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節 入住

一張白紙好作畫。

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赤崁新區,如今已是下轄十餘萬人的大型居民區了。

這點人數在後世算不上什麼,但在17世紀可不算少。大明朝除了京杭廣這些一線城市外,其餘的二線城市也不過就是這麼多人。要知道,這個時代的很多小縣城,平時的常駐人口也就是一兩千人。

臺江以東的近海平原上,方圓10公里以內的土地正在被陸續開發。焚燒,清理,改造河道,硬化地面,修建道路,搭積木房子......一切都成了固定程序,按部就班去做就是了。

所有的小區都儘量被建造成最便於管理的正方形,爲此建設者們不惜將那些蛛網般的小溪填埋掉。

這種做法是有原因的:從前不久那次風災中就能看出來,淺表溪流在山洪爆發時其實沒什麼用,蓄水量太低,當時很多小區都被淹了。

對17世紀的颱風和山洪有了深刻認識後,最近一段時間,赤崁這邊轟轟烈烈的河道改造工程就開始了。冒着黑煙的煤氣鏟車被調集到了人口居住區附近的河道,開始了大規模拓深作業。

這種有着一副大屁股,看上去很low的挖機是用煤氣,鋼索,齒輪,連桿這些部件驅動的。雖說故障率高,挖掘效率低,但是它們不需要進口液壓件,是19世紀西方工業社會的主力挖機。

這幾臺挖機會配合大批的基建工人開挖河道,將原本的蛛網改造成環繞着新區的主幹河道,以便對抗未來的山洪。這個工程是長期性的,因爲赤崁這邊的社區一直在不停擴大,所以挖機制造的深溝會一直往東延伸。

......

從莆田跑路到大員的埕尾村漁民們,他們的新家就在挖機工地旁邊。經過初步檢疫的“自由行”新人,一般都會被分配到某個邊緣小區裡“軟禁”一段時間,時間通常爲半個月。

而接收於承德他們一行人的,則是管着附近幾個小區的街道辦主任馬明。

馬明是個削瘦的四十歲老男人。此人來大員之前在杭州鄉下當過里長,所以業務很熟練。

帶着幾個手下從醫務站接到於承德他們後,馬主任先是挨個點了一遍名,然後笑呵呵地自我介紹一番,接下來大夥便出發去了客運總站。

總站的位置就在碼頭區身後,是目前穿越國最大的交通樞紐。這裡每天要發出多對公交車,小區裡的工人會乘坐它們去窯區上班。

公交車一共有2種形態。

第一種是城軌。由於最大的客流量是固定在窯區和赤崁之間,所以每天早晚,會有多列煤氣車頭驅動的小火車在鐵軌上行駛。這種小車頭和身後的平板車廂用得都是小直徑鐵輪,速度比較慢。

短途公交和城軌的車頭基本是一樣的,只不過車輪不一樣:只有兩三節車廂的短途公交用得是大直徑的鉚釘式木車輪。

短短一截去車站的路程,已經將漁民們嚇得不輕:川流的人潮,各種轟鳴的鋼鐵機械,怪異的建築,還有大聲吼叫着的鐵牛......習慣了緩慢,安靜節奏的中古時代移民,頓時被嚇傻了。

見過太多這種情況的馬明主任很有經驗,他和手下連哄帶推,不停將蹲在地上的人架起來,被剃成光頭的於承德一行人最終還是畏畏縮縮地坐上了轟轟做響的公交車。

慢慢吞吞,走走停停往東跑了半個多小時後,4路公交車終於停在了終點站:丁9區。赤崁的小區都是按照天干+數字來命名的。丁9區是目前最靠東面的一個新建小區,歸馬明所在的街道辦管轄。

如果用後世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這趟公交車的用戶體驗肯定是坑爹級的。

首先,木車輪是沒有減震器的和橡膠層的。其次,除了裝點門面的赤崁大道和碼頭區用了水泥硬化路面以外,偏遠小區的道路現在都還是石子路,所以公交車是非常顛簸的——儘管這已經是17世紀最平整,承載力最強的道路了。

所以當新人們下車踩在結實的砂石路面上時,大夥腳都是軟的,有人頭暈,有幾個還乾嘔起來。

暈車這種現象在這裡實在是太普遍了。大部分移民的前半生都是靠着一雙赤腳在走路的,他們連馬車和轎子都沒坐過,更不用說速度更快的煤氣板車了。

突然間增強的位移速度,顛簸,啓停,使得這些泥腿子的內耳前庭器發出的平衡信號迅速放大,從沒有接受過如此強烈信號的中樞神經開始反應,於是可憐鬼們就開始眩暈和乾嘔了——多虧他們還沒吃飯,否則路上就吐了。

這種現象在後世改開後同樣大規模出現過一陣:被禁錮在土地上的農民開始全國流動,人民接觸車輛的機會一夜間大增,於是暈車暈船症也就隨之爆發了一波。

......

丁9區裡面的建築物暫時還不多,只有稀稀拉拉的二三十間住宅小屋。由於是最新擴建出來的小區,所以除了公廁和水房這些必備建築外,商店和澡堂這些暫時還沒有配備,道路也還是夯土路,石子都沒來得及鋪。

然而於承德這些人是從漁村出來的。漁村有什麼?雜草叢生的小徑,低矮的窩棚和草屋,遍地垃圾和亙古不變的魚腥......所以他們對刷着漂亮桐油的木屋,乾淨整潔,橫平豎直的小區是沒有抵抗力的。

笑呵呵從屁股口袋掏出一串鑰匙的馬主任很快打開了幾間散發着天然桐油味道的木屋。

現如今的木屋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了。全部由標準件構成的小屋吸取了之前版本的經驗,無論是在結構強度還是舒適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事實上除了沒有水泥地下室和泳池之外,穿越國的小屋單從質量上來講,是要超過後世的美帝木屋的——至少這裡的基樁和板材厚度更加給力。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美帝的小屋被龍捲風刮跑後會有保險公司出面,而大員這邊什麼都沒有。穿越衆現在是一朝被蛇咬,被颱風幹了一次後,全面提高了房屋的質量標準。

通常來說,這些小屋的建築面積在30—50平米之間。這種設計是針對移民家庭的:30平米的屋子可以隔出來3—4個房間,完全可以提供一家4口人的居住空間。

要知道,這兒的屋子是沒有廁所的,絕大部分人也不會在自己家做飯吃:食堂的飯菜有補貼,所以價錢便宜。

取消了廁所和廚房後,30平方其實就很寬敞了。如果一個家庭還有老人和更多的小孩,那麼還可以申請更大的屋子。

事實上這種情況並不多見:6歲以上的小孩都會被強制住校,只有星期天才會回家......大員這裡施行的是6天工作制。

而16歲以上的少年人通常也不會和父母在一起:他們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工廠的集體宿舍。所以說,父母只需要留出房屋面積贍養老人就可以了,年輕人不用他們操心,老爺們在祖國花朵身上投入的資源,遠遠超過了他們親身父母的想象。

在穿越國的移民規則下,中古時代常見的大家庭是不存在的:嫂子一定不會和小叔子住在同一個屋檐下,所有非直系親屬的家庭一定會被拆散。

......

於承德他們在將手中的草編袋放在新房後,就被拉去食堂吃飯了。食堂在隔壁小區,大夥一邊興奮地議論着新家,一邊跟着馬主任去認路。

大多數赤貧的人來到大員,需要工作一兩個月纔會在經濟方面週轉開。馬明這邊來到食堂後,先是按規定填表簽字,然後按人頭領出了大夥一個月的飯票。

所有的飯票,房屋,衣物,包括一些生活雜物,其實都屬於貸款......羊毛出在羊身上,韭菜們最終是需要用自己的月薪來分期歸還的。

儘管身上還有一些用銀子換來的“鈔紙”,但是於承德並沒有急着拿出來買飯票:既然飯票是白借的,又沒有利息,不妨先花用着再說。

吃了一大碗新人“入夥”必備的海鮮雜菜白米粥後,村民們又跟着馬主任去了街道辦按手印領雜物。

包括被褥和臉盆拖鞋牙刷之類的日雜,街道辦這邊都有現成的。安排了兩個小夥子來回用小車推送後,馬主任開始正式給大夥分房了。

於承德家沒什麼好說的,30多平方的屋子足夠他一家四口落腳。而且當馬明看到於四寶的表格後,指着上面一行字告訴他們:於四寶應該很快就被某個部門召走培訓,因爲他的特長是“潛水”,這是很吃香的本事。

大部分家庭很快就安排完畢了。而像巴爺爺這種隨時要翹辮子的孤寡老頭,一起逃難至此的村人自然也不會扔下他不管。於是馬主任就把老頭安排在了猴子家:猴子和他娘住一起,有空房間。

щщщ .тTk ān .¢ ○

至於老頭的贍養問題,按例是由穿越國的民政部負責掏錢的,不會給村人添加負擔。

當天晚上,村民們百感交集地吃了一頓喬遷晚飯。看着桌上明亮的油燈,再看看地板上嘻哈玩鬧的孩子們,於承德不由得默祈了上蒼,感念了一番天無絕人之路。

第258節 前路第117節 政局第357節 開港(二十三)第675節 幻變(三)第647節 赴任第542節 成爲股東第83節 柴系統第97節 居者有其屋第155節 希高堂第290節 龍巖戰記(十二)第12節 屍體第727節 歷史(二)第258節 前路第171節 德邦第85節 管制第426節 求醫第609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第212節 殺王(九)第125節 鎮宅之寶第261節 一波又起第293節 龍巖戰記(十五)第708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七)第393節 賊巢穴第374節 公文第106節 齊備第642節 小年第700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九)第402節 湖中會第24節 出山剿匪第164節 淨街第80章 執照第309節 建制(七)第676節 北歸第368節 反應第377節 古道熱腸第446節 傻狗第375節 公文的由來第311節 瘟疫第713節 收線(五)第198節 播種機第8節 兩隻老闆第651節 落腳第254節 一把軍刺第584節 大淩河之戰(三)第182節 三大肥第463節 懟第227節 有光號第693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二)第432節 服了第184節 外交成果第154節 黃老爺第515節 奇門兵器第250節 化工廠(三)第135節 優惠期已過第421節 選拔第715節 收線(七)第459節 再造第314節 種牛第190節 迂迴第305節 建制(三)第275節 養豬第103節 鬥爭開始激烈第53節 縣令和師爺第283節 龍巖戰記(五)第699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八)第188節 焦姐第17節 銀元寶第616節 皇帝的心思你別猜(上)第536節 蓄謀已久第665節 共襄大業(二)第28節 破莊第663節 救反賊(九)第315節 胚胎移植和馬政第641節 交待第108節 燈塔點燃第592節 毛承祿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123節 珠光寶氣的協約第593節 定約第157節 滯銷第584節 大淩河之戰(三)第556節 明葡戰爭(八)第347節 開港(十三)第513節 錯判第271節 下午茶第184節 外交成果第653節 賀喜的背後第12節 屍體第526節 吳掌櫃的日常(五)第353節 開港(十九)第203節 傳道第560節 接收(三)第318節 土地政策第297節 龍巖戰記(十九)第665節 共襄大業(二)第654節 邸報上的信息第475節 金殿撒潑(一)第173節 買櫝還珠第3節 西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