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節 臺北(一)

連綿的雨霧不停飛過,將磺港籠罩在了一片迷離之中。

雖說臺北在冬季是多雨季,但是夏季雨水同樣不少,來自太平洋方向的季風帶來了無窮水汽,令島北山河經常處於處於風雨交加的狀態中。

在穿越衆這個位面,十七世紀的大臺北地區,依舊保持了原始風貌。這片被森林和羣山覆蓋着的深藍色土地,包括通向臺北盆地的整個基隆灣港區在內,依舊是森林地帶。絕大部分地塊還沒有開發。

甚至唯獨被穿越衆下力氣整改的,則是磺港。

磺港的位置比較偏,基本上已經在臺灣的左上角了。在後世,磺港距離後世最繁華,最核心的大臺北地區有點遠,只是一處不痛不癢的港口而已。

而在這個時間段,全臺北唯一可以稱得上“市鎮”的,恰恰就是此處。

由於附近的河灘出產高品位的露天鐵砂礦,所以磺港在一開始就被設計成了礦業+海河聯運的工業型港口。穿越衆不但下大力氣建港,還順帶着將此地擴展,建成了一處市鎮。

其實從理論上來講,臺灣是不適合進行大規模開發的,道理很簡單:平原能產生的財富,遠遠大於山地。

比起廣袤的澳洲平原,南洋羣島和北美大地來說,臺灣除了臺北盆地和臺南這兩塊小平原之外,就沒有可供大規模開發的土地了。

然而在後世,由於衆所周知的一些歷史原因,結果導致了大臺北地區的繁華和臺灣總人口的暴漲。這個其實就和香港的繁華一樣,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特例,是不可複製的。

穿越衆自然無需如此。

對於穿越衆來說,目前臺灣所能提供的,是臺北的鐵礦和硫磺,另外還有苗粟的石油和臺南平原的糧食作物,僅此而已。

也就是說,在老爺們眼裡,其實臺灣就是一處提供初級原料的大礦場,地位很低,在渡過初期的孵化階段後,這裡肯定會慢慢沉寂下去。

穿越衆自然不會將資源投資到前途不大的基隆灣乃至臺北盆地去建個什麼大臺北區,至少眼下就是如此。至於今後......誰愛去誰去,反正地盤都圈下來了,子孫幾百年後真要繁衍到那個份上,自然會慢慢發展起來的。

正因爲如此,所以之前在基隆灣的少數建築就被全數放棄,譬如從西班牙人手裡買來的聖薩爾瓦多堡,現在已經變成一處廢墟——石塊都被拆下來裝船運到磺港修棧橋去了。

現在,遠離基隆灣的磺港纔是臺北的核心地帶。

三年時間,通過穿越衆的辛苦勞動,原本不起眼的泄湖區已經改天換地,變成了一處包括礦石碼頭,吊車,居民區,奴隸營等等固定資產在內的正規城鎮。

而磺港區的總人口數,也隨之達到了6000之多。

除了駐紮在此地的一個正規軍步兵營之外,港口裡還長期駐泊着幾艘小型護衛艦用來控制洋麪——臺北外海沒有強力對手,最多的就是福建船和日本貿易船,所以沒必要用大船。

而磺港鎮的平民來源可就複雜多了。

除了來自各省的明國移民外,臺北本地土人和南洋奴隸也佔據了磺港鎮人口比例的很大一部分。

從一開始就和穿越衆打交道的凱達格蘭族開始,現在已經有不少土人定居在磺港鎮了。

當然,臺北“改土歸流”的過程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磺港這裡和臺南不一樣,那邊聚集了穿越衆絕大部分的資源,可以在一開始就用各種有利條件去儘量和平的收復土人。

而磺港一開始就是個工地,要什麼沒什麼,不可能給土人展示什麼文明先進性,所以手段就要“略微強硬”一點了。

於是伴隨着穿越衆在磺港周邊的擴張,一系列的戰鬥就發生了。

真正打起來,土人自然不會是對手。

當初西班牙人在和淡水的土人打交道時,和他們的荷蘭老鄉一樣,也是先被誆騙偷襲了一把,死了一票士兵。緊接着,西班牙人派出了上百人的“大部隊”,然後淡水最大的圭柔社就投降認輸了。

失敗者的下場,就是全體遷移,被西班牙人驅趕到了淡水河口一帶。

穿越衆同樣也是這麼做的。

一個急速發展,急缺勞力的礦業小鎮,沒那麼多美國時間和土人爾虞我詐慢慢感化,於是一系列的征服戰爭,在穿越衆開埠後不久,發生了。

最終結果,除了本地豐里社的地頭蛇,由於打交道比較多算是和平被併入市鎮之外,其餘周邊各族土人,幾乎都是在槍響過後,或者自願,或者“被自願”加入了“文明進程”,得到了“開化”。

現如今的磺港鎮,周邊已然沒了土著村社。以磺港鎮爲中心點方圓十公里區域,已被徹底清理乾淨,道路也已經修到了附近的鐵砂礦場。

另外,經過疏浚的磺港溪,也已經和陽明山附近的河流打通了聯結。這樣一來,從陽明山火山羣落採集的硫磺礦,就可以順着河道運輸到磺港,再裝船出海。

整體來看,臺北的礦業格局現在已經建設完畢,達到了設計要求。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不能少了另外一股重要的力量:奴隸。

十七世紀的臺北,是遍佈着森林河湖沼澤的原始蠻荒之地。除了那一點海灘之外,其餘的土地上,茂密的植被幾乎佔據了所有地盤,遍地都是吃人的螞蟥和飛舞的蚊子,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修建道路擴大易居地盤,不付出代價是不可能的。

穿越衆付出的代價自然就是奴隸。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橫臥着一個愛爾蘭人工人的屍首。

這句話主要形容的,是當初修建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時發生的事情。

在廣袤乾旱的西部平原上,有沒有那麼多愛爾蘭佬被埋下去不知道,但是穿越衆可以保證,爲了打通從磺港通往陽明山區區二十里的礦業運輸線,死掉的奴隸數量是遠遠超過美國鐵路公司的。

第488節 獅子洋上第592節 毛承祿第421節 選拔第351節 開港(十七)第169節 轉運第689節 北歸(一十四)第613節 廣州的清晨第359節 開港(二十五)第120節 大員的歸屬第723節 囚徒第70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一)第491節 李大嘴第548節 明國軍民的準備(二)第685節 北歸(十)第448節 連戰第6節 迴歸第678節 北歸(三)第76節 江山多嬌第567節 人頭談判第242節 華容道第224節 噩耗第253節 鋼廠和礦石第625節 討逆(三)第563節 接收(六)第533節 接待入住第165節 糞土當年第663節 救反賊(九)第307節 建制(五)第108節 燈塔點燃第98節 玄武岩第362節 落腳第55節 南望第489節 特區局面(一)第93節 談判條件第398節 連續打擊第522節 吳掌櫃的日常(一)第283節 龍巖戰記(五)第538節 談話(一)第293節 龍巖戰記(十五)第681節 北歸(六)第395節 殺豬宰羊第57節 李逵李鬼(二)第701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十)第609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第593節 定約第84章 電信第320節 水利第453節 同行第718節 清場第323節 過期品第271節 下午茶第661節 救反賊(七)第374節 公文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140節 鍊鋼第147節 駁運第280節 龍巖戰記(二)第704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三)第675節 幻變(三)第69節 靠近第488節 獅子洋上第600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第443節 好戰第267節 捕魚第404節 法師與騎士第522節 吳掌櫃的日常(一)第311節 瘟疫第341節 開港(七)第482節 分流第565節 南下艦隊第544節 家園第635節 鄭和島第453節 同行第377節 古道熱腸第300節 龍巖戰記(二十二)第201節 公平交易第146節 珍珠,又見珍珠第27節 暗青子第221節 人質第427節 病友第290節 龍巖戰記(十二)第584節 大淩河之戰(三)第495節 一碗菜粥第223節 接活第122節 利潤點第631節 調停第469節 晨光第171節 德邦第485節 女流氓第578節 官邸會議(二)第295節 龍巖戰記(十七)第374節 公文第135節 優惠期已過第400節 方岳貢第33節 年夜驚變(二)第573節 來自北方的團隊第394節 大手筆第27節 暗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