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大軍攻下吐蕃王城邏些、橫掃吐蕃全境的消息傳回西蜀後,舉國振奮歡騰。
吐蕃呀,那個當年天朝一樣的聖唐王朝也拿之無可奈何的吐蕃,如今竟真的被西蜀攻下了,而且聽說還要把它設爲吐蕃行省。別看西蜀是個體制健全的王朝,但國土面積畢竟不大,當年不過是聖唐王朝的一個行省,所以南漢王朝可以有十幾個行省而西蜀一個也沒有,它本身就只有一個行省大又怎麼好意思設行省。
沒有行省,那你就是個小國,再富庶再怎麼天府之國也終究是個小國,小國能有什麼發展前途?現在好了,西蜀有行省了,而且還是個比西蜀本土更大的行省,從此西蜀躍居大國之位無疑了。
這才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吧,一年之前西蜀將士犧牲了十之七、八,百姓死亡了十分之一,國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又因爲快建國百年了,人們紛紛猜測西蜀從此國勢衰退要開始走下坡路了。難道不是嗎,再長命的王朝也不過三百年,到了一百多年時必會有大亂從此紛亂不休,國家從強盛走向衰落最終走向滅亡,這是歷史的鐵律,連聖唐王朝也不能倖免。
然而,六個月後割據鎮西三州百年的鎮西王府被打敗了,朝廷收復鎮西雲州、風州、巖州三州,八個月後吐蕃軍隊被徹底打敗,西蜀軍竟然佔領了吐蕃。西蜀沒有走向衰落,也不是什麼中興,而是鳳凰涅磐、脫胎換骨了,這一切不過只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也太神奇了吧。而締造這一奇蹟的是誰?東方天賜!
如今,西蜀沒有人比他的功更高,他已功高蓋帝了,從朝臣到鄉野小民,人們紛紛猜測這位要功有功要軍權有軍權的少年人傑下一步怎麼走,或是下一步到底什麼時候走.人們普遍認爲天賜的下一步就是廢帝而自立,反正西蜀皇位是他們東方家的,誰坐那把椅子都一樣,只要是太祖後人只要姓“東方”只要有能耐那就行。
可東方天賜接下來的舉動卻大出人們意料,也轉移了人們的視線,他上書朝廷請求改國號爲“龍華”,設吐蕃、西蜀兩個行省,此消息一傳出舉國譁然。
天賜的理由很簡單,“蜀”幾百年前就是行省的名字,西蜀只佔有蜀地時用“蜀”爲國號沒有什麼不妥,可如今國境已擴大,再用“蜀”這個國號已不適合,不然從名號上就讓人覺得只是個行省,和南漢一比就矮人一截。如今西蜀國土已遼闊,且滅了連聖唐王朝也爲之無可奈何的吐蕃,這新國號就必須大氣響亮。神洲大地上的人民從千多年前起就自稱爲龍的子孫,神洲也被外夷稱爲華夏之地,不如新國號就叫“龍華”,意爲龍的子孫在華夏建立的國家,這名字又好記又大氣。
天賜的奏摺一上,整個官場及民間立馬分爲兩派,一派支持贊成、一派否定反對。雙方爭論不休,畢竟這事關國體呀,事情越鬧越大,到最後只好請南安王東方剛出面,因爲他纔是如今西蜀最大的實權派,連東方天賜也得聽他的。東方剛拍板定奪:國號暫時不改,等日後再次開疆括土時改也不遲,同意吐蕃設爲行省。東方剛定奪後就立馬派人給天賜帶了封信,信裡的內容無非是責怪他改國號這麼大事怎麼不事先通下氣,還有就是要他趕快回益州(東方剛此時已在益州做輔政王,主持政務了),好好說說吐蕃的情況和以後的打算。
天賜回了封信讓信使帶了回去,而自己仍然留在了吐蕃。沒辦法,將士們思鄉情緒越來越重,天賜作爲主帥自當以身作則,要將士們留下駐守自己就不能走,否則軍隊裡很可能會出亂子。當然,想要將士們安心留下駐守光靠自己陪他們還不行,得讓他們把家也安在這,這樣他們不僅是守衛國土也是在守衛自己的家園,具體辦法嘛就是用了千多年的老法子——屯田。
天賜率軍進入尺帶領後一路向西打,所到之處廢奴並將領主們的土地分給農奴。但打下邏些城後,邏些周圍土地及其它在邏些之戰後打下的土地則沒有分給恢復了自由的奴隸們,而是分給了西蜀軍的將士們。從此之後,他們在吐蕃就有了自己的土地了,或是耕地或是牧場,他們就可以把家人遷來然後世代居住下去。這樣一來,一是將士們能安心紮根吐蕃,有利於朝廷對吐蕃的統治;二是從此使吐蕃人與神洲人共存並融合,使這塊土地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文化、思想和人口比例上都服從朝廷的統治,真正成爲西蜀及神洲的一部分。
然而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伴隨着一個新問題的產生,在吐蕃的西蜀五十萬將士(還有十萬犧牲了)有了耕地和牧場,則意味着那些新近被解放的奴隸們沒了土地。
其實吐蕃土地遼闊,日照充分,又有廣闊的牧場和高山冰雪水源,具備農牧業發展的良好條件。但一直靠天放牧且耕作粗放,作物產量低,畜牧秋肥冬瘦春死,要想讓那些解放了的奴隸們有耕地,就只能開闢新田,而要開闢新田就得先發展水利。然、而吐蕃地質和地形都複雜,古代科學水平又低,要在這發展水利可不是一兩年可以搞定的事,但那些無地無田無錢的新平民百姓們能一兩年不吃飯嗎?這樣下去會出大亂子的,不是奴隸造反而是饑民造反。
辦法嘛,有一個最好的,也是千多年前就有的且千多年來屢次被證明有效的,那就是以工代賑。
單純對這些新平民兼貧民進行救濟,一是開支太大,二是難以爲繼,倒不如招他(她)做工,給糧食和錢讓他(她)們挖水渠修道路。這樣一來他們有了收入和生活來源,而吐蕃的水利和道路也得到了建設,朝廷出一份錢做兩份事,一舉兩得何樂不爲?
等天賜想通了以後粗略地算了下帳,就恨不得皈依佛門從此與世無爭了,“領導人”真不是人乾的活,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連環產生、此起彼伏的,還都是大得巨大的問題。以工代賑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什麼呢?沒錢!
打完鎮西三州打吐蕃,短短的一年內糧食、藥品及其它物資的購買的總金額可以把心理脆弱的人給嚇死,還有給陣亡將士家屬的撫卹金,還有安置傷殘將士的費用,加一起可以把一個心理堅強的人嚇出心臟病。國庫的那點餘額加上從鎮西三州和吐蕃得到的戰利品,剛好夠花的,再多就沒了。可這些幾十萬的新平民要真成了民工,那工錢怎麼付呀,付不出呀,到時候非出亂子不可。可如果不執行以工代賑,那無地無產的這些新平民也會鬧亂子,勝仗是打了可還真就一下子高興不起來。
(多多推薦,多多訂閱,就是對俺的最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