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節 開港(十一)

封建王朝的地價和國運是息息相關的。總得來說,地價和王朝興衰是呈正比的,大體上是呈波谷形態。

在王朝早期,戰亂初平,十室九空,人口遠遠跟不上需要,所以這時候的土地是賣不上價錢的,很便宜就能買到。

官府在這一時期會鼓勵民衆去開荒,其實就是把之前撂荒的那些無主耕地再恢復起來——自耕農的主力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因爲拓荒後的土地官府會發給地契。

王朝早期之所以是和諧社會,正是因爲有足夠的土地供應。資源富足了,那麼矛盾自然就會少。

而到了王朝中期,在人口數量大幅提高的同時,可開墾耕地的供應也漸漸開始緊張。這一時段就是波谷的高峰:人口和土地的關係剛好達到臨界點,社會生產力最高,內部矛盾可控,一片欣欣向榮的樣子。與此同時,地價也開始大幅度飆升。

這之後就是緩慢地下坡和一系列按部就班地崩潰:人口愈發增多、田地開始不夠分配、社會總財富被稀釋、社會矛盾增加、政府開始加稅維穩、士紳開始蓄養隱戶隱田對抗加稅、大批自耕農被轉嫁到頭上的課稅搞破產、缺乏資金的政府更加變本加厲地斂財、惡性循環、革命開始、李自成們出場、互相殘殺、十室九空、新朝建立,又一個循環開始。

而在這個王朝興衰的過程中,地價是明顯隨之起伏的。

明末時,江蘇無錫的良田價格只有一二兩,到了清順治時期,同一塊地的價格是二三兩,康熙是四五兩,乾隆三十年是七八兩,最高十餘兩,而到了嘉慶時期,地價則飆升到了五十兩。

注意,以上的明末,指得是崇禎末期。李自成們當時已經將北方徹底砸爛,朝廷爲了籌措鉅額的剿匪經費以及遼晌,只能不斷在南方加碼田賦。

地主們疲於應對官府的同時,天災依舊在毫不留情地摧毀着陸地上所有的農作物。這一切都讓1640年之後的江南田價迅速崩塌,到了只有一二兩銀子的地步。

在那個時間段,江南很多地方甚至出現了撂荒——這在承平時期是不可思議的。

然而史實就是這麼發生了:土地收入已經不能應付苛捐雜稅,何況還有天災,大批地主被破產,田契變成了催命符。爲了躲避官府的徵繳,甚至有人將田契放在道路上任人拾撿。

......

時間回到當下。

在熊老爺收購土地的1629年這個時間段,其實並不是搞拆遷的最佳節點。

從去年開始的旱澇風潮等等災害雖說給了江南人民沉重地打擊,但這畢竟纔是崇禎系列大災的開始,民衆們不可能意識到今後的年景只會越來越恐怖。

總之,下至貧農,上至地主,大家還是有夢想的:熬過今年的話,明年大概就會好起來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搞拆遷無疑會多付出資源:再過幾年,江南的田價就會像自由落體一樣掉落下去,那時候纔是收地的最佳時機。

然而某些人等不得了。

將盡可能多的管子插進大明朝身上吸血是既定國策,像上海灘這種承北啓南的重要節點是必須拿下的。正在和時間賽跑的穿越衆們心急如焚,恨不得明天就在全大明佈置好據點,這個時候銀子什麼的已經不重要了。

所以左家村這個原本歷史上默默無名的江南小村,就因爲距離規劃中的港口比較近,從而成了最早享受拆遷政策的居民小區。

當然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對於世代務農的這些人來說,到底這個拆遷政策是用來享受的,還是用來抗爭的,那還要因人而異。

餘本德餘書辦帶着徵地工作小組,簡稱“徵地辦”的一行人來到左家村後,當即就號房子住了下來。第二天一早,這邊就放出了消息:收地,現銀。

得知消息的村民們紛紛趕了過來,在徵地辦的小院周圍紛紛紮起袖子開始看熱鬧。

徵地辦開出的收地價碼是這樣的:劣田每畝五兩銀子,中田八兩,上等水田十二兩。

從這個價格就能看出,作爲第一批被拆遷的單位,左家村還是享受到了政策優惠的。要知道眼下的田價,即便是上等水田,價格也不會超過十兩銀子/畝。

賣地的人很快就出現了。

還是那句話: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個上千人的村子裡,總是有頭腦活泛的傢伙出現的。這些人或者是清楚周邊地價,敢於來回倒騰一把的;或者是因爲種種原因,原本就打算賣地的。總之,一部分人在看到收購價之後,很快就出手了自家的地。

差不多用了三天時間,左家村周邊就有200多畝土地換了東家。這些土地大部分是中田和劣田,另外還有一處魚塘。

比起左家村擁有的所有地塊來說,200畝零碎田地自然不算多。但這一步畢竟是開始,算是剔除了一部分人,爲徵地起了個好頭。

接下來徵地辦又開出了新條件:在蕭山,奉賢,金山,海鹽等等今年遭過潮災和澇災的地區,現在有大批的土地可以和左家村這邊做置換。兩邊互換的比例是1:1.5。

也就是說,如果左家村的某人能拿出10畝的地契,他就可以換到上述地區的15畝土地。不但可以換,而且是連片的土地。

這一下村裡頓時轟動了。眼下已經到了明末,幾百年來的人口繁衍買賣轉手,導致現在的田地極其分散,普通人想要湊出一大片整塊的土地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現在機會擺在了面前,更何況是1:1.5的兌換比例,自然就有人動心了。

佔據了人口比例最多的佃戶是沒資格考慮什麼賣地換地的,而跳出來兌換土地的是幾戶自耕農和小地主。這幾戶人家都是村裡的雜姓,人手既少,也沒有大家族的拖累,可以做到說走就走。

接下來就是交接了。幾戶人家爲了抱團,先是統一將地塊選到了奉賢附近,然後又連夜跑去視察了那邊的土地。

視察的結果有好有壞。奉賢那邊的土地都是杭州站在八月潮災之後藉機收購的,雖說面積大,但是都過了鹹水,所以土地狀況很差,基本上都算是劣田。

然而考慮到1.5倍的兌換面積和真正連成片的土地帶來的巨大好處,最終還是讓這幾戶小資產階級拿出了自家的地契:新田用心操弄幾年的話,就會變成中田甚至是上田。但是連片的土地,以他們這幾戶人家的底蘊來說,過了這個村的話,下輩子也沒本事湊出來。

幾天後,在當地有名的土地牙人,縣衙代表餘書辦,以及徵地辦的某位掌櫃見證下,雙方簽字畫押,交換了地契。

在這個過程中,爲了所謂的“買馬骨”,徵地辦這邊還額外掏了銀子,請餘書辦將交易的地契加蓋了官印——白契變紅契。

古代的田地交易有“紅白契”這一說。白契是沒有經過官府認證,也就是沒有交過稅的地契。而紅契則是正規官契。

通常來說,白契的日常效力和紅契是一樣的。但是一旦有了土地糾紛需要雙方打官司的話,白契就會給人留下鑽空子的機會:畢竟逃稅,又沒有經過官府認證,遇到對手和衙門有勾結的就能在這方面做文章。

幾戶小資產階級千恩萬謝地帶着紅契和家人去新家園生活了。而他們留下的一處桑園,以及零零碎碎的三百多畝土地,又被徵地辦收入了囊中。

魯迅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眼睜睜看着幾戶人家佔了大便宜而且沒有被騙後,村民們再也把持不住了:左家村幾乎所有的自耕農和富農都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徵地辦的小院裡一時間人滿爲患,直到深夜都不消停。

而到了這個時候,一直穩坐釣魚臺,冷冷關注事態發展的左家宗主左鴻堂終於坐不住了:當天發現族中居然有混賬東西想要去換地的時候,終於出手了。

和這個時代大部分有名姓的村鎮一樣,左家村裡自然是左姓人佔了大頭。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左氏宗族,不但房頭衆多,還擁有着周邊幾千畝的土地,是附近最大的土豪。

原本對於左家人來說,徵地辦的動作也就是那麼回事,大家都是當熱鬧看的:紮根於此地的左家自然不可能賣田土,也不可能被所謂的1.5倍兌換方式誘惑。

道理很簡單:那些躲避不了官府課稅的小戶去哪裡都一樣,但左家這種大族,不但在本地有N多的隱田隱戶,而且他們世代經營的關係都在本縣。

一旦去了外縣,隱田怎麼辦?離開了本縣盤根錯節的那點關係,被外地的官衙見到這種舉族遷徙的,那純粹是羊入虎口,哪怕光是足額交稅,就已經能讓他們脫幾層皮了。

所以說,在徵地這件事上,富農小地主動得,左家這種大族卻是萬萬動不得的。

然而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有些東西就沒那麼好說了:左鴻堂前腳剛剛處理了族中的敗類,後腳餘書辦就上門求見......徵地辦來到左家村後,這是餘書辦第一次登左家的門。

第521節 榜樣的力量第607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八)第121節 外籍勞工第266節 股東第167節 木料和水泥第523節 吳掌櫃的日常(二)第727節 歷史(二)第382節 走投無路第299節 龍巖戰記(二十一)第179節 淘汰賽第322節 鍾四毛第169節 轉運第634節 歷史慣性的體現以及火線提幹第310節 建制(八)第607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八)第56節 李逵李鬼(一)第332節 招安之旅(一)第468節 講故事第333節 招安之旅(二)第231節 羣賢畢至(四)第177節 船廠第420節 白酒業第183節 強行貿易第51節 血舞第620節 大會(三)第80章 執照第530節 吳掌櫃的日常(九)第69節 靠近第713節 收線(五)第470節 京觀第173節 買櫝還珠第358節 開港(二十四)第22節 買槍第494節 賀扁擔第671節 暖風吹得遊人酔第597節 撫遠號條約(一)第381節 特殊使者第396節 通用大招第4節 暫住第627節 討逆(五)第644節 年話第375節 公文的由來第101章 參政議政第149節 臺江防禦方案第102章 開門迎客第230節 羣賢畢至(三)第487節 白馬王子和新旗艦第636節 甲板話語第280節 龍巖戰記(二)第258節 前路第395節 殺豬宰羊第324節 營養過剩第63節 視察摩雲觀(二)第22節 買槍第328節 會議(三)第483節 回航第436節 人頭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249節 化工廠(二)第344節 開港(十)第324節 營養過剩第351節 開港(十七)第707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六)第393節 賊巢穴第208節 殺王(五)第650節 夏口第248節 化工廠(一)第125節 鎮宅之寶第177節 船廠第266節 股東第32節 年夜驚變(一)第337節 開港(三)第72節 油畫第197節 漂流節目第674節 幻變(二)第606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七)第110節 楊二和摩雲觀第138節 鹽場和船廠(二)第500節 自己人第331節 劉香的應對第366節 政策第23節 冷兵器第676節 北歸第203節 傳道第343節 開港(九)第61節 學霸第542節 成爲股東第206節 殺王(三)第368節 反應第682節 北歸(七)第526節 吳掌櫃的日常(五)第149節 臺江防禦方案第183節 強行貿易第278節 對澳門的攻略第378節 肥羊第480節 買地政策第621節 大會(四)第625節 討逆(三)第492節 祠堂第654節 邸報上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