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華夏大智慧

多爾袞、阿濟格無處可休整、補充糧草,只得拼死穿過兩個重騎兵軍的防線,衝出了包圍圈。

至於多鐸,則成了數個軍團的大餐,全軍覆沒,多鐸殞命於陣中。

張鳳儀、周世亮得知多鐸覆滅、多爾袞逃跑後,遂放棄了緊咬的戰術,停下腳步休整。濟爾哈朗、豪格方甩脫武衛軍團和虎衛軍團,往瀋陽方向撤退。

多爾袞、阿濟格聚斂多年,不僅失去了最爲親密的兄弟,還將手頭的籌碼揮霍一空,再也無力與濟爾哈朗、豪格對抗。

濟爾哈朗提出,放棄瀋陽,往鐵嶺方向撤退。

滿清貴族哪裡捨得放棄瀋陽這塊花花世界,皆猶豫不決。

濟爾哈朗厲聲斥責道:“打又打不過,退又不想退,難道想留在瀋陽被包餃子?”

濟爾哈朗說的是實情,論單兵,漢人當然打不過巴魯圖,但是那幫漢人從來就是派出無數的兵丁,損失了就迅速補上,幾乎擁有無窮的兵力。

如此有利的條件,再加上嚴密的組織、犀利的武器、敢於效死的將士,那就是天下無敵!

而且,瀋陽怎麼看都不再是花花世界:城外,包衣、礦工叛亂,正在瀋陽四周盤踞;城內,已經出現了不穩的跡象,誰也無法保證兵臨城下時不會出現內應!

滿清貴族們尚未喪失祖先的英武,聽從了濟爾哈朗的建議,離開瀋陽往北撤退。

田楚雲大軍最終在瀋陽會師,緊接着將瀋陽以南全部控制在手中。

得知瀋陽光復後,林純鴻大喜,立即命令解除洪承疇河間府知府的職務,轉任遼東總督。

離京之前,林純鴻吩咐洪承疇,當前首要之事就是儘快恢復南芬鐵礦的正常生產秩序,妥善安置遼民。另外,林純鴻還向洪承疇推薦了幾名老農模樣的專業人士,說這幾名老農擅長在遼東種植水稻,令洪承疇大力推廣水稻種植。

洪承疇初聽之下,只覺得匪夷所思,帶着疑惑趕往瀋陽赴任。

一路上,洪承疇與老農交談一番,方纔得知,早在七八年之前,林純鴻就曾下令培植耐寒水稻品種。三年以前,耐寒水稻培植成功,產量遠遠超過小麥、粟等作物。

洪承疇歎服不已,順帶着,對治遼充滿了信心。

鑑於重鎮瀋陽已控制在手,樞密院令雄威軍團返回福建、江西以南地區駐紮,龍虎軍團前往登州、萊州駐紮。

至於武衛軍團,則返回原駐地東勝,繼續履行威懾草原的職責。

虎衛軍團則返回宣大一線,負責大同、宣府一帶的防務。

驃騎軍團回鎮西安,龍武軍團再次前往嘉峪關,與神刃軍一道經營西域。

與此同時,樞密院花費極大的代價,在天武、靖國、神策、薊遼軍?遼軍團內各配備一個重騎兵軍,然後,協同虎嘯軍團及金吾軍團,輪流上陣,不停地北上與滿清韃子廝殺。

一次次廝殺中,錘鍊出了一支支精兵,天武、靖國、神策、薊遼徹底變了模樣,其精銳程度絲毫不亞於驃騎軍團。

此後數年之內,復遼行營先後五次大舉用兵,不停地將滿清韃子往北邊的山林驅趕,一直將滿清韃子打得不成文法,重新成爲漁獵民族爲止。

滿清朝廷興起數十年後,最終湮滅於歷史的塵埃中。幾千年歷史中,這樣的民族舉不勝舉,非僅此一例。

而且,自從遼東大規模推廣玉米、土豆、大豆及水稻種植後,糧食產量呼呼地往上冒。肥沃的土地吸引了無數的漢人、滿人及蒙古人至黑土地上耕種,短短不到十年之內,遼東的人口居然超過三百萬。

順應形勢,林純鴻在遼東設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徹底將黑土地納入了統治序列中。

當驃騎軍團返回西北後,龍武軍團及神刃軍加強了對西域的經營。隨着中原地方改制完成,弓兵及地方駐守部隊成型,宣武軍團也加入了經營的行列。

衛拉特蒙古、準噶爾蒙古、葉爾羌汗國先後臣服於大明。

農耕民族對適合耕種的土地有着別人難以想象的執着,再加上大明核心區域人口急劇增長,人地矛盾極爲突出,無數的農民走出故鄉,將目光投向了遼闊的西域及東北。

在西域,尤其在天山以北,並不缺乏水源,只是缺乏完善的水利設施。

勤勞的大明人如潮水一般涌入這塊地方,經商、種植、放牧。數十年內,漢人數量已經遠遠超過蒙古人及其他一些民族。百餘年之後,西域猶如雲南一般,已經徹底漢化,幾乎所有人已經忘記,這塊地在百年之前尚不屬於大明。

當大明勢力拓展至巴爾喀什一帶時,與沙俄爆發了猛烈衝突。同時,在東北的雅克薩、尼布楚一帶,大明與沙俄也爆發了猛烈衝突。

東北地區,竇石溫率領神策軍團圍困雅克薩、尼布楚長達半年之久,最終逼降沙俄軍隊,將沙俄勢力逐出了黑龍江及濱海地區。

緊接着,竇石溫一步步將沙俄勢力往西驅趕,直至將沙俄徹底逐出蒙古人傳統勢力範圍以外爲止。

至於西北地區,大明與沙俄圍繞着哈薩克汗國展開了長達百餘年的明爭暗鬥。

當大明軍隊在東北、西北戰得不亦樂乎時,林純鴻又派兵進入青海,整個藏區臣服於大明。與此同時,東洋艦隊遠征墨西哥,與西班牙艦隊展開了大戰,西洋艦隊遠征東非,力圖將葡萄牙、荷蘭、英國勢力逐出西洋……

這一切,讓孫傳庭、陳奇瑜、黃宗羲等等一幫人膽顫心驚。他們聯袂尋到楊嗣昌,表達了他們的憂慮。

楊嗣昌也覺得林純鴻這麼做不妥,遂放棄閒適的家居生活,前往京師拜訪林純鴻。

林純鴻素來敬重楊嗣昌,對楊嗣昌的建言當然洗耳恭聽。

“……華夏數千年曆史上,面臨滅種的威脅曾有兩次,一次就是兩漢之後的五胡亂華,另一次就是唐宋之後的蒙古人入侵。爲何會出現此等慘禍,老朽思索之下,略有所得。西漢之時,自漢武帝對匈奴大規模用兵之後,疆域涵蓋西域及北方草原,一部分匈奴人西遷,一部分匈奴人南下,逐步與漢人融合。到了東漢之時,除了匈奴人南下外,鮮卑、羯、氐、羌也南下,趁着西晉大亂,遂釀成了五胡亂華之禍。”

“唐時,再次大規模向外用兵,控制了西域及北方草原,胡人大規模進入中原。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原朝廷再次衰弱,燕雲十六州、河套遂爲胡人所竊取,中原朝廷的形勢岌岌可危,北宋苦心堅持百餘年後,南渡長江,又苦苦支持了百餘年,最終爲蒙古人所攻滅……”

“漢唐之強盛,當然可喜。可是,每次大規模擴張後,卻需要數百年來吞下苦果。其中緣由,老朽覺得根源在於華夏文明尚不夠強大,無法在短時間內融合其他小文明。據老朽觀察,北方草原之上,由於源源不斷地輸入糧食,蒙古人口暴增,居然超過了兩百萬。若算上西域之蒙古人、其他民族,數量差不多超過?...

五百萬。長此以往,甚爲可懼。既然如此,老朽認爲,現在當修王道,專注內政,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其他民族接受華夏文明……”

林純鴻想了想,道:“東漢末年,按照估計,人口不超過六千萬,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混戰後,五胡亂華時,漢人人口恐怕連一千萬都不到。唐時,估計人口也從未超過八千萬。漢唐漢人數量少,進入胡人區域的,恐怕會更少。這種情況下,胡人接受華夏文明自然比較慢,所以纔有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一說。據去年的人口統計,漢人人口業已超過一億四千萬,而且現在還在迅速增加,其人口基數,非漢唐時可比。還有,現在進入西域、北方草原的漢人,幾乎比當地的其他民族還多,這也大異於漢唐。基於上述考慮,其他民族接受華夏文明,可能只需要數十年的功夫。”

楊嗣昌琢磨來琢磨去,認同了林純鴻的觀點。

楊嗣昌又說道:“這幾年來,老朽靜心思索治國之要,結合當初荊州之經驗,可總結爲八個字,趨利避害,因勢利導。從西安運送錢糧、軍輜至巴爾喀什,耗費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爲了爭那一塊地,可真划算?反觀中原之地,若投入錢糧和人力大力整治中原之交通、河流和土地,收益豈是遙遠的巴爾喀什可比?這筆賬應該好好算算。若是形勢變化,經營巴爾喀什一帶比投入錢糧整治中原更爲划算,那麼,在遙遠的西北用兵,也就成了當然之選。”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被周邊傾慕模仿。這就正如一盤精細的華夏美食,一套華美的華夏服飾,別人願意吃,願意穿,我們當然高興。若是別人不願意吃,不願意穿,難道要用武力強迫別人吃和穿?這有違華夏文明海納百川的氣度啊!華夏文明的拓展,當在於心,若用武力,則落了下乘,最終只能是事倍功半。”

林純鴻大悟,大明人口足足超過整個世界人口的一半還要多。爲政,當然要以大明核心區域爲主,若將大部分精力耗費到邊邊角角的爭奪上,豈不是有點捨本逐末?

華夏文明能延續至今,並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內在的邏輯和生存智慧,非同一般啊。

……

自此,大明逐步放緩了勢力拓展的步伐,僅僅留了幾處海上、陸上熱點,用於練兵。

數十年後,蒸汽機正式被裝在了船上;又過了數年,冒着火的鋼鐵巨獸開始飛奔在鋼軌路上……

大明忽然一下子爆發出無以倫比的生產能力,財富迅速從世界各地聚集至大明。這裡,生活着超過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產着整個世界八成以上的糧食和工業產品;這裡,有着世界八成以上的消費能力;這裡,引導着整個世界的時尚;這裡,是全世界頂禮膜拜的中心……

當地球逐步變小之時,天幸有着大明這個龐大無比的文明之地,世界少了許多紛爭,少了許多殺戮。

至少,地球上應該不會出現將整個世界捲入的同類相殘。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504章 死志已決第371章 硝煙瀰漫第531章 屠殺第238章 桐柏事變第365章 攪動時局第177章 納妾風波(二)第415章 磊落第45章 亂中有序第4章 家門之變第454章 轉變第222章 南洋第325章 兵臨城下第164章 調兵遣將第470章 金吾營第588章 西北劇變(三)第308章 待客之道第222章 海商大會(二)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14章 口不擇言第94章 圍魏救趙第474章 互相算計第163章 心生疑慮第301章 蠢蠢欲動第82章 修武戰後第68章 大展宏第55章 紅顏“禍水”第468章 互動第578章 撬動時局(四)第595章 串聯第424章 運兵第665章 滅國之戰(十)第30章 山雨欲來第87章 圍剿曹操(二)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407章 驚聞第585章 更長遠的打算第20章 如白崖洞例第287章 家居瑣事第375章 求名不求實第681章 恩科取士第242章 東南總督第282章 急劇蔓延第398章 禹州震動第196章 土地政策第645章 北退南進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388章 火速進兵第649章 東南變局(二)第531章 屠殺第6章 幽谷巨木第554章 應招第505章 殉國第172章 未雨綢繆第688章 天津事變第556章 打賭第123章 海洋戰略第49章 保衛貨棧第534章 合圍(三)第678章 風起西洋第555章 春雨行動第541章 雷霆決戰(六)第561章 戰馬(五)第360章 配合第70章 後院起火第420章 謀算第226章 誠心納糧第470章 金吾營第41章 算計縣尊第23章 請君入甕第29章 惠王分羹第303章 莊園之戰第479章 借債風波(一)第248章 火槍戰術第214章 運籌帷幄第226章 誠心納糧第138章 鄭氏集團第363章 兄弟倪牆第639章 兩家商號(二)第31章 與虎謀皮第164章 調兵遣將第310章 大白鯊旗第20章 如白崖洞例第157章 戰爭發動第439章 封鎖第72章 猇亭懷古第326章 大媒婆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21章 洞庭湖匪第185章 川東戰略第67章 信譽票據第541章 雷霆決戰(六)第303章 莊園之戰第620章 鄭彩之略第449章 炮擊城牆第376章 楊嗣昌的密信第166章 石柱土司第346章 女人的小伎倆第403章 鎖江第505章 殉國第80章 初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