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節 北歸(三)

在自家商行紮紮實實歇息了兩天,年輕體健的吳法正,從長途海航的勞累中緩了過來。

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很多時候是潤物細無聲的。換作以前,像吳法正這種“陸地人士”,敢貿然乘坐老式沙船從上海漂到天津,等不及靠岸人就顛散架了,哪裡是兩天能緩過來的。

正因爲有了如今的“大噸位”船隻,以及先進的船型和航海科技,才令郵船的顛晃幅度達到了普通人可以接受的程度。

一早在偏院裡散步的吳少爺,並不清楚這趟海航背後所蘊含的巨大科技含量。他現在對這種新型物流只有一個朦朧的看法:海路尚可,能託寄一二。

“二少爺!”

就在吳法正伸臂擡腿做晨練的時候,院門外吳掌櫃走進來了。

吳掌櫃本名吳印泉。其人身材矮胖,戴一頂六合一統帽,穿着灰色厚棉布袍子。

和大衆認知中的掌櫃沒什麼區別:吳印泉面貌和善,胖乎乎的臉龐隨時隨地堆着職業化的笑容。

“九叔,來了。”

吳家是山西蔚州大族。根據傳統的中式封建家族構造,吳家同樣在一個總戶頭下分了好幾房。

少年秀才的吳法正是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隸屬大房,行二。而年屆四十的吳掌櫃,比吳法正高一輩,隸屬五房,行九,所以熟人便稱呼他吳九。

對於境內多山缺水、交通艱難、自古貧瘠的山西來說,聯結口外,溝通內地的各類貿易行爲,是重要的省內社會活動。

吳家也不例外。早在百年前,吳氏族中無地可種的閒餘子弟,就組織起商隊,提着腦袋邁出邊關,去大草原上收購牛馬和皮毛了。

時至今日,百年經營,總部設在張家口的義鑫隆商號,已然是口內外知名的大型商業鏈鎖機構,其分號遍佈河北、山西等地的主要城市。

話說,天津這裡的義鑫隆分號,原本只是用來出貨的普通分銷點,在吳家的商業版圖中並不拔尖。

然而世事無常。幾年前開始從海上登陸的各式南方工業品,令天津的重要性打着滾往上翻。

於是,原本坐鎮張家口的總號貳掌櫃,年富力強的吳九,就被調到了天津。

義鑫隆天津分號,坐落在緊鄰海河的泗水街。早先分號的規模不大,但自從吳九來天津後,首先做的,便是擴增固定資產表。

通過吳九持續不斷的投資,義鑫隆分號將四分之一的泗水街陸續變成了自家地盤,並且整修一新......這還不算城南小教場附近的騾馬店。

見面寒暄過後,吳九在院中候着二少爺進屋換了身衣服,然後便引着他去商行“看看”。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畢竟吳法正在族中的身份不尋常,有那麼點“欽差”的味道。這好不容易來一次天津,肯定要檢查商號日常工作的。

真實原因很簡單:吳法正是長房次子,其父正是這一界吳氏族長。

吳法正的長兄自打出了孃胎就體弱多病,所以在族人看來,吳法正將來有大概率接任族長。這也是吳掌櫃小心伺候的原因所在......族中年輕人有許多,但能讓九叔如此招呼的,一隻手就能數出來。

接下來,吳法正在掌櫃引領下,查看了商號日常運作。

義鑫隆的貿易方式並不複雜:將自家商隊在口外收購的滿蒙特產運到天津發賣,然後再收購天津本地“特產”,運去口外銷售。

在這個貿易閉環中,由於接觸的都是批發商,所以明面上看,商號裡並沒有幾個客戶。

然而客戶少並不等於商號就冷清。

當吳法正穿過一道隔巷,

再穿過一道鋪着踏板的寬大院門後,看到的就是一片忙碌景象了:脖子上掛着毛巾,肩上扛着藤條箱的力工;耳朵是掛着玳冒框眼鏡,弄墨唱數的賬房;以及人數衆多,正在條桉後襬弄貨物的夥計們。

“這甲三院是南貨庫。咱們這回要送到口外的貨,多數都存於此間。”

聽到九叔介紹,吳法正點點頭,揹着手來到了條桉前。

條桉對面,一個年輕壯實,臉上掛着憨厚像的濃眉夥計,正專注處理着手中的貨物。

反射着刺眼光線的貨物,霍然是一個後世常見的8磅暖瓶瓶膽。

手臂長的暖瓶瓶膽,尾部有着清晰的藍色噴印方型商標:上海保溫容器廠。

下一刻,夥計拿起一旁蘸了印泥的一枚小章,輕輕在商標旁滾印了義鑫隆的私記。

接下來,夥計扶起瓶膽,開始往壺口裡塞起毛線來。

一束束用硬紙條紮起來的機制彩色羊毛線,其上清晰地標明瞭產地:上海棉紡一廠。

眼尖的吳少爺看到棉紡一廠這幾個小字,不禁露出了些許微笑:他想起了那兩千女流涌出廠門的壯觀景象。

用毛線塞滿瓶膽後,濃眉夥計拿起軟布將瓶膽包裹,再細心用棉線扎住了壺口,全程特意避開了瓶膽尾部的真空封嘴。

吳法正看到這裡,扭頭和吳掌櫃對視,露出了嘉許的眼光。

下一道工序就是裝箱了。

特製的長方形軟木箱,剛好比瓶膽大一號,裡面已經墊了多半箱潔白的蘆葦絮。夥計將瓶膽放進去後,先是上下搖晃測試彈性,感覺到顛晃程度足以適應大車趕路後,夥計又將更多的蘆葦絮蓋在了瓶膽上。

所有這些工序完成後,就該封裝了。

用一把羊角榔頭和機制鐵釘輕巧地封死盒蓋後,夥計完成了最後一道工序:火漆和封條。

“嗯,不錯。”

全程觀摩完瓶膽的包裝,二少爺滿意地點點頭,對面前這個做事認真的夥計問道:“多大了,叫什麼名字?”

濃眉夥計直到這時,才從專注狀態中解脫出來。伸出袖子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年輕人憨厚地一咧嘴,有點羞澀地用一口山西土話回道:“回老爺,叫火貴,二十二了。”

一旁吳掌櫃見少爺比較滿意,於是也湊趣地解釋了一段:“是靈丘人。說來也巧,這孩子逃荒到天津,是櫃上從市面上撿的。”

吳家所在的山西蔚州,明代下轄了廣昌縣、廣靈縣、靈丘諸縣。吳家的本家在廣靈,和靈丘算是鄉黨,口音沒什麼區別。

聽到掌櫃解釋,吳少爺心中頓時明白了。這個時代鄉黨是重要的關係紐帶,眼前這個夥計要不是鄉黨,怕是再賣力也不會被義鑫隆收留打工。

“好好做事。勤力的,櫃上都看得到,不會虧了你。”

吳法正雖說有希望走科舉成道的路子,但他同樣有很大可能在未來掌管家業。所以他早早就接觸到了家族中的商業內容,對管理和採購這一套其實相當熟悉:“九叔,給放個賞。”

“傻小子,還不快謝過東家!”

聽到有紅包拿的火貴,傻乎乎反應過來後,這才笨拙地謝過了東家。

吳少爺這邊哈哈一笑,轉頭在九叔陪同下,繼續檢視了其餘正在包裝的暖瓶。

義鑫隆這一次在天津本地採購的暖瓶,總數是三十個。這其中帶有完整鐵殼包裝的只有三對紅雙喜,其餘都是瓶膽,只能像方纔一樣重新包裝。

沒辦法,雖說紅雙喜對瓶在兩年前就成爲了山西大戶人家嫁女的必備嫁妝,就像後世的縫紉機自行車三大件一樣。

但這種鐵殼包裝在長途大車運輸過程中極易顛碎瓶膽,分開攜帶同樣容易變形,成本太高。所以現在的商隊大多隻承運瓶膽,等到了地頭,自然有傳統手藝人用藤條等材料編出土製外殼。

和九叔探討了一番暖水瓶的運輸問題後,在院裡另外一面的條桉上,吳少爺看到了另外一批正在被重新包裝的商品:皮貨。

吳家是靠着口外的皮貨生意起家的,所以這方面是重中之重,絲毫馬虎不得。

面色凝重地拿起條桉上的一雙皮靴,吳法正細細端詳起來。

映入眼簾的皮靴,澹黃色外皮,半腰馬丁靴造型,鞋墊上拓印着很對士紳胃口的品牌名:愛馬仕。

除了鞋底用多層牛皮軋製之外,吳少爺手上這雙靴子的其餘部位,包括鞋繩和穿眼處的金屬圈,乃至內裡的豬皮襯裡等等,都和後世的登山靴沒什麼區別。

伸手進鞋裡四下按壓一番,然後揭開鞋墊看了看,吳法正脫下自己腳上的軟鞋,伸腳,穿上靴子走了幾步。

最後,脫下靴子的吳少爺,撫摸着靴子表面,感受着毛皮般的奇怪觸感,不解地問道:“內裡倒是和舊貨差相彷佛,倒是這麪皮變了?”

“呵呵,少爺有所不知。此乃天津皮鞋廠新出的砂面靴,有個名目叫磨毛款。”

“哦......這倒是......有點貼切,索**蓋彌彰了,哈哈,巧思。”

吳法正很快想通了磨毛款的好處——常年在大漠荒野行走的商人牧民,其實更適合這種所謂的磨毛款式。

相比較,之前幾年大家已經習慣了的黑色、棕色皮鞋,那些光滑的皮面需要經常摸油保養不說,平時去野外也很難保證光亮度,反而不如這種。

“好,好,此等新款咱們進了多少?”

吳家的貨物,最終都要販賣去口外的,所以此刻躺在條桉上的,大多都是半腰甚至高腰的翻毛皮靴。

吳少爺這邊檢查了從天津市面上採購的皮鞋、皮帶箱包等皮製品,再看着夥計一一在貨品表面和包裝上加蓋私章後,才離開了甲三號院。

接下來在甲二號院,推開了寫着“嚴禁煙火”四個白字的大門,吳少爺檢查了這次要運去口外的另一項重要商品:酒。

用綠色馬口鐵盒灌裝的五十五度標準威士忌(實際就是二鍋頭),如今早已成爲了暢銷大漠域外,乃至大明九邊重鎮的真正硬貨。

這種包裝統一,方便運輸的“威士忌酒箱”,只要運出口外,就能在牧民部落換到一切商人想換的東西......包括能作爲戰馬的種馬和年輕能生養的女人。

吳家這次也是提前花費了相當多的款項和時間,才從“北方酒業集團”那裡預購到了這一批硬貨。

看着堆滿了倉庫的綠色酒箱,吳法正滿意地點點頭。下一刻,他隨意提了一箱出來,拉開蓋子,用手指蘸了酒液嚐了一口:“不錯,是威士忌原漿!”

一旁吳掌櫃捧着自家略圓的小肚子,半是嘆息半是表功地笑說道:“二少爺,這批酒當真是費了牛力啊......老九我求爺爺告奶奶,就差給酒廠那起子股東磕頭了!”

“唉......也是當年咱們離得遠,消息不暢的緣故。”

說到這裡,吳法正臉色變得遺憾起來:“但凡當日天津分號的掌櫃有一絲膽略,怎能容如此大的一筆財源滑手而過!”

吳法正的遺憾......終究也只是遺憾罷了。

時至今日,伴隨着穿越勢力的擴張,天津本地土着的利益格局早已定下了大盤。現在有的是排着隊等待穿貴臨幸的地頭蛇,再不是當初曹將軍剛上岸四下蒐羅盟友的局面了。

檢查完酒水,這一次北歸商隊的幾項重要貿易品,就算是檢查完畢了。其餘還有一些日用雜貨沒有備齊,還需要時間來採購,倒也不急。

第二日,吳法正又隨九叔去了吳家在天津的第二處產業:大車店。

義鑫隆是靠商隊起家的,所以在關鍵的交通樞紐開設大車店,就成了很有必要的一步棋。

吳法正來大車店的時候,正巧,自家商隊也從張家口趕到了天津。這隊人規模不大,除了運來一批騾馬之外,再就是一批皮貨。

現在,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了:新來的商隊和一部分騾馬會在大車店修整,待到貨物備齊後,就地組建大商隊,將商貨運回山西。

看着馬欄裡的牲畜爭先恐後舔舐着一塊掛起來的方型鹽磚,吳法正不由得又犯起了老毛病,推演起了曹氏大規模販賣私鹽與明廷崩潰之間的關係。

下一刻,狠狠剎住自家思緒的吳少爺,扭頭問道:“餘貨何日能備齊?”

“大約還得一二十日吧。”

吳九掐指算了算,肯定地答道:“照往日行情,這段時日,會再到埠一個船隊......那時候,貨源就好找了。”

第116節 夜謀第525節 吳掌櫃的日常(四)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552節 明葡戰爭(四)第40節 蘿蔔開會(二)第167節 木料和水泥第727節 歷史(二)第322節 鍾四毛第388節 擴大會議第15節 購物第722節 腹心第346節 開港(十二)第69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第706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五)第570節 海峽治安整飭第271節 下午茶第69節 靠近第575節 阮春堂和梅西第71節 散沙第465節 溫尚書第166節 買方時代第467節 穩固三角第649節 赴任之路(三)第247節 續升級第170節 敵我矛盾第67節 出航前(二)第154節 黃老爺第709節 收線(一)第110節 楊二和摩雲觀第456節 各方(一)第284節 龍巖戰記(六)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第177節 船廠第388節 擴大會議第378節 肥羊第217節 第N類接觸第207節 殺王(四)第506節 拆遷款第59節 楊二入彀第461節 過夜第580節 春雷營(一)第316節 曲線救國第718節 清場第554節 明葡戰爭(六)第96節 四大將軍第643節 年飯第130節 暫一營第303節 建制(一)第332節 招安之旅(一)第348節 開港(十四)第74節 忙碌第413節 炮打徐府第45節 崑崙神僧第422節 校場(一)第531節 吳掌櫃的日常(十)第483節 回航第726節 歷史(一)第330節 劉香的決定第378節 肥羊第344節 開港(十)第337節 開港(三)第611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二)第72節 油畫第335節 開港(一)第54節 海軍建設第85節 管制第268節 阿隆索第130節 暫一營第203節 傳道第21節 王國棟第720節 鯁骨第10節 出關第234節 羣賢畢至(七)第351節 開港(十七)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661節 救反賊(七)第107節 人貨混裝第122節 利潤點第443節 好戰第586節 初見第560節 接收(三)第87節 談判(一)第563節 接收(六)第529節 吳掌櫃的日常(八)第363節 曹大頭第275節 養豬第646節 站長第202節 授業第517節 展示和震懾第589節 攤牌一刻第301節 龍巖戰記(二十三)第483節 回航第181節 入役第503節 臺北(二)第194節 警察來了第22節 買槍第338節 開港(四)第665節 共襄大業(二)第726節 歷史(一)第323節 過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