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進軍萊茵

進入1936年之後,世界立刻被一件大事所關注,那就是德國軍隊再一次進入萊茵非軍事區。

2月29日凌晨,一支由19個步兵營和12個炮兵連組成的德軍(共約3萬人),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其中3個營越過萊茵河,向德國與比利時、法國交界的亞琛、特里爾和薩爾布呂肯推進。

上午10時,德國外長把法、英、意三國駐德大使召到威廉街(德國外交部所在地),交給他們一份廢除洛迦諾公約的照會和德軍進駐萊茵非軍事區的通知,同時還有一份德國新提出的“和平”方案。

參加此次召見的法國大使弗朗索瓦-龐賽,後來這樣回顧說:“希特勒打了他的對手一記耳光,而他在這樣做時還要說:‘我向你提出了和平的建議!”

而在德軍進軍萊茵蘭兩個小時後,希特勒在國會的講壇上再次表現了他那煽動性的演講天才。出席旁聽這次國會演說的美國著名記者威廉·夏伊勒,記述了當時的場面。希特勒在大談了一通凡爾賽條約的壞處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威脅之後,不慌不忙地宣稱:由於法蘇互助條約生效,德國不再受洛迦諾公約的約束;“德國政府已從今天起重新確立了德國在非軍事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主權!”

儘管希特勒在國會演說中裝扮得十分沉着,內心卻是非常心虛和緊張的。

他後來也承認:“在進軍萊茵蘭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只好夾着尾巴撤退,因爲我們手中可資利用的那點軍事力量,即使是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

而當德軍參謀總部收到來自巴黎的最初信息,說法國下令調派13個師去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時,德國陸軍參謀總長貝克將軍,要求撤回已經越過萊茵河的3營德軍。這些德軍高級將領們認爲,法國人這次對於關係他們國家安危的大事,是不會不採取行動的。

但是,希特勒以他那賭徒的心理和特殊的政治嗅覺,繼續把寶押在英、法不會採取實際制裁行動的估計上面,拒絕了將軍們的撤兵建議。儘管如果英國和法國真的進行軍事幹涉的話,不僅德軍“只好夾着尾巴撤退”,而且很可能意味着希特勒本人和**政權的垮臺。

但是不得不承認,希特勒的確非常有遠見,他抓住了最好的時機。

意大利開始轉變態度,哪怕是不支持德國但是也不會反對。

之前意大利和德國在奧地利問題上有尖銳矛盾,一直和英法一起反對德國的擴軍備戰。不過當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時候,英國倡導國際聯盟對意大利制裁,而德國採取中立,還在戰爭中對意大利進行大量援助。所以在1私下意大利向德國保證:德國未來進軍行動不加干預。

而英國在不久前又在海軍軍備控制問題上,從德國人那裡得到了滿意的結果,也不會再這個問題上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要知道英國一直以來對歐洲採取大陸均勢的做法,而法國本來在歐洲就有些一家獨大的嫌疑,能有一個牽制法國實力的德國隊英國也是有好處的。

另外英國經濟也是一團糟糕,在1931年下半年放棄了執行數個世紀的金本位制度,英國的經濟到現在還沒有恢復過來。

至於關係最大的法國,多年以來法國政壇異常的混亂。左右翼政黨,相互指着已經嚴重拖累法國經濟的發展。而且法國衆議院剛剛通過的法蘇互助條約,更是給了希特勒借口。

他攻擊法蘇互助條約是“把共產主義引進歐洲舞臺”,是與洛迦諾公約所規定的義務不能相容的,宣稱這“帶來了一個法律上不安全的因素”。

該條約規定,當法蘇任何一方成爲歐洲國家的侵略對象時,兩國保證立即相互進行支援和協助。

而法蘇互助條約,的確違背了洛迦諾公約中關於德國和法國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的約定。

不過希特勒故意忽略了,法國因爲對德國於1935回覆義務兵制的擔憂,才選擇與蘇聯接近的事實。而恢復義務兵制的德國,其兵力迅速擴大到35萬。正是看到德國軍事實力的快速恢復,法國才選擇了接近蘇聯。

所以法國面對這次德國軍隊進入萊茵非軍事區的行爲,並沒有給予有力的回擊,只是將12個師調到法德邊境加強防禦。

其實法國也有自己的難處,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法國在一戰中傷亡過大,民衆普遍的厭戰情緒非常嚴重。而政客們不敢做出讓民衆不滿的事情,所以只能眼睜睜看着德國軍隊佔據萊茵非軍事區。

至於德國東面的鄰居波蘭的心情更是複雜。儘管有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波蘭人對德國仍然深懷戒心。作爲法國的長期盟友,波蘭認爲法國絕不可能容忍德國進軍萊茵蘭,因而在3月9日曾對法國提出“兩國的軍事同盟生效”。

當發現法國並不打算採取行動時,波蘭政府爲自己的自作多情十分尷尬,並不得不向柏林做出解釋(希特勒卻表示很瞭解波蘭政府的難處)。

英、法兩國(尤其是法國)在歐洲的其他盟國,都爲此感到心寒,紛紛開始調整政策,使自己適應歐洲新的力量對比格局。連一向同英、法結盟的比利時與荷蘭,也先後宣告中立。

面對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一事,作爲歐洲重要一員的羅馬尼亞怎麼看?

埃德爾表示,搬張板凳坐着看。目前德國與羅馬尼亞關係不錯,兩國的軍事合作都令對方滿意。作爲出色政治家的希特勒當然不會忘記羅馬尼亞,在進軍行動開始之前,希特勒曾經通過大使試探過羅馬尼亞的態度。

爲此埃德爾表示,羅馬尼亞認爲德國理應擁有在自己領土的駐軍權。爲此大喜過望的希特勒公開的對其他人說到,“羅馬尼亞師德意志真正的朋友。”

沒錯,埃德爾就願意看到德國重新武裝。沒有德國打破凡爾賽體系,怎麼能讓羅馬尼亞在其中渾水摸魚呢?

爲此埃德爾還需要一件保證羅馬尼亞的利益的法寶。

第248章 弗蘭茨·約瑟夫逝世第五十八章 大衆新目標第311章 後續第542章 再起波瀾第158章 軍隊嘉獎第205章 工會(下)第702章 騎兵大戰坦克第629章 意大利的消息(感謝小興盟主與句號大佬的打賞)第293章 德瓦戰役(二)第756章 塞浦路斯作戰計劃第360章 奧匈的戰敗(上)第139章 奧赫裡德戰役第470章 庫爾圖瓦退役第226章 國民教育(上)第125章 奧斯曼政變第223章 嬰兒潮(上)第464章 新首相第627章 無題第306章 目標克盧日(一)第十章 軍隊紛爭第四十二章 波黑問題第403章 工業的缺口第620章 風起保加利亞(下)第429章 威廉港的寒冬(上)第284章 準備(四)第675章 薩洛尼卡(上)第203章 工會(上)第447章 蘇波戰爭爆發第230章 教育改革法案(下)第四十六章 新總裁第133章 塞羅談判第709章 空襲 (終)第五十二章 合成氨第538章 德國的政治變局第154章 停戰第149章 特爾諾沃戰役(四)第311章 後續第630章 保加利亞大發展第686章 歐洲三軸心(二)第232章 新式坦克(中)第668章 元首的羅馬尼亞行(五)第365章 鯨吞(四)第520章 農業改革(二)第351章 新的作戰計劃第482章 趁火打劫(上)第298章 德瓦戰役(完)第411章 羅蘇衝突(二)第639章 R20中型坦克樣車(上)第四十一章 土耳其革命第三章 採購 下第360章 爆發的民族獨立第710章 坎寧安的決斷第117章 戰爭對經濟的影響第698章 波蘭戰役(一)第531章 大蕭條來了第368章 鯨吞(七)第512章 新年演講第768章 在利沃夫(下)第791章 劣勢的英軍第244章 安第齊·丹東(下)第652章 交戰(上)第二十四章 柴油機第296章 德瓦戰役(六)第494章 在意大利(下)第360章 爆發的民族獨立第三十七章 特蘭西瓦尼亞 中第705章 英法的宣戰第503章 遠東行(二)第370章 敖德薩條約(上)第773章 北非第一戰(下)第546章 赫爾梅克衝突(完)第241章 AV7型坦克(今天爆更求鼓勵)第431章 人才的爭奪第459章 佈列特斯攻防戰(上)第三十八章 特蘭西瓦尼亞 下第600章 戰爭總結第385章 干預匈牙利(三)第426章 和平降臨?第447章 蘇波戰爭爆發第756章 塞浦路斯作戰計劃第171章 裝甲試驗營第215章 巴庫石油(下)第351章 新的作戰計劃第二十六章 起步的大衆第304章 德瓦保衛戰(五)第394章 德瓦戰役(四)第551章 羅蘇局部戰爭(四)第420章 反攻(上)第680章 捷克終結第七十三章 整治國企第213章 發展的動力實驗室第496章 美國行(一)第133章 塞羅談判第124章第359章 搖搖欲墜的帝國(續)第406章 逃難的烏克蘭政府第六十四章 投機人選第219章 隱形擴編(上)第341章 喀山黃金(五)第745章 克里特戰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