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建設精神家園

四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建設精神家園

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既需要用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用理論支撐自己的理想信念,又需要在實踐中體現自己的理想信念,強化自己的理想信念。對此,需要強調兩個方面:一是“非不能也,是不爲也”;一是“非不爲也,是不能也”。前一句講的是“人管自己”,後一句講的是“制度管人”。堅定理論信念,這兩方面缺一不可。

什麼是“非不能也,是不爲也”?就是我能做的但是我不做。我手中有權,但我不謀私利;我手中有錢,但我不奢侈揮霍;我知道“潛規則”,但我不隨波逐流;我看到“陰暗面”,但我不自暴自棄。這就叫作“非不能也,是不爲也”。爲什麼能爲而不爲?因爲我不屑於這樣做,我恥於這樣做,這就是理想信念在實踐中的體現。爲什麼能在實踐中堅守理想信念?這就是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什麼是“非不爲也,是不能也”?就是你想做但是你不敢做,你做不成,這就叫“制度管人”。人是需要約束的,權利尤其是必須約束的,沒有約束的權利就是腐敗。這就必須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我們現在經常說不超過“道德底線”,不超過“法律底線”,但是,要不超過“底線”,就不僅要有“底線意識”,而且要有“崇高意識”。中國有句古話,叫作“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沒有理想信念,“取法乎下”,就會“等而下之”,就會超過“底線”。怎麼才能不超過“底線”?這不僅需要“制度管人”,而且要引導人們“取法乎上”,必須以理想信念構建我們的精神家園。

建國以來,無論是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還是60年代和70年代,毛澤東一再強調“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個“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鄧小平總是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設這隻手要硬,首先就是“硬”在理想信念。我們現在講“中國夢”,就是要有這樣的信念,只有國家好,民族好,大家纔會好。“中國夢”的最深刻的內涵是我們的國家要成爲什麼樣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要成爲什麼樣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民族要在整個人類文明中樹立什麼樣的形象。因此,我們必須要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就需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爲“看家本領”來支撐我們的理想信念,並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爲靈魂來培育我們的精神家園。

大家都知道,2012年和2013年,各有一個流行的話題:“你幸福嗎?”這是2012年流行的話題。“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是2013年流行的話題。這兩個話題都很親切:誰沒有生活的夢想?誰不夢想生活得幸福?這兩個話題又很難回答:怎樣生活纔是幸福?如何才能“夢想成真”?這兩個話題還不能分開:夢想就是渴望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就是成真的夢想。“夢想”和“幸福”,就是生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構建以理想爲靈魂的精神家園,纔會有“夢想成真”的幸福生活。

首先我們來說“幸福”。什麼是幸福?有人說,幸福就是我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好,要什麼有什麼;還有的人說,幸福就是平平淡淡、從從容容、快快樂樂,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還流傳着一句話,叫作“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幸福就是高高興興每一天;還有的人說,幸福就是和大家都相處得很愉快,痛苦的時候有人來分擔,快樂的時候有人來分享。可能大家會對幸福作出這樣的一些回答。我說什麼是幸福呢?幸福是對人的生活狀態的肯定性的總體評價。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幸福就同人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如果具體地分析幸福的話,我們要從人自身出發。人是一種生理的、心理的、倫理的存在。大家想一下,如果你對人的存在作一個高度的概括的話,我想逃不出這三個方面:生理的,心理的和倫理的存在。

從這樣的一種角度來看,什麼是幸福呢?幸福就是對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倫理需要的滿足。所以一般而言,幸福應當是比較富裕的物質生活對人的生理需要的滿足,比較充實的精神生活對人的心理需要的滿足,比較和諧的社會生活對人的倫理需要的滿足。只有有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倫理生活這三個方面的滿足,我們纔會有一種真實的幸福感。我覺得有些人可能是把幸福說得過於抽象了,過於神秘了,他把幸福歸結爲一個字,“感”。幸福是一種“感”,但是這種“感”是具體的,是我們的生理的、心理的、倫理的需要的滿足。而且這種滿足不是相互割裂的,不是獲得某個單一方面的滿足。所以我想,如果說叫作“幸福感”的話,它應當是一種安心、順心、放心的感覺,而不是一種擔心、操心、煩心的感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自己常用這樣一個概括,原來我們是“穿布衣,吃粗糧,住平房,騎自行車”,對吧?可是我們現在呢?“穿時尚,吃細糧,住樓房,開私家車”了。這不是我們生活的一種翻天覆地的變化麼?但是,幸福並不只是富裕的物質生活對生理需要的滿足,還必須有充實的精神生活對心理需要的滿足,和諧的社會生活對倫理需要的滿足,一個人只有感受到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倫理需要的滿足,纔能有真實的而不是虛幻的、穩定的而不是短暫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體現在人們對生活的“放心”和“順心”,而不是對生活的“擔心”和“煩心”。

幸福感是對生活的“放心”,而不是對生活的“擔心”。物質生活的改善,生理需要的滿足,使中國人有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但是,我們現在總是“擔心”吃了“地溝油”,穿了“致癌服”,住了“倒塌樓”,開了“缺陷車”,總是“擔心”被人“宰”了、被人“騙”了,被人“拐”了,被人“忽悠”了。“擔心”像“霧霾”一樣籠罩人的心靈。改變這種生活狀況,“放心”地吃,“放心”地穿,“放心”地住,“放心”地行,“放心”地與“陌生人說話”,放心地“按規矩辦事”,對他人、對社會、對“公權力”有充分的信任感,一句話,“放心”地生活,纔有真實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活中的“順心”,而不是生活中的“煩心”。“順心”的基礎是社會生活的“和諧”,“煩心”的根源則在於社會公正的缺失。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報告,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度已跌破60分底線,在進入“陌生人”社會的當代中國,超過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社會普遍存在城鄉歧視、貧富歧視、身份歧視、行業歧視,執法不公、執法不嚴、隨意侵害公民權利的現象日益蔓延,“恥言理想、蔑視道德、拒斥崇高、不要規則、怎麼都行”成爲一種社會思潮,不滿、失落、無奈和沮喪的心態互相傳染,造成了集體性的“煩

心”。改變這種“煩心”的社會生態,纔有“順心”、“舒心”的幸福感。

對於每個人來說,“豐裕”的物質生活、“充實”的精神生活、“和諧”的社會生活,既是不可或缺的,又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豐裕”的物質生活,終生爲溫飽而“操心”;沒有“充實”的精神生活,整天爲瑣事而“煩心”;沒有“和諧”的社會生活,時時爲人際關係而“鬧心”;這怎麼會是“幸福的生活”?人又怎麼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只有“操心”變爲“放心”,“煩心”變爲“順心”,“鬧心”變爲“安心”,這纔是“幸福的生活”,人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放心”、“順心”、“安心”的幸福,急需兩個方面的建設:一是制度建設,一是文化建設。在制度建設上凸顯社會的公正、公平和正義,切實地解決收入分配嚴重不公平、貧富差距過分懸殊,切實地解決行政權力對公民權利、公衆權益的侵害,才能爲“順心”的幸福生活奠定現實基礎。在文化建設上凸顯人的精神家園建設,增強人們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訴求,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和諧地處理人際關係,才能爲“順心”的幸福生活創造現實條件。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不僅要切實地驅散自然的“霧霾”,而且要着力地驅散籠罩在社會和心靈的“霧霾”,人們才能“放心”、“順心”、“安心”地生活。

我們再說“夢想”。夢想並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虛幻的。夢想是歷史性的,是分層次的,是有具體內涵的,是有現實基礎的。

夢想是歷史性的。封建社會,帝王的夢想是把自家的統治傳之萬代,讀書人的夢想是“朝爲讀書郞,暮登天子堂”,“學而優則仕”,“造反”的農民的夢想是“均貧富”,“帝王將相寧有種乎”。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的夢想是取更多的利潤,工人的夢想是掙脫資本的剝削和壓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的夢想是推翻“三座大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的夢想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就是夢想的歷史性。

夢想是分層次的。每個人的夢想是分層次的,個體、羣體、國家的夢想也是分層次的。西方學者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爲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等不同層次。我國哲學家馮友蘭把人生分爲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對不同層次的需要的追求,對不同層次的境界的追求,構成了不同層次的夢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夢想,是把我國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國家好,民族好,大家纔會好”。

夢想是有具體內涵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它表達的是中國要成爲什麼樣的國家、走什麼樣的道路,中華民族要成爲什麼樣的民族、要樹立什麼樣的民族形象,中國人民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要爲人類文明作出什麼樣的貢獻。因此,“中國夢”既要內聚人心,明確我們國家、民族、人民的奮鬥目標和發展方向,又要外展形象,展現作爲世界大國的中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明形象。

夢想是有現實基礎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最爲根本的現實基礎,就是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中國夢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建設人民的精神家園,既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內容,又是把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彙集起來實現中國夢的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放心”、“順心”、“安心”的“幸福感”,總是同“心”分不開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也是同“心”分不開的。中國人說的“心”,指的就是人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活動的“家園”,也就是人的“精神家園”。建設人的“精神家園”,不只是“充實”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會促進和改善人的“豐裕”的物質生活,協調和完善人的“和諧”的社會生活。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人的生活的理想和理想的生活,都離不開人的“精神家園”。

人對生活的期待、嚮往和憧憬,既源於生活的現實,又源於人對生活的理解。生活的現實與對生活的理解,構成了每個人的生活的理想。在特定的生活境遇中,人們總會產生某些共同的願望和理想。在飢寒交迫的生活境遇中,人們總是期待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的溫飽生活;在人際關係緊張的生活境遇中,人們總是嚮往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寬容的和諧生活;在崎嶇坎坷的生活境遇中,人們總是渴望平平淡淡、安安靜靜、從從容容的純淨生活;而在閒適安逸的生活中,人們則會憧憬波瀾起伏、雄渾壯闊的生活。

如何面對現實,如何看待現實,如何對待現實,卻是因人而異的。有人直面現實,勇往直前;有人逃避現實,自暴自棄;有人理性地思考現實,對現實作出較爲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有人感性地看待現實,對現實作出以偏概全或囿於己見的理解。在當代社會生活中,人生價值選擇的困惑,源於當代社會的價值座標的震盪,源於“我們到底要什麼”的歷史與現實的多元衝撞,源於“我們到底要什麼”的價值理想、價值規範和價值導向與“我到底要什麼”的價值期待、價值認同和價值取向的矛盾。面對選擇的困惑,最爲重要的是學習。

在學習中構建精神家園,最爲重要的是形成以理想、信念爲靈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使我們非常自然地想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想到這部小說中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爲而愧疚。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解放而奮鬥。”

在默頌這句名言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中也會浮現出這部小說的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令人終生難忘的形象:烏黑的頭髮,瘦削的面龐,寬寬的額頭,高高的顴骨,深陷的眼眶,特別是那雙雖然已經失明但卻似乎仍在逼視着我們的大大的眼睛……。那瘦削的面龐和高高的顴骨,使我們想到作者歷經磨難卻從不向苦難低頭的一生;那寬寬的額頭和深陷的眼眶,使我們想到作者對人生的苦苦求索和無怨無悔的追求;那雙雖已失明但卻逼視着我們的大大的眼睛,使我們感受到心靈的震顫並激發我們對人生價值的求索……。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

是光輝而短暫的一生。他飽嘗了貧窮的艱辛,他經歷了戰爭的考驗,他承受了感情的折磨,他遭受了病魔的摧殘。他在人生最寶貴的年華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他在舉槍準備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卻爲自己的怯懦而感到深深的愧疚。於是,他扔掉了準備結束生命的手槍,拿起了讚美生命和求索人生的筆。不向苦難屈服,不向病魔屈服,不向死神屈服,這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顯示人的鋼鐵一般的意志的人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爲而愧疚,這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格言,賦予每個人的生命以意義的人生格言。

毫無疑問,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爲了飽受苦難的蹂躪,不是爲了經受疾病的折磨,不是爲了迎接死神的降臨。然而,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有誰能躲避種種苦難的考驗、種種病魔的纏繞和最終的死亡的歸宿呢?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會特別強烈地感受到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力量,會特別強烈地意識到生命的寶貴和人生的尊嚴。人生是人的生命顯示自己的尊嚴、力量和價值的過程。虛度年華和碌碌無爲是人的生命的枯萎與否定。人們所需要的,不是回首往事時的“悔恨”和“愧疚”,而是生命過程中的奮鬥與光彩。生活可以不是“英雄主義的時代”,但人生不可以失落“英雄主義的精神”。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對於每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是顯示人生真諦的座右銘。

英雄主義精神,首先是一種人的尊嚴。把自己當作人,而不是“千萬別把我當人”。有了人的尊嚴,才能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在遭受冷遇的時候,敢於對自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面對可畏的人言,敢於對自己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在條件艱苦的時候,敢於對自己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受到委屈的時候,敢於對自己說:“莫道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在坎坷的人生之旅中,敢於對自己說:“莫怕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而在病魔纏身,死神逼近的時候,敢於對自己說:“只因平生無愧事,方敢死後對青天”。這是人的傲骨,這是人的尊嚴。“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什麼不能使之移、不能使之淫、不能使之屈?就是人的尊嚴!

英雄主義精神,又是一種使命意識。人是真正的類的存在,使命意識則是真正的類的意識。人的性、情、品、格,是在個人與人類的關係中顯現出來的。世紀之交,在西方民衆評選的千年思想家中,馬克思名列榜首。馬克思的崇高形象,是由於他“目標始終如一”地“爲全人類而工作”塑造起來的。我們並不否認,在“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是根據下一步必須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來考慮的,而不是根據人們會被要求爲之獻身的終極價值來考慮的”(賓克萊:《理想的衝突》,第19頁);然而,似乎誰也無法否認,“一種終極價值是那種最終目標或目的,所有較小的目標都是爲達到它而採取的手段——它也是對一切較小目標進行衡量的標準”。(同上,第37頁)在平凡的生活中融注和洋溢着英雄主義的使命意識,生活纔有亮麗的光彩,而不是平平淡淡得只剩下單一的灰色。

英雄主義精神,是主體自我意識的靈魂。它支撐人的自立和自主,它維護人的自愛和自尊,它激勵人的自律和自省,它把主體挺立起來。失去英雄主義精神,而高談主體自我意識,就只能是任意妄爲的意識,譁衆取寵的意識,投機鑽營的意識。主體的自我意識,是發揮潛能的意識,實現價值的意識,全面發展的意識。它需要英雄主義精神的支撐、維護和激勵。有一部書的名字叫作《活出意義來》。作者提出,人在任何處境中,都應該也能夠“活出意義”。他還具體地指出“活出意義”的三種不同的途徑:第一種途徑是創造和工作,這是功績和成就之路;第二種途徑是通過體認工作、文化、愛情等等的價值來發現生命的意義;第三種途徑是在苦難之中,藉助於受苦受難來獲得生命的意義。“人們在絕境中不能選擇生死,但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態度,這正是大寫的人的力量,超越外在命運的力量”。

生命屬於個人只有一次。“熱愛生命”,這是一切人生座右銘的基調和底色。然而,人所熱愛的生命,人所珍視的生命,並不僅僅是指人的自然生命,而是指水乳交融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構成的人的完整的生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似乎是把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區分開來,爲人的三重生命列出了價值的等級表。然而,這首詩的震撼心靈的魅力,卻恰恰在於它揭示了人的生命的真諦:對人來說,生命,不只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的自然生命,而且是所有的其他生物都不具有的精神的生命、社會的生命。如果失去了精神的和社會的生命,自然的生命就失去了人的生命的意義。正因如此,人的三重生命具有了價值的不同等級,爲了捍衛精神的和社會的生命可以捨棄自然的生命。

英雄主義精神並不是“光榮的夢想”。它是人之爲人的尊嚴,它是人之爲類的使命,它是在“滾滾紅塵”中挺立人的主體意識的支柱,它是在“物慾橫流”中反媚俗的安身立命之本,它是人“活出意義”的無怨無悔的追求,它是人所向往的幸福的真諦。以英雄主義精神構建人的精神家園,纔有幸福生活,纔會“夢想成真”。

人的精神家園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實和昇華的。學習是精神家園的源泉。學習必須要有興趣,沒有興趣就學不下去,學不踏實。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樂在其中,才能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從“學一陣”變爲“學一生”,使學習成爲自己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使學習成爲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學習必須善於思考,沒有思考就學不深入,淺嘗輒止,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束書不讀,當然就談不上學習;讀書而不思考,就不會得道於心。勤于思考,才能讀出人家的好處,看出人家的問題,悟出自家的道理,使學習的過程變爲構成自己的精神生活的過程,使學習的成果變爲自己的充實的精神家園。

學習必須嚴以律己,沒有對自己的約束就學不持久,就會玩物喪志。古人說,讀書人要“忙別人之所閒,閒別人之所忙”。學習首先是要有真誠的態度,要有抑制不住的渴望。魯迅說,時間就象海綿裡的水,擠,總是有的。別人“玩”的時間你用於“學”,就會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精神家園。

學習必須學以致用,沒有應用就只是紙上談兵,就會空談誤國。古人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行不只是學習的成果轉化爲行動的指南,而且是在踐履中真正地構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本章完)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覺二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理論自信三 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端正思想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