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誰更執拗

御湯九龍殿。

溫泉水面上起了氤氳,香爐中冒出煙氣,使得整個內殿有些霧濛濛的。

御榻上,漢白玉的雕像一動不動,御榻後方,一名老宦官正坐在毯子上,聽着王忠嗣冗長的話語,手執毛筆做着記錄。

王忠嗣說的是朔方、河北的一些事情,不時提到突厥、契丹,冒出一些拗口的名字。

“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已經死了,他的兒子磨延啜繼位。臣以爲,阿布思北逃之後,若不是投靠回紇,便要投靠葛邏祿。這些年,回紇對葛邏祿的掌控大不如前,致使葛邏祿自立葉護,恐要引出亂子來……”

聲音很孱弱,老宦官聽不懂這些,頭越來越低,漸漸像是要睡着過去。

有一名小宦官悄然從後庭走了進來,腳步比貓還要輕,遞了一個小卷軸過來。

老宦官接過展開卷軸看了一眼,稍稍清了清嗓說話。

“朕知曉了。”

十分怪異的一幕便出現了,從老宦官嘴裡吐出聲音竟與聖人有八分相似。若隔着屏風聽着,彷彿是御榻上的漢白玉像開口了一般。

只是照本宣科,語氣不免平淡了些,沒有聖人平時的語調飽滿。

“此番之事,朕知阿訓受了委屈,且先好好休養……”

“陛下!”

屏風那邊,王忠嗣忽然激動起來,像是要站起身,引得這邊探頭往外看的老宦官感到十分緊張。好在,王忠嗣虛弱並恪守臣禮,沒有闖到內殿,而是支着胳膊,跪在地上。

“河東之地,襟帶河汾,翼蔽關洛,不論東向河北、南下中原出兵,皆居高臨下,可謂雄勝,故而非心腹忠臣不可倚任,臣請殿下,萬不可輕與安祿山!”

一番突兀而激烈的勸諫使內殿的老宦官不知所措,唯再次應道:“朕知曉了。”

唯恐王忠嗣說起來沒完沒了,他連忙照着那捲軸上的內容讀起來。

“阿訓且退下,好生休養。但有樁難題,你讓朕不好辦啊。”

“臣有罪,自知使陛下犯難,願以死贖之。”

老宦官不管王忠嗣答了什麼,自顧自地述讀,道:“你詐死欺君,死訊已宣佈,倘若改弦更張,朝廷威嚴何在?且幽居養病吧,病癒之後,朕再設法爲你復官。”

“謝陛下。”王忠嗣早有這等心理準備,“臣遵旨,往後萬不敢以王忠嗣之名示人。”

“朕只盼你身體康健,長命百歲,旁事先不必多想。”

毫無語調起伏的聲音傳來,王忠嗣聽了,心中一陣失落,原本醞釀着的千言萬語也就嚥了回去。

一瞬間他像是被抽掉了精神氣,無力地倒在軟榻上,任人擡着他出去。過度的失血讓他頭暈得厲害,他想到自己盡力了,該交回去的擔子也都交回去了,閉眼沉沉睡去。

再醒來時,已到了昭應縣城的別業中,耳畔是王韞秀焦急地喚着“阿爺”。

“薛郎?”

王忠嗣本是無力理會女兒的,眼睛睜了一條縫,見到了站在屋中的另一道身影。

他喉頭滾動了兩下,喃喃問道:“我最後……見到聖人了嗎?”

其實,他已隱約察覺到九龍殿裡那位似乎不是聖人,因爲它冰冷得讓他感受不到任何活人的溫度與氣息,可又不確定是否聖人就是那麼冰冷。

薛白略略猶豫,目光落在王忠嗣灰敗的臉上,答道:“見到了。”

“計劃都順利?”王忠嗣問道。

“沒出太大的岔子,該讓聖人看到的都讓他親眼看到了。”

“如此說來,我們做成了?”

“能做的都做到了,自是成功了。”薛白頓了頓,繼續道:“眼下,聖人已扣押了吉溫、孫孝哲。安祿山派來獻俘的隊伍也已被控制住,接下來便要細查此案。”

有幾息工夫,王忠嗣眼睛裡顯出欣慰之色,很快黯淡了下去。

他非常希望能夠向聖人證明他的忠心,並勸諫聖人提防安祿山,以免往後皇位過渡時天下出大亂子。此時聽薛白的說法,應該是成功做到了。但,他內心深知卻還是不能完全放心。

沉默了一會之後,他嘆息着問道:“連累你了吧?”

“無妨,聖人暫時有些不信任我,早晚會好的。”薛白說着,自嘲地搖了搖頭,低聲道:“這也不重要了。”

“算起來,都不知是你第幾次保我了。”王忠嗣側過頭,看向王韞秀,喃喃道:“薛郎待我的恩義,我病體殘軀,恐報不了了,你務必記得。”

“阿爺放心。”

薛白道:“節帥有大氣運,那些宵小之輩殺不了你,那些困難也擊不敗伱。還請再振作起來,社稷還需節帥爲柱石。”

王忠嗣對這句話深有感觸,道:“我從未畏懼過哥奴、雜胡、唾壺及其爪牙,更賴你幾番出手庇護,那些宵小之輩,還要不走我這條命。”

這句話,他說得頗爲驕傲。

數年來被構陷、被排擠、被下毒、被刺殺,甚至這一次他已做好了必死的準備,終究還是在孫孝哲的刀下活下來了。如薛白所言,他絕不死在宵小之輩手裡。

但一直以來真正想殺死他的、能殺死他的,本就不是表面上這些。

殺他的,是聖人的心意。

今日到最後,聖人還是殺了他。

王忠嗣腦子裡想着在御湯九龍殿裡聽到的最後幾句話,眼中所有的光彩逐漸褪去,漫不經心地道了一句。

“王忠嗣……已經死了啊。”

薛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哪怕他能救王忠嗣一千次、一萬次,可只要李隆基心中的猜忌不除,王忠嗣就會像是梗在皇帝喉嚨裡那根刺,早晚還是要被拔掉。

於王忠嗣而言,這是一個死結;可在薛白看來,只要解決掉李隆基,這死結也就解開了。

“節帥不必失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且先韜光養晦,猶有大放異彩的一日。”

“你不懂我。”王忠嗣道,“我自幼受聖人養育……”

他沒有再說下去,轉頭又吩咐了王韞秀一句。

“喪禮,接着辦吧。”

他自幼受聖人養育,心中秉承忠孝,視聖人爲一切,爲此,連對自己的兒女也無暇關心,又怎麼可能背叛聖人。

可偏偏他最大的困境就是聖人希望他死。

~~

紙錢被高高揚起。

長安城延壽坊的王忠嗣宅中一片哭聲,之後有馬蹄聲傳來,治喪的衆人回過頭看去,見是離開了三日的王韞秀終於回來了。

“小娘子,你到哪去了?”

“我去請了聖人的追贈。”

王韞秀臉上沒有太多的表情,從袖子中拿出了一卷聖旨,道:“聖人追贈阿爺爲太子太師。”

她單手拿着卷軸,也不展開宣讀,配合着平淡的神色,顯然有些對聖人不敬。只是衆人沉溺於哀悼,沐浴於君恩浩蕩之中,沒有察覺到。

反倒是有人好奇地問道:“元載呢?”

“他被任爲大理司直,追查阿爺的死因了。”

“那元載豈不成了如今家裡官位最高的一人?”

王韞秀的幾個姨妹不免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渾然忘了當年正是她們時常譏嘲元載。

喪禮上更多的便是這些烏煙瘴氣的事情,不等王忠嗣出殯,王家家風就已有了變化,正是人走茶涼。

數日後,出殯,葬於白鹿塬。

祭文是元載此前就寫好的。

“公本太原祁人,六代祖仕後魏爲青州刺史,北齊爲白道鎮將,五代祖隨周武帝入關……”

祭文很長,從王忠嗣之父王海賓的壯烈戰死說起,詳述了王忠嗣一生的功績,卻似述也述不完。從中午開始,直唸到夕陽把天邊的雲都染成紅色。

“公孤童被識,策慮奮發,義勇偪億。其受任也,厲三軍之氣,同萬夫之力。致誅則百蠻竦,振武則暴強服。支離約已,盡悴事國!”

聽到這裡,王韞秀感到臉上一涼,手一摸,驚訝於自己流下淚來。

往日不曾細數,她常常忘了她阿爺有着如此波瀾壯闊的一生。

隨着最後一抔黃土被鋪上,送殯便結束了。

王韞秀則在想,阿爺覲見的遭遇與李林甫相類,希望這墳瑩的遭遇莫再與李林甫相類了。

耳畔,人們已開始誇讚她夫婿。

“元載這祭文寫得真好,是有文才、有孝心的。”

“可他竟是送殯也沒來?”

“說了,還在追查姨父的死因,比王家的兒子們還盡孝……”

~~

同一天裡,楊國忠將一份告身遞在元載手裡,笑容燦爛,道:“恭喜花鳥使正式上任了。”

“謝右相。”

元載接過告身,展開看了一眼,見了上面“敕元載勾當此事”這寥寥幾字,卻能感受到它帶來的偌大權柄。明面上只是採選天下美色召入宮闈,他卻可藉機爲自己樹立不少威嚴。

往後,哪個官員敢不聽話,便採選其妻女入宮,畢竟,花鳥使勾當差事,不看門第、不論婚嫁。

僅僅這片刻工夫,元載身上的氣場便有了些不同,更凌厲了些。

“哈哈。”楊國忠不由大笑起來,“公輔,莫要這般嚴肅。這是個使人愉悅的差事,你可知聖人喜歡何樣的美人?”

“可是如貴妃一般?”

“不對。”

“還請右相賜教。”

楊國忠神秘一笑,方纔道:“聖人喜歡各式各樣的美人。”

這算是他一個風趣的笑話,元載只好賠笑起來,笑着笑着,偶爾也會想起今日是王忠嗣出殯的日子。

可元載心裡很清楚,自己與楊齊宣不同,不是出賣丈人換取自身前程的小人。他是真有計劃以實現王忠嗣的心願。

聊過了花鳥使的差職,免不了要提起前幾日講武殿發生的事,元載直到今日得了好處,才肯據實報給楊國忠。

“如此說來,只差一點便可扳倒太子了?”楊國忠聽了,有些遺憾地捻着長鬚。

元載訝異於會聽到這樣一句在權爭中如此愚蠢的話,連忙遮蓋住眼底的鄙夷。

“右相,下官有些不解,請右相釋疑。”

“但說無妨。”楊國忠瀟灑地一揮袖子。

元載道:“右相總領朝綱,監督太子是爲本分,可真扳倒了太子,於右相有何好處?”

楊國忠自有考慮,反問道:“我們得罪太子甚深,坐以待斃不成?”

元載心中輕哂,暗道唾壺這種憑近狎聖人上位的貨色居然還想着下一朝的事,只能說是杞人憂天。

“聖人正當壯年,下官以爲,此事暫不足慮。反而是安祿山,支持張垍、吉溫等人於朝中與右相爭權。可右相手中掌握的兵馬卻不如他,故言安祿山方爲大敵啊。”

楊國忠點點頭,道:“你是說,本相該藉此機會對付雜胡?”

“自是如此。”

元載侃侃而談,講了如何除掉吉溫、孫孝哲,削弱安祿山,還說了如何除掉張垍、陳希烈,讓楊國忠獨掌大權之後拉攏邊鎮,徹底除掉安祿山,達到李林甫那種隻手遮天的高度。

楊國忠聽得連連點頭,對這個設想很是滿意。

他擬定主意,給聖人遞了奏摺,聖人果然很快便召他覲見。

~~

如今楊國忠對朝政的掌控還遠不如李林甫。以前李林甫在時,李隆基到華清宮都是把朝政留在長安,如今則是把宰相們都帶到驪山。

薛白自知也許很快就要被貶官了,但得益於近來發生之事李隆基並不願對外公佈,暫時還未處置於他,至少眼下,他還是中書舍人。

藉着中書舍人之權職,每次留意到有長安的奏摺送到驪山,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去,毛遂自薦地擬旨制命。

是日,陳希烈終於又讓薛白擬了一封重要的旨意。

“這?”

薛白看着草稿,顯出些疑惑的神情。

陳希烈道:“此前是你與右相進言的吧,安思順既任朔方節度使,可使之卸任河西節度使,由高仙芝兼任。”

“是。”

薛白坦誠應下。

這是王忠嗣的建議,他當時便執行了,說服了楊國忠。

然而,今日要擬的這封詔書,卻是撫慰安思順的,表示讓他卸任河西節度使一事乃子虛烏有,朝廷並無此意,讓他安心留任。

“左相可知這是爲何?”

陳希烈深深看了薛白一眼,從一堆公文裡翻找出一份,道:“自己看吧。”

那是一個名叫裴周南的監察御史上的奏書,稱河西的諸將士,以及胡人諸部聽聞安思順要卸任,紛紛請求朝廷讓安思順留任,一些胡人甚至割掉自己的耳朵、劃傷面頰,向朝廷表示一定要留下安思順的決心。

這是大事,阿布思業已叛亂,萬一再因節度使的調動讓河西生變,朝堂上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唯有安撫住安思順。

薛白看過,苦笑道:“這便是左相曾說過的,安思順對朝廷的忠心嗎?”

陳希烈道:“忠心之餘,誰無私心吶?薛郎可敢自詡無私?倘若朝廷讓你卸任中書舍人,你可甘願。”

薛白道:“王忠嗣無私。”

“閒話少敘,擬旨吧。”

薛白遂又擬了一封給自己心裡添堵的旨意。

也許是因爲他知道歷史的走向,如今已愈發感覺到大唐的邊鎮開始像煮沸的水一樣晃動了。

西繡嶺依舊風光旖旎。

薛白於是到宮門請求覲見,想要說說安思順之事。

他等了許久,見到楊國忠來了並被引入宮中,之後纔有宦官過來,賠笑道:“薛郎請回吧,聖人今日有國事處置,不打牌……”

~~

如今在李隆基眼裡,楊國忠是一個能幹實事的股肱之臣,薛白則是一個只能如李白一樣待詔翰林的供奉。

箇中的差距在於,楊國忠知道天子的想法,能順從聖意把事情做好,而薛白則有太多錯誤的、不切實際的想法,自以爲是地認爲社稷如何如何會更好。

從王忠嗣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來,薛白因爲同情王忠嗣,而忽略了一個功高蓋主、跋扈不馴,還過份親近儲君的將領對家國社稷帶來的威脅。

當然,薛白還年輕,需要錘鍊。只能說擢拔他爲中書舍人,有些太快了,拔苗助長。雖說是表彰其在南詔之戰中的功績,但也該到了敲打敲打的時候。

於是等楊國忠前來覲見,李隆基便先拋出此事,做爲談論大事之前的一道開胃小菜。

“臣亦認爲,薛白驟得高位,太過跋扈了,確該磨礪。”

楊國忠當即領會了聖人的心意,琢磨着,該如何把薛白貶一貶。

可仔細一想,卻暫時不好尋由頭,朝廷對外稱王忠嗣是病逝,薛白的欺君之罪便不好宣諸明面,而其人雖看起來渾身是把柄,真要對付起來,卻是既無貪墨也無怠政。

更何況,眼下對付安祿山要緊。

楊國忠遂話鋒一轉,又道:“只是,薛白才從南詔歸來不久,還請容臣尋一個恰當的闕額。”

“楊卿看着辦,莫忘了。”李隆基心思並不在此事上,想着河北之事,微微蹙眉,“孫孝哲與太子的衝突,想必你已聽聞了。”

“臣聽聞了。”

“你是宰相,以爲該如何處置?”

楊國忠乾脆利落地道:“臣請斬吉溫、孫孝哲!”

這是元載的建議,不必給出理由,因爲這本就是不太方便說出口之事,只需擺出了堅決的態度,迫使聖人下定決心。一旦處決了吉溫、孫孝哲,難題就會被推到安祿山頭上,楊國忠就能掌握主動權。

前提是,務必扛住聖人的壓力,得讓聖人感受到朝臣對安祿山一系的強烈不滿。

然而,李隆基已目光深邃地盯住了楊國忠,迫使楊國忠低下了頭。

“斬吉溫、孫孝哲容易。可朕問你,安祿山遣使回京獻俘,人卻被斬了,後續如何安撫?”

“臣以爲……安祿山縱容、乃至於授意部屬行兇,朝廷該遣使問罪,罷其范陽、平盧節使度。”

楊國忠語氣微有些顫抖,顯得底氣不足。

“何人可代?”

“臣有兩個人選,一是哥舒翰。”

楊國忠拜相以後便在籠絡哥舒翰,如今彼此關係還算不錯。倘若哥舒翰調任范陽,隴右出了闕,元載因王忠嗣的關係舉薦了李光弼爲節度留後。

然而,李隆基直接皺了眉,凝視着楊國忠,是在懷疑這位宰相的能力。

近年來,青海大戰頻發,與吐蕃之間局勢激烈,同時西域也是紛擾不斷,這種時候根本就不可能調動哥舒翰。

楊國忠在這種軍國大事上確實沒見識,感受到聖人的不滿,心虛不已,假裝自己是拋磚引玉,連忙接了一句。

“臣的第二個人選,是鮮于仲通。”

“呵。”李隆基不屑地嗤了一聲,“你當河北形勢可與川蜀相提並論。”

河北地處邊境、胡漢相雜、民心不定,治理難度遠非川蜀可比,鮮于仲通任劍南節度使尚且吃力,與安祿山更是沒得比。

楊國忠不敢辯駁,也沒有了更好的人選,一時躊躇無言。

李隆基見他無言以對,岔開話題,先問了一句別的,道:“你前日批的摺子,朕看了,讓安思順留任了?”

“回聖人,是。”楊國忠道:“安思順久在邊軍,功勳卓著……”

李隆基不聽他說這些理由,擡了擡手。

“安思順任河西纔多久?你要他卸任尚且做不到,可知胡兒爲朕鎮河北多久了?”

楊國忠一滯,垂下頭,應道:“臣慚愧。”

他一直喊着要對付安祿山,卻在今日才意識到,此事不是把安祿山一人裁撤了就好,其人在河北經營多年,根深蒂固。

就像是一棵根莖巨大的蘿蔔,若不往下挖,光顧着拔,那是誰都拔不出來的。

“胡兒不是誰都能代替的。”

沉思了片刻之後,李隆基如此說道。

之後,他又補了一句,道:“朕也相信他的忠心。”

“聖人,可孫孝哲欲殺王忠嗣,此事證據確鑿。”

“他已招供了,是私怨。當年王忠嗣北伐突厥,殺了他的父親,此事與胡兒無關。”

楊國忠張了張嘴,很想問聖人一句“這案子是誰審的?怎麼能審出這結果來?”

可他也明白,這結果正是聖人心中的答案。

“你再去查一遍。”李隆基道,“倘若真相如此,便將孫孝哲押回范陽,看胡兒如何處置。”

“臣……遵旨。”

楊國忠腦子裡還記得元載反覆叮囑他的“態度務必堅決”,嘴上已不由自主地應了下來。

此事,並非他太過軟弱了,而是王忠嗣、元載、薛白的策略就有問題,意圖直接定安祿山的罪,這做法顯然錯了。

對付安祿山,應該步步瓦解,一點點挖其根莖。從河北各郡縣的官員任命,從范陽、平盧兩鎮的將領人選上做文章,待水到渠成,撤換安祿山纔不會有後顧之憂。

楊國忠離開華清宮,見到了元載。

“右相,這是……事敗了?”

“豈能說是事敗了?”楊國忠笑着擺擺手,道:“聖人答應了我的請求,唯對雜胡猶有顧忌,要把孫孝哲送往范陽試探雜胡反應罷了。”

元載一愣,有些佩服楊國忠這張嘴,不愧是能接住李林甫一口痰的嘴。

楊國忠則想着,聖人方纔並未說吉溫要如何處置,那正好拿吉溫來殺雞儆猴,漲一漲他這右相的權威。

雖有一點差池,但大方向上還是按着他的計劃,除掉一個一個的政敵,逐漸獨領朝綱。

“放心,我們能做成的。”楊國忠拍了拍元載的肩,如此說道。

~~

薛白當天傍晚就得到了消息,聽說楊國忠去探視了孫孝哲而沒有用刑。

他微微嘆息了一口氣,望向遠處的夕陽,在心裡對王忠嗣說了一句。

“你的方法,終究是失敗了。往後,就依我的方法來做吧。”

薛白承認這個失敗。

他也愈發清晰地認識到,王忠嗣用性命都無法勸動的人,他永遠都勸不動。

第414章 傳承155.第152章 新派系279.第275章 長安尉278.第274章 歸118.第118章 人情259.第257章 假道伐虢229.第226章 縣尉第400章 調動第436章 都在努力21.第21章 隴右老兵第368章 真功勞97.第97章 覆試第447章 豬不化龍125.第123章 共識213.第210章 昭應尉39.第39章 借刀15.第15章 大理寺第423章 慫恿31.第31章 尋親147.第144章 見字如晤158.第155章 事不關己第372章 彭娥111.第111章 派系175.第172章 引見258.第256章 隱田180.第177章 揭榜137.第134章 不打自招第437章 相惜第394章 北風行47.第47章 羅織罪名59.第59章 選婿241.第238章 動手(求月票)第390章 心證295.第289章 滿月宴第439章 無貴賤第461章 餘燼第387章 岩羊第400章 調動139.第136章 用人197.第194章 官袍298.第292章 一片冰心第424章 自欺欺人57.第57章 產業第445章 將計就計254.第252章 善緣(2合1)223.第220章 話別338.第330章 疑惑165.第162章 志不滅第443章 夢遊通天宮251.第249章 銅幣231.第228章 遺澤79.第79章 不虧203.第200章 親家38.第38章 平安無事15.第15章 大理寺118.第118章 人情222.第219章 賜浴第379章 或輕於鴻毛321.第313章 道姑299.第293章 潑冷水134.第131章 新朋友192.第189章 輸贏第397章 小團體第391章 忤逆不孝第394章 北風行第478章 渺茫的戰略構想18.第18章 追兇者294.第288章 冬至17.第17章 還家200.第197章 刊報院第399章 泄密79.第79章 不虧277.第273章 禁歸166.第163章 謀職192.第189章 輸贏第403章 葉公好龍154.第151章 造相294.第288章 冬至129.第126章 自由第391章 忤逆不孝95.第95章 讒言第471章 郡王第373章 狎臣316.第309章 迎賓18.第18章 追兇者52.第52章 贈禮99.第99章 得寶歌第350章 俘虜第472章 靈武280.第276章 跋扈第341章 互幫互助185.第182章 大鬧仙台第347章 大渡河59.第59章 選婿174.第171章 去與來46.第46章 當堂對質287.第282章 華錦之下214.第211章 法海322.第314章 設套第345章 本沒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