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日不落帝國的算盤

日不落帝國是指照耀在部分領土上的太陽落下而另一部分領土上的太陽仍然高掛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世界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

日不落帝國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16世紀時的西班牙帝國的,它來源於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一段論述。

“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

但是在19世紀這一詞則被普遍作爲大英帝國的別稱,特別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時候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把大英帝國用粉紅色標出,生動地表現出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爲“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地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羣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這絕不是傑文斯的炫耀,他說的是事實,事實上,自特拉加法戰役之後的百年之中,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如英國一般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挑戰“大不列顛治下的和平”,沒有任何人可以撼動英國作爲這個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的地位。

但這並不意味着,大不列顛治下的和平永遠不會遭受挑戰,事實上,在歐洲大陸、在北美,總是不斷涌現出挑戰者,有的挑戰者最終成爲了英國的“朋友”,而有的挑戰者則成爲了英國的敵人。

英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場,而對於歐洲的後進國家而言,這無疑是他們的夢寐以求的,爲了讓自己的旗幟能夠享受那太陽永落下的榮耀,總會有人站出來,去挑戰英國,從工業經濟競爭作爲開始,再到軍備競賽,最後,那就是戰爭。

現在,此時,特拉加法海戰之後的第109個年頭,大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被顛覆了,一個強有力的挑戰者正試圖用武力挑戰不列顛的秩序。

戰爭已經打響,在倫敦,這座不列顛治下和平的發源地,日不落帝國的心臟,此時,正洋溢着愛國激情,英國捲入了戰爭,英國正捲入了自特拉加法海戰後,真正影響國家命脈的戰爭,面對來自德國挑戰,英國斷然選擇了應戰。

“英隊即無鐘錶,也無日曆英國曾經用20年的時間來戰勝拿破崙在這一場戰爭之中,需要多久,戰爭就進行多久,英國會戰鬥到底,直到徹底擊敗我們的敵人”

財政大臣勞合喬治的話表明了面對挑戰,英國的決心。

“我們還有其它的選擇嗎”

唐寧街16號的首相辦公室內,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首相用手指神經質地輕輕敲着他面前的書桌。此時他顯得疲憊而煩惱,在說話時,他擡頭看着眼前的海軍大臣丘吉爾。

“我並不認爲,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有其它的什麼選擇,”

丘吉爾肯定的說道。

“至少現在沒有”

“你真正的意思是現在的情況真的如此絕望嗎”

“要知道,中國的人口幾乎是英國、法國、俄國人口的兩倍,他們本土的資源非常豐富,雖然沒有石油,但是他們在荷蘭人的南方自治領卻擁有采油權,並且擁有駐軍,可以隨時掌南方自治領,從而獲得每年一千萬噸石油的產出,而且通過九年的發展,已經工業化的中國完全可以提供戰爭所需要的任何武器,從致遠艦艦到飛機,任何一種戰場上所需要的武器”

“我們再看看中國皇帝信件吧。”

這時,第一海軍大臣費舍爾卻突然開口說道,他是在戰爭爆發後,被丘吉爾請出重新出任第一海軍大臣,海軍大臣,現在更是主持着整個海軍的戰備。

要倫敦衆所周知,費舍爾是英國的親華派,四年前他從第一海軍大臣的職務上卸任後,便前往中國訪問,在中國一呆就是三年,可以說,中國海軍的進步,與費舍爾在任期間的多次“假公濟私”不無關係。

中國皇帝的信,是中國大使館轉交的,事實上是中國發來的電報,隨後由大使館文官書寫,電報的內容則對其在德屬東非、德屬新幾內戰軍事行動進行了解釋。

“尊敬阿斯奎斯首相。

中國建立現代之軍事力量在於保衛國家免受外國侵略,過去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只有擁有強大的軍力,國家和民族方能保持尊嚴,國民方能得享安樂,而建立強大之軍事力,不僅需要軍力上的強大,更需要綜合實力的強大,方有強大之軍隊,正因如此,我們向德國學習陸軍,向英國學習海軍,向美國學習法律,衆所周知,在中國帝國建元后,德意志帝國是第一個平等待我的歐洲強國,後中德曾因兩國需要簽署同盟條約,而德國更給予中國大量幫助,九年間,超過十五萬中國學生留學德國,近三萬名德國專家於中國政府、企業工作,正在在他們的幫助下,中國得已實現國家的現代變革,政府得以建成負責任之政府、企業得已成爲現代之企業,可以說,沒有德國,就沒有中國的進步與發展”

信中的內容,只讓所有人一驚,沒錯,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實,但是現實卻是中國對這麼一個對其國家有“恩”的國家下手了。

“可以說,在中國國內存在廣泛的親德力量,可以肯定一點是,假如沒有朕與內閣諸士的拖延、婉勸,中德同盟條約續約早已被國會通過,而此時中國早已爲德國之同盟,向法國、俄羅斯以及英國宣戰”

當秘書官念到這一句話時,所有人的表情都變得非常複雜,沒有任何人會懷疑中國國內存在的親德派,這是一個在德國的幫助下實現工業化,並進而成爲文明國家一員的國家,的確,正如這位皇帝所說的那樣,在如此深厚的親德情緒下,中國會成爲德國的同盟一點也不稀奇,事實上,直到中國對德國宣戰之前,英國最擔心的就是中國的走向。

中國的海軍力量或許遠遜於英、法,但是當英法兩國的海軍力量全數陷入歐洲戰場上的時候,整個太平洋、印度洋,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當中國海軍,即便是擁有13艘致遠級戰艦美國,亦無法能夠保證可以擊敗只擁有10艘致遠級和超致遠級戰艦的中國海軍。

全世界除去中國,沒有任何國家的致遠艦曾投入過海戰,中國海軍或許年青,但是卻擁有豐富的海戰經驗,尤其是運用致遠艦的經驗。

“德意志帝國以武力挑戰國際秩序,嚴重影響到各國利益,在這一點是,中國和英國是持人共同觀點的,而且也是有着共同利益的,而且,更爲重要的是,中國之所以建立軍事力量,目的在於維繫本國之安全,而非爲他國之利益或本國之擴張,”

諸人會心的一笑,在任何人看來,這不過只是謊言罷了,對於那位皇帝,他們可以說是非常瞭解,在他的眼中從來都只有利益,這一切不過只是他的藉口而已。

“但,如朕不能採取相應措施,現在中國恐已向法國、俄羅斯宣戰,這無疑是朕不願看到的,亦是不符合中國利益的,中國嚮往和平,爲本國之大和平,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思來想去,爲避免中國完全捲入戰爭,唯有斷然採取相應措施,方能確保本國之和平”

儘管明白他的信中提到的是事實,但是,在這封信中,他們還是看到那位皇帝的真正意圖中國的擴張與中國的利益。

六年前,當中國皇后名下的那家由“英國波斯石油公司”更名爲“中國波斯石油公司”的中波石油公司位於波斯的油田開採出石油之後。面對英國希望其分享股份的要求,他毫不猶豫的拒絕了,甚至不惜向波斯灣派出訓練艦隊。

利益他的眼中只有利益。

向英國宣戰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他不會做,但是向德國宣戰,卻能得到一些回報,所以他纔會向德國宣戰,至於什麼搶佔德國殖民地不過是“堵中國親德派之口”。

“你們怎麼看”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首相擡起頭來。

“奪佔12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其目的在於以現實利益迫使國內親德派默認此次宣戰,從而避免中國爲德國之盟友,向協約國宣戰”

費舍爾淡淡笑了笑,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去年他從中國回到英國時,老朋友宴會結束後對他說的那番話。

“首相閣下,去年,在我回英國的時候,中國陛下曾向我親口提到,他對國內存在大量親德派,而倍覺憂心,原因正是一但德國捲入對英國戰爭後,中國的立場,當時他曾提到,如發生這種事情,他只能斷然採取措施了,只是,我沒有想到,他會這麼做。”

“你認爲”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首相猶豫了一下,似乎是在思索着什麼。

“事實上,中國皇帝是親英的”

這句話等於沒說,他不會親英,但是在德國與英國之間,中國皇室或許更傾向於英國,絕不是什麼中國皇帝是英國貴族,根本原因是中國皇帝清楚的知道英國的力量以及英國面對挑戰所展現出來的決心。

“至少他並不願意同英國發生戰爭”

費舍爾認真的說道。

“假如,我們試圖迫使中國交出這兩塊德國殖民地,那麼,他必然無法向國內的親德派交待,到那時,即便是如他,亦只能選擇同德國舉行和談,事實上,中國國會至今都會同意向德國宣戰”

費舍爾在說出這句話時,把視線投給了外交大臣,這個消息是從他那裡得到的。

“是的,貴族院、下議院都未通過宣戰提案,而根據中國憲法規定,宣戰權固然在皇帝,但宣戰後仍需要經兩院確認,而且不排除未來德國嘗試通過外交努力,以令中國轉換陣營”

“看起來,現在的局勢事實上對我們並不樂觀。”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首相若有所思地說。

“是的,假如中國倒向德國人,那麼至少在擊敗德國海軍之前,我們不可能向遠東派出那怕是一艘巡洋艦,甚至必須要做好中國人將佔領印度的思想準備。”

費舍爾在大膽說出這一種看法時,整個人顯得十分把握。

“甚至他們還能迫使俄國退出戰爭”

“假如在我們和德國人打仗的時候。”

丘吉爾補充了一句,事實上他打心眼裡看不起那些中國人,但是現在卻又不得不正視那些中國人倒向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影響,那將是毀滅性的,到那時除非美國參戰,否則英國不僅將失去亞洲的殖民地,甚至澳大利亞、新西蘭,反正是一場惡夢。

“美國呢現在威爾遜是什麼態度”

阿斯奎斯首相將視線轉給外交大臣。

“美國人不會對德國宣戰至少現在不會”

在倫敦沒有什麼人會懷疑美國會同德國結爲同盟,進而向英國宣戰,對於這一點,英國人根本就不需要懷疑。

“現在中國人已經佔領了德屬新幾內亞”

阿斯奎斯首相警覺地說。

“這一定會惡化美國的輿論,美國是一個容易被輿論左右的國家。”

“是的,首相先生,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大在美國輿論方面的支出,以輿論確保美國始終站在我們一步,並最終加入戰爭。”

丘吉爾頗爲自信的說道。

“請講下去。”

阿斯奎斯首相點點頭。

“輿論,沒有那個國家能像美國那樣,輿論會佔有那麼重要的地位,在美國輿論可以很輕易的左右這個國家的政治,我認爲我們應該把原定每月支付給美國輿論界的10萬英鎊廣告費增加到每月20萬英鎊,或許這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但卻遠無法同我們所能得到的相比”

在這間辦公室內,丘吉爾可以毫無顧慮的談到在美國輿論方面的“廣告費”,這是英國的一個秘密,事實上在過去幾年,英國政府一直支付着美國輿論界“廣告費”,以使美國的輿論對英國更爲有利。

“嗯,這個並沒有什麼問題”

阿斯奎斯首相併沒有反對加大廣告費支出。

“我們只需要確保一件事,就是美國的輿論不會倒至美國滑向德國,至於美國的輿論如何排斥中國人,抗拒其在太平洋的擴張,就現在的看來,事實上,這是符合英國利益的。”

此時的丘吉爾表現的完全不是一位海軍大臣,幾乎就像是一個首相,從各個方面考慮着英國的利益,事實上,對於丘吉爾來說,世間沒有任何事物可能同英國的利益相提並論。

“這兩件事有可能同時進行嗎”

費舍爾的眉頭微微一皺,他有些懷疑丘吉爾提議的可能性。或許他同中國皇室有着良好的私誼,但他更是一個英國人,他所考慮的首先是英國的利益。

“現在,當英國沒有力量阻止中國擴張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藉助美國的力量阻止中國的擴張,當美國和中國因太平洋產生的矛盾激化時,就是英國的機會。”

過了一會兒邱吉爾又繼續說:

“現在,或許英國的力量無法左右兩國,但無論是中國或是美國對於太平洋都沒擊敗對方的能力,所以無論兩國輿論如何惡化,兩國政府都會保持克制,這可能會維持到戰爭結束而在戰爭結束之後”

不等丘吉爾把話說完,一個突如其來的想法掠過阿斯奎斯首相的腦中。

“你的意思是,中國和美國會因爲太平洋而產生一場新的軍備競賽。”

“這是不可避免的”

丘吉爾認真的說道,然後立即道出自己的想法。

“當中國和美國陷入海上軍備競賽的之後,那麼無論是美國或是中國,都必須要考慮一個問題,在他們的競爭之中,英國站在那一方”

“到時無論英國站在那一方,那一方都將是太平洋真正的贏家”

阿斯奎斯首相笑了笑,摸了摸他的下巴。

“這麼做才真正符合英國利益和未來。”

一直未發表看法的財政大臣,勞合喬治這時主動地說。

“如果中國和美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那麼無論是中國或是美國,都必須要竭盡全力爭取英國的支持,只有這樣,他們纔有可能成爲贏家”

“所以,我們現在要需要做的就是”

邱吉爾停了一下,先是笑了笑又繼續往下說。

“默認中國對德屬新幾內亞的佔領,而且可以通過適當的渠道告訴中國人,我們可以接受他們對德屬新幾內亞的佔領,但是作爲回報”

“什麼”

“中國人必須要在德屬東非作出一定的讓步”。.。

第201章 爾計我算第7章 談話第205章 做嫁衣!第77章 公平第223章 真正的根基第208章 善哉、善哉第67章 潛伏者第163章 冷與熱第85章 垂青第77章 公平第173章 計劃變化第192章 白色的第135章 大事件第82章 自然的抉擇第175章 湖南夜第115章 官與兵第203章 權賊第165章 東京第120章 江面與江畔第128章 國民的勝利第177章 兩支艦隊第70章 猶太人的本質第130章 第二偵緝課第14章 跟我走吧!第2章 罵摔第123章 所謂平等第189章 調停人第142章 輿論第21章 轉變第54章 最爲憂慮之事第284章 !!求定閱!113章 交易上求定閱第102章 上鉤第233章 西安第200章 暴雨第236章 我的帝國!第277章 開城門第29章 挖個坑等你跳第254章 破裂第71章 三都澳第124章 情報分析第242章 戰地觀察第196章 山縣有朋第114章 逼上梁山第199章 談判第95章 三羽烏第26章 友誼第120章 魔鬼的復活第218章 職業化第152章 私利與大義第282章 大西洋海軍司令第34章 袁世凱的建議第26章 迷茫第282章 大西洋海軍司令第123章 所謂平等第15章 特使第62章 彰德第107章 傳統的……第86章 運氣啊!第202章 老夥計第29章 夢想第161章 1對7第113章 生活所迫第194章 就這麼點骨氣第200章 香港的變化第58章 我需要嗎?第53章 巴格達第160章 審第177章 南北震第148章 孤家寡人第17章 虎口奪食第158章 出航第96章 第四億五千萬零一兩第150章 另一場戰爭第120章 魔鬼的復活第65章 影子裡的將軍第28章 新董事第40章 買一個名望第62章 危澤與秋娘第70章 能給予的第200章 香港的變化第243章 袁府第269章 在關東第274章 路政第111章 征程第69章 伊本;沙特的無奈第198章 中與德第36章 上大菜第171章 性質之變第52章 象的雄心第92章 祈禱第120章 魔鬼的復活第212章 矛盾第26章 南京東京第90章 跪拜與機會!第31章 星夜第135章 真理製造者第208章 中日親善第37章 心思各異第241章 從善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