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思考

李萍與包惜弱,誰的命更好?

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都不以爲然,這個還用問嗎?可真的回答,那就不一定回答得上來了。

表面上包惜弱更安逸,她不需要擔驚受怕,不需要顛沛流離,也不會不知道明天在哪裡。

她生楊康的環境,那是錦衣玉食,被軟室溫,不會讓她受到什麼風霜。

可李萍不同了,一會兒被打一頓,一會兒被脅迫,每天都在漂泊,不知道明天會在哪裡?

生下郭靖的場合,還是兩軍交戰的雪地產子,這個環境要多惡劣就有惡劣。

讀者不會擔心楊康生不下來,卻會擔心郭靖有沒有可能胎死腹中,這樣折騰下來,一屍兩命是很有可能的。

而且在戰爭時期,婦孺是最容易遭罪的。

可是包惜弱快樂嗎?在那樣優越的環境下,衣食無憂,什麼都不用擔心,越是物質條件豐裕,就越注重心理品質,她的精神生活富足嗎?

看到後來不難發現,她是被迫應付,多少是在敷衍,並不算活在當下。她的仁善更多還是在逃避,這樣可以用來打發時間。

而且讀者對包惜弱的評價呈現兩面性的,有同情她的,也有指責她的。

可是對李萍的評價都是非常尊重的,要爲難,也不要去爲難她,她是盡心盡力了。

讀者的態度不也是這兩個人物的後福嗎?物質條件是包惜弱優越,可是福報還是李萍好。

如果說路都是自己選擇的,而這兩個人物所走的路,其實是沒得選擇,只能硬着頭皮撐下去。

可在人生有些場合,還是可以選擇的,因此看到李萍與包惜弱的境況,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更願意去選哪一條路?

這也是書本給予人生的意義,人生是要面臨選擇的,如何去選擇,並不是拍腦門臨時決定的,而是平時注重思考,點滴積累而來,這樣的選擇或是抉擇才更有品質。

而我自己對於包惜弱的態度,是傾向於同情,那是因爲,有人說過,看書並不是看是非對錯,而是看其中的無可奈何。

之所以會同情包惜弱,也是因爲看到了她的無奈和妥協。

故而一本好書,讓人大開眼界,獲得知識,那還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人通情達理,這種書才值得一看再看。

把人當成人本身,往人性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也許就是讀書的終極意義。

這一次重讀《射鵰英雄傳》,由衷的感覺是看到了小人物的意義,小人物也是值得去關注的。

有這番認知也是得益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記得他在後記裡說過,他寫《連城訣》,是因爲同情小時候家裡的長工。

小時候讀到這一段時,看過就滑走,也沒覺得太大的感觸。

可後來知道越劇宗師袁雪芬去演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這個人物,是因爲她同情這個人物。而這個人物也成爲越劇舞臺的經典形象,由此可知,同情心也是偉大的。

而現在也越來越覺得,一個作者的作品有多好,也不見得要是文詞優美,也不見得是故事曲折,可是對小人物有深切的同情,那是作品質量一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就以金庸先生自己的創作態度來回饋對金庸筆下人物的解讀,就當作是一份致敬吧!

確實,從我自己的成長經歷來說,金庸先生的小說,以及他的創作態度,是給了不小的影響的。

這也是一代宗師,以及一部優秀作品對人的影響力,好作品當如是。

好了,明天繼續!

2020年12月9日