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節 轉移話題

皇帝之前對忠勇伯的封賞看似慷慨大方,但是那一系列耀眼的頭銜卻都是虛職。截止御花園茶話會之前,曹總兵的本官依然是分守漳潮等處副總兵。

出現這種局面倒不是皇帝打壓,而是皇帝需要詳細溝通,全盤考慮後,才能定下曹總兵下一步的具體工作。

今天的茶話會就是皇帝專門用來解決這件事的,然而從皇帝說出那句話的一刻,雙方的利益就開始不同了。

對於崇禎來說,將曹總兵從南方調到遼東戰區主持抗虜工作,是最符合皇帝利益的操作。

自老奴起事以來,大明從未有過忠勇伯這種良將。現在的忠勇伯之於皇帝,就像當初的戚繼光之於嘉靖一樣。崇禎不用此人滅虜的話,那又該用誰呢?食人魔?

這就是崇禎之前在朝堂上死保曹總兵的根本原因。

講真,只要眼下曹總兵不舉起反旗,別說他用鐵牛耕地了,哪怕他在江南屠殺縉紳,哪怕他往夷州大肆收羅流民,哪怕他跑去後宮摸了張寡婦的大腿,崇禎也會硬生生地忍下來——只要愛卿你先幫朕滅了韃子,頭上有點綠朕也忍了!

當然,至於滅完韃子之後......張居正的下場瞭解一下?差點就被某人開棺鞭屍了。

崇禎眼下是分得清輕重緩急的:任何的內部矛盾,都比不上隨時可以將他從龍座上拉下來,砍了他腦袋的韃子嚴重。

所以他必須要忽悠曹總兵去遼東滅虜。

不過這件事沒有那麼簡單。

戚繼光在出道之前就是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人家是公務員世家,妥妥體制內人員。

正因爲如此,所以嘉靖皇帝可以隨便安排戚繼光。抗倭時派此人去沿海,打韃靼時派此人去三屯營當薊鎮總兵官,等到張居正一死戚繼光後臺倒了,那麼皇帝又輕鬆將此人踢去了廣州。

在這個過程中,戚繼光作爲體制內的一塊磚,是沒有自我抵抗能力的,只有服從命令的份。

然而曹總兵可不一樣。

曹總兵是招安來的海寇,手下有弟兄,屁股後邊掛着夷州,有人有錢有糧,財政自給,說白了就是一個軍閥,而且是比關寧軍更加明顯的軍閥。

雖說這個軍閥表現出了令人滿意地融入體制的態度,但是皇帝不可能像對待戚繼光一樣對曹總兵呼來喝去——什麼叫軍閥?軍閥就是談不攏隨時可以扯起反旗的那種人。

所以皇帝今天只能以商量的口吻和曹總兵討論這件事。

結果皇帝還是被無情拒絕了。

...............................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穿越衆和皇帝的利益可就不一樣了。

對於穿越衆來說,眼下在北方需要做的,是開辦分基地,吸納流民,組建商品銷售/帶路黨網絡,囤積物資,訓練部隊等等等等一系列前期的準備工作。

至於說平滅韃虜,對不起,現在還不是時候。

眼下最符合利益的格局,自然是後金集團和關寧集團在遼東的荒郊野外互相牽制。而穿越衆這邊,則只需要保證韃子不像歷史上那樣衝進大明腹地劫掠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華北民衆得以保存,社會秩序得以勉強維持,每年產生的流民潮就不會出現太高的峰值,穿越衆的流民運輸系統也就能跟得上發展。

以上這種局面纔是穿越衆最想要的。

如此再堅持個幾年後,真到了崇禎皇帝心心念唸的忠勇伯親率大軍席捲韃虜的那一天......對不起,到時候某人在將韃虜掃平後,很可能順勢將關寧軍一併掃平,然後南下攻破京師......這個,皇上,實在不好意思,辜負了您的期望,其實,臣是一個演員......

所以說,從茶話會這一刻起,皇帝和曹總兵的利益就不一致了。

而聽到曹總兵將回南方的理由歸於什麼子彈不足後,崇禎有點傻眼。

要知道在今天開會之前崇禎可是做了不少準備的。但是曹總兵這個回答,卻不在皇帝事先計劃的奏對套路之內。所以皇帝只能有點詫異地問起兩位閣臣來:“竟有此事?”

兩位閣臣這時也有點懵逼。當然,周延儒是真懵逼,而事先和曹總兵有過勾兌的溫演員則是假懵逼。

“呵呵,皇上莫急,容臣慢慢道來。”

曹總兵開始詳細給皇帝講起這次戰役來。

由於之前皇帝在奏章中得到的信息很籠統,只有“驍勇善戰”“器械犀利”這些詞,並沒人告訴皇帝戰役細節以及某款步槍的超級威力,所以當曹總兵科普完後,崇禎才恍然大悟:“如此說來,這‘二八步銃’當居首功?”

“然也!”曹總兵笑眯眯地說道:“皇上,此銃能三百步外貫穿韃子重甲。臣這次對敵,連一門虎蹲炮都沒有,緣何能大勝而歸?全靠這把銃啊!”

“朕要驗銃!”崇禎這時一臉的激動——如果情況真是這樣,那他完全可以“進口”一批火銃裝備給自己放心的部隊,何必低三下四忽悠姓曹的去平虜呢?

“臣遵旨!”曹總兵這時趕忙領旨,然後他當場要來筆墨,手寫了一張紙條,交給太監跑去忠勇伯府帶人來。與此同時,崇禎又命人去御馬監,通知拿一些給京營裝備的火器來。

明末的崇禎皇帝,再不是之前那些養在深宮裡的金絲雀了。即便是,在經歷過這次的己巳之變後,再不懂行的皇帝也明白了武備的重要性。

要知道崇禎當初可是坐在城頭上,現場經歷了一輪輪紅衣大炮的發射和城下的戰鬥,所以他對明軍的火器絕不陌生。另外,像“一炮糜爛數十里”這種鬼話,現在也已經忽悠不到皇帝了。這位很清楚明軍制式火器的威力。

沒過多久,人來了。

忠勇伯府來的是一個明人裝束的王府護衛和一杆槍。而御馬監那邊,則是來了好幾個太監和兵士,還有一些武器和鎧甲。

眼下這種場面忠勇伯已經很熟悉了,所以當他站起身指手畫腳一番後,靶場就建好了。

從亭前開始,隔着魚池,每前進50米左右,都會有一張桌子,上面固定着明軍制式的扎甲和山文甲。

然後射擊演示開始了。

結局是不言而喻的。

站在上風頭的幾個御馬監兵士,他們手中的鳥銃,三眼銃等武器,不但裝填慢,而且從中射出的子彈,最多隻能“摸”到100米處的鐵甲。無法穿透目標不說,命中率也低得可怕——這種粗糙的滑膛槍只有打排槍才能談得上命中率。

接下來是忠勇伯親衛的表演。

只見此人不慌不忙,開始以1分鐘4槍的穩定射速打擊300米處的靶子。隨着一下下扣人心絃的槍聲響起,連續二十槍後,直到槍霧阻擋了視線士兵才停手。

兩個太監抱着靶子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跪在崇禎面前,舉起了甲冑:“皇爺,小的數過了,中靶十八彈!”

看到這幅上好的甲冑上那密密麻麻的,透射着背後光線的孔洞,年輕的皇帝站起身,伸出微微有點顫抖的手指,在孔洞邊緣的毛刺上不停摩挲。

良久,崇禎才嘆了一口氣:“不想世間竟有如此神器,看來是祖宗保佑,天不絕我大明啊!”

張冬東聞言暗自撇嘴:這功勞又到祖宗頭上了?祖宗真能保佑您老嗎?

看到皇帝的注意力終於被轉移到火槍上,曹總兵除了吐槽外,也是略略鬆了口氣:沒有合理解釋的話,他很難讓崇禎釋懷自己回夷州之事,這會影響君臣之間的蜜月關係。

接下來,曹總兵毫不藏私,他不但親自給在場各位分拆講解了步槍結構,然後當着皇帝的面,拆開了紙殼彈,取出了裡面的關鍵物事:火帽。

按照曹總兵的說法,這塊叫做火帽的不起眼的小銅片,纔是他之所以要回夷州的原因所在。

因爲火帽這種秘法制作的東西,夷州是不能自產的,只能從海東阿拉斯加國的海商手中購買。

火帽不但昂貴,而且產量稀少。因爲阿拉斯加國距離遙遠,所以火帽傳到大明的就更少了。就這次來北方勤王,之所以能換到4000顆頭顱,曹總兵其實已經將自己幾年來的火帽存貨都用掉了。

所以曹總兵這趟是必須要回去的——他要親率船隊去印度洋的貿易都市購買火帽。

聽到完曹總兵的說法後,皇帝不置可否。而一旁的周首輔卻連續問出了幾個問題:離了火帽這槍就沒用了?大明能不能仿造?還有,這火帽和槍到底多少錢?

曹總兵這邊先是報出了價格:火帽在印度洋的購價是二兩銀子/個,運到夷州是三兩銀子,運到京城,那至少也要算四兩銀子/個。

在這裡忠勇伯友情提示:想訓練一個合格的槍手,沒有一千發子藥是訓練不出來的。

至於槍,由於夷州的工匠可以自產,所以便宜點:200兩銀子一把。

最後關於仿造一事,曹總兵大方的答應:可以留下10杆槍和100發火帽給皇上拿去仿造。如果大內的能工巧匠能仿造出來,那更好,他以後就不用去印度洋冒風險了。

崇禎聽到這裡,緩緩點了下頭。

一旁周首輔看到皇帝點頭後,則拉下臉怒道:“大明的鳥銃一杆也不過10兩銀子,子藥更是便宜,他從未聞有這樣貴的火銃和子藥,是不是你這廝故意擡價黑了心?”

曹總兵聞言搖頭苦笑道:“大明的鳥銃是便宜,可大明的官兵也被韃子像狗一樣攆着跑。他老曹的鳥銃是貴,可用的是阿拉斯加槍管,所以能打死4000韃子。”

曹總兵最後問道:“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周大人,你該不會連這點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吧?”

周延儒:“......”

第94節 別了,甘第丟斯第103節 鬥爭開始激烈第435節 淬火第7節 狗死了第660節 救反賊(六)第308節 建制(六)第546節葡人的抗戰準備(二)第204節 殺王(一)第48節 緊鑼密鼓第125節 鎮宅之寶第669節 共襄大業(六)第198節 播種機第41節 動力爲王第558節 接收(一)第700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九)第567節 人頭談判第162節 忍無可忍第31節 塘莊第453節 同行第376節 王尊德服軟第668節 共襄大業(五)第430節 反賊第225節 葬禮和反思第505節 臺北(四)第338節 開港(四)第453節 同行第285節 龍巖戰記(七)第73節 侵略者們第338節 開港(四)第724節 雞肋第726節 歷史(一)第489節 特區局面(一)第531節 吳掌櫃的日常(十)第278節 對澳門的攻略第554節 明葡戰爭(六)第466節 解惑第81節 船期和新城第706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五)第47節 荷月第136節 捱打立正第40節 蘿蔔開會(二)第546節葡人的抗戰準備(二)第236節 羣賢畢至(九)第249節 化工廠(二)第242節 華容道第96節 四大將軍第677節 北歸(二)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第362節 落腳第607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八)第620節 大會(三)第542節 成爲股東第345節 開港(十一)第376節 王尊德服軟第725節 接力第615節 廣州的夜晚第82章 分基地第601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二)第481節 後果第616節 皇帝的心思你別猜(上)第212節 殺王(九)第320節 水利第157節 滯銷第315節 胚胎移植和馬政第244節 捷報送達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101章 參政議政第620節 大會(三)第467節 穩固三角第722節 腹心第131節 大員鷹第144節 林家兄弟第350節 開港(十六)第123節 珠光寶氣的協約第673節 幻變(一)第588節 艙房夜話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52節 新貴第513節 錯判第704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三)第577節 官邸會議(一)第438節 戰役背景第475節 金殿撒潑(一)第541節 頭籌第222節 荷蘭人在大員第723節 囚徒第270節 表兄弟第360節 去舟山第247節 續升級第231節 羣賢畢至(四)第576節 上半場結束第300節 龍巖戰記(二十二)第414節 私人恩怨第97節 居者有其屋第514節 兜截第568節 落腳事宜第118節 公開信第88節 談判(二)第344節 開港(十)第215節 殺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