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節 歷史(一)

通往喜峰口的丁字路口,地勢霍然開朗,再不是狹隘的山道。

就在這塊山間谷地上,三屯營巍然而立,正正卡住了通往三個方向的大軍通道。

如今的三屯營城,是萬曆年間,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官時翻修的,之後歷代都是薊鎮總兵官駐地。

三屯營城高三丈,周長七裡。內裡七十二條衚衕將軍城分割成許多方塊,官府民房排列有序。護城河、草料場、演武廳和閱武場等一應俱全。

至於防禦設施,三屯營城頭不但建有五座角樓和九座敵樓,城高牆厚,外圍還有橫河環繞而過,誠可謂險關大塞。

今天,一六三六年九月三十日。三屯營這座大型要塞,終於迎來了建城歷史上第一次,大約也是最後一次真正的要塞攻防戰。

諷刺的是,將三屯營當初修建時的防禦作用完全發揮出來的,卻是修建者的假想敵:清軍。

雄關城前,殺聲震天,煙塵四起。

上千名重甲騎兵,正圍繞着城桓運動。吸引火力的同時,也在試探着城防的薄弱點。

城東,是進攻者的主力攻擊方向。大批卸下重甲的東江鎮士兵,正捨生忘死地衝擊着賓日門......三屯營東曰賓日門,南曰景忠門,西曰鞏京門。

絕大多數假想敵爲北方異族的要塞,城牆上都是沒有北門的。三屯營也不例外,只有東、南、西三門。

面對強烈的攻勢,城上清兵亦是全力阻敵。硬頂着城下射來的槍彈,城頭箭如雨下,強行遏制住了東江鎮的乘勝攻擊。

一路狂奔逃回三屯營的豫親王多鐸,滿頭大汗,喘着粗氣,躲在角樓木柱後,大聲呵斥旗丁,拼力守城。

好久後,多鐸終於長吁一口氣:城下鳴金收兵了。

這一次收兵,代表着之前從春雷堡一支延續到三屯營的系列戰役,終於暫時告一段落。

不過,多鐸也僅僅只是鬆了半口氣。東江鎮乘勢掩殺的這一撥退了,接下來無疑會有更加慘烈的攻城戰:穿着對襟小褂,使用火槍掩護東江兵馬的,無疑就是傳說中的飛虎營了。

更令多鐸害怕的是,從頭至尾,他只知道飛虎營前來追擊,

然後有突然出現的東江鎮生力軍。他現在無法判斷,這一撥到底是飛虎營+東江鎮,還是曹氏主力+東江鎮。

多鐸現在極度恐懼。如果是前者,那麼他篤定,只要身後滿族大軍回返,大家還是能回到白山黑水的......只不過要付出一些代價。

可如果是後者......現在的局勢,已經是戰前推演中最被動的局面,多鐸壓根就不敢去推演最後那個結局。

多鐸現在無比理解,爲什麼大汗和阿濟格都要強命揚古利攻打春雷堡。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一定會搶過揚古利的軍權,並且將手下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填進去,直至攻下春雷堡爲止。….

可惜,一切都遲了。爲了珍惜手下性命,揚古利和多鐸搭上了自己不說,還將三屯營以西將近十萬的旗人陷入了絕境。

想到這裡,多鐸頭痛欲裂,都要被天傾般的壓力壓垮了。「郡王還沒有派信來嗎?」

「未曾。」

「再派人去報信!」

「得令。」

急於把壓力轉給大軍正牌指揮官的多鐸,下一刻,突然間張大嘴,望着城下,口中嗬嗬有聲,呆若木雞。

就在多鐸目視所及之處,一面繡着「韓」字的大旗突然間豎了起來。緊接着,另一面繡着「北方大都督,北伐軍總司令」的大旗也豎了起來。

伴隨兩面大旗的,是城下衆多士兵的歡呼聲。

「這是曹氏主力嗎?」多鐸倒吸一口冷氣:「壞了,壞了,

快通報郡王!」

城頭上氣氛凝固的同時,城下氣氛卻極其熱烈。剛剛豎起大旗的韓小波,正在被一干殺紅眼的東江反賊請戰:「大都督,速速下令啊,趁***立足未穩,咱們炸藥包伺候,再一撥就攻下來了!」

「晚了!」正在用望遠鏡觀察城防的韓小波,沒好氣的說道:「原本就沒有讓你們攻城的命令,剛纔誰讓你們打的?」

「大人,乘勢掩殺,兵法所云啊!」

韓小波放下了望遠鏡,被氣笑了:「還乘勢?」

這之前,由於重甲騎兵無法長距離追擊的緣故,導致谷口之戰中,還是有幾千人次的蒙古人和八旗兵逃掉了。

這些人逃進三屯營後,加上之前留守的五千人,瞬間就將三屯營的防守支撐了起來。

而東江這夥人所謂的乘勢掩殺,其實並不準確:等他們換了馬趕來,再在城下卸甲,倉促攻城的時候,人家早就準備好了。

匆匆趕來的韓小波,正好看到了攻城的後半段:城頭防守者鬥志非常旺盛,根本無視射來的子彈,硬生生將倉促來襲的攻城者打了回去。

這種情況下,或者增加火力掩護密度,或者增加攻城面積,而且必須要有充足準備,炸藥包很難有發揮的空間。

東江一干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決定接下來戰鬥節奏的關鍵因素,和炸藥包關係不大。

「不管什麼原因,你們沒有前後腳衝進城門,那就應該收兵待援。」

揮揮手,將一夥興奮地不能自已的東江餘孽趕了下去。這之後,韓小波才和衛遠一起下了馬。這個時候,勤務兵已經在路旁找了塊還算平整的石頭,並且圍着石頭放下了摺疊帆布馬紮。

「咕鼕鼕」。

坐下來勐灌了幾口水,韓小波擦了擦下巴上的水漬,這才痛快的說道:「哎呀,終於算是堵住了。」

肩膀上擔子同樣不輕的衛遠,貌似也放鬆了姿態。點根盜版華子,長長吐了一口:「是啊,現在沒壓力了。」

要知道,阿濟格麾下的滿蒙大軍主力,現如今還在薊鎮以西,距離三屯營還有一百四十華里的路程。等這些人到了,後方北伐軍的主力也早到了。….

所以從這一刻起,本次入關的清兵就已經是甕中之鱉。

接下來,放鬆的人們就開始按部就班了。

「通信參謀,報告李自成部位置。」

「根據一小時前電報,李自成部主力已至渭南一線。」

韓小波「嘁」了一聲:「纔到渭南,那就不急,慢慢圍困吧,等這幫人自己衝出來送死。」

————————————————————————————

之前,李自成部攻下長安城後,隨即派出輕騎部隊,迅速掃蕩了關中平原。

而後,本地大批李自成部老鄉、破產農民、小股起義軍,乃至真正的邊軍,紛紛前來投奔有糧有晌的李闖王,關中平原可謂是傳檄而定。

李自成一夜之間,盡收起家之地人心。

接下來,遠比歷史上兵精糧足的李自成,遂派大將劉芳亮率一部精銳北上,目標直指寧夏、蘭州、天水等西北重要城市。

這時候,由於明庭在北方的機動兵團徹底覆滅,所以李自成事實上已經有效控制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三省其二:陝洛。

自古以來,但凡佔據了出產精銳兵員的山陝洛,就約等於佔據了中國北方。進而可以高據形勝之地,以北統南,成就大業。

所以李自成和歷史上一樣,開始了王圖霸業的下一站:進軍山西。

而韓小波方纔問的,就是李自成部的實時位置。

聞聽後者纔到渭南,韓小

波更加不急了。

渭南距離黃河風陵渡還有一百多裡。等李自成過了黃河,再沿着運城-臨汾-太原這一路跑過去,哪怕和歷史上一樣沒有經過什麼像樣的戰鬥,也至少需要一段時間。

現在,對於北伐軍來說,時間就很充裕了。既然這樣,擁有戰略優勢的北伐軍,自然沒必要填人命攻城。慢慢圍困,修建防禦工事吧。

計較已定,韓小波首先喊來了最早趕來的飛虎營二營營長梅撫西。

指着北方的山路,韓小波開始下令:「我命你部現在封鎖北面山道,鋪設地雷,阻隔三屯營和喜峰口之間的一切聯絡。」

「是!」

接下來,韓小波又把一干東江餘孽喊了過來:「你們哪也別去,就在這裡給我釘着,保持一千重騎的戰備值班。」

趕走了一干不大甘心的東江人,韓小波和衛遠相視一笑:「來人,餓了,整點吃的,趕緊把帳篷搭起來。」

守方勢弱但據有堅城,攻方力強卻人數稀少,就導致了誰也不想打。於是三十號這天剩下的時間裡,貌似合理的對持開始了。

當天深夜,大批打着火把趕路的騎兵,衝進了三屯營。

「郡王!」

別看多鐸爵位高一點,但現在的他,親身經歷過無法理解的戰場,膽氣早已不存。所以見到正主一刻,多鐸真心實意要把爛攤子交還給入關大軍最高統帥阿濟格。….

身材高大,腰腹粗壯的阿濟格,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子,正白旗旗主。

此次入關,身經百戰的阿濟格,全程可謂是指揮若定,並無紕漏。奈何***......曹賊有高達,所以事實上已經非常謹慎的阿濟格,終究還是得到了被人抄後路的噩耗。

白天得到消息,阿濟格當即點起薊鎮全部騎兵往三屯營趕去。半路上又收攏了所有在遵化的騎兵一同趕路。

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心急如焚的阿濟格,今夜終於得到了第一個好消息:三屯營還在自己人手中:「好好好,多鐸你能守住三屯營至此,就是功勞一件。」

甫一見面,阿濟格並沒有糾結之前東線喪師一事。在阿濟格看來,眼下是生死存亡時刻了。回不去盛京,所有人都要死在這裡,再去埋怨追究多鐸沒有任何意義。

簡單交流兩句,阿濟格先帶人上了東門城牆。

掃一眼城下貌似漆黑一片的營地,凝思片刻,阿濟格轉頭問道:「後半夜趁其不備,夜襲可也?」

「萬萬不可!」

多鐸魂都嚇掉了:「彼輩有夜視之法!」

「當真?」

「絕無虛言,額駙早先也吃過虧。」

「即如此......」

阿濟格找了塊磚,緩緩坐下:「那就明日再看吧。我已下令大軍回返,只帶糧秣財貨。吃白食的明人,這次只好先棄了。」

「嗚......」

「曹氏兵馬的底細,到底如何,你現下細細講來。」

————————————————————————————————

十月一日。這個後世能混到調休的特殊日子,在十七世紀的今天,卻代表着殺戮與覆滅。

晨光起時,站在城頭的多羅郡王阿濟格,冷冷一揮手,下達了開城命令。

隨即,三屯營吊橋放下,東門大開,從內裡衝出來至少兩千騎兵。

無論之前東線是怎麼輸的,無論多鐸之流如何描述對手的戰鬥力,做爲入關大軍統帥,阿濟格是一定要親自感受對方戰鬥力的。否則,接下來他根本無法制定戰略戰術。

於是,兩千名八旗精銳衝出來了,目標直指東面敵方帥旗之

處。

對手果然沒有令阿濟格失望。

又狠又厲的槍子,一里路開外就打了過來。剛剛出城的騎兵不時就有人馬傾倒。待到進攻方衝出二百步後,密集的彈雨已經開始成排打翻滿騎。

就在滿騎進退兩難之際,低沉的馬蹄聲猶如重鼓響起:東江鎮重騎迎面而來。

事前有過預桉的滿騎,斜斜劃了個圈,掉頭就走。臨了,也只是和東江重騎擦了個邊。可就這短短一接觸,滿騎便被對手狠狠撕咬下來一塊,幾無還手之力。

全程目睹完用幾百條旗下性命出演的短劇:《帝國的覆滅》後,阿濟格臉色蒼白,回味良久。

「通令後路各部,速速趕路。」….

阿濟格算是看清楚了,在對手如此犀利的槍甲面前,中小規模的交戰,八旗勇士是毫無還手之力的,非戰之罪......旗兵手頭也有火銃,五十步外就是撓癢癢了,可人家的火銃一里地外還能貫穿甲胃!

現如今的應對,只能先行集結人馬,最後再倚仗人數優勢,想辦法突出去。

於是,阿濟格隨後連續下令,命陸續趕來的步卒進城防守,置換出的騎兵於城西集結。

就這樣,除了十月一號早晨發生的一次短暫接觸外,敵我雙方居然又詭異地對峙了一天。

十月二日,局勢發生了變化。從走廊東邊,源源不斷出現了成建制的北伐營頭。另外,大批的支前民伕也隨同到來。

這一下,城下便喧囂起來了。

韓小波首先命令兩個營,一千多人的步兵上山佈防,置換出先期封鎖山道的騎兵營。緊接着,韓小波命令趕來的工兵部隊斷河。

三屯營建成時,配有深達三丈的護城河,其水源是引來的附近橫河水。這麼多年過去,護城河雖說淤積了不少,但依舊有防禦功能。

於是,工兵開始在上游規劃爆破線路。

十月四日,一連串巨大的炸山聲響起。隨後,城頭上的人發現,護城河漸漸乾涸了......

而從這一天起,多達八萬餘的旗丁步卒,推着小推車,載着他們在明國搶劫的賊髒,源源不斷涌入了三屯營。

十月五日,隨着後續部隊以及輜重營趕到,三屯營東、北兩個方向,北伐軍已經完善了各處防禦陣地:鐵絲網這種防禦神器,業已在通往喜峰口的山道上層層鋪設。

這天,一直埋頭做準備的雙方之間,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打着白旗的談判團隊,從城中走出,要求和韓大都督見面。

談判代表是穿越衆的老朋友,之前一直在京城負責雙方談判的孟喬芳孟參政。

對於談判這件事,既然人家使節來了,那麼韓大都督面子還是要給的。於是,孟參政在一處帳篷前,見到了正烤着羊腿的韓大都督。

然而,見到孟喬芳後,韓大都督只說了一句話,就結束了這場談判:「回去告訴你家郡王,不用再費心思挑撥了,儘早出降。不然,我這撥收拾完你們,馬上就自薊鎮揮軍入京,滅了崇禎國祚!」

孟喬芳張口結舌,半晌後闇然離去。

孟喬芳來此,其實就是抱着一點三方博弈的希望,「你滅了我,崇禎更加忌憚你」。

可現在人家不裝了,直說了要連崇禎一併滅掉......孟參政原本的那點希望瞬間破滅了。

孟喬芳回去後,攻守雙方貌似又進入了詭異的對峙階段。除了有零星的炮彈四處亂砸外,並沒有發生什麼大規模戰鬥。

這種局面對後金大軍是極度不利的:時間站在北伐軍一方。拖下去的話,坐吃山空不說,屁股後面遲早被崇禎手下的勤王軍開捅。….

但阿濟格就是紋絲不動,情況非常怪異。

好在,擁有無人機的某勢力,實際上對對手的動向是掌握的。

「看來,郡王是準備好了。」五日傍晚,分析完很多張由無人機傳來的三屯營即時***高清大圖後,韓小波下令了:「所有部隊提高戒備等級,明日敵方有可能突圍。」

第二天下午,期待已久的大戰果然爆發了。

三屯營三門大開,超過兩萬名全副武裝的步卒,直撲東面已經被鐵絲網和鹿砦封鎖的嚴嚴實實的北伐軍防線。

另有上萬步卒自西門而出,繞至北方山道開始進攻,意圖打通通往喜峰口的通道。

與此同時,多達一萬兩千的騎兵自城南繞出,躍躍欲試。

毫無疑問,這幾天阿濟格躲在城牆後邊,並沒有躺平等死。這一次所有衝出來的步卒,儘可能都着了甲。哪怕沒有甲胃的,也在身上捆綁了臨時製作的防彈木板。

然而,第一批迎接衝鋒勐士的,並不是火***,而是各種口徑的小型陸軍火炮。

阿濟格躲在城牆後方做防彈衣的功夫,北伐軍也沒閒着。主力已經到位的北伐軍,各營火炮這兩天都各自找好了發射陣位。那些零星砸在空地上的,是測量射擊參數的試射。

震天的吼叫聲中,黑潮一般的旗兵高舉兵刃,向對手陣地撲去。

第一撥迎接客人的,是密密麻麻的黑色鐵彈。各種口徑的山炮彈在這種規模的人潮中,彈無虛發,只要砸進人羣,就是一條血衚衕。

緊接着,密集的彈雨來到,一層層將旗兵削倒。

可這一切,都擋不住紅了眼的旗人。他們很清楚,如果打不敗對手,所有人這次都回不了家園。

於是,儘管衝鋒路上有無數人撲倒,可後來者前赴後繼,踩着前人的身體,拼命衝鋒往前。

終於,在付出了無數條性命的代價後,進攻者衝過了將近五百米的死亡之路,接近了第一道鐵絲網構建的防線。

接着,打頭的旗兵紛紛被炸起:地雷陣。

眼下的地雷,做不到後世反步兵地雷那麼精巧。不過傻大黑粗的老式地雷在這種局面下,反而更加給力:密集陣型的敵人一次性會被炸傷炸死好幾個。

煉獄般的層層阻礙後,第一個衝向鐵絲網的旗丁,被繃住了。就在他伸出雙臂試圖拽開這幾根細細的鐵線時,身後無數的人貼了上來。

隨後,這個動彈不得的旗丁,就被子彈打死在了鐵絲網前。

今天旗兵出戰之前,誰也沒想到,最可怕的東西,不是槍彈和炮火,而是這些看上去纖弱無比的鐵線圈。

面對這怪異的東東,旗兵有人試圖用刀劍砍斷這些鐵線。可細細的鐵線既堅且韌,還充滿了彈性,刀砍上去就被彈回來。

還有人試圖拔除。可沒做兩下動作,就被一圈圈的鐵線纏了起來。越掙扎身上的鐵線越多,直至成爲一具動彈不得的木乃尹。….

被一層層鐵絲網消減了衝擊勢能的旗兵大軍,最終,變成了北伐軍士兵訓練射擊的活靶子。

之前,閉着眼睛衝鋒的人,看不到前排倒地的炮灰。現在,當所有人被阻隔後,無法移動的人們,開始眼睜睜看着槍炮子彈將前面的人一片一片炸死轟爛。

深植於dna中的恐懼,終於壓過了回家的渴望......旗丁大陣崩潰了。

潮水般的人流開始返身回撤。可從背後射來的子彈和炮彈,依舊一刻不停,割草一般收割着破了膽的敵人。

黃昏時分,三屯營城頭,響起了鳴金收兵的聲音。

這一刻起,決定着華夏命運的大戰,落下了帷幕。

此戰,自東門而出的兩萬旗兵,短短半個小時,戰死者高達八千餘

人,傷亡率已經超過了駭人的百分之四十,可謂是中古時代的戰爭奇蹟了。

衝擊北面山道的一萬多人,下場更爲不堪......山道上遍地地雷鐵絲網,一開始就沒辦法衝鋒,草草留下一地屍體後就退回去了。

至於那一萬兩千名騎兵,壓根就沒有出手的空間:步卒衝不開鐵絲網陣,尋不到衝擊缺口。一旁更有三千虎視眈眈的重甲騎隨時準備對線。之前吃足了苦頭的騎兵,從頭到尾就沒敢動。

是夜,三屯營寬大的官廳中,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表情平靜地下達了第一道命令:「那丹,帶着你的人,牽馬步行,連夜從西門走,去居庸關看看。」

名爲那丹的蒙古左領,起身將長袖搭在左肩行了個禮,一言不發,轉身就走。

今天這一仗,徹底打掉了盤踞在三屯營的滿蒙八旗一切幻想。

在損失瞭如此多主力的情況下,兩萬大軍居然都沒有衝到能和對手肉搏的距離......阿濟格此刻,已經真真切切領會到了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這壓根不是什麼意志、戰略所能彌補的。

認清現實的阿濟格,不虧是時代中脫穎而出的優秀將領。他在兵敗後短短時間內就壓下了所有負面情緒,開始調整戰略。

戰略很簡單:撤。

翻譯過來就是:壯士斷腕。

這個邏輯很清楚:既然近在遲尺的喜峰口已經變得遙不可及,那麼剩餘的旗兵就應該放棄一切幻想,改道出關。

或者坦蕩一點說:逃亡。

在這個逃亡的過程中,毫無疑問,旗兵會丟掉一路搶劫來的所有財貨。但此刻的阿濟格已經不在乎了。他現在唯一希望的,就是旗下精銳能多一點逃回盛京,給滿族保留一點元氣。

阿濟格知道,到了那個時候,哪怕是手頭多一個白甲兵,崇德皇帝或許就能壓住大清國的盤子,休養生息,徐圖後事。

然而,逃亡這種事,自古以來就沒有那麼輕鬆的。

從三屯營掉頭跑路,就意味着,無論從京城以北,山西以東的哪一處關隘出關,喪家犬都要穿過居心叵測的蒙古人的領地,還有更可怕的大沙漠。….

傳說中的萬里大逃亡。

在這個過程中,逃亡之輩還要應對沿途各路勤王軍、邊鎮兵馬,乃至最爲難纏的飛虎營槍騎兵......

阿濟格不知道,闖過層層天災**,最終有命能回到盛京的,能剩下幾個。

但這是唯一的辦法。如果不這樣做,再繼續窩在三屯營,那麼最多十天,所有八旗勇士將全軍盡墨。

到那個時候,滿人別說嵴樑,連根都會被挖掉。

所以,今天晚上,阿濟格連夜安排了三千蒙古人先行熘走。而在他的計劃中,明天晚上,剩餘不足一萬的滿人精銳,會騎着所有馬匹偷偷逃走。

而他本人,則會率領着步卒守城,堅持到最後一刻。

今天下午他沒有安排騎兵衝鋒,也有這個考慮在裡面......如今這種局面,牆頭草蒙古人隨時都會跳反,不如讓這幫人先去後邊探路。

至於三屯營中剩下來的,總數超過五萬的旗丁......所有沒有馬的旗丁,這一刻已經被阿濟格放棄了。他們將留下來守城到最後一刻,爲不到一萬的滿人精銳逃命做出貢獻。

說到底,這些步卒中有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漢人包衣......就當爲主子們最後一次賣命吧。

計議已定後,半生戎馬的阿濟格,迅速調整好心態,早早去休息了。明天還有惡仗要打呢。他有個預感:明天會遭到攻城。

與此同時,城下有人拿着一個小米ipad,正看得津津有味:「這拉着馬的都是蒙

古人把?郡王看來是真要跑了啊,真是果決啊!來人,傳我將令,把炮拖上來!」

當天深夜,原本已經入睡的阿濟格,突然被人喚醒:「王爺,城下有異動!」

待到阿濟格披着衣服匆匆上城頭一看,卻見東方三裡開外的山谷中,燈影虛晃,火把密集,吼聲震天,不知敵手在搞什麼動作。

隨着震天的號子聲越發逼近,武英郡王貌似猜到了點什麼,瞬間滿頭大汗。

翌日,晨光將將升起時,城頭密密麻麻的守軍,同一時間,明白了昨夜喧譁之因:四門巨大的長管二十四磅海軍重炮,靜悄悄矗立在了城前的炮位上。

須臾,隨着炮兵指揮一聲令下,巨響之中,一枚用來試射的黑色鐵彈,在城上城下幾萬雙眼睛注視中,飛躍了不到四百米距離,正正砸在了東門上方的城磚上。

瞬息間,被炮彈砸中的一片城磚頓時四散崩裂。其後,夯土層炸開,城頭轟隆作響煙霧瀰漫的同時,猶如地震般將三四個旗丁拋飛入空中。

很快,隨着煙霧散去,看到城門上方儼然已是塌了一塊的北伐軍將士,吼聲直衝雲霄。

伴隨着沖天的歡呼聲,四門調整完射擊諸元的巨炮,依次發射。

這一輪射擊,其中兩枚分別對準了東門角樓。震撼人心的巨響中,只一炮,便將年久失修的角樓砸塌,坍塌的磚石頓時將殉葬的旗丁埋沒。….

歸位、清膛、上藥、點火。

很快,只用了不到三分鐘時間,第二輪齊射又出現了。

這一輪齊射,徹底打跨了城頭守軍的信心:滿人手中的紅衣大炮,由於缺乏復位系統和標準化射擊流程的緣故,兩次發射的間隔,通常在半小時以上。

接下來,上百門小口徑火炮開始往城內跨射。而城下的步兵戰士,也紛紛開槍射擊城頭,加入了炮火大合唱。

天雷一般的重炮齊射,足足打了二十輪。被八十枚鐵蛋砸完的東門城牆,短短一個時辰不到,便出現了多處坍塌。

無處可去的城中守軍,只能強忍着巨大的傷亡東躲西藏。

令守軍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半個時辰,四門降溫完畢的重炮,再次發出了吼聲。如是,當時間來到午後,三屯營東牆,硬生生被炮彈砸出了多處可以容騎兵跨越的緩坡。

這時,全身被甲的阿濟格,手持長刀,騎在馬上,對本次入關的二號人物阿巴泰吼道:「走,帶着旗下兒郎走。居庸、包頭、張家口......不拘哪一處,能出關就走。」

阿巴泰聞言,咬牙最後看了一眼決心戰死的阿濟格,扭頭帶着所有騎兵出了西門,直奔遵化方向而去。

伴隨着阿濟格吼聲的,是最後一輪特意砸在城門上的炮彈。

下一刻,早已殘破不堪的東門轟然倒塌。準備已久的三千重甲騎,坦克般衝進了城中。緊隨其後的,是馬身上倒插着四杆騎槍的飛虎營騎兵。

再後,則是士氣高昂的北伐軍戰士。

大燕**事主力對大清國殘餘主力的最後一擊,就此開始。

屠城式的戰鬥,直至夕陽西下,才漸漸落下了帷幕。

是役,清入關旗丁全軍覆沒。由於東江諸將過份殺戮的原因,最終被搶救下來的旗丁俘虜,總數只有不到兩萬,其餘全員「戰死」。

是役,自後金入關總指揮,武英郡王阿濟格以降,共四十多名滿族將領盡皆戰死,無一逃得性命。

至此,十四萬入關的滿蒙大軍,除三千蒙古騎兵以及不到一萬八旗騎兵暫逃外,其餘約十二萬步卒全數陷於明境。

毫不誇張地說, 無論那一萬精銳最終能有幾人逃回盛京,在這個位面,剛剛成立不久的大清國,事實上已

經徹底崩塌,失去了「國格」。

歷史已經徹底改變。

當然了,再怎麼說,窮寇還是要追的......裝完逼就想跑?哪有那麼容易!

當天戰鬥完畢,韓小波便命令東江鎮和飛虎營兩個部門的騎兵抓緊休息,明日一早出發,穩步追敵......逃命者是丟掉輜重的,用不了多久,速度就會慢下來。

不過韓小波最後還是叮囑了一句:不論戰果如何,見到明軍後,大家就可以回返了,不要暴露下階段的戰略目的。

畢竟,根據最新情報,闖王老哥此刻已經過了黃河。所以大燕國的武裝力量,現在還不是暴露的好時機,要及時撤回天津待機。

話說,自古以來做下如許大的好事且不留名的,當屬北伐軍了吧。

第659節 救反賊(五)第239節 火燒連營第423節 校場(二)第205節 殺王(二)第363節 曹大頭第260章 抵達臺江第120節 大員的歸屬第469節 晨光第175節 前程第694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三)第439節 老孫頭第53節 縣令和師爺第461節 過夜第626節 討逆(四)第27節 暗青子第78節 本子第705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四)第313節 竹鼠第420節 白酒業第188節 焦姐第38節 羣英薈萃第292節 龍巖戰記(十四)第582節 大淩河之戰(一)第396節 通用大招第570節 海峽治安整飭第571節 下龍灣登陸第264節 熟悉環境第348節 開港(十四)第33節 年夜驚變(二)第513節 錯判第341節 開港(七)第569節 路邊的人第204節 殺王(一)第127節 不服王化第266節 股東第378節 肥羊第581節 春雷營(二)第13節 備戰備荒第155節 希高堂第688節 北歸(一十三)第225節 葬禮和反思第710節 收線(二)第37節 後庭對第461節 過夜第97節 居者有其屋第155節 希高堂第656節 救反賊(二)第520節 徭役是怎樣發動的第555節 明葡戰爭(七)第488節 獅子洋上第112節 終遭毒手第629節 討逆(七)第547節 明國軍民的準備(一)第290節 龍巖戰記(十二)第320節 水利第531節 吳掌櫃的日常(十)第399節 地契聯盟第418節 小吏陸水第662節 救反賊(八)第280節 龍巖戰記(二)第183節 強行貿易第221節 人質第681節 北歸(六)第612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二)第370節 電報和任務第86節 崑崙人第75節 錢錢錢第564節 接收(第五卷完)第326節 會議(一)第205節 殺王(二)第445節 三角第136節 捱打立正第141節 農場第515節 奇門兵器第62節 視察摩雲觀(一)第325節 孕婦學習班第320節 水利第577節 官邸會議(一)第131節 大員鷹第274節 聖光照耀第659節 救反賊(五)第679節 北歸(四)第424節 校場(三)第131節 大員鷹第68節 行路難第120節 大員的歸屬第170節 敵我矛盾第706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五)第148節 海底撈第301節 龍巖戰記(二十三)第691節 北歸(一十六)第138節 鹽場和船廠(二)第130節 暫一營第202節 授業第259節 一波未平第715節 收線(七)第233節 羣賢畢至(六)第359節 開港(二十五)第468節 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