見到聖人時一定不能着急。

他先是往益州城門處打聽天子駐蹕於何處,站在城門處往城中望去,意外地發現益州城裡正是一片盛世繁華的景象。可見戰火未燃到之處,人們對大唐的強盛還抱有強烈的信心。

“我是從長安來迎聖駕的使者,敢問聖人何在?”

“平叛了?我就說要不了多久就能平叛。”守門的兵士是個樂天派,笑呵呵地應道:“聖駕在天回宮。”

“如何去?”

“天回宮在城外,不難找,跟着那些修建宮城的民夫就成。”

皇甫冉遂撥馬往西南而行,一路上便能見到官吏組織着大量的民夫挑着木石,排着長長的隊伍。想到守長安的艱辛,他不由心疼這營造行宮的花費。

等到了正在改造的劍南節度使行營,他上前一打聽,得知聖駕在不遠處山上的玄中觀。再趕到玄中觀,發現此處也在擴建。

通報了姓名,好不容易纔有一名官員迎了出來,卻是道:“聖駕去青城山了。”

此事也好理解,玄中觀、天回宮都正在營建,人多了自然就雜,未必安全。故而,李隆基由劍南兵馬護衛着,浩浩蕩蕩往青城山遊玩了。

皇甫冉只好繼續趕路,從益州到青城山是有官道的,且還是近年才修繕過的用來進貢的直道,他帶着使團飛馬狂奔,在天黑前就奔出了一百餘里。

然而,歇息時,一個跑去探路的嚮導卻是趕回來道:“郎官,走錯了!”

“怎麼會?這是去青城山的路不假。”

“聖人……聖人沒往青城山。”嚮導喘着氣道:“轉往新津了。”

“沒探錯?”

“鑾仗浩浩蕩蕩,百姓們都看到了,不會錯。”

皇甫冉無奈,遂只能連夜掉頭,趕路去往新津。

夜裡小歇了一會,天明時,他到了岷江上游的西河岸邊,見到新津渡口人潮如織,官吏、士卒、鄉紳、百姓們都站在那邊望着對岸那一座秀麗的青山。

還能聽到人們正在高談闊論,彷彿戰亂從未降臨在大唐。

“早在開元年間,新興寺的佛殿柱子上自然生出一座老君聖像,聖人遣人來把老君像請回長安,立在皇宮大同殿供禮。這次來啊,就是來新興寺還願的。”

說話的是一個佛門信徒,一番話卻惹惱了一個道士。

“你錯了,聖人此番是去寶真觀見趙真人,請趙真人做法庇護大唐。你們若不信,我這裡還有一首聖人寫給趙真人的詩,名爲《送趙法師還蜀因名山奠簡》,你等聽着!”

皇甫冉排着隊過木橋,也聽到了聖人的那首詩。

“江山尋故國,城郭信依然。”

“二室遙相望,雲回洞裡天。”

他不由心想,江山如故,可惜聖人的故國已經不在了啊。

於是,當他再看到山腳下那代表着皇家威嚴的侍衛、儀仗,已難以再崇敬聖人,只覺得深深的可悲。

~~

古寺建在山頂上,於樹林中露出一角,甚是清幽。有小和尚正在撞鐘,以迎接聖人。

“咚、咚……” 鐘聲悠遠,飄落到了山下的西河,揚起盪漾的波瀾。

李隆基正盤坐於寺中高臺,與寺中住持對談。

他是打算去寶真觀尋趙真人,路過此地,忽然想到了當年的祥瑞,臨時起意到寺裡來看看的。

在一個氣質平和、與世無爭的老僧面前,李隆基不再掩飾他的情緒,任它像河面漾起的波瀾一樣飄蕩。

“朕勵精圖治,開創盛世,不曾料,竟是養虎爲患。迫朕幸蜀者,並非安祿山。”

時至今日,李隆基提起安祿山依舊是不屑的。他堅信自己的判斷,安祿山能造成的威脅有限。

“真正吃人的虎,是朕的兒孫。他們爲了奪取朕的皇位,一個一個都不擇手段……”

這些苦惱,一個山中老僧其實是無法開解的,總不能像勸尋常人一樣,勸聖人落髮出家。

正爲難之際,崔圓趨步到近前,稟道:“陛下,長安遣使來了。”

“這般快?”

李隆基恢復了冷靜,思忖着,傾向於不見對方。

就在前兩日,他已經見過了李亨派來的內侍魚朝恩。魚朝恩趴在地上痛哭,因聖人還活着而無比感動,也替李亨消除了一些“誤會”。

簡而言之,就是李亨誤以爲聖人被李琮派薛白弒殺了,懷揣着對李琮的憤怒與對大唐的憂慮才趕往靈武,哪怕羣臣幾番勸進,他也懷着萬一聖人還活着的期盼幾次拒絕,最後是爲了不讓李琮的陰謀得逞,纔不得不稱帝。

爲了阻止李琮謀逆,搶在李琮前面稱帝?這種理由,李隆基當然不信,他動心的是李亨提出的條件,遵他爲太上皇,仍掌朝政。再加上薛白守住長安形成的威脅。他相信與李亨的合作能夠十分堅實。

此外還有一件小事,李亨已經把嬪妃、內侍、宮人們往蜀郡送來了,過些日子便會到,能很大地改善他在蜀郡的生活。

這種情況下,他不論見不見長安來使,都打算先晾一晾對方。

“禪師也看到了,那些虎狼聞着味又向朕追過來了啊。”

“陛下或可一見。”老僧緩緩道,“許會有答案。”

之所以這般說,實在是這個山中老僧不擅於在那些有關權術的問題上對答,想着讓聖人去見見旁人,好喘一口氣。

這就是他太沒有面聖的經驗了,還不明白伴君如伴虎,要謹慎提出建議。

沒想到,李隆基竟是聽了他的,吩咐道:“朕要到山巔看看,領人過去。”

~~

登上山頂,放眼望去,能望到開闊壯麗的蜀地山河,使人胸襟爲之一闊。

也只有在這裡,李隆基才能收起殺意,召見來使。

“臣,禮部祠部司郎中皇甫冉請聖人安康。”

“皇甫冉。”李隆基道:“朕記得,朕離京前,你還只是軍器監主簿,如何一躍爲五品郎官?誰任命伱的。”

“臣……”

皇甫冉沒想到聖人竟然能記得他一個小小官員的名字、官職,大爲驚詫,須知長安城中大小官員有近三千人。

李隆基將皇甫冉的驚訝看在眼裡,微微一哂,心中略微得意。

他一向喜歡用各種手段來震懾人心,讓臣民們以爲他無所不知,進而心生怖畏。

“你阿翁是淑妃的兄弟,你因三庶人案而怨朕,是嗎?”

李隆基這裡說的淑妃,指的其實是皇甫德儀,因皇甫德儀的兒子鄂王李瑤便是三庶人之一,旁人早已不敢這麼叫了。

換作平時,聽聖人這般問,一般人肯定要回答“不敢”的,但,皇甫冉想了想,卻是答道:“鄂王是冤枉的。”

“冤枉?”李隆基一訝,以不容置喙的語氣喝道:“你知他是冤枉的?他謀逆時你纔多大!”

皇甫冉道:“可聖人心裡知道,冤殺了他們。”

“你好大的膽子!”

“稟聖人,如今北平王守在長安,臣前來拜見聖人,我與他皆是三庶人案的遺孤。我們願意一起,爲過去的錯誤彌補。”

李隆基聽得大怒,冷着臉道:“朕唯一的錯誤便是沒更早看到那小兔崽子的狼子野心。”

皇甫冉道:“北平王說,當年他平定南詔,因其地桀驁不馴,他遂留一支兵力鎮守,若聖人在蜀郡護衛不足,可北上護駕……”

“威脅朕。”

“臣並不認同他這些話。”皇甫冉道:“臣此番來,爲的是聖人。”

他從面聖伊始就表現得很直率,甚至是忤逆。可此時話風一轉,卻顯得十分誠摯,塑造了一個說話耿直但還算忠誠的形象。

“臣之所以答應出使,並非是想爲殿下立所謂的從龍之功,而是爲大唐社稷謀劃。殿下雖盼着能迎聖人歸朝,卻斷然不會逼迫聖人,聖人坐鎮蜀郡,只需下兩道聖旨,一則爲殿下正名,二則命江南轉運糧草入長安,則叛亂可定……”

李隆基面無表情,實則聽得很認真。

薛白提出的條件並不算苛刻,沒有要求他立即回京。那麼,他在蜀郡便可左右長安的糧食,相當於扼住李琮的喉嚨。

“夠了!朕爲何離開長安?因那逆子意圖宮變,如今卻要朕下旨宣揚其功?”

“殿下是太子,卻未在聖人離開後登基。反觀……”

“那是他根基淺!否則他便不會找人假冒朕,而是直接登基了。”

“正是如此,殿下才迫切需要陛下的支持,方能儘快平叛,並在平叛之後,歸權於陛下。”皇甫冉道:“反觀忠王,爲太子十餘年,羽翼豐滿,今更是擅自稱帝,陛下若縱容他,纔是養虎爲患啊!”

這是與魚朝恩截然不同的勸說方式。

李隆基順着皇甫冉說的情況思考,能想出一條使自己重掌大權的路——暫時支持李琮對抗叛軍,並且與李亨對峙,而他則藉機重塑威望。

重塑威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往天下各地派出心腹大臣。可從長安出逃,再經歷陳倉兵變,他身邊根本沒有多少可用之人。

若是想討要回那些心腹大臣們,唯有在長安的李琮、薛白一方可以滿足這個條件。

心裡雖然有了這樣的想法,可李隆基態度依舊冷峻,叱道:“逆賊,朕豈會再信他們?”

皇甫冉跪倒在地,道:“臣絕不贊同太子、北平王的忤逆之舉,可臣確定一件事,那便是他們決心先平定叛亂,而後再談儲位歸屬,而忠王只怕並無此等決心。臣懇請陛下,先平胡逆,再斷家事。”

隨着這一句話,李隆基招過崔圓,吩附了幾句,讓崔圓帶着皇甫冉私下去談。

作爲天子,他自是不會去談具體的條件。

“不知陛下還有何顧慮?”崔圓問道。

李隆基道:“薛白,一介賤奴敢冒充天家血脈,竟敢讓朕下旨承認他。”

崔圓便明白過來,聖人其實也認爲這局勢下與長安和解更好,可是擔心一旦承認了薛白的身份,往後再難扼制住對方。

“陛下。”崔圓低聲道:“臣以爲,詔書可以下,便也能改。倒不妨暫且答應他們?讓他們將諸王送至蜀郡,如此,等陛下分封諸王,又豈懼一冒充皇孫者?”

他這意思,簡單而言,是要讓聖人到時食言而肥。

李隆基於是眯了眯眼,冠冕堂皇地答道:“先平胡逆,再斷家事。”

~~

崔圓便帶着皇甫冉單獨去談。

李隆基則獨站在那,想着薛白帶了一個假聖人回長安,這不僅是犯了謀逆大罪,還要失信於天下。可他竟要下旨爲薛白開脫、正名,命天下各郡轉運糧草至長安?

這種念頭,讓他心中始終有一股不平之氣,難以壓下去。

只是,多年君臨天下的經驗告訴他,權謀一道絕不是以眼還眼,而是如何有利就如何做的。

不因氣而動怒,唯顧社稷之利,此方爲掌權者應有的覺悟。

他負手站在山頂上往北方看去,看到遠山上掛着的白雲隨風消散,山下的西河滾滾而去,喃喃道:“終是江水攔不住,放任白雲自去留……來人,筆墨伺候。”

這山上少有筆墨,隨侍們連忙跑回山寺,好半晌,才尋來了一支大筆。

李隆基遂提筆在山石上寫下“修覺山”三個大字。一個字一塊山石,字有二三尺之大,飛翥沉着,極有氣勢。

他今日於此修得了更大的覺悟,往後誓將不再受人矇蔽,再造盛世、重振英名。

次日,他又御筆親題了兩封聖旨,送往長安。由此,那北平郡王暫時成了他承認的北平郡王……

第338章 遊藝使第372章 彭娥156.第153章 妙法第447章 豬不化龍272.第268章 春歸第394章 北風行335.第327章 哪吒165.第162章 志不滅158.第155章 事不關己第478章 渺茫的戰略構想183.第180章 貪心第11章 無賴97.第97章 覆試138.第135章 分利73.第73章 相看305.第299章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102.第102章 攢局266.第264章 定罪273.第269章 首陽晴曉242.第239章 地頭蛇第115章 匠師第391章 忤逆不孝239.第236章 背郭第436章 都在努力195.第192章 秘書省第456章 挾天子第414章 傳承第390章 心證第465章 大局第512章 眷留皇位第434章 渡河165.第162章 志不滅第509章 斬草須除根161.第158章 東宮主力第410章 塞上燕脂凝夜紫第117章 魚鉤234.第231章 燈籠第9章 放長線254.第252章 善緣(2合1)270.第266章 發苗第508章 忠臣良將336.第328章 最壞的打算28.第28章 塞上詩第410章 塞上燕脂凝夜紫151.第148章 各表一枝103.第103章 名單195.第192章 秘書省154.第151章 造相171.第168章 以小見大第505章 招降164.第161章 醉態第441章 都不團結264.第262章 奪印320.第312章 回門第411章 心急119.第119章 結交邊將195.第192章 秘書省319.第311章 禮成288.要晚十來分鐘吧第345章 本沒有路279.第275章 長安尉29.第29章 金吾衛第115章 匠師109.第109章 手掌心30.第30章 勢力網第421章 假太守75.第75章 報案第439章 無貴賤第393章 下一步第474章 堅城第473章 嬌貴275.第271章 不歸333.第325章 貴妃醉酒第415章 常山郡第497章 機會18.第18章 追兇者第440章 威嚴落地185.第182章 大鬧仙台108.第108章 火眼金睛第502章 摯愛100.第100章 請帖307.第301章 遮羞布139.第136章 用人217.第214章 長生殿159.第156章 高高掛起136.第133章 歲考第391章 忤逆不孝第472章 靈武第352章 十月渡瀘第465章 大局272.第268章 春歸第435章 秋後算賬214.第211章 法海66.第66章 夜宴199.第196章 賜婚第3章 北海如象236.第233章 設局90.第90章 考驗274.第270章 歸不歸第458章 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