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節 老孫頭

在介紹了戰役背景後,陸戰隊司令錢鐵山指出:現在雖說距離歷史上阿敏退出冷口關還有整整兩個月時間,但是穿越衆最好就在三月底四月初這個時間段,對清兵發起進攻。

因爲從三月底開始,孫承宗率領的反撲部隊就會從薊州開始集結哨探,然後從東西兩面展開兵力,最後在五月份大舉進攻,左右合圍,一舉將守在幾座城池裡的後金騎兵都趕走。

錢鐵山的計劃得到了與會人士一致同意:搶在明廷的“光復大軍”收復失地前砍下足夠數量的韃子腦袋,這本來就是既定路線,沒什麼可猶豫的。

穿越衆可不想和那幫勤王部隊有什麼瓜葛。這羣人看似人數浩大,實則來源複雜,爭功諉過的本事強勁無比,沾上就是麻煩。

於是在接下來的十幾天時間裡,盤踞在天津衛的北上部隊,繼續了一系列緊張的戰前準備工作。

這些工作不光包括了儲備大批補給品,新來的三百名士兵也抓緊時間開始騎乘特訓,馬休人不休,一個個綁在馬背上顛得腸子都吐出來了。

這三百人雖說在計劃中是不用上戰場的,但是作爲戰役總預備隊,成員學會騎馬是必須的,至少也要達到騎馬步兵的檔次纔可以。

在這個過程中,曹總兵還和一位朝廷大佬打了一番筆墨官司——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總督京城內外軍務,孫承宗孫老倌。

話說某位總兵打着勤王的旗號賴在天津不走之後,一開始京城那邊也沒在意:己巳之變中前後聚集在京師附近的勤王兵馬號稱有四十萬,實際上二三十萬人還是有的,這中間各地軍將混雜,也沒人注意到名義上只有幾百兵的某南方總兵。

這個情況在三月份之後改變了。

由於後金大軍撤退,京城開始陸續開放各門,於是兵部和各地的信息傳遞密度又恢復到了往日水準。

這樣一來,被崇禎火線提拔成兵部尚書的孫承宗同志,在不久前終於注意到了曹總兵——天津的報功單子來了,上面有文官的署名,這說明功勞都是真的。

於是孫老倌就順手下令:着漳潮副總兵曹某即刻帶兵前來京圜處聽用。

然後過了幾天,曹總兵的公文來了。公文是這樣說的:由於之前和韃兵死戰,曹總兵親身上陣,“身被七創”,血流一地,這才砍了十幾個韃子腦袋,所以總兵此刻正在養傷,行動不便。

再加上這邊南人士兵太多,水土不服大部病倒,所以暫時不能來京圜參加會戰......曹總兵承諾,一旦身體有了起色,立即來大人麾下聽令。

正常來講,孫承宗看完這道公文也就過了,然而事情不是這樣的。既然曹總兵在天津的公文來了,那麼其他人的公文同樣能來,這中間還包夾着一些私人信件。所以老孫頭很快就把曹某人在天津幹了些什麼都搞清楚了。

如此一來,老孫頭就對這位曹將軍充滿了興趣——不遠千里浮海而來,到站後卻在天津逗留不動;說是來勤王,卻大做買賣至皇上於不顧,說是來混日子,卻又帶兵偷襲了韃子......

我真是猜不透你啊?

好在老孫頭經驗豐富,腦筋一轉就自以爲看破了曹總兵的心肝肺。

老孫頭對付軍閥,確實是有豐富經驗的。

就在不久前,當袁崇煥在京城城門樓上被崇禎拿下時,站在一旁的袁崇煥親密戰友、遼西將門集團核心領導、明末賣隊友達人、遼晌集團分贓大佬、食人魔祖大壽同志,同樣是“雙股戰戰”“汗出如漿”。

接下來呢?祖大壽同志前腳從城門下來,後腳就帶着手下大軍跑路了......是的,祖大壽再一次發揮了關寧軍的祖傳手藝,在關鍵時刻賣隊友跑路了。

這一次賣掉的是皇上。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早先一直督師薊遼,主持修築了關寧錦防線的孫承宗,趕緊寫信勸住了已經跑到半路的祖大壽。

然而即便這樣,祖大壽同志就此待在薊州,終其一生,再也沒有踏入過京城半步。

所以說,幾乎半輩子都在和遼西軍閥打交道的老孫頭,還是對軍頭的心思比較清楚的——和朝廷打交道的同時,隨時保持着獨立性,稍有風吹草動,爺就不伺候了。

所以雙方雖然沒見過面,但是孫承宗現在自認爲對曹總兵這個前海寇還是有研究的:和祖大壽之流都是一路貨色,比起祖大壽來,曹某人無非是軍閥作態更加露骨一些罷了。

另外,讓老孫頭對曹總兵格外感興趣的還有一點:闊綽。

在老孫頭的印象中,除了每年吞掉大批朝廷歲入的關寧軍之外,這遍天下的武人,就沒有不是窮鬼的。

軍將們有的是爲了養家丁,有的乾脆就是爲了自己升官發財過奢靡日子,所以大肆剋扣普通士兵糧晌,導致部衆戰力低下,毫無鬥志。

然而從最近老孫頭接到的一些情報來看,這位從南方來的總兵,所到之處商賈景從,南貨滾滾而入,儼然是一位當代陶朱的架勢。

所以老孫頭就想和曹總兵多接觸一番:獨一無二,能自己養活自己的軍頭,從長遠來看,是要比關寧軍更值得探究的人物。

於是孫老頭便提筆給曹總兵寫了一封信。

這封信的內容很對軍閥胃口:老孫頭不但對草莽出身的曹某人溫言勉勵,還鄭重對這種千里浮海勤王的精神表示了讚賞。

與此同時,老孫頭在信中還許下承諾:只要曹總兵能在後續的勤王戰役中再立新功,那麼他一定會在皇上面前爲將軍請功,這是朝廷肱骨應有的待遇。

結果老孫頭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件,最終換來的,卻依舊是曹將軍那一套說辭,只不過更加客氣了一點:待手中南兵痊癒,曹川必提兵北上,和韃虜決一死戰,以報學士大人厚愛云云。

事情到了這個程度,孫承宗也就沒有辦法了。朝廷之所以能調動天下軍隊,靠得不外是糧草餉銀。現如今這姓曹的既然不缺銀子,那麼孫承宗也不可能調得動這支部隊,人家想賴在天津多久都是可以的。

於是雙方的第一次接觸就這麼草草收場了——老孫頭統領幾十萬大軍,沒功夫和曹總兵再耗下去。而穿越衆這邊同樣在做戰前準備,大家都很忙。

..........................

匆匆一晃,十天時間就過去了。

到了三月二十五日這天,老校場上旌旗招展,方陣豎立,一千名帝國士兵和土著騎兵組成的混合部隊,士氣飽滿地參加了誓師大會。

坐在點將臺上的曹總兵和新任的飛虎營營官張中琪,分別發表了講話。

講話內容很庸俗,無外是服從命令聽指揮,將軍大人一定不會虧待大夥,要銀子有銀子,要官職有官職——曹將軍承諾,今趟事了,飛虎營不會解散,大人還會花銀子養着大夥,天天洗澡吃豬頭肉按時發餉的日子還會繼續下去。

校場上一片歡呼。

土著士兵對這一套說辭深信不疑。這段時間在飛虎營的遭遇,令讓他們對曹總兵兌現承諾的能力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今天的老校場裡,殺氣震天,怒吼連連,士飽馬騰,大夥就等着去殺韃子建功立業了。

土著士兵的心態轉換連他們自己都感覺到了不可思議。

一開始這些人以爲自己是縮在後方,隨時能跑路的那種輔兵。結果在這個完全不同的軍營裡訓練作戰了一段時間後,他們的跑路能力大大增強了,但是現在所有人都恨不得去幹幾個韃子來下酒......

明人不懂得什麼叫做軍隊組織能力,但是他們實打實感覺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和心態的變化,這些在今天的校場上,都轉化成了明軍最缺乏的,和敵人作戰的信心。

於是乎,在最後的口號聲完畢後,千人......大軍開拔了。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其實在誓師大會之前的一天,由五十輛大車組成的補給品運輸隊,已經提前出發了。

從天津到北邊的燕山餘脈,距離是150裡。大車隊按照計劃,將會在不受到騷擾的情況下,一直在兩地穿梭,給部隊提供補給。

這樣一來,除非遇到特殊情況,否則飛虎營的士兵就可以全體投入作戰,不用再來回載運糧草。

從校場出發的大股騎兵,當天晚些時候就在半路超過了大車隊,徑直往北方趕去。

這一次的勤王軍,明面上是曹總兵親自出馬,實際上張冬東出城轉了一圈後就回去了。他的長項是坐鎮中樞和各方勢力打交道,行軍打仗和他沒關係。

真正負責指揮部隊的還是錢鐵山,新來的張中琪,會作爲明面上總兵的副手接管飛虎營。戰後他會拿着功勞換一個高階武將軍銜,以方便日後逗留在北方。

整個隊伍出發的順序,是按照特戰隊—飛虎營—近衛營這樣陸續出發的。

飛虎營的編制雖說還是五個百人大隊,但是這一次出發後,隊伍之間明顯加強了溝通,士兵們被告知,大家隨時會集合成一個整團作戰。

然後在出發後的第二天一早,飛虎營就全體衝進了北方的燕山餘脈。士兵們開始在電臺指揮下,分散開大肆搜山,毫無顧忌——八旗主力已經出關了,這時候還顧忌什麼?

第530節 吳掌櫃的日常(九)第642節 小年第237節 剝洋蔥(一)第417節 落腳和撕逼第638節 灘頭的坑爹事第126節 新年會議第254節 一把軍刺第191節 海防遊擊第695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四)第704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三)第578節 官邸會議(二)第434節 亂戰第302節 龍巖戰記(二十四)第395節 殺豬宰羊第74節 忙碌第16節 靶場第4節 暫住第68節 行路難第609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第505節 臺北(四)第162節 忍無可忍第437節 休假第84章 電信第567節 人頭談判第377節 古道熱腸第717節 龍蛇起陸第509節 雞湯第83節 柴系統第260章 抵達臺江第44節 丐幫第69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第378節 肥羊第639節 火光第56節 李逵李鬼(一)第78節 本子第179節 淘汰賽第493節 堂下何人第631節 調停第36節 夏先澤第725節 接力第719節 各處的開端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135節 優惠期已過第420節 白酒業第451節 雙鬼拍門第53節 縣令和師爺第16節 靶場第195節 欲取先予第253節 鋼廠和礦石第413節 炮打徐府第435節 淬火第7節 狗死了第78節 本子第79節 政府不是土匪第127節 不服王化第65節 秋闈第709節 收線(一)第190節 迂迴第512節 公文和健勇第56節 李逵李鬼(一)第288節 龍巖戰記(十)第61節 學霸第375節 公文的由來第527節 吳掌櫃的日常(六)第382節 走投無路第29節 告辭第96節 四大將軍第691節 北歸(一十六)第648節 赴任之路(二)第66節 出航前(一)第51節 血舞第390節 何以解憂第118節 公開信第337節 開港(三)第646節 站長第358節 開港(二十四)第703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二)第210節 殺王(七)第89節 土著貢達第346節 開港(十二)第463節 懟第278節 對澳門的攻略第555節 明葡戰爭(七)第168節 主次分明第225節 葬禮和反思第678節 北歸(三)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374節 公文第316節 曲線救國第701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十)第137節 鹽場和船廠(一)第640節 立錐第729節 歷史(四)第462節 接觸和態度第701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十)第720節 鯁骨第123節 珠光寶氣的協約第397節 堂上交鋒第237節 剝洋蔥(一)第124節 歷史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