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節 錢錢錢

羅教授此人很神秘,穿越後只說自己姓羅,其他的一概保密,所以一開始人們都叫他老羅。後來大夥發現這人喜歡強行給人科普,懂天懂地懂空氣,和謝耳朵有點像。偏偏這貨和人辯論的時候各種數據張口就來,不管真不真吧,反正一般人也懟不過他,所以羅教授的稱號就被羣衆叫了起來。

自從玩AK把自己的腮幫打腫後,羅教授就被人趕到後勤部上班,盤貨是他的本職。剛纔看到馮峻他們在說檀香木,老毛病一犯就湊上來開始科普。

“這麼說的話,一噸豈不是要上千萬?”聽羅教授說完價格,夏先澤有點小驚訝。

“市面上現在全是印尼,澳洲,非洲的各種雜檀,就這,一個輕飄飄的手串也要幾百上千,印南老白檀5000一斤沒問題的。”羅教授笑着用手拍了拍木皮補充到。

“那就加工10個立方出來先,樹皮都削掉,只留樹芯,等曹總來了先運回去看看行市。”夏先澤一錘定音。

“這個容易。”羅教授點點頭:“咱們手裡現在就有木匠,荷蘭人裡肯定也有,非戰鬥人員應該活下來不少,明天咱們騰出手就開始登記,找出來就安排幹活。”

一共有40個立方的原木被測量稱重記錄。接下來是香料:胡椒,肉豆蔻,丁香這些常用香料倉庫裡都有,胡椒比例最高,不過總數量並不多,這些香料加起來只有150擔。在這個時間段,香料在對明貿易中的地位要低於檀香。

幾擔潔白的象牙毫無疑問引起了參觀者的興趣。人們一邊痛斥毫無動物保護理念的荷蘭人和印度人,一邊拿着整根象牙在手裡擼來擼去,嘴裡嘖嘖有聲,醜態畢露。

“Duang”的一聲巨響後,人們清醒過來。扭頭一看,原來羅教授手裡多出一面銅鑼。

“荷蘭人從哪裡弄來這麼多銅鑼?”大夥很快就發現,有不下十擔的銅鑼就堆在角落裡。

“銅鑼本來就是馬來人的傳統樂器好不好,印尼那麼多銅礦。”羅教授又壞笑着用指節敲敲銅鑼:“荷蘭人要收集香料,這些年在香料羣島刷地圖,收集一些銅鑼很輕鬆的。這個屬於配貨,一般來說,大明商人對銅器還是認可的......”

獨特一點的貨物都檢查完了。荷蘭人的幾間倉庫裡另外還存有一些粗苯雜貨:做染料的蘇木,做襯衣的荷蘭麻布和一些粗毛呢,用來騙土人的玻璃珠,一些鉛錫金屬塊,幾百張本地收購的鹿皮。食品類有數量不算少的麪粉,稻米,棕櫚油,鹹魚和風乾鹿肉。後兩者明顯是從土著和福建漁民手裡得到的。

大明的拳頭產品:生絲,瓷器和棉布在倉庫裡只有可憐的一點數量。看來資料還是準確的——荷蘭人現階段日子過得很艱難,混亂的福建局勢讓紅毛們沒辦法搭建出對明的貿易渠道。

貨物清點完後,所有人鬧哄哄又衝進荷蘭人的長官官邸。兩大間樸素的實木房屋裡有很多文書和信件,羅教授和蔡飛明兩個人這下算是挖到寶藏,一個翻箱倒櫃一個翻譯,忙得不亦樂乎。

其他人完全沒有理會這二位,他們的目的地是長官官邸內部的一間小庫房。

是的,沒錯,小庫房就是銀庫。

白銀,是西方人真正的拳頭產品。殖民者來到東亞以後,產自美洲的白銀終於找到宣泄的入口,美麗的金屬被打造成各式各樣的錢幣,這些錢幣匯聚成滾滾的銀龍,只進不出,最終全部消失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以葡萄牙人佔據澳門爲標誌,自明中葉起,每年從外部,包括日本在內輸入明王朝的白銀,從來沒有低於200萬兩,高峰期超過400萬兩。即便是在1640年以後,歐洲大戰導致的貿易萎縮時期,每年輸入大明的白銀也沒有低於過100萬兩。

這些混蛋明國人什麼都不需要,最可惡的是他們心靈手巧,能生產瓷器,生絲,哦,未來還要加上茶葉這些令殖民者瘋狂的貨物。然而紅着眼的歐洲人什麼都沒有——不要提那些香料,在貿易總額中,殖民者的全部貨物加在一起,也佔不到多少比例。明國人唯獨喜歡的,只有白銀。

在針對大明的交易中,貿易平衡這個詞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些可憐的貨物從來都是配角:毫無反抗能力,提着豬頭找不到廟門,死皮賴臉,打生打死,只爲得到往大明這個無底洞裡傾瀉白銀的資格,這纔是早期殖民者的真實寫照。

荷蘭人運到大員的一箱箱白銀,現在就堆積在銀庫裡,等待着新主人的到來。夏先澤邁着方步,第一個走進庫房,進去後彎腰從木箱裡抓出一把錢幣,端詳起來。

以17世紀初的手工藝水平來說,夏先澤手中的這些荷蘭盾銀幣,當得起“品相不錯”這句評語。

幣型基本保持正圓,外圈是鑄文,正面鑄有圖案:半身武士和盾牌,反面圖案是歐洲旗幟中常見的獅子。這一時期的荷蘭錢幣圖案比較隨意,正面帝王頭像,反面皇冠和盾牌這個基本規則還沒有完全形成。

荷蘭盾的銀含量很高,超過百分之95%。箱子裡的這些銀幣有大有小,比較雜亂,從1盾到半盾,乃至2.5盾和10盾的大銀幣都能找到。

這些錢一時半會數不清楚,還要分類測含量,王理國他們今後幾天有得忙了。

除過幾十箱荷蘭盾外,倉庫裡另外還有幾箱西班牙比索。

這些比索就是經典的早期西班牙十字銀幣。連圓形都做不到的手工銀幣產自於墨西哥城的造幣廠,正面是用十字線分割開的獅子和城堡圖案,背面是早期西班牙國徽。

這種比索已經在大明流通了至少50年,尤其是福建地區,在當地被稱爲“楔子銀”。西班牙比索的成色95%,1標準比索重27克,相當於0.7兩。面值同樣被分爲8里爾,4里爾,2里爾等等大小不一的銀幣。

第88節 談判(二)第665節 共襄大業(二)第438節 戰役背景第334節 熊道的任務第235節 羣賢畢至(八)第112節 終遭毒手第311節 瘟疫第167節 木料和水泥第482節 分流第124節 歷史在改變第336節 開港(二)第323節 過期品第183節 強行貿易第308節 建制(六)第630節 夜訪第519節 邊塞基建第523節 吳掌櫃的日常(二)第447節 打援第497節 人棍第328節 會議(三)第53節 縣令和師爺第68節 行路難第137節 鹽場和船廠(一)第514節 兜截第490節 特區局面(二)第534節 課程第115節 兩位秀才第626節 討逆(四)第159節 熊大來了第279節 龍巖戰記(一)第574節 北部灣整肅第648節 赴任之路(二)第503節 臺北(二)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213節 殺王(十)第712節 收線(四)第700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九)第325節 孕婦學習班第228節 羣賢畢至(一)第482節 分流第133節 兵臨村口第680節 北歸(五)第543節 使節培訓第608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九)第476節 金殿撒潑(二)第285節 龍巖戰記(七)第657節 救反賊(三)第168節 主次分明第49節 齊備第183節 強行貿易第320節 水利第351節 開港(十七)第551節 明葡戰爭(三)第596節 登艦第645節 銷假第703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二)第591節 突至第509節 雞湯第563節 接收(六)第466節 解惑第595節 甲板衆生第109節 戰略相持第451節 雙鬼拍門第465節 溫尚書第462節 接觸和態度第468節 講故事第385節 另一處戰場第653節 賀喜的背後第165節 糞土當年第713節 收線(五)第164節 淨街第90節 初次接觸第418節 小吏陸水第486節 黑導遊第261節 一波又起第725節 接力第722節 腹心第285節 龍巖戰記(七)第425節 飛虎營第655節 救反賊(一)第225節 葬禮和反思第497節 人棍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224節 噩耗第111節 羊入虎口第339節 開港(五)第434節 亂戰第520節 徭役是怎樣發動的第433節 檢驗成果第65節 秋闈第108節 燈塔點燃第309節 建制(七)第411節 鎮蠻號第174節 看片第582節 大淩河之戰(一)第691節 北歸(一十六)第179節 淘汰賽第471節 面聖第35節 綁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