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竹筍美味

毛竹的根部特別肥壯厚實,叫做竹蔸,竹蔸可以用來做碗,不過不如陶瓷的碗容易清洗。山裡人用來餵食貓、狗的盛具,一般都是用竹蔸做成,被稱作“貓蔸”。

毛竹還能長出美味,就是根莖上長出的筍。筍在未長成竹子之前,還是實心的,外面有一層厚厚的筍殼保護,裡面肉質肥厚,是非常不錯的食材。

筍有春筍和冬筍之分,春筍能長成竹子,冬筍卻不能。這是自然規律,毛竹根莖吸收養分,在冬季也會積累發芽,長成竹筍,不過因爲季節不對,氣候條件不足,最終又會爛在土壤裡,變相改造了土壤,成爲促進春筍生長的肥料。

江南山區有個奇怪的現象,一般都是黃土地,只有竹林下是黑色的土壤,哪怕是黃土地栽種竹子之後,也會逐漸變成黑色土壤,可能就與冬筍有關。

春筍生長特別快,一個季節過去,就能長得與成年竹子一樣高,一年過去,就能開枝散葉,長成真正的毛竹。春雨貴如油,每當春雨過後,春筍生長的就更快,一夜之間就能長高數尺,“雨後春筍”成爲形容生長特別快的俗語。

冬筍不能長成毛竹,卻是難得的美味,相比於春筍,肉特別厚特別鮮特別嫩,因此常被山民挖來當作菜餚。因爲長不出地面,挖冬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沒有經驗,可能整天竹林忙碌,也挖不到一顆。

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尋找竹根,因爲竹筍都是長在竹根之上的,訣竅往往也就在判斷竹根走向上。竹根的走向其實非常容易判斷,植物生長習性,村杈都與根同向。

樹木根系複雜,樹杈生長方向隨意,難以判定。但是竹子只有一條根,竹枝就順着竹根的方向兩邊生長。哪邊的養料充足,哪邊的竹枝就生長的粗壯些,竹葉就生長的厚實茂密些,竹稍一般就向哪邊彎曲。

說到挖冬筍的經驗,就是上面講到的這些原理,判斷竹根走向,判斷哪邊養料充足,就在哪邊刨開土壤,尋找冬筍。竹根一般都不太深,冬筍又都長出一定的長度,清理之下,不久就能找到冬筍。

至於看土壤的顏色,地表的變化,斷定具體哪個位置有冬筍,那就只有經驗相當豐富的山民才知道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我們生產隊都是外來戶,沒有自己的竹山,到我感覺學會挖冬筍之後,也曾經到外婆家,跟隨表弟到山上挖冬筍,出去一整天,表弟挖到一蛇皮袋,而我卻一顆都沒挖到。

毛竹的根蜿蜒生長,最前端的部位,和得也如筍狀,一樣肉質肥厚,味道不俗,越是竹林茂密處,越容易見到,深山人家也常採集食用,山民稱爲“竹節筍”。

冬筍、春筍和竹節筍,都可以曬製成筍乾,山裡人每家都會大量晾曬,大量貯存。經驗豐富的人家,能將筍乾製成透明狀,是品質最好的筍乾,叫作“明筍”。

到現在,一盤“冬筍炒肉”,依然是餐桌上最好的菜品,一袋“明筍”,已經價值不菲。

竹子的枝和葉,同樣是寶,用來生火做飯,是非常易燃的燃料,火焰很大。常被收集起來,當作引火之用。

竹葉還是牛最喜歡食用的飼料,每當竹子砍伐倒地,總有孩童牽着自家的牛,歡快的啃食一陣。

山民家裡常常有兩種掃把,一把是山裡野生蘆葦製成的,深秋蘆葦成熟季節,蘆花飛舞,將蘆葦杆帶着蘆花一起掰回,當地人稱蘆葦爲“疤茅”,這個過程就叫“掰疤茅”。

“疤”是當地方言音譯,是被拉扯被刺結的意思,蘆葦葉有鋸狀齒,最容易刺傷手,劃破衣服,所以叫“疤茅”。剛成熟的蘆葦杆,韌性十足,再長老就脆了。所以“掰疤茅”要及時,剛剛長成還未老時才能編制掃把。

一把蘆葦杆整齊的放在一起,從蘆花一側,空出蘆花,一根根的有序交織編制,最後再鎖口,就成一把掃把。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往往能編制的非常整齊,看起來非常漂亮。

另一種就是用竹枝做成,竹枝有細杈,也分兩個方向生長,將一把竹枝按照細杈的同一個方向,有序的疊在一起,然後用竹篾或者鐵絲紮緊,也就成了一把好用的掃把。

爲了區分,山裡人將蘆葦編制的稱爲“茅掃把”,也叫“茅帚”,將竹枝捆紮成的稱爲“竹掃把”,也叫“叉帚”。山裡人說話習慣加哩語,日常口語稱“茅帚哩”、“叉帚哩”。

“茅帚”輕便易折,但受不得力,常用來屋裡打掃衛生,曬穀時常用來掃掉表面的碎禾葉。“叉帚”粗壯堅硬,能受大力,常用來屋外打掃“禾場”,清除大的垃圾,曬穀時常用來掃攏穀子。

隨着技術的成熟推廣,現在的竹子用途更廣,不但可以製作器具,還能製成工藝品,精美的筆筒,實用的涼蓆,好看的竹扇,清脆的竹笛,煅燒的竹炭,堅實的竹地板,應有盡有。

奉新素來稱作毛竹之鄉,據說全國最大的毛竹之王,就生長在奉新的柳溪鄉。盛產毛竹的上富鎮、柳溪鄉附近,以毛竹爲主要生產原料的企業、工廠,就有二十幾家,竹製的地板、工藝品,已經風靡全球,遠銷國外。

隨着社會的進步,農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禾場”變成了水泥地,稻穀直接晾曬水泥地上,“曬墊”已經很難見到,再沒看到過有誰使用。

山裡人家,那些充滿勞動智慧、充滿豐富想象力的生產生活器具,大都被更輕便、更經濟的塑料製品取代。

種田的方式也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插秧改成了直播。曾經農村到處可見,被山裡人視爲命根子的那些老牛,再難看到它們任勞任怨拉車耕地馱物載貨,機耕路上、田間地頭再難見蹤影。

它們已經被大量的汽車、現代化耕種機器取代,少有的幾家見到,也是作爲肉牛豢養。

同樣隨着生產進步物資豐富,山裡人也晾曬醃製乾製品了,不過有些人卻堅持下來,當作了傳統美食傳承,即使到現在,山裡尋訪做客,依然能見到各種各樣的純天然純手工乾製品,味道一如當年。

如果你有幸品嚐到了,要麼說明這家山裡人非常好客,要麼說明你在他們心目中地位崇高,非常敬重你,因爲已經不多見,不是貴客臨門,不會慷慨拿出來。

山區除了篾匠,還有木匠、石匠,篾匠主要用竹子編制東西,木匠主要以木材打製東西,石匠則以石頭鑿制東西,如果說篾匠還是山區獨有,木匠、石匠則是遍佈天下,打製的東西品種更多,想象力更豐富,也更結實耐用。

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四十六章 校園之觴第六章 鄰里鄉親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七章 越山故事第五十一章 青春激昂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三十章 竹筍美味第九十四章 告別軍營第八十章 院牆內外後記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五章 青年塘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二十六章 山裡人家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線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四章 柚珀棕麻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三十二章 田間勞作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八十七章 投身本職第五十章 師生情誼第四十八章 冶城職高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二章 聚居庵堂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八十九章 兩次接兵第五十七章 新兵連生活第八十九章 兩次接兵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隊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八十章 院牆內外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八十三章 順利畢業第十六章 外公外婆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四十六章 校園之觴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八十七章 投身本職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五十八章 內務管理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隊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四十四章 爲人師表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第四十四章 爲人師表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四十一章 憂鬱少年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七章 越山故事第八十八章 低窩鋪第三十七章 人生首旅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九十二章 參謀助理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六十九章 爲夢而衝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間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五十五章 86831部隊第七十章 戰友戰友第一章:出生之地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二十一章 瓊光照魚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五十六章 踏入軍營第八十章 院牆內外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七十八章 實彈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