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天子厭張韓

禁苑的演武高調開場,卻以令人目眩的方式結局。當今天子最寵信的兩個人,楊國忠與陳玄禮丟盡了臉面,並向世人展示了他們極盡無能的一面。

楊國忠身爲整場演武的“**”指揮者卻使數萬大軍在數千“叛軍”面前弄的灰頭土臉,甚至連本人都在演武中成爲了對方的俘虜。

原本毫無懸念必勝的一次模擬對抗,竟然就讓扮作“叛賊”的神武軍硬生生的將局面扳了回來。在嘖嘖感嘆的同時,官員們也再次對秦晉其人加深了用兵如鬼神般的印象。只是卻忘了,在他們眼裡儼然已經是赳赳武夫的秦晉,卻還是天寶十三載的進士及第。

天子李隆基當晚並沒有申斥楊國忠與陳玄禮,但一道勒其閉門修養的敕令,卻讓所有知悉內情的人都有了一種預感。那就是楊國忠的復相之路已經在一夜之間變得渺茫無比,而此前榮寵四十餘載長盛不衰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怕是也很難邁過去面前的這道坎了!

“聖人,聖人慢些走,外面風大,別浸了身子!”

高力士一溜小跑的跟在李隆基身後,兩個人雖然都已經年逾古稀,但很顯然,李隆基的體制要勝過其一籌。

不過李隆基卻並沒有因爲高力士的勸告而放慢速度,出了寢殿,滿頭的大汗已經被漸起的北風吹乾,整個人卻還仍舊沉浸在剛剛的顛鸞倒鳳與騰雲駕霧之中。

貴妃豐腴白嫩的身體,讓他沉浸其中難以自拔,幾乎就忘了昨日的約定,寅時初刻會召集宰相們於勤政樓議事。而現在已經到了寅末時分,李隆基年歲漸高以後雖然長長罷朝,但卻甚少食言於臣下,今日的一時放縱之舉萬一被史官記錄書中,卻不知又要在後世留下個什麼樣的名聲了。

因此,李隆基在疾步趕路的同時,身心也迅速從愉悅的巔峰跌落至抑鬱失落的谷底。

相比眼前的現實,對他而言則更重視身後的名聲,安祿山反賊已經使他原本完美的帝王人生添上了永不可抹去的恥辱一筆,便再不能再讓後世的史家們抓住這些原本無足輕重的生活細節來大做文章。

步入勤政樓,果見政事堂的幾位宰相正身端坐。居於右者,乃是中書令韋見素,相左依次是門下侍中魏方進,門下侍郎崔光遠,以及面色仍顯蒼白的高仙芝。

原本,這其中也會有楊國忠的位置,但他太不爭氣了,一日之間竟將李隆基曾給予了厚望的新軍毀於一旦。儘管三萬多人最後又重新收攏,但這就像覆水難收一般,曾經被嚇破膽過的軍隊,再怎麼打造也終將是圈裡待宰的豬狗。

不但如此,這支原本可以成爲朝廷中流砥柱,楊國忠晉身政績的人馬,也在一夜之間成了朝廷的包袱、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能輕易遣散的根本原因,這麼多徵募的丁壯一旦就地遣散,將會爲地方治安帶來噩夢一樣的災難。

府兵制盛行的時代,朝廷便完全不必有此種憂慮。因爲一切兵員的分配提調,自有各地的折衝府負責。而在廢除了行將就木的府兵制以後,朝廷卻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兵制能夠取而代之,便也爲龐大的帝國帶來了嚴重煩惱乃至是後遺症。

而這一點,在取消府兵制的十幾年時間裡,已經日漸突顯出來。

國難思良才,李隆基只苦於找不到一個可以替他撥雲見霧的人選,他掃視了殿中四位宰相,從韋見素到高仙芝,他們都有某一樣過人的能力,但卻不是那種可以定國安邦,開創先河的大才。

換句話說,李隆基君臨天下四十餘載,提拔重用的都是些守成之臣,而現在他所需要的卻是極富冒險精神的開拓進取之人!

然則,此等人物畢竟可遇而不可求,像商鞅、吳起那種一人可興邦的大才,畢竟是千年難得一遇的。

李隆基嘆了口氣,從容落座。

“昨日演武,政事堂可有了定論?”

韋見素欠身道:“以臣之見,‘三軍’雖然狼狽,但神武軍也同樣沒能取勝,若非聖人叫停,結局尚未可知。不如便判雙方打和,聖人以爲如何?”

這也是韋見素一貫的風格,但凡政務涉及牽扯到各方切身利益的時候,便也是他盡顯和稀泥功力的時刻。這麼做,既不將當事雙方得罪慘了,又使得各自尚有轉圜的餘地。雖然難免會致使朝政拖沓,但終究不會犯大錯。

但是,在韋見素而言,正是這種無大過的原則,纔是他能夠在朝廷中四十餘年一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再看那些壯心勃勃,試圖有所作爲而又不管不顧的人下場如何。

從姚崇宋景,到張九齡、宇文融,哪一個不是收場慘淡,令世人唏噓?

這些人立志於謀國,卻連自身都難以保全,甚至還連累的子弟家人累世受苦……

“魏卿的意見呢?”

李隆基袍袖內的手在隱隱發抖,又將目光轉向了一直垂頭欲睡的門下侍中魏方進。

魏方進頓時一驚,清了清喉嚨答道:

“臣附議,附議!”

“一派胡言!”

啪的一聲,李隆基一掌重重擊在御案之上,將所有人都嚇的禁不住身子一顫。

“打和?朕來問你,楊國忠被俘,帥旗被繳該怎麼算?陳玄禮被俘,帥旗也被繳獲,又該怎麼算?”

李隆基疾言厲色,卻見韋見素不慌不忙,依舊欠身答道:“一軍勝敗不當以主將安危爲判斷,戰國時魏惠王伐秦,丞相公叔痤當陣被俘,可魏國還不是一戰佔了秦國河西百里之地?”

韋見素據理力爭,李隆基還真拿他沒有辦法,難道還能以堂堂天子之尊與臣下當殿質問爭論嗎?不管韋見素說的有沒有道理,他也只能表達認同或是不認同。

現在韋見素擺明了又在與李隆基唱對臺戲,這位大唐天子一時間竟覺得拿這塊又老又硬的滾刀肉沒了辦法。

不過,李隆基卻不會與臣下爭這一時之意氣,早晚他會從別處找補回來。

於是他又將頭轉向了高仙芝。

“高卿以爲呢?”

高仙芝忙道:

“若就事而論,昨天神武軍以三千對三萬,能取得如此戰績,當判勝!”

這句話纔是李隆基想要的,目光中厲色已經緩和了下來。而如夢方醒的魏方進忽然發覺,自己剛剛附議錯了。都怪剛剛一直都在瞌睡,以至於沒聽清天子與韋見素之間的對答,這才鑄成了大錯。

但終究不是沒有辦法補過。

“臣,臣附議,附議!”

李隆基目光驟然一凜。

“首鼠兩端,究竟附議何人?”

天子訓斥,魏方進的冷汗立時就噼裡啪啦的從額頭臉頰滾落。

“臣愚鈍,初時覺得韋相公之言在理,自當附議。現在聽了高相公所言,也覺得在理,自然,自然也要附議!”

李隆基哈哈一笑,他就喜歡這種識時務的人,雖然吃相難看了點,但畢竟比那種讓人無從下手的滾刀肉強多了。

他初時任命韋見素爲中書令,領宰相之首,就是衝着他影子宰相之名。韋見素在朝中爲官數十年,向來以爲人溫厚,謹慎膽小聞名於朝野。本以爲此人雖然能力上或許不如楊國忠,但聽話的程度當不會比楊國忠差。

可萬萬沒想到,在韋見素身上,竟讓他看到了幾分張九齡、韓休當年的影子。否則又豈會在自己雷霆震怒之後,還面不改色的據理力爭?

“既然高卿與魏卿都認爲當判神武軍獲勝,宰相中三有其二認同,少數亦當服從多數吧?”

李隆基並沒有因爲韋見素的頂撞而對他加以顏色,反而還笑呵呵的與之商量了起來。

韋見素又道:“臣願尊聖人敕令!”

贊不贊同是一回事,尊不遵從敕令卻又是另一回事。韋見素說的雖然委婉,但已經將自己的意見十分明顯的告訴了天子。

李隆基點頭道:“既然如此,政事堂便行文兵部,褒獎擢升吧!”

“臣以爲,褒獎可以,擢升須當慎重!”

李隆基就知道韋見素不會輕易的放棄初衷,果然又對自己的敕令多有非議。

“擢升何以須當慎重?”

韋見素正色道:“我大唐立國以來,素以斬首軍功爲將兵者的唯一擢升標準,以演武取勝爲由則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若此惡例一開,自此以後便不知道要有多少無能之將忝居朝堂!”

李隆基已然有些動了真怒,韋見素一開始出言頂撞,他便一讓再讓,一忍再忍,給臣子留足了顏面。誰知當臣子的卻不知體恤天子,竟然毫不留情面,甚至還說出了“開惡例先河”這等聳人聽聞的話。

只是,他剛要發作,卻聽高仙芝也從旁附和。

“聖人,臣亦認爲韋相公所言極是在理,軍中晉升,若不以斬首軍功爲標準,只怕將士們士氣渙散,從此便再也無心打仗了。長此以往,**戰力怕是又要大打折扣……”

李隆基被兩人左右說的一陣煩悶,便揮揮手道:“依你們便是,依你們便是,政事堂的事,宰相們自去決斷,朕不干預了!”

第二百一十九章:太子悲良才第六百五十二章:禍從天上來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風雲突然起第二百零七章:欲靜風不止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欲走已晚矣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吐火羅王子第八百七十九章:在劫難逃也第一千二百八十章:王子之野心第六百零七章:私相定計議第八百三十四章:同病亦相憐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翻越焉支山第二百三十二章:隻身入龍潭第二百三十四章:再入太極宮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優素福之殤第一百二十一章:再得聖人心第四百八十八章:安然出重圍第五百二十二章:半路有奇遇第二百八十四章:楊二受母責第六百六十四章:小吏難遮掩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暴雨幫大忙第七百四十七章:終得知真相第四百二十三章:絕地大反擊第五百三十四章:肉湯可退敵第九百六十一章:因緣巧從軍第一千九十一章:梟雄入窮途第九百零一章:百姓有熱血第七百四十三章:死中又得活第八百零五章:心如虎狼者第五百六十八章:重臣有分歧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劍指伊拉姆第七百五十八章:山川一片好第七百六十四章:執賊首要挾第六十章:父子竊竊語第一千五十三章:面見聖天子第五百一十一章:輕敵至兩敗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顏撫君奇遇第九百五十一章:假天子出家第二百八十九章:勇士逢對手第一千二百十三章:愈深愈黑暗第八百一十八章:輕敵終入險第一千二百五十章:兼容且幷包第六百七十五章:永王的覆滅第六百九十二章:舉發謀逆案第九百五十五章:宰相欲敘功第二百六十八章:結交觀軍使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行商再諫言第四百七十五章:義士皆來投第九百九十二章:飛來橫禍也第五章:青史誰不見第二百零一章:攜私亂公器第七百七十四章:清虛說趣事第一百三十三章:楊家皆失勢第七百二十三章:秦琰出奇計第九百七十八章:執着第五琦第一百九十二章:心生考校意第一千一百零二章:惡虎終還山第十二章:沙場碎鐵衣第七百九十三章:民營發神威第四百八十九章:大夫驚失態第九百九十三章:化險爲夷哉第四百三十七章:首戰竟告捷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抵達那密水第九十五章:父子不相愛第一千三百零二章:同生共死哉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優素福野望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大戰之前夕第六百九十九章:舉薦第五琦第七十九章:面君機鋒深第八百一十一章:嚴莊終降唐第一百一十一章:宰相有諫言第四百八十九章:大夫驚失態第九百零四章:大志在天下第三百三十章:面見秦使君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兄弟待展翅第二百四十二章:明府何其衰第一千四百五十章:中允來相見第三百三十九章:使君有對策第一千八十一章:輕取*城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膽小土撥鼠第二百二十九章:骨肉爲路人第五百七十四章:逃命或可生第一千三百零九章:虎口終奪路第三十一章:奇襲高麗奴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甘州之敗北第十八章:張網待逆胡第一百二十五章:突有驚人語第八百三十三章:叛將的悔意第二百六十四章:長安將東去第六百五十三章:永王下決心第四百零六章:家奴入軍中第五百九十八章:身份終揭穿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堅守終有報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可薩汗來使第九百二十章:亂起深更中第七百四十二章:唐將甘赴死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內鬥終致禍第一期前一百四十七章:化險而爲夷第五十六章:露布傳飛捷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顏撫君奇遇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奸商有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