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秋後算賬

常山郡。

城北,叛軍大營綿延一片。

因井陘爲唐軍所奪,蔡希德久攻太原不下,只好先退回飛狐口,再繞道殺到常山郡,可惜如此已錯過了最佳的時機,常山郡早已傳檄河北,各郡皆有兵馬支援。

井陘要道,不可不奪,否則河東、朔方的兵馬便可源源不斷地殺入河北。蔡希德只好接連派出使者去求助於史思明。

沒想到,史思明沒來,李光弼反而先到了。

“該死,耿仁智怎還不回來。”

這邊蔡希德還在營中破口大罵,那邊,常山郡裡卻是一片歡騰。

“援軍到了!”

歡騰聲中,城門大開,李光弼當先策馬而入,袁履謙連忙從城門趕來相迎,人未至,已道:“王師一至,河北諸郡無憂矣。”

他沒有穿安祿山賜的紫袍,也沒有因常山郡城被攻破而被碎殺,在陽光下展露着笑容。

“袁長史居功甚偉。”李光弼翻身下馬,略略寒暄,卻是讓出一步,道:“邊監軍也來了。”

袁履謙一愣,轉頭看去,只見一個身材壯碩、面白無鬚的將領策馬走來,居高臨下地看着他。

“常山太守薛白何在?如何不來相迎?”邊令誠問道。

“薛太守領兵往平原郡支援了。”

“北海太守賀蘭進明何在?”邊令誠又問道。

他之所以知曉此事,乃因賀蘭進明單獨進了一份奏摺報功。

“賀蘭太守隨薛太守一道往平原支援了。”

邊令誠不由皺起了眉,甚是不滿地掃了袁履謙一眼,當即要求傳令河北諸郡,儘快召薛白、賀蘭進明回常山接旨。他是監軍,李光弼也只能聽了。

但打發了這個監軍,李光弼坐鎮常山郡,很快便心無旁騖地佈置起軍務。

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遣兵到城外救助百姓,搜尋並埋葬屍體,並設祭壇,酹酒祭奠叛亂髮生以來陣亡的軍民。

一時之間,唐軍騎兵四處,蔡希德卻不敢妄動,任由李光弼重振民心。

同時,唐軍還有一道道好消息傳了過來。

先是朔方節度副使郭子儀亦遣人傳信,已收復靜邊軍,斬殺叛將周萬頃,並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巖;同時,聽聞平原郡阻擋了史思明的大軍足夠長的時間,河北諸郡還未重新陷落;之後,又得到清河、博平郡傳來的消息,薛白竟還率軍帶着史思明兜了個圈,還大敗叛軍,攻破了魏郡……

那李光弼的戰略目的就非常清晰了,他將與郭子儀配合,擊敗叛軍蔡希德、史思明,穩固河北形勢,甚至收復河北全境,使據守洛陽的叛軍成爲無根之萍。如此,哪怕洛陽失守了,還是能儘快平定叛亂,將危害降到最低。

既然史思明還未到,李光弼立即點齊兵馬出城反攻蔡希德大營。

蔡希德依舊不敢接戰,只好移駐遠處,等待史思明前來匯合,此戰傷亡雖不大,卻使得叛軍愈發士氣大損,軍心動搖。

加上李光弼祭奠軍民的行爲博得了極大的人心,有一部被叛軍練爲團練的常山子弟遂決意舉義,當夜便擒下了他們的將領蔡明義,投奔常山郡。

李光弼親自安撫了這些團練子弟,看向他們擒來的叛軍將領,問道:“蔡明義?你可是蔡希德的兄弟?”

“不是,我不過賤民出身,爲攀附蔡希德,改名換姓罷了。”

“大丈夫豈可如此作賤自己?!”

李光弼深深看了蔡明義一眼,當即有了判斷,上前爲其鬆綁,沉聲道:“叛軍失道寡助,你可願歸順朝廷?”

……

次日,叛軍有五千兵馬依之前蔡希德命令,由行唐縣運草料回營,才渡過磁河,忽然遭到唐軍襲擊,被半渡而擊。

他們萬萬沒想到唐軍會悉知他們的動向,並繞到叛軍大營以北,毫無防備,幾乎被殺得全軍覆沒。

李光弼遂奪下這批草料,以及這五千叛兵的戰馬,依原路繞過叛軍大營返回常山郡。

蔡希德得知消息,先是訝異,之後怒而提兵截擊。奈何李光弼早有準備,已遣了三千輕騎隱匿於樹林當中,此時便忽然殺出,以勁弩連番伏擊。

叛軍傷亡慘重,只好退回大營。

接連戰敗,蔡希德不敢輕易出營,唯有速遣信馬催促史思明。邀其率大軍火速北上,夾擊常山郡。

史思明正包圍清河郡城,卻不強攻,且分兵渡黃河尋找薛白蹤跡。得了蔡希德的催促,知道河北局勢耽誤不得了,只好恨恨放過薛白,召集兵馬北上。

至於史朝英,想必李萼絕不敢輕易殺她,那與其苦等在清河城下,倒不如先擊敗李光弼,收復井陘,則河北諸郡自然會投降。

兩萬餘騎兵先行,僅三日便殺到了滹沱河南岸,與蔡希德部夾擊着常山郡。同時,史思明還在不斷調集兵馬,要以兵勢先壓垮常山郡的軍心。

李光弼早有準備,與袁謙履在常山郡砌起了深溝高壘、嚴陣以待,提出了“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的戰術,不求退敵,只求讓史思明、蔡希德兩部叛軍疲憊不堪。

史思明也是名將,很快就察覺到李光弼的目的,火速遣使到蔡希德營中,詢問他郭子儀何時會到達戰場。

得到的回答是形勢並不好。

“高秀巖於河曲大敗,退守雲中、馬邑,郭子儀步步緊逼,高秀巖再敗,現已退至雁門關堅守,遣使求援,我不得不分兵支援。”

史思明遂知,留給他們擊敗李光弼的時間已經很緊張了。此戰若敗,唐軍將如洪水瀉堤一般源源不斷地從井陘這個缺口殺進來。

他終於捨得下令強攻,叛軍士卒們遂制好雲梯,驅趕團練鄉勇、蟻附攻城,不惜傷亡也要奪下常山。

一天之內,常山郡城上下傷亡三千餘人,將四面城牆全染成血色。

是夜,史思明還憂心忡忡,到後半夜才睡下,盔甲都沒卸。他才進入夢鄉,又聽到了營外的鼓譟,心煩地捂住了耳朵。

因爲每天夜裡,李光弼都會派一支輕騎騷擾他的營地。那是隴右驍騎統領,他伏擊過幾次,被耍得疲憊不堪,此時根本不想理會。

然而,聽了一會之後,史思明倏然坐起。

今夜的聲音不對勁。

“敵襲!”

他大喝着,出帳,到旁邊的帳篷裡一腳踹醒了史朝義,罵道:“敵襲!還不鳴鼓?!”

“阿爺?不是每晚都……”

史朝義也聽出了不對,連忙竄起,隨史思明出帳。

但此時,整個帳中營地都因李光弼一直以來的騷擾而顯得滯後、僵硬。而今夜確實不是騷擾,一支唐軍已經踏馬進了營中。

喊殺聲中,火光四起,映照出了一杆大旗。

“郭!”

“是郭子儀?!朔方軍來了!朔方……”

郭子儀若至,代表着叛軍在河北所有的佈置被打破、朔方與河北之間的通道被全部打通,代表着朝廷的西北精兵已經能隨意殺入戰場。

叛軍頓時感到巨大的絕望。

“不是郭子儀!”

史思明還在試圖激勵士氣,遣信馬到蔡希德營中求援,很快,他得到了回覆。

“報!將軍,不好了,蔡將軍已經敗逃了!”

“什麼?撤!快撤!”

史思明知戰事不可挽回,只好獨領一支心腹精銳撤師。

才逃出營,混亂之中,忽有一支利箭“嗖”地射來。

破風聲至,史思明迅速勒馬。

“噗。”

利箭頓時射中他的戰馬,伴着馬匹悲嘶,他摔下馬來。

“叛賊哪裡逃?!”

唐軍中一員將領執弓奔來,正是李晟。

“阿爺!”

史朝義見狀,回首一箭射向李晟,棄弓,飛馬上前,將墜馬的史思明拉上他的戰馬,高喝一聲“斷後”,馬不停蹄地便逃。

李晟一箭射落史思明,正待再追,感到有箭矢襲來,連忙一低頭,“叮”的一聲,箭矢射中他的頭盔,等他再擡頭,史思明父子卻已被其親兵擋住了。

是役,史思明、蔡希德大敗,向北逃往博陵。

~~

“大勝!大勝!”

“常山解圍,河北光復!”

天光照在常山郡的城樓上,忙碌了一整夜的袁履謙猛地聽到城外信馬的呼喝,擡頭看天,忽然眼睛一酸,淚如雨下。

他想到了自己站在那癡肥的安祿山面前,彎腰埋首,捧起那件紫色的官袍。

再多的屈辱,熬到了這一刻,終於是熬完了。

“袁長史,袁長史?”

袁履謙淚水朦朧地回神看去,卻見李光弼已到了他面前。

李光弼昨夜命一支兵馬與郭子儀夾擊史思明,自己則率軍大破了蔡希德部,此時盔甲上滿是血污,臉上卻難得顯出輕鬆的笑容。

“走,隨我去迎郭子儀。”

“容我換身衣裳,以免失禮。”

“不必。”

李光弼上馬,當先便走,走着走着,忽道:“我與郭子儀素不和睦。”

“什麼?”袁履謙尚未反應過來。

“總之是合不來。”

袁履謙聞言,憂心不已,心想倘若這河東、朔方的兩位大將不合,如何是好。再回頭看一眼身後那大擺陣駕的邊令城,更讓人擔憂了。

他們趕到叛軍營地,只見唐軍正在清點叛軍的首級,一顆顆血淋淋的頭顱像白菜一般被裝在板車上。

邊令誠一見就欣喜,上前查看,並在此等着,等郭子儀來拜見他。

李光弼則與袁履謙往大帳走去。

袁履謙先進了帳,只見一個身長六尺,長鬚美髯花白的老者正倚在史思明的榻上呼呼大睡,甫一聽有人進來,立即睜開了眼。那時而嗚咽,時而高亢的呼嚕聲頓時停了下來,也不知他睡熟沒有。

他沒披甲,袁履謙也不敢確定他是不是郭子儀,轉頭看了李光弼一眼,李光弼冷着臉沒說話,目光盯着史思明落下的長槊,上前捧起一看,目露驚喜。

“敢問可是郭公?”

“不是。”

袁履謙一愣,盯着對方的眼袋發了片刻的呆。

“哈哈哈,兵不厭詐。”郭子儀哈哈大笑,高大如山的身體站了起來,道:“朔方節度副使郭子儀,幸會,此番破賊,袁長史居功甚偉啊。”

“不敢當。”

說話間,郭子儀已看向李光弼,兩人睇目相視,不交一語,讓袁履謙感到十分尷尬。

末了,郭子儀先開了口。

“那槊,我看中了。”李光弼遂放下那杆長槊,又聽他接着道了一句。

“你既喜愛,贈你便是。”

“好。我得人舉薦,今官職已不遜於你。”

“哈哈哈。”郭子儀哈哈大笑,乾脆趿了鞋上前,拍着李光弼的背,道:“今叛賊亂國,迫需你我齊心協力,豈還好再懷私忿?”

李光弼亦是爽快,當即執禮一揖,道:“願合力破賊。”

“好!”

袁履謙原以爲他們的“不和睦”是怎樣的黨同伐異,沒想到竟是如此孩子氣的鬥氣,見兩人能盡棄前嫌,不由大喜。

“兩位節帥一直就在合力破賊,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默契罷了。”郭子儀擺了擺手。

“換身衣裳,去迎邊監軍吧。”李光弼道。

郭子儀也不見外,當着二人的面便開始穿戴,如敘家常一般問道:“怎麼未見到薛郎?我久聞其名,卻還未見過一面哩。”

“薛太守前往平原郡支援,不久前攻破魏郡,已追着賊兵殺過黃河了。”

“河北有此戰果,薛郎功不可沒啊。”

說着,郭子儀擡起手,指了指遠處幾個將領,道:“那是薛嵩、薛巋兄弟,這次能重新奪回雁門關,多虧了他們。而正是薛郎安排他們來接應老夫,先見之明啊。”

之後他又指向了遠處的李晟,道:“李晟駐守土門關,風雨不摧,使井陘暢通,亦是老夫能趕到常山的原因。”

李光弼點了點頭,道:“薛郎在數年前便識破安祿山的逆心,阻止他謀奪河東節度使,守住了太原,今日有此局面,我等不可忘了他的功勞。”

“方纔袁長史說,薛郎與賀蘭太守一起支援常山。昨夜,我麾下軍士於叛軍中發現一名戰俘,自稱……”

郭子儀說到一半,已看到了監軍邊令誠就在前方。

另外,站在邊令城身邊的,不是昨夜那自稱是賀蘭進明的戰俘又是誰?

“哈,他倒是很快。”

郭子儀整理了花白的鬍鬚,上前,以熱情洋溢的笑容道:“邊監軍,有失遠迎,是郭某的不對!”

李光弼心中輕哂,他此前與郭子儀不和睦,便是認爲其人太過圓滑了。但如今共事,他才意識到,很多事情由郭子儀在前面擋着,他才能輕鬆不少。

“某亦久聞郭公大名。”邊令誠朗笑道:“方纔看郭公與李公、袁長史相談甚歡,不知在談什麼?”

“在談常山太守薛白的功勞。”

“薛白?”

邊令誠略作沉吟,有些事還是讓旁人來說的好,遂側身引見道:“這是北海賀蘭太守,出身名門,想必諸位都聽聞過他的詩作?”

郭子儀很湊趣,撫須道:“賀蘭太守詩風博雅,好詩,好詩。”

“賀蘭太守亦是朝廷新任命的河北招討使。”邊令誠笑着拍了拍賀蘭進明的背,“他陷於賊營,然威武不屈,凜然無懼,忠義可嘉。”

賀蘭進明當即上前兩步,一臉正氣,與他們見了禮。

“方纔郭公、李公提到薛白的功績,他有功績……兩位只怕是被他騙了。郭公復河曲、奪雁關、破賊兵,皆將士用命,兼郭公指揮若定,與薛白有何干系?此人慣會逞口舌之利,將旁人功勞安在他頭上。”

聽着,郭子儀與李光弼對視一眼,各自轉開目光,不復言語。

賀蘭進明繼續道:“薛白居心叵測,蓄意逼反安祿山,我奉朝廷秘旨押他入京,他提前得到風聲,故意奪我兵權,陷我於賊,使我二弟慘烈戰死。”

“此事只怕有誤會。”

袁履謙臉色一肅,明知賀蘭進明背後有邊令誠撐腰,還是上前道:“我與薛太守共事,瞭解他爲人,斷不至……”

“夠了!”

賀蘭進明忽然擡手一指,喝道:“當我不知是何人與薛白通風報信,陷殺我兄弟,正是你!”

袁履謙並不懼他,道:“賀蘭太守?你陷於賊營,難免激動,還請冷靜了再說!”

“我問伱,獨孤問俗、李史魚、楊齊宣等賊臣何在?薛白之家眷何在?”

“他們聯絡賈循、劉客奴,策反范陽、漁陽,有大功於社稷,你這又是何意?!”

“我只問你他們在何處?!”

“總之不在常山郡。”

“袁履謙,你降於叛賊,給要犯通風報信,縱其部曲家眷,罪同謀逆!”

“賀蘭進明!你敢血口噴人?!”

邊令誠忽然笑了笑,擺手止住了愈發激烈的爭吵,看向郭子儀、李光弼,問道:“此事,兩位節帥是何看法?”

郭子儀當先道:“國事當前,這些小事還是等徹底平定了叛亂再議爲妥。”

“兩位節帥自是可信的。”邊令誠笑呵呵地道:“至於旁的……不如請賀蘭太守與袁長史,以及一衆反正的‘功臣’先回往長安報功,可妥?”

說着,營地另一邊響起了馬嘶聲,似有旗幟遠去。

邊令誠轉頭望向那飛揚的煙塵,問道:“何事?”

郭子儀微微眯眼,道:“哦,是老夫方纔下令,遣李晟先返回土門關駐守了。”

“原來如此,那我方纔的提議?”

李光弼正要上前,郭子儀不動聲色地一擋,哈哈笑道:“我等管戰陣殺敵之事,至於這些事,由監軍定奪便是,各有分工,同心協力嘛。”

邊令誠聽得明白,這郭老頭言下之意是,戰陣之事自己這個監軍就不要插手了。

於他而言,反正都是坐享功勞。

“好,便依郭公所言。”

此事便定下來,賀蘭進明這個河北詔討使新官上任,準備帶着袁履謙回長安報功,至於獨孤問俗、李史魚、楊齊宣等,也是重要證人,需找出來。

當日,一道公文便隨着軍令遞往河北各郡,在宣佈唐軍大勝的同時,也要求各郡守官一見薛白立即押下、報於河北招討使。

僅僅兩日之後,清河郡守李萼便見到了信使,纔剛爲河北的情勢欣喜,很快又是一訝。

“蓄謀不軌?薛太守?”

“不錯,今河北光復在即,也該處置薛白了。”

李萼繼續反問道:“河北光復,卻要處置薛白?”

“不錯,還請李太守將人交出來吧。”

“隨我來。”李萼登上城頭,遙指南方,道:“唯請招討使往黃河南岸擒薛白了。”

~~

黃河南岸,靈昌郡境內,薛白正駐軍在山林中休整。

若往東南,則可去往還掌握在唐軍手中的幾個運河要衝;若往西,則可去往首陽山,但得經過如今已陷落的開封、縈陽諸地。

光武軍的士氣還算高,因爲清河郡一戰,讓他們感受到整個河北的平叛局面很不錯,諸郡都堅守住了,河東援軍很快也要到了,史思明氣勢洶洶地來,結果卻打得顧此失彼,被耍得團團轉。

wWW ¤ttκΛ n ¤c o

這種情況下,軍中對薛白堅持選擇南下,其實是有所疑慮的,連王難得也提出了問題。

“答應了聽你的,危急時我便沒問,但我不明白,爲何佔下魏郡而不守?”

王難得是懂戰略的人,蹲在地上,隨手便畫出了形勢圖,繼續發問。

“魏郡以東,就是太行八陘之一的滏口陘,李萼說了,朝廷已命原北庭都護、右金吾大將軍程昂爲上黨郡長史,很快要兵出滏口陘,我等若堅守魏郡,可與程昂配合,速定河北。而運河上官兵不少,並不缺我們這一萬餘人,至少眼下不缺,你爲何一定要渡黃河南下?”

薛白沉吟着,道:“大概是我有私心吧。”

“私心?”

“一直沒告訴你,朝廷任命賀蘭進明爲河北招討使,要押我入京。”薛白再次把那封密詔拿了出來,道:“我如今不是河北各郡的盟主,成了通緝犯。”

他之所以先告訴顏杲卿,卻一直沒告訴王難得,因爲他需要說服顏杲卿,反而是王難得之前並不需要被說服。

“在清河郡,我一天都不敢多待。”薛白苦笑道,“深怕才解了清河之圍,李萼得到朝廷消息,反手就要把我押下。”

王難得看着詔令,道:“事發了?”

他說的是他們私下血書爲盟,擁立太子之事。

薛白卻搖了搖頭,道:“應該不是。”

“那是?”王難得疑惑起來,更不明白。

薛白很猶豫,好一會方纔緩緩道:“應該是因爲我的身世被揭穿了。”

“什麼身世?”

“……”

當時薛白對顏杲卿用一句“聖人昏庸”就帶過了他被通緝的原因,但他更信任王難得,敢把更深層次的秘密透露出來。

王難得聽了,眼神先是透露出一些震驚,之後漸漸凝重,最後變得堅決了起來。

到了這次清河郡之戰後,他與薛白的情義、對薛白的佩服,已經足以支持他選擇輔佐薛白。

“你想怎麼做?”

“你就沒想過,押下我,當河北招討使?”

“男兒之間的情義不必多言。”王難得道:“只說你的計劃。”

“我在首陽山有一支私兵。”薛白道:“你莫看它人數不多,怎麼說呢,首陽山我經營多年,不說固若金湯,但也是易守難攻,陸渾山莊便相當於是我的‘雄武城’,其中的糧草、軍備若能給我們這一萬餘兵馬裝備上,可稱雄師。”

王難得不由笑了笑,不知是信還是不信。

薛白繼續道:“叛軍正全力攻打潼關,洛陽反而防備空虛,且人心浮動,我甚至聽聞含嘉倉也是空的,我們手握雄師,或可冒險一試,一舉平叛?”

之所以冒險,因爲野心大。越大的野心,要冒的風險自然也就越大,若只求加官進爵,王難得只要守在井陘、滏口陘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又安全,又一定有功勞。

但薛白要的遠遠不僅是這個。

“只有親自平叛這樣的不世之功,我才能一時聲勢無兩,才足以對抗叛亂結束之後聖人的……迫害。到時方可借河南河北之勢,請聖人退位,請太子登基。”

“做了!”王難得回答得很乾脆,須臾,又道:“楊國忠這等奸佞小人也該斬了,還大唐一個朗朗乾坤。”

“繁盛之下,制度糜爛,我輩須重整河山。”

“好,我們去東都!”

王難得昂然站起身,先是望向北面的滔滔黃河,之後,在烈風之中西望,試圖望到陷於叛軍的洛陽,壯志凌雲。

他誓要登凌煙閣。

薛白反而思慮重重,他說的這一切,都是此前就計劃好的,必然也會有很多的變故。更重要的是,他現在的消息渠道斷了,首陽山如何、洛陽如何、乃至於長安如何,他都不知道。

今日兩人能聊的,更多的是暢想往後的志向,直到遠遠看到姜亥從山腳下過來。

“郎君。”

姜亥奔到薛白麪前,一拱手,道:“打聽到了,南面的陳留早便陷落了,之後雍丘縣令令狐潮投降了叛軍,現在西、南兩面皆是叛軍地盤,由叛軍李庭望鎮守……”

137.第134章 不打自招第367章 獻俘183.第180章 貪心第441章 都不團結第485章 謊言88.第88章 師徒74.第74章 親近第115章 匠師146.第143章 世情如紙31.第31章 尋親262.第260章 借刀第458章 譁變第115章 匠師161.第158章 東宮主力114.第114章 踏青224.第221章 仙官第423章 慫恿第416章 局面向好312.第306章 潔身自好第340章 提議47.第47章 羅織罪名68.第68章 青玉案264.第262章 奪印40.第40章 補救233.第230章 敵我331.第323章 螭221.第218章 心結324.第316章 太池宴312.第306章 潔身自好128.第125章 敵友60.第60章 犧牲品第394章 北風行205.第202章 早做準備91.第91章 野無遺賢216.第213章 千古情39.第39章 借刀第4章 良娣21.第21章 隴右老兵239.第236章 背郭302.第296章 徵辟第408章 非戰之罪323.第315章 隱相304.第298章 人間薛公子14.第14章 偃月堂25.第25章 攀高枝219.第216章 掩蓋的真相143.第140章 水調曲336.第328章 最壞的打算第482章 綺念149.第146章 詐216.第213章 千古情第338章 遊藝使70.第70章 夾縫生長297.第291章 消失的奏章338.第330章 疑惑第355章 兵臨城下291.第285章 人才150.第147章 秉公無私329.第321章 汝陽三鬥始朝天第393章 下一步215.第212章 卯金刀325.第317章 掖庭宮140.第137章 斬死204.第201章 還債第407章 血口噴人第345章 本沒有路120.第120章 尋合作51.第51章 勿論真假第426章 晉陽宮118.第118章 人情340.第332章 魚目混珠261.第259章 地主之誼174.第171章 去與來第481章 迴歸35.第35章 狠角第367章 獻俘140.第137章 斬死第392章 國本動搖第399章 泄密第411章 心急142.第139章 胡兒舞38.第38章 平安無事66.第66章 夜宴136.第133章 歲考298.第292章 一片冰心110.第110章 新搭子103.第103章 名單229.第226章 縣尉249.第247章 接手216.第213章 千古情285.第280章 隱藏125.第123章 共識146.第143章 世情如紙第115章 匠師第421章 假太守第378章 或重於泰山300.第294章 元夕326.第318章 清白334.第326章 假想230.第227章 每個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