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 丟棄

昭蘇國,無極縣,物阜鎮。

這個鎮是一塊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又有大河穿鎮流過,灌溉全鎮良田。加之高大的青山遮擋寒冬,四季如春,風調雨順,是人們心中的桃花源,人人都想來此安居樂業。

相較於他處,家家殷實,吃飽穿暖根本不成問題。倉廩實而知禮節,這些年一個鎮出了十多個秀才也就不足爲奇。

民豐村,靠近村長家的這戶人家,獨享一棟青磚大瓦房,連門的式樣都與別家不同,門楣上書“齊府”二字,字體端正大氣,只因這家出了一位秀才公,還是排在最前頭的廩膳生員。

可別小瞧了這廩膳生,不但可以每月到縣衙領取口糧,每年領取朝廷下發的補貼銀子,到了科考時節,還可以爲其他學子作保,有的是銀子賺,堪稱秀才中的秀才。

明年便是大考之年,齊廩生就等着一飛沖天。

科舉考試中得意,但子嗣方面卻不是那麼順利。前幾日,是齊廩生第六次當爹。只可惜,這回依舊是個女兒,而不是他心心念念盼了多年的兒子。

齊廩生篤定自己明年定能考中舉人,接下去是進士,然後當大官,這樣的家業自然需要兒子繼承。卻忽視了自己已經從二十歲考到了現在的三十五歲,次次落榜。

聽說又是個丫頭片子,齊父唉聲嘆氣如喪考妣,齊母捶牀大怒,對還在月子裡的兒媳婦王美霞自然沒有好臉色,不過讓其休息了五日便下地幹活。

這日,齊母出門去地裡拔菜,迎面遇上閆神婆。

兩人不知嘀嘀咕咕說了些什麼,回家後,齊母看向還在襁褓中的嬰孩的目光便有些不善,嚇得王美霞更加賣力地幹活,倒也沒多想其他的。

若換了其他人家,早就把孩子丟棄嬰塔了,但齊家不同,齊廩生礙着身份的緣故,不管王美霞生幾個女兒都要硬着頭皮養,要不然鐵定有人告他私德敗壞。

可這回卻是王美霞太過天真,低估了齊母想要男孫的決心。等她上山打了一擔柴回家,想給孩子喂/奶,卻發現牀上空空如也,孩子不見了!

“娘,娘,小六呢……”

“你回來得正好,我正要去尋你呢。早間,我遇到閆神婆,報了小六的生辰八字,不料閆神婆臉色大變,說那個孽障是天煞孤星。”

不等王美霞發作,齊母先發制人。

“美霞啊,你知道這些年你爲何生不出兒子麼,就是因爲她!她一天不託生到你的肚子,你便一日生不出兒子。她一日不離開我齊家,你也一日懷不上男娃。

“這樣的孽障,還留着作甚?”

“娘,小六還那麼小,求娘……”

“你不必說了,人我已經捨出去了!對方是物阜鎮上做米糧買賣的,家境殷實,卻生不出娃,定然虧待不了她!好了,你且好生養着,下一胎定是男娃!”

雖然傷心,但王美霞覺得齊母爲了齊家,定不會亂來,慢慢地也就不去想了。既然對方是殷實人家,又沒其他人家,小六斷斷不會受委屈。

卻哪裡知道,她可憐的女兒此刻正躺在村尾靠近大山的棄嬰塔裡,高燒得一張小臉通紅,早已哭啞了嗓子。

要看着小命不保,慈幼堂派出的人十分警覺,憑着弱小的哭聲找到了她,小心翼翼抱出來,連夜小跑着往縣裡的慈幼堂趕。

這幾年,慈幼堂憐貧扶幼,專門養育被人丟棄在棄嬰塔的孩子,連帶着陳知縣都十分敬佩,還撥了三百兩庫銀以示獎勵,名聲更上一層樓。

從棄嬰塔抱到這裡來的孩子,要麼有傷,要麼發燒,要麼斷水斷食兩三日,無不奄奄一息,就沒有幾個好的。幸好有慕容蓮給的神藥和牛奶,救活的多,死去的少。

守了整整一夜,這孩子的高燒反反覆覆,但就是退不下來。到了第二日晚,竟然燒得越來越高,眼看着開始抽搐,李桂花於心不忍,便讓趙大腳套馬車,準備帶着孩子去棲霞山求慕容蓮幫忙。

“大姐,我也跟着,順便把這幾箱東西帶過去。”

自從危機解除,兩人便沒再去過棲霞山。可這回她們也沒法子,實在是這孩子的病太過兇險,而這長相偏偏……

若是不去棲霞山,就怕慕容蓮知道了會怪罪她們。

--------------

車師國,摯福四十八年,春陽縣清輝鎮樑家埡。

臨近新年,天寒地凍,地裡幾乎瞧不見幹活的農人。可清閒向來是婆婆和男人的特權,哪怕再冷,女人們依舊不得閒,只不過將“戰場”換了個地方,從地裡變成了院內。

洗衣做飯,餵豬餵雞,打掃衛生,看管孩子……勤快婦人眼裡全是活,想閒也閒不住。

村尾樑癩子家卻與往日有些不同,三個懶貨兒媳婦素日裡只知道使喚羅妮妮,今日卻破天荒起了個大早。

也不扯皮,各司其職,忙裡忙外。

婆娘張氏也沒閒着,帶着五歲的老來子驢蛋在後院裡用熱水清洗碗筷杯碟。母子倆時不時對視一眼,喜氣洋洋。

獨獨十五歲的羅妮妮此刻躺在炕上,一動不動。

聽見外頭忙得熱火朝天,三個嫂子互相玩笑,氣氛融洽,羅妮妮心裡愈加煩躁。按照樑家通知鄉親們的約定,後日她便要與樑生瓶圓房。

可哪怕借她一百個膽子,她也不敢說自己不想嫁。

因爲她知道,哪怕只是一個想法,樑家也容不得。

十年前的冬日,羅妮妮不過五歲,隨遭了難的家人逃難至樑家埡。最終,羅父羅母支撐不住,暈倒在樑生瓶家的菜地裡。

恰遇張氏下地薅菜,見菜地被壓損,死活不依,非要羅家人拿羅妮妮抵債。

而那時,她已經一口氣生了四個兒子。

以樑家的條件,要爲四個兒子逐一娶親實屬天方夜譚。因此,張氏一眼便瞧上了不哭不鬧的羅妮妮,一番潑婦行徑,最終得逞,將羅妮妮帶回了樑家,以童養媳的方式養在樑家。

從此,羅妮妮便過上了豬狗不如的生活。

家裡的髒活累活全是她的,幹不好就要捱罵甚至捱打。等樑生瓶長到十二三歲,多少懂那麼一點男女之事。仗着家人的放縱,時不時便要騷擾羅妮妮。

面對眼淚汪汪的羅妮妮,張氏等人從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不幫忙,還打趣說她原本就是樑生瓶的婆娘,遲早的事,不用那麼矯情。

可羅妮妮卻從不這樣認爲!

小時候,她害怕樑生瓶,因爲他總是欺負她,捉弄她。從後領子處往她後背放毛毛蟲,往她嘴裡塞癩蛤蟆,灌她吃狗屎,做錯了事全推到她身上,害得她被張氏毒打……

細細回憶起來,就沒有一件好事。

隨着漸漸長大,哪怕一家人總是在她耳邊提,說她是樑生瓶的媳婦,但她對羅生瓶沒有哪怕一絲男女情。

加上他總是下作的欺負她,只餘恐懼。

現在,馬上就要圓房了,二人即將結爲夫妻。可是,她絲毫沒有新嫁娘的羞澀或甜蜜,有的,還是害怕和恐懼。

即便如此,可她也明白,就算不嫁給羅生瓶,這輩子也沒辦法嫁給別人。畢竟,她是樑家童養媳這件事,附近的村子都知道。

而樑生瓶不但下作,還與同伴說他欺負羅妮妮的事。哪怕張氏守着,害怕不吉利,這纔沒讓樑生瓶得逞。

可外頭的人誰又知道呢,只當她已經被樑生瓶得手,看她的目光都是嫌棄的,厭惡的。

最重要的,她找不到羅家人,根本沒人幫她。天寒地凍的,哪怕逃出去也是個死。

絕望間,她突然想到了一個人,村長家的樑生周。

從小到大,只要碰見樑生瓶欺負自己,樑生周總是會幫她揍樑生瓶,有時候甚至打得對方鼻青臉腫。爲此,樑家人沒少打自己,說她吃裡扒外,幫着外人打男人。

甚至,時不時的,樑生周便會給她拿些吃的。她第一次吃肉,吃包子,吃餃子,吃水果,全是樑生周給的。

小時候不懂事,現在大了,到底知曉了對方的心思。

只是,樑生周有一個在隔壁村打小便定下的娃娃親,村長夫人很是滿意對方珠圓玉潤好生養的模樣,揚言明年便讓二人成親,她便強迫着自己不去亂想。

一個有未婚妻,她更是童養媳。

不管二人情深幾許,終究是不可能的。

因爲這場婚事不需要彩禮,樑家又沒分家,三房人的銀子全捏在張氏手裡,加之臨近年關,樑家這回攢下的吃食倒是不少,連帶着今夜的晚食也很豐盛。

“嫂子,嫂子,快起牀吃飯了……”

等豐盛的晚食端上桌,有魚有肉,連粥都是稠稠的,香氣縈繞不散,樑家人十分開心。獨獨驢蛋見疼愛自己的羅妮妮還在裡屋睡覺,便扯開嗓子喊她。

“五弟,別喊了,她不吃算了,我們還可以多分幾塊肉,有些人啊就是矯情,多打兩頓就好了。”

“就是,慣的她,四弟我跟你說……”

面對三房媳婦小張氏的一通告狀挑撥,樑生瓶深以爲然。要不是後日就要圓房,傷了不好看,他早就動手了。

面對一桌子好吃的,也不等樑家二老,大咧咧坐下,拿起筷子就往肉菜碗裡戳,撇開酸菜,只夾肥肉吃。

見狀,其他三房自然不甘落後,快速分食。

第024章 救人第039章 玩偶第019章 準備第037章 希望第016章 失敗第022章 大宅子第009章 罪惡的陋習(二)第044章 求救第026章 武夫第007章 枯童塔第046章 背叛第044章 求救第029章 做賊第076章 心思第016章 失敗第050章 衝動第060章 計策第024章 救人第001章 截胡第008章 罪惡的陋習(一)第031章 誤會第070章 錦華第003章 援手第044章 求救第077章 倒塌第012章 收留第067章 偶遇第046章 背叛第072章 太白烏頭第058章 渡過難關第037章 希望第012章 收留第022章 大宅子第073章 兵法第060章 計策第077章 倒塌第007章 枯童塔第003章 援手第021章 大宅子第031章 誤會第026章 武夫第033章 吃飽第008章 罪惡的陋習(一)第029章 做賊第023章 身份第054章 感恩第068章 瘟疫第028章 人情第030章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第066章 慶祝第070章 錦華第017章 脫胎換骨第028章 人情第017章 脫胎換骨第071章 重生第041 用功第070章 錦華第060章 計策第068章 瘟疫第051章 關照第041 用功第035章 好消息第068章 瘟疫第076章 心思第013章 仙境第020章 返回第041 用功第039章 玩偶第027章 見面第005章 滿船清夢第070章 錦華第066章 慶祝第007章 枯童塔第020章 返回第021章 大宅子第017章 脫胎換骨第053章 懷疑第022章 大宅子第032章 偏向虎山行第006章 三個女人第046章 背叛第063章 放手第027章 見面第069章 交流第018章 回不去了第064章 豐收第057章 拼命學習第070章 錦華第016章 失敗第012章 收留第067章 偶遇第037章 希望第042 改建第018章 回不去了第050章 衝動第018章 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