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節 鹽場和船廠(一)

荷蘭人在統治大員的前幾年,通過極度壓榨土著,每年都能收穫10萬張以上鹿皮,這些鹿皮最終全部被賣到日本。

然而好景不長,和北美野牛,加拿大鮭魚.....無數例子相同,土著無奈下被迫瘋狂捕獵,沒過幾年,鹿皮貿易完蛋了——生態被徹底破壞,直至後世,再也沒有恢復。這之後荷蘭人才開始大力招收移民,發展臺南的甘蔗種植,用來取代鹿皮貿易。

穿越衆自然不可能竭澤而漁,在他們的規劃中,島上的原住民未來全部都要移走——南洋和北美大片的種植園和牧場放在那裡,大家可以和明人一起去做莊園主。

所有治下的土著都要打散後殖民,這是基本規則,那種百十號人突然想起來自己是一個民族,天天遊街要求政府提供補貼的蠢事,穿越衆勢必不會讓它們再發生。

島上的鹿羣也會保留,至少在穿越衆這個位面,臺灣中央山脈和海岸溼地裡的大批鹿羣,會愉快地存活下來。

所以針對麻蕭兩社的戰爭賠償數額,羅教授也是在實地考察土著的物資儲備後,纔給出的具體數字。而且他還慷慨的表示:爲了保護生態,賠款可以平穩償還,允許延期......加點利息就行。

好吧,作爲保留家園和老幼的代價,麻蕭兩社人民在戰敗後,不但失去青壯,又遭到匯豐銀行式的經濟侵略,今後還要面臨繁重的勞役,兩社就此元氣大傷,再不能對穿越衆的開發計劃造成阻擾。

而工作組接下來的任務依舊很繁忙:要動員土著南下燒荒開路,要協調土著去大員進行日常貿易,還要坐鎮麻豆,派人去試探北方嘉義地區的鄰居——和安雅族。

臺灣的地形很好規劃:一條平原帶圍繞着中央山脈,就像山脈四周的裙邊。這些裙邊被溪河天然分割成一個個區塊。穿越衆的勢力範圍,現在已經橫跨新港溪和曾文溪之間的區域,下一步的攻略範圍,自然就是曾文溪以北的嘉義地區。

羅教授來此的任務之一,就是調查嘉義地區和安雅族下屬各社的軟硬,評估對方實力,以便爲下一次開新地圖做好準備。

像暫一營這種民兵性質的部隊,此戰後肯定會有一個修整期,士兵們這趟算是打了個肥工,他們會拿着就地兌換的工分條高高興興回家,然後等待下一次徵召。

......

麻蕭二社土著的臣服,給穿越衆即將施行的製鹽,造船,以及農業這三個項目掃平了外部障礙。

最先行動的是鹽場。

麻豆社降服後沒幾天,一隻300人的勞工隊伍,就開始進駐新港溪以北的一片濱海荒灘,開始艱苦的勞動——改造鹽田。

帶領隊伍的是穿越者陸海洋。此君穿越前老家在渤海灣,隔壁就是羊口鹽場,算是穿越衆裡唯一對鹽場有了解的人。

就技術含量來說,開發鹽田對於掌握着各種測量工具和氣象觀測手段的穿越衆,實際上沒有難度。而製鹽的困難,主要在於勞動力:即便是在後世,有着各種機械輔助的情況下,製鹽仍然是勞動條件最艱苦的工作之一。

穿越衆的鹽場隊伍自然更加艱苦,屬於徹底白手起家。陸海洋帶領的這300號人,在這片灘塗上開發鹽田的同時,還要搭建碼頭,清理植被,填埋溼地,修建住宅,工程量巨大。

傳說中的那一桶柴油遙遙無期,窯區也不可能拉電纜過來,所以上述的一切工程都需要靠人力搞定......

眼下鹽場的交通還是隻能靠海運,這要比在溼地泄湖間修一條路要靠譜的多。搭載勞工隊開荒的,自然還是元鬥號,除了一些工具和糧食外,船上還搭載了幾塊彩鋼板,回頭能搭個集裝箱小屋出來......這大概算是陸海洋唯一從大辦公室得到的精神鼓勵啦。

元鬥號在預定的灘塗靠岸。特意挑選出來的頭一批100個熟練勞工,按照所屬宿舍分成的10個標準小組,這時井然有序的開始下船。一部分人在灘頭上卸載貨物,另外一部分人舉着火把,開始燒荒草:這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勞工們現在很清楚穿越衆的脾氣,每到一地,清理植被和填埋死水,是最優先級的工作。

現在是陽曆一月底,是臺灣最涼爽的冬季,西班牙人此刻正在臺北天天看雨,而臺南平原依舊晴空萬里——距離臺南雨季到來的七八月份,還有至少6個月的時間。

這就是臺南之所以適合曬鹽的最大優勢:氣候。陸海洋率領的鹽場隊伍,要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儘可能快的將鹽曬出來,一旦有了能持續供應的鹽,窯區那邊就準備上馬電解設備,用來製備一些當前急需的化學品。

......

陸海洋和他的300勇士,要在藍天溼地之間修地球,這很寂寞;相比之下,穿越衆的另一處工地就熱鬧多了,人聲鼎沸,摳腳大漢雲集——船廠。

臺江船廠是規劃已久的項目,然而項目書一直停留在紙面上,從未付諸施行,原因很簡單,缺乏造船材料。

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材和鐵料。穿越衆佔據大員後,運輸船隊最優先輸送的,永遠是人口和糧食,肯定輪不到木材和鐵。

窯區基地開張,木材成爲富足產品,然而鐵料的運輸優先度依舊不高,再加上朝廷禁止大批鐵料出海,所以大員一直以來,都是靠運輸船隊零散運來一些手工鐵製品和少量鐵料混日子。

隨着某勢力在大員站穩腳跟,攤子越鋪越大,鋼鐵,確切的說,用明代粗鐵料煉製現代鋼鐵,成爲下一步工業發展的重點環節。所以在新年會議過後,大辦公室發給杭州站的指令上,已經明確指示杭州站要想辦法加大購買鐵料的力度,調整船隊今後的貨物配比。

得到杭州站肯定的答覆後,船廠的設備和人員開始調集;最近一批出發的運輸船隊,就裝載了15噸生鐵,看到電報後,臺江船廠才正式開始動土。

第215節 殺王(十二)第363節 曹大頭第122節 利潤點第584節 大淩河之戰(三)第523節 吳掌櫃的日常(二)第713節 收線(五)第720節 鯁骨第29節 告辭第374節 公文第313節 竹鼠第48節 緊鑼密鼓第337節 開港(三)第378節 肥羊第298節 龍巖戰記(二十)第237節 剝洋蔥(一)第194節 警察來了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第152節 積分第417節 落腳和撕逼第599節 撫遠號條約(三)第113節 種瓜得瓜第420節 白酒業第152節 積分第425節 飛虎營第354節 開港(二十)第253節 鋼廠和礦石第391節 那個男人第430節 反賊第550節 明葡戰爭(二)第330節 劉香的決定第336節 開港(二)第397節 堂上交鋒第677節 北歸(二)第376節 王尊德服軟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72節 油畫第566節 本地人物的接待第692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第417節 落腳和撕逼第685節 北歸(十)第683節 北歸(八)第266節 股東第415節 北上第366節 政策第90節 初次接觸第548節 明國軍民的準備(二)第102章 開門迎客第395節 殺豬宰羊第101章 參政議政第636節 甲板話語第251節 後遺症第226節 善後雜談第301節 龍巖戰記(二十三)第701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十)第388節 擴大會議第6節 迴歸第280節 龍巖戰記(二)第86節 崑崙人第631節 調停第226節 善後雜談第146節 珍珠,又見珍珠第79節 政府不是土匪第621節 大會(四)第379節 到站第585節 同舟共濟第327節 會議(二)第112節 終遭毒手第34節 綁票(一)第671節 暖風吹得遊人酔第331節 劉香的應對第205節 殺王(二)第530節 吳掌櫃的日常(九)第143節 瘧疾和奴隸第610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一)第145節 熊道第598節 撫遠號條約(二)第641節 交待第570節 海峽治安整飭第460節 真理第106節 齊備第197節 漂流節目第213節 殺王(十)第565節 南下艦隊第463節 懟第711節 收線(三)第519節 邊塞基建第206節 殺王(三)第65節 秋闈第535節 大衛星第670節 共襄大業(七)第703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二)第198節 播種機第259節 一波未平第416節 天津衛第589節 攤牌一刻第632節 各方勢力的聚會第69節 靠近第565節 南下艦隊第556節 明葡戰爭(八)第73節 侵略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