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朝廷的方略

在解決了賊寇之後,無論從穩固個人權位出發,還是爲大明朝廷考慮,楊嗣昌必須御女真人於國門之外。

崇禎二年十二月,皇太極親率大軍,以蒙古兵力爲先導,取道蒙古,兵分三路從喜峰口入關,直抵京師城下,直到崇禎四年,方纔退回關外。此次入關,京師周邊盡皆殘破,滿桂戰死,袁崇煥被千刀萬剮。此戰大跌了大明的顏面,讓朱由檢無時不刻想着找女真人復仇。

崇禎七年,皇太極又一次入關,兵分四路進攻大明,大肆侵襲破壞,搶掠了大批人口和財物後,退回了盛京。

崇禎九年,皇太極登基稱帝,命阿濟格直抵京師城下,連陷城池十餘處,掠奪人畜十八萬返回盛京。

一次又一次,大明京師處於危險之中,朱由檢越來越無法容忍女真人在眼皮底下耀武揚威。楊嗣昌懷疑,要是朱由檢再一次看到女真人在京師城下騎馬縱橫馳騁,他會不會如袁崇煥一般,被千刀萬剮。

與林純鴻的看法一致,楊嗣昌清醒地意識到,所有的這一切,皆源於皇太極征服了朝鮮和蒙古。朝鮮被太祖定爲不徵之國,又在萬曆年間並肩作戰,將日本人趕下海,雙方在戰略上互有所求,結盟簡直是一定的。然而,自皇太極征服朝鮮後,女真人徹底消除了後顧之憂,自那以後,女真人肆無忌憚地攻打蒙古和大明,戰略優勢越來越明顯。

至於蒙古,雖然並未與大明結成同盟,但女真人要想順順當當經由蒙古進攻大明腹地,顯然不可能。所以,蒙古算得上大明的天然屏障。但是,自皇太極征服蒙古後,大明的宣大防線處處是破綻,給了皇太極乘虛而入的機會。

在楊嗣昌的規劃之中,要解決女真人入寇的問題,必須從這兩方面着手。

楊嗣昌的目標定得並不高,他認爲,只要能阻止女真人攻破宣大防線和寧錦防線,就算達到了目標。至於直搗黃龍、徹底滅亡清國,楊嗣昌顯然還未失去理智,不會做此瘋狂之舉。

歷來,一旦遊牧民族、漁獵民族立了文法,就會成爲中原朝廷的勁敵。如北宋時的遼、西夏以及後來的金、蒙古。到了明初時,太祖和成祖雄才大略,顯然看出了這點,不停地派出重兵進攻當時文法尚在的北元,直把北元打得四分五裂,不成文法,方纔罷休。

果不其然,在兩百多年的歷史中,蒙古雖然時常對大明造成威脅,但顯然屬於邊患的範疇,尚未上升至腹心之患的重要程度。

現在皇太極不僅立了文法,還登極稱孤道寡,想要徹底消滅清國、奪回遼東,談何容易?

楊嗣昌準備從蒙古、朝鮮入手,雙管齊下,逐步扭轉戰略上的不利態勢,最終達到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目的。

失去了遼東,朝鮮與大明的陸路聯繫已經徹底斷絕,要想自朝鮮威脅女真人的後方,唯有通過海路。楊嗣昌考慮到林純鴻勢力過於龐大,並不願意林純鴻四處升手,他將希望寄託在鄭芝龍身上。但是,楊嗣昌詳細瞭解海上態勢,又想到了當年鄭芝龍拒絕馳援錦州的惡劣記錄,他最終還是把視線轉向了林純鴻。

這段時間,楊嗣昌耍盡手段,無非就是想與林純鴻達成一定程度上的默契,以免雙方有戰略誤判,給朝廷帶來滅頂之災。這個默契,就包含林純鴻兵指朝鮮,從後方打擊、削弱女真人的實力。

對於蒙古,楊嗣昌有意重新拉攏蒙古。不過,皇太極在蒙古經營日久,通過大規模聯姻,與蒙古許多部落結成了穩固同盟,要想從中插一手,難上加難。倒是林純鴻在大同、宣府大規模收購羊毛,倒讓楊嗣昌眼前一亮,有點醍醐灌頂的感覺。

在經濟利益的趨勢下,所謂的聯姻只是笑話,這是千古不破的真理。

只是,目前也就只有林純鴻才能將收購羊毛變成不虧本的買賣,別人也模仿不來。更何況,通過這條路必然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方纔有決定性的作用,楊嗣昌哪有這麼多時間等待?

楊嗣昌現在所能做的,只能在剿滅境內的賊寇後,投入重金編練宣大邊軍,穩固宣大防線,讓皇太極不敢輕易跑到京師城下耀武揚威。

楊嗣昌長嘆了一口氣,將思路從長遠規劃中轉回至眼前。

楊嗣昌從李紹翼的密信中,瞭解到林純鴻欲招降張獻忠、羅汝才,並準備將賊寇安置在洛南縣的事實。他一眼就看出了林純鴻欲將熊文燦推向前臺,藉此增強對朝廷政略影響力的打算。

林純鴻想把手伸入大明中樞,楊嗣昌雖從感情上無法接受,但從理智上出發,他反而有點期待。

楊嗣昌掌握朝廷大權之後,最爲惱火的就是官僚事事推諉,辦事的能力沒有,扯皮的本事倒是一流。尤其是那幫言官,成天逮着人就罵,就如一幫蒼蠅一般,讓人恨不得一掌拍死。楊嗣昌雖不認同林純鴻設置官僚體系的理念,但這並不妨礙他羨慕林純鴻屬下能力出衆、士氣高昂。

要是能把這幫能人引入朝廷,倒也對朝廷不無裨益。

本來,在楊嗣昌的規劃之中,將女真人限制在遼東之後,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林純鴻。楊嗣昌對林純鴻實力的認知遠比其他朝臣清醒,知道要將林純鴻這個隱患徹底解決,不動刀兵乃上上之策。雖然楊嗣昌對解決林純鴻還未形成具體方略,但大致方向還是有的,就是讓荊州集團逐步融入大明的體系之中,納荊州的實力爲朝廷所用。

讓林純鴻在朝廷有說話的權利,或者直接讓林純鴻在朝廷中任要職,也算得上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過,引林純鴻屬下進入朝廷、或者直接讓林純鴻在朝中任職,楊嗣昌也就是想想而已,連一絲口風都不敢露出。楊嗣昌懷疑,只要他稍稍透露出這個意思,言官和朝臣的口水非把他淹死不可。

的確,這幫言官和朝臣,甚至包括地方官僚在內,哪個不是寒窗苦讀多年,一路過關斬將考出來的?他們豈能容忍荊州這幫野路子出身的傢伙搶走本就極度緊缺的要職?

這種情況下,讓出身於大明官僚體系內的熊文燦身居高位,倒不失爲一條好路。

楊嗣昌並不反對親近荊州的熊文燦入閣,但是,受林純鴻挾制的熊文燦進入朝廷,顯然不在他的容忍範圍內。

楊嗣昌苦思應對之策,最終,他猛拍了一把案牘,決然道:“什麼狗屁籌碼,敲碎就是了!”

第454章 轉變第284章 風潮平息第41章 算計縣尊第101章 總兵鄧玘第284章 風潮平息第134章 臨陣變計第537章 雷霆決戰(二)第12章 土人陰影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652章 朝廷變局(二)第148章 月白風清樓第379章 馬不停蹄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122章 闖王退兵第613章 紡織業的前景第617章 大時代(二)第612章 羊吃人第536章 雷霆決戰(一)第364章 進入大別山第272章 形勢逆轉第242章 東南總督第452章 投降第623章 歐洲之行(二)第174章 親信之殤第559章 戰馬(三)第175章 放火燒山第101章 總兵鄧玘第367章 各打各的第151章 南召受阻第568章 小高潮第29章 惠王分羹第55章 紅顏“禍水”第569章 江南水師第81章 溫周之爭第26章 求賢若渴第183章 授銜整編第126章 白桿兵敗第170章 追襲作戰第41章 算計縣尊第260章 遼東魔王第406章 突變第367章 各打各的第484章 喚醒第204章 應對之策(一)第246章 良玉授首第471章 擄掠第148章 月白風清樓第594章 江南的訴求第86章 圍剿曹操(一)第140章 招撫談判第63章 暴雨如注第368章 騎兵奔襲第201章 坐觀虎鬥第278章 五管齊下第83章 遼州之戰第292章 金票進京第423章 誰是黃雀第661章 滅國之戰(六)第689章 聚焦天津第288章 遼東往事第686章 治理黃河第506章 有所不爲第234章 婆媳之間第140章 招撫談判第633章 禁衛軍第432章 孫傳庭第410章 以威福還主上第113章 以快打快(一)第676章 莫臥兒帝國第195章 倏忽而敗第117章 觀口守營(一)第119章 觀口守營(三)第519章 口諭第208章 總體部署第522章 困獸第617章 大時代(二)第58章 大廈將傾第68章 大展宏第327章 抓捕奴隸第530章 亂戰第11章 新桃換舊符第187章 川江邂逅第67章 信譽票據第475章 殺傷第463章 收縮第674章 南洋重心第213章 海戰戰術第318章 算盤與海戰第264章 援兵趕到第298章 不得已的美人計第248章 火槍戰術第139章 上川海戰第608章 左右開弓第66章 如火如荼第141章 海上狼煙第549章 東林黨的打算第16章 各取所需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340章 爪哇之南第425章 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